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規制

城池公署倉庫坊里番社街市橋梁水利海防郵傳恤政

義冢

規海外千里以為郡,凡城郭、宮室、都鄙、廬井、津梁,皆王政所必經也;旱潦豐兇有備歟?鰥寡孤獨有養歟?長民者布宣天子德意,相其緩急而先后之,毋以地為荒遠、毋以官為傳舍,必使人官各得其則、物曲各得其宜,是之謂政本;徒精心于簿書、錢榖,抑末矣。志規制。

城池

公署

倉庫

坊里

番社

街市

橋梁

水利

海防

郵傳

恤政

義冢

城池

臺灣府城(臺灣縣附郭):雍正元年,臺灣縣知縣周鍾瑄創建。以木柵為城,周二千一百四十七丈;設東、西、南、北大門四,東、南、北小門三。雍正十一年,周植刺竹。乾隆元年,易七門,以石雉堞釘鐵皮,樓護女墻;為窩鋪十有五。二十三年,木柵缺壤,同知攝縣事宋清源重修。二十四年,知縣夏瑚于莿竹外更植綠珊瑚,環護木柵。

臺灣鎮城:即臺鎮營。乾隆五年,總鎮何勉筑土堡,內外砌以灰磚;高一丈一尺,周三百三十丈。

臺灣縣:附郭。

鳳山縣城:在興隆莊??滴趿荒?,署縣劉光泗始筑土城。周八百一十丈、高一丈三尺,東、西、南、北設四門。左倚龜山、右聯蛇山,外浚濠溝。雍正十二年知縣錢洙,環植刺竹。乾隆二十五年,知縣王瑛曾就四門上增建大炮臺四座。

諸羅縣城:在諸羅山。康熙四十三年,署縣宋永清始建木柵,周圍廣袤六百八十丈,設四門。雍正元年,知縣孫魯改建土城。周圍七百九十五丈二尺、基闊二丈四尺,城上馬道廣一丈四尺???,離城四丈,周圍八百三十五丈五尺、深各一丈四尺、廣各二丈四尺,水涵五。雍正五年,知縣劉良璧重建門樓、砌水涵;東曰襟山、西曰帶海、南曰崇陽、北曰拱辰,各安炮二位。雍正十二年,知縣陸鶴于土城外環植刺竹。

彰化縣城:在半線保。雍正十二年,知縣秦士望環植刺竹。周圍七百七十九丈三尺,設東、西、南、北四門。窩鋪一十三座。乾隆十三年,知縣陸廣霖重修。

淡水廳城:在竹塹。雍正十一年,同知徐治民環植刺竹。周圍四百四十丈,設東、西、南、北四門,俱建門樓。乾隆二十四年,同知楊愚奉文四城門上各增建炮臺一所。

淡水炮城:在淡水八里坌山北腳下。紅毛時建,鄭氏葺之,尋復圯。雍正二年,同知王汧重修,設東、西大門二,南、北小門二焉。

澎湖城:康熙五十六年,總督覺羅滿保、巡撫陳璸、布政使沙木哈建。

附考

臺灣府無城;別有城在其西南,曰紅毛城。鄭氏僭竊時,宮殿在焉。今設副將一員,統兵三千駐之。距臺灣二十里(「居易錄」)。

臺地初辟,原卜筑城于永康里,后不行。鳳、諸二縣各筑土堡,郡治居民亦欲仿而行之。西南臨海,議自南下林子、土墼埕、鬼子山、春牛埔、上帝廟坑、中營埔、萬壽亭、中樓子、北教場直至北海尾,將南北東三面圍筑堡墻,約高一丈,底寬一丈八尺、上寬一丈。每丈用土十四方;墻頂高三尺、寬一尺五寸,用土半方,共土十四方半。每丈八層,每層用茅竿草四擔,共三十二擔。墻長一千七百八十丈,每丈約費銀六兩八錢零,計共需銀一萬二千二百四十六兩有奇(「赤嵌筆談」)。

