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古詩(二十一首)
【題蘇門高士圖贈孫征君鐘元】
蘇門山水天下殊,中有一人清且舑。
龐眉扶杖白髭須,鹖冠野服談《詩》《書》。
定州城北漚水潴,白沙村畔為吾廬。
少年蹀躞千金駒,獻策天子來皇都。
腰韐三矢玉鹿盧,幽州臺上為歡娛。
日暮酒酣登徐無,顧視同輩誰能如。
十人五人居要樞,拖金橫玉當朝趨。
今我不第胡為乎?有田一廛書百廚,
雞泉馬水吾歸歟!七征不起乘柴車,
當時猶是升平余。一朝鐵騎城南呼,
長刀砍背將人驅。里中大姓高門閭,
鞭笞不得留須臾。叩頭莫敢爭膏腴,
乞為佃隸租請輸。牽爺擔子立兩衢,
問言不答但欷歔。先生閉門出無驢,
僵臥一榻絕朝箉。弟子二人舁籃輿。
百門書院今空虛,此中聞是孫登居。
太行秀色何盤紆,榿楠榛栗松杉儲,
風從中來十萬株。嘯臺遺址煙霞俱,
流泉百道穿階除。幅巾短發不用梳,
彈琴橫卷心安舒。微言妙旨如貫珠,
考鐘擊磬吹笙竽。古文屋壁闡《禹謨》,
異人手授《先天圖》。談仁講義追堯夫,
后來姚許開榛蕪,斯文不墜須吾徒。
誰傳此圖來江湖,使我一見心踟躕。
即今絕學誰能扶,屈指耆舊堪嗟噓。
蘇門山下有碩儒,中原學者多沾濡。
百年文獻其存諸,我往從之歌黃虞。
【贈總憲龔公芝麓】
丈夫四十致卿相,努力公孤方少壯。
握手開尊話疇昔,故人一見稱無恙。
當初海內苦風塵,解褐才名便絕倫。
官守蘄春家近楚,賊窺江夏路通秦。
書生年少非輕敵,擐甲開門便迎擊。
詩成橫槊指黃巾,戰定磨崖看赤壁。
我同宋玉適來游,多士名賢共校讎。
此地異才為亂出,論文高話鎖廳秋。
別后相思隔江水,黑山鐵騎如風雨。
聞道黃州數被兵,讀書長嘯重圍里。
荏苒分飛十八年,我甘衰白老江邊。
那知風雪嚴城鼓,重謁三公棨戟前。
即君致身已鼎足,正色趨朝勤補牘。
異書捫腹五千卷,美酒開顏三百斛。
月明歌舞出簾櫳,刻燭分題揮灑中。
談笑阮生青眼客,文章王掾黑頭公。
卻思少小經離亂,銅駝荊棘尋常見。
側身天地竟何心,過眼風光有誰羨?
楚水吳山思不禁,朝衫欲脫主恩深。
待看賀監歸來歲,勾漏丹砂本易尋。
【王郎曲】
王郎十五吳趨坊,覆額青絲白晳長。
孝穆園亭常置酒,風流前輩醉人狂。
同伴李生柘枝鼓,結束新翻善財舞。
鎖骨觀音變現身,反腰貼地蓮花吐。
蓮花婀娜不禁風,一斛珠傾婉轉中。
此際可憐明月夜,此時脆管出簾櫳。
王郎《水調》歌緩緩,新鶯嘹嚦花枝暖。
慣拋斜袖卸長肩,眼看欲化愁應懶。
推藏掩抑未分明,拍數移來發曼聲。
最是轉喉偷入破,顀人腸斷臉波橫。
十年芳草長洲綠,主人池館惟喬木。
王郎三十長安城,老大傷心故園曲。
誰知顏色更美好,瞳神剪水清如玉。
五陵俠少豪華子,甘心欲為王郎死。
寧失尚書期,恐見王郎遲;
寧犯金吾夜,難得王郎暇。
坐中莫禁狂呼客,王郎一聲聲頓息。
移床欹坐看王郎,都似與郎不相識。
往昔京師推小宋,外戚田家舊供奉。
只今重聽王郎歌,不須再把昭文痛。
時世工彈《白翎雀》,婆羅門舞龜茲樂。
梨園子弟愛纏頭,請事王郎教弦索。
恥向王門作伎兒,博徒酒伴貪歡謔。
君不見康昆侖、黃幡綽,承恩白首華清閣。
古來絕藝當通都,盛名肯放悠閑多?