雍正十一年,上諭:『從前鄂彌達條奏:臺灣地方僻處海中,向無城池;宜建筑城垣、炮臺,以資保障;經大學士等議覆,令福建督、撫妥議具奏。今據郝玉麟等奏稱:「臺灣建城,工費浩繁,臣等再四思維,或可因地制宜,先于見定城基之外,買備刺竹,栽植數層,根深蟠結,可資捍衛;再于刺竹圍內,建造城垣,工作亦易興舉」等語。朕覽郝玉麟等所奏,不過慮其地濱大海,土疏沙淤,工費浩繁,城工非易,故有茨竹藩籬之議。殊不知城垣之設。所以防外患;如必當建城,雖重費何惜?而臺灣變亂,率皆自內生,非御外寇比;不但城可以不建,且建城實有所不可也。臺郡門戶曰鹿耳門,與府治近,號稱天險。港容三舟,旁皆巨石,峰棱如劍戟,舟行失尺寸,頃刻沉沒;內設炮臺,可恃以為固,其法最善。從前平定鄭克塽、朱一貴,皆乘風潮,舟行入港,水高港平,眾艘奔赴,無所阻礙;大兵一入,即獲安平港之巨舟,賊無去路,而撫其府市人民。南北路商賈一聞官軍至,絡繹捆載而來,相依以自保。物力既充,軍民自倍;賊進不能勝、退無可守,各鳥獸散,終無所逃遁,故旬日可以坐定。向使賊眾有城可據,收府市人民財物以自固,大兵雖入,攻之不拔;坐守安平,曠日相持,克敵不易。蓋重洋形勢,與內地異;此即明效大驗,固未可更議建制也。若謂臺灣筑城,即以御臺灣外寇,是又不然。從前兩征臺灣,皆先整兵泊舟于澎湖之南風澳,以候風潮之便;歲不過一時,時不過數日。若盜賊竊發或外番窺伺,泊舟澎湖,則夕至而朝捕之。至南、北二路可通之地雖多,然如南路之蟯港、北路之八掌溪、海豐港、鹿子港、大甲、二林、三林、中港、竹塹、蓬山,惟小舟可入;其巨港大舟可入者,不過南路之打鼓、東港、北路之上淡水。其次,則北路之笨港、咸水港去府治較遠,縱有外寇,亦不取道于此;備設炮臺、派撥汛兵朝夕巡視,自足以資控御。今郝玉麟等請于見定城基之外,栽種刺竹,藉為籓籬;實因地制宜,甚有裨益。其淡水等處炮臺,務須建造;各屬并應增修,不可惜費省工,或致潦草。應如何舉行之處?著郝玉麟、趙國麟妥協定議具奏。欽此』。續據該督郝玉麟等題準:臺灣府治自小北門起、至南水門止,俱屬沙土,堪以栽種刺竹;其西面一帶迫臨海濱,潮汐往來,難以種竹,應建大炮臺兩座,設立敵臺、城門、望樓等項。至府治西北一方,見有鎮營駐札營盤,惟東南一處并未設立;議于大東門內設立營盤一處、小南門邊設立營盤一處,仍與各營盤一體圍植刺竹。并南路之茄藤港等處,建炮臺十座;府治西面一帶炮臺空隙處所,設立木柵,以資捍蔽(咨稿)。

公署

滿、漢兩察院:在府治東安坊鳳山縣公館舊址,南向。大堂、川堂各一座,左右建滿、漢察院住宅各二進,旁列廂房各十余間。大堂前為儀門,又前為大門。門外為木柵、照墻、東西轅門;兩旁建鼓亭,外為掛號房、為官廳。雍正元年建。乾隆元年,滿察院白起圖辟左旁曠地為射圃,構草亭三間。十五年,漢察院楊開鼎辟右旁曠地為射圃,未就;+六年,漢察院錢琦成之。

校士院:在東安坊縣學之左,今廢。乾隆二十七年,改建海東書院、三十年,改建祝圣宮。

分巡道:在府治西定坊,西向。凡三座,每座三進。由大門、儀門入而廳事,顏曰「敬事堂」。堂之右為齋閣、為住宅,堂左則掾吏處之,堂下左右廨舍輿隸居之。大門內,左為福德祠、右有官廳。其外為照墻、為鼓亭、為轅門;照墻外為巡捕廳。署后有臺曰「澄臺」、亭曰「斐亭」,巡道高拱干建。雍正三年,巡道吳昌祚于署之東南隅建關帝廟、觀音堂、魁星閣、媽祖廟。雍正十二年,巡道張嗣昌添建官廳。乾隆五年,巡道劉良璧建豐亭于署后東南隅。十年,巡道莊年建媽祖廟于澄臺側。二十七年,巡道覺羅四明重修。