王郎王郎可奈何!
【臨淮老妓行】
臨淮將軍擅開府,不斗身強斗歌舞。
白骨何如棄戰場,青娥已自成灰土。
老大猶存一妓師,《柘枝》記得開元譜。
才轉輕喉便淚流,尊前訴出飄零苦。
妾是劉家舊主謳,冬兒小字唱《梁州》。
翻新《水調》教桃葉,撥定鹍弦授莫愁。
武安當日夸聲伎,秋娘絕藝傾時世。
戚里迎歸金犢車,后來轉入臨淮第。
臨淮游俠起山東,帳下銀箏小隊紅。
巧笑射棚分畫的,濃妝球仗簇花叢。
縱為房老腰肢在,若論軍容粉黛工。
羊侃侍兒能走馬,李波小妹解彎弓。
錦帶輕衫嬌結束,城南挾彈貪馳逐。
忽聞京闕起黃塵,殺氣奔騰滿川陸。
探騎誰能到薊門,空閑千里追風足。
消息無憑訪兩宮,兒家出入金張屋。
請為將軍走故都,一鞭夜渡黃河宿。
暗穿敵壘過侯家,妓堂仍訝調絲竹。
祿山裨將帶弓刀,醉擁如花念奴曲。
倉促逢人問二王,武安妻子相持哭。
薰天貴勢倚椒房,不為君王收骨肉。
翻身歸去遇南兵,退駐淮陰正拔營。
寶劍幾曾求死士,明珠還欲致傾城。
男兒作健酣杯酒,女子無愁發曼聲。
可憐西風怒,吹折山陽樹,將軍自撤沿淮戍。
不惜黃金購海師,西施一舸東南避。
郁洲崩浪大于山,張帆捩舵無歸處。
重來海口豎降幡,全家北過長淮去。
長淮一去幾時還,誤作王侯邸第看。
收者到門停奏伎,蕭條西市嘆南冠。
老婦今年頭總白,凄涼閱盡興亡跡。
已見秋槐隕故宮,又看春草生南陌。
依然絲管對東風,坐中尚識當時客。
金谷田園化作塵,綠珠子弟更無人。
楚州月落清江冷,長笛聲聲欲斷魂。
【送沈繹堂太史之官大梁】
云間學士推二沈,布衣召見登華省。
多少金閨榜墨新,科名埋沒聲華冷。
青史流傳有弟兄,衣白山人披賜錦。
一代才名并玉珂,百年絹素垂金粉。
知君門胄本能文,易世遭逢更絕倫。
射策紫裘臚唱出,馬蹄不動六街塵。
曲江李杜無遺恨,留取花枝待后人。
即今藝苑多供奉,八分草隸清曹重。
署額新宮十丈懸,韋郎體勢看飛動。
其余作者何紛紛,爭來待詔鴻都門。
圍棋賭墅王長史,丹青畫馬曹將軍。
君也讀書致上第,傳家翰墨閑游戲。
迸落長空筆陣奇,縱橫妙得先人意。
頓挫沉雄類壯夫,雙瞳剪水清舑異。
臥疾蕭齋好苦吟,平生雅不為身計。
惟留詩句滿長安,清切長宜禁近官。
秋雨直廬分手處,忽攜書卷看嵩山。
嗚呼!男兒不入即當出,生世諧為二千石。
黃紙初除左馮翊,腰間兩綬開顏色。
君不見沈侍中,圖書秘閣存家風。
匹夫徒步拜侍從,況今淋漓御墨宮袍紅。
一麾去聽梁園鐘,軒車路出繁臺東。
杯酒意氣何雍容,簿領豈足羞英雄。
安能低眉折腰事鉛槧,蹉跎白首從雕蟲!
【通玄老人龍腹竹歌】
通玄老人來何方,碧矑趙面拳毛蒼。
手披地圖向我說,指點西極天微茫。
視彼萬里若咫尺,使我不得悲他鄉。
京師公卿誰舊識,與君異國同周行。
九州喪亂朋友盡,此道不絕留扶桑。
床頭示我龍腹竹,夜半風雨疑騰驤。
尾燒鱗蛻飛不得,蒼皮倔強膺微張。
此中空洞亦何有?得無頷下驪珠藏。
漢家使者通大夏,仍來邛蜀搜騱絺。
更逾蔥嶺訪異種,攜歸上苑棲鸞皇。
我欲裁之作龍笛,水底老蛟吟不得。
縱使長房投葛陂,此龍僵臥難扶策。
可是天教產竹郎,八荒奇事誰能識?
一從海上西南來,中原筿簜多良材。
淇園已竭蒼生痛,會稽正采征夫哀。
天留異質在無用,任將拋擲生塵埃。
若有人兮在空谷,束素娟娟不盈匊。
盡道腰肢瘦勝肥,此君無乃非其族。
雪壓霜欺直干難,輪囷偃蹇忘榮辱。
邴君豈出子魚下,高人磊砢遭題目。
玉筍新抽漸拂云,摩挲自倚東墻曲。
苦節長同處士饑,寬心好耐湘妃哭。
吁嗟乎!昆侖以外流沙西,當年老子驅青犢。
手中竹杖插成林,殺青堪寫遺經讀。
君不見猶龍《道德》五千字,要言無過寧為腹,何可一日無此竹!
【畫中九友歌】
華亭尚書天人流,墨花五色風云浮。
至尊含笑黃金投,殘膏剩馥雞林求。
太常妙跡兼銀鉤,樂郊擁卷高堂秋。
真宰欲訴窮雕鎪,解衣盤礴堪忘憂。
誰其匹者王廉州,神姿玉樹三山頭,
擺落萬象煙霞收。尊彝斑駁探商周,
得意換卻千金裘。檀園著述夸前修,
丹青余事追營丘。平生書畫置兩舟,
湖山勝處供淹留。阿龍北固持雙矛,
披圖赤壁思曹劉。酒醉灑墨橫江樓,
蒜山月落空悠悠。姑蘇太守今僧繇,
問事不省張兩眸。振筆忽起風颼颼,
連紙十丈神明遒。松圓詩老通清謳,
墨莊自畫歸田游。一犁黃海鳴春鳩,
長笛倒騎烏牜孛牛。花龕巨幅千峰稠,
小景點出林塘幽。晚年筆力凌滄州,
幅巾鶴發輕王侯。風流已矣吾瓜疇,
一生迂癖為人尤,僮仆竊罵妻孥愁。
瘦如黃鵠閑如鷗,煙驅墨染何曾休!
【送舊總憲龔公以上林苑監出使廣東】
與君對酒庾樓月,君逼干戈我離別;
與君跡地燕山草,君作公孤我潦倒。
亦知窮老應自疏,識君意氣真吾徒。
門前車馬多豪俊,躡衣上坐容衰鬢。
我持半勺君一斗,我吟一篇君百首。
每逢高會輒盡歡,把我新詩不容口。
今日它鄉再送君,地角天涯復何有?
山川有靈交有命,延津會合真難定。
如君共事曹侍郎,百僚彈壓風裁正。
握手論文海內推,交游京洛聲華盛。
秋風吹向越王臺,后先蹤跡誰能信?