臺灣府:在東安坊,南向。舊系偽宅。兩座毗連;后左畔一署傾圯,惟存右署,規制稍隘。雍正七年,知府倪象愷即左畔基址恢廓重建,大堂、川堂、二堂、東西齋閣、廂房以及大門、儀門悉具。大門之內,左為土地祠、右為官廳。大堂下兩旁為六房,外環以木柵;前列照墻,規模軒敞。貢生黃國英董其事,五十余日落成。雍正九年,知府王士任建三堂一座,又置四層住屋一所,為東寧新署。署右側舊有榕梁、四合亭遺址,地甚寬敞。乾隆三十年,知府蔣允焄改建官廳二間,曲檻回廊,重樓復閣,池臺亭沼,各色悉備;又編竹為籬,雜蒔花木,備極勝概。

海防廳:一在西定坊,西向;乾隆二十七年,同知何愷建「內省軒」。一在鹿耳門。

經歷司:在府署東南,南向。

儒學:教授,在府學明倫堂后。訓導,舊在學宮左。乾隆十五年,移建奎光閣后。

臺灣縣:在鎮北坊,西向。前為新民堂,后為愛堂;堂后為齋閣、為住宅、為射圃。筑亭曰「潤余亭」。左為天后宮,右為庖廩堂,前為儀門。儀門外,左為福德祠、右為獄。乾隆十五年,知縣魯鼎梅新建。舊縣署在東安坊,開辟時建。雍正五年,知縣冷岐暉重修。移建后改為海東書院,今廢。

縣丞:原在府署之東,雍正九年移駐羅漢門。干降二十七年奉文建署,未就。

典史:在郡署左。

新港巡檢司:在府署東,即縣丞舊署。乾隆二十六年巡檢裁署,移建斗六門。

儒學:教諭,在縣學明倫堂后。訓導,在明倫堂左。乾隆十五年,移建崇圣祠后。

鳳山縣:在城內興隆莊東,南向。康熙四十三年,知縣宋永清建;五十七年,知縣李丕煜重修。大堂、川堂、后堂、公廨,悉如制。乾隆五年,知縣程芳建六房。十二年,知縣呂鍾琇建露臺。十七年,知縣吳士元建天后宮。二十一年,知縣丁居信建花廳。二十七年,知縣王瑛曾重修。

縣丞:原在萬丹。乾隆二十六年,移駐阿里港。

典史:在縣東。原在縣西偏,康熙二十三年建,后廢。雍正十二年,知縣錢洙移建。

淡水巡檢司:在大昆麓。雍正九年建,今賃公館在港東里嵌頂街。

儒學:教諭,在崇圣祠右、明倫堂側。訓導,在明倫堂后;乾隆十年,知縣呂鍾琇建。

公館:在府治寧南坊。

諸羅縣:在城內。原在佳里興里,康熙四十三年移駐今所。四十五年,攝縣篆同知孫元衡始建大堂、川堂、儀門。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增建后堂及內廨、左右兩廊;庫在大堂右、獄在儀門右。五十九年,署縣事通判孫魯重修。雍正六年,知縣劉良璧再葺。乾隆五年,知縣何衢重建六房;又于縣左,添置社番納餉公所一座。十六年,知縣周芬斗增建天后宮。二十一年,署縣稽璇改建天后宮。二十七年,知縣衛克堉鼎新重建。

縣丞:在笨港街坂頭厝;原在笨港街磚仔窯,雍正十二年移建今所。

典史:在縣署右,雍正二年建,乾隆二十六年典史周兆新重修。

佳里興巡檢司:在鹽水港,雍正十年建,地低有水患,歷任巡檢增修。

斗六門巡檢司:在斗六門,乾隆二十六年發帑新建。

儒學:教諭,在明倫堂左側。訓導,在明倫堂。

公館:在府治東安坊。

彰化縣:在縣城北,雍正六年,知縣湯啟聲建。前為大堂,后為川堂、為后堂、為庫房、為廂房;左側廚房,右側小軒。乾隆五年,知縣許廷璠重建六房。八年,知縣劉靖建幕廳。十三年,知縣陸廣霖、十四年知縣蘇渭生相繼修監獄。十八年,知縣劉辰駿建天后宮。二十五年,知縣張世珍建官廳。

縣丞:在貓羅保南投街,乾隆二十四年發帑新建。

典史:在縣署南。乾隆十二年,典史朱江重建。二十六年,典史仇作霖修。

鹿子港巡檢司:在鹿子港。雍正十年建。乾隆二十年,巡檢沈明禹重修。

貓霧捒巡檢司:在貓霧捒。雍正十年建。

儒學:教諭,在縣學。訓導,在縣學。

公館:在府治鎮北坊。

淡水廳:在竹塹士林莊廳治內。舊公館在彰化縣治,雍正二年同知王汧建。乾隆七年,同知莊年重建;大門、儀門、大堂、二堂悉具。二十一年,同知王錫縉改建今所。二十八年,監生何長興捐修。

竹塹巡檢司:在竹塹城內。乾隆二十一年建。

八里坌巡檢司:在八里坌莊。雍正十一年建。乾隆十五年風災圯,今移駐新莊公館。

淡水公館:在廳署左。乾隆二十八年,同知夏瑚建。

澎湖廳:在大山嶼西澳原巡檢舊署。

倉庫

臺灣府庫:在府署右。倉廒二所:一在鎮北坊縣治左,七十六間。一在東安坊舊縣治右,三十七間。

臺灣縣倉廒四所:一在舊縣治左,計五十七間;一在紅毛樓縣治右,計一十四間;一在安平鎮,計二間;一在羅漠門,計三間。監倉一所:在縣治左,共二十間。乾隆二十四年奉文新建。社倉一所:舊在鎮北坊。計四間。康熙五十年,臺廈道陳璸建。乾隆十五年,知縣魯鼎梅改建縣署,因就縣倉以貯社榖。又二所:一在大杰巔社,一在新港社。

鳳山縣倉廒五所:一在府治錢局,計三十八間;一在府治東安坊,計二十一間;一在府治大埔,計二十間;一在安平鎮,計二十五間;一在興隆莊,計三十八間。監倉一所:在縣治舊倉后,計五間。乾隆二十四年奉文新建。社倉一所:在萬丹街,計二間。番社社倉八所:一在放囗〈纟索〉社、一在茄藤社、一在力力社、一在下淡水社、一在上淡水社、一在搭樓社、一在武洛社、一在阿猴社,各定額二間。

諸羅縣倉廒四所:一在府治東安坊,原一百三十六間;遞年倒壞四十六間,實存九十間。乾隆十二年歸府掌管七十間,今實二十間。一在笨港,計一百零九間。一在縣治,計八十間。一在斗六門,計九間。社倉七所:一在諸羅山,一在安定里、一在斗六門、一在茅港尾、一在善化里、一在新化里、一在打貓莊,各建一間。番社社倉一十二所:在諸羅山社、一在打貓社、一在他里霧社、一在柴里社、一在蕭壟社、一在大武壟加麥社、一在大武壟頭社、一在大武壟芒仔芒社、一在哆咯嘓社、一在阿里山社、一在麻豆社、一在灣里社。監倉未建,監榖寄貯各番社。

彰化縣倉廒三所:一在縣治半線保,計一十五間;康熙五十二年,諸羅知縣周鍾瑄建。一在鹿子港,計一十六間;一在貓霧捒,計三間:并雍正年間奉文建。一在林泛埔,計二十一間,乾隆十六年莊民合建。社倉未建,社榖寄貯半線縣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大仙区| 邢台市| 兴隆县| 房产| 商丘市| 彝良县| 沙田区| 南投县| 高碑店市| 临武县| 华池县| 乐亭县| 孝义市| 崇明县| 乌海市| 南涧| 同江市| 潜山县| 罗甸县| 习水县| 巫山县| 金山区| 丘北县| 普陀区| 都匀市| 舟山市| 崇礼县| 白玉县| 瑞安市| 贡觉县| 通许县| 新沂市| 浦城县| 会理县| 宣武区| 潼南县| 阿拉善右旗| 阿克苏市| 永春县| 泸州市| 普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