不見蘭臺連柏府,卻過劍浦來珠郡。
相贈雖無陸賈金,相看何必周昌印。
丈夫豁達開心期,悠悠世上無人知。
三仕三已總莫問,一貴一賤將奚為?
別君勸君休失意,碧水丹山暫游戲。
客路扁舟好著書,故園九日堪沉醉。
烏桕霜紅少婦樓,桄榔雨黑行人騎。
獨有飄零老伏生,不堪衰白困將迎。
只因舊識當涂少,坐使新知我輩輕。
花發羅浮夢君處,躑躅悲歌不能去。
【雁門尚書行(并序)】
(《雁門尚書行》,為大司馬白谷孫公作也。公代州人,地故雁門郡。長身伉爽,才武絕人。其用秦兵也,將憑巖關為持久,且固將吏心,秦士大夫弗善也,累檄趣之戰,不得已始出。天淫雨,糗糧不繼,師大潰,潼關陷,獨身橫刀沖賊陣以沒,從騎俱散,不能得其尸。公之出也,自念必死,顧語張夫人,夫人曰:“丈夫報國耳!無憂我。”西安破,率二女六妾沉于井,揮其八歲兒以去。兒逾垣避賊,墮民舍中,有老翁者善衣食之。二年,公長子世瑞重趼入秦,得夫人尸,貌如生。老翁歸以弟,相扶還。見者泣下,蓋公素有德秦人云。余門人馮君訥生,公同里人,作《潼關行》紀其事,余曾識公于朝,因感賦此什。公死而天下事以去,然其敗由趣戰,且大雨糧絕,此固天意,抑本廟謨,未可專以責公也。公之參佐,惟監軍道喬公以明經奏用,能不負公,潼關之破,同日死,名元柱,定襄人。)
雁門尚書受專征,登壇顧盼三軍驚。
身長八尺左右射,坐上咄咤風云生。
家居絕塞愛死士,一日費盡千黃金。
讀書致身取將相,關西鼠子方縱橫。
長安城頭揮羽扇,臥甲韜弓不忘戰。
持重能收壯士心,沉幾好待兇突變。
忽傳使者上都來,夜半星馳馬流汗。
覆轍寧堪似往年,催軍還用松山箭。
尚書得詔初沉吟,蹶起橫刀忽長嘆。
我今不死非英雄,古來得失誰由算?
椎牛誓眾出潼關,墟落蕭條轉餉難。
六月炎蒸驅萬馬,二崤風雨斷千山。
雄心慷慨宵飛檄,殺氣憑陵老據鞍。
掃籜謀成頻撫劍,量沙力盡為傳餐。
尚書戰敗追兵急,退守巖關收潰卒。
此地乘高足萬全,只今天險嗟何及!
蟻聚蜂屯已入城,持矛瞋目呼狂賊。
戰馬嘶鳴失主歸,橫尸撐距無能識。
烏鳶啄肉北風寒,寡鵠孤鸞不忍看。
愿逐相公忠義死,一門恨血土花斑。
故園有子音書絕,勾注烽煙路百盤。
欲走云中穿紫塞,別尋奇道訪長安。
長安到日添悲哽,繭足荊榛見眢井。
轆轤繩斷野苔生,幾尺枯泉浸形影。
永夜曾歸風露清,經秋不化冰霜冷。
二女何年駕碧鸞,七姬無冢埋紅粉。
復壁藏兒定有無,破巢窮鳥問將雛。
時來作使千兵勢,運去流離六尺孤。
傍人指點牽衣袂,相看一慟真吾弟。
決絕難為老母心,護持始識遺民意。
回首潼關廢壘高,知公于此葬蓬蒿。
沙沉白骨魂應在,雨洗金瘡恨未消!
渭水無情自東去,殘鴉落日藍田樹。
青史誰人哭蘚碑,赤眉銅馬知何處?
嗚呼!材官鐵騎看如云,
不降即走徒紛紛。尚書養士三十載,
一時同死何無人?至今惟說喬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