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附錄二(1)
- 吳梅村集
- 吳偉業
- 4972字
- 2015-12-27 01:20:24
年譜
顧師軾
昔人謂少陵之詩,詩史也。讀其詩而天寶以后興亡治亂之跡具在,其為史之所同者可以相證明焉,其為史之所遺者可以相參考焉,詩之所以貴有為而作也。雖然,少陵之集編體不編年,讀其詩而不得其旨,更求其年譜讀之,而其詩之與《新》《舊》兩書相出入者,乃條分件系,粲然而無所疑,甚矣年譜之有功于詩也!吾鄉梅村先生之詩,亦世之所謂詩史也。先生負曠世之才,為風雅總持,其所交游多魁奇俊偉之士,而又當明季百六之運,故其集中之作,類皆感慨時事,悲歌掩抑,銅駝石馬、故宮禾黍之痛,往往而在。惟其詩編體而不編年,當時有為之作,讀者或恨其不能盡詳。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比粍t非年譜不足以知先生之詩之世,非論先生之詩之世,不足以知先生之詩之果為詩史也。先生之集,有《集覽》,有《箋注》,而年譜闕如。同里顧雪堂茂才,劬學好古,篤嗜先生之詩,暇日求里中前輩程迓亭先生所箋編年之本,為《年譜》一書,而又遍考其家牒雜識以附益之,積數年之力,成書如干卷。雪堂以同里后進,為先生編年之譜,其搜采尚易為力,故其書之贍洽,視前人之編杜詩者有加焉。蓋其體之詳略各有所由來,而要其用心之勤,為功于前人之詩以靳致其知人論世之意,未嘗不一致也。書既成,深佩雪堂之篤雅好事,能補前人之所未逮,遂不辭而為之序。道光二十四年,歲次甲辰,同里徐元潤書。
詩有年譜,由來尚矣。昔賢謂少陵詩為詩史,宋魯訔撰注,冠以年譜,今注佚而譜存;紹興中趙子櫟亦著《杜詩年譜》一卷,不逮魯譜之密。蘇長公集多諷切時事,亦詩史也,施元之《蘇詩注》,家綿津中丞刊校,復訂正王宗稷《東坡年譜》列于前,使人開卷了如。然則年譜與詩,非相為表里歟!婁東吳梅村祭酒詩,風骨遒上,感均頑艷,黎城靳氏《集覽》最為詳洽,吾鄉吳枚葊叟增刪之為《箋注》,嚴少峰太守梓而行之,亦以未見年譜為憾,只錄陳、顧兩公撰《墓志》《行狀》,謂略見一斑。仆屢欲搜輯成編而未之逮。比來司鐸太倉,顧君雪堂示所著先生年譜四卷,出入靳、吳兩注,兼據迓亭程君編年未刊本,次第纂考,并詳紀世系,具見苦心。喜其篤雅好古,能搜采鄉先生之往跡,雖為功較易,而用心較勤,其分卷亦較倍,益以見祭酒之為詩史,直可追杜、蘇而后先頡頏焉。適嚴迪甫觀察遠宦隴西,將郵致其譜,附吳君《箋注》本為合璧。余既樂雪堂乃祭酒之功臣,尤望迪甫為前人克紹箕裘也。書此以報雪堂,并寄觀察以代簡。道光乙巳夏日,元和宋清壽芥楣識。
【梅村先生世系顧師軾纂顧思義訂】
先生姓吳氏,諱偉業,字駿公,晚號梅村。江南太倉州人。
七世祖子才,名無考,河南人。元末避兵,始遷蘇州昆山之積善鄉。配費氏。
六世祖埕,字公式,以字行。明正統元年贈承德郎,行在刑部云南司主事。配陳氏,封太安人。(考:又字式周。)
五世祖凱,字相虞,號冰蘗,卒祀鄉賢祠。配沈氏,繼沈氏,再繼陳氏。
《蘇州府志》:吳凱字相虞。父公式早亡,遺腹生凱,能力學養母。里胥嘗召之役,詣縣自陳有母不能遠離,竊有志于學,縣令芮翀異其言,立遣就學。后充貢京師,中順天鄉試。宣德中,授刑部主事,改行在云南司,再改禮部主客司,以母老乞歸,遂不復仕。凱精敏有治劇才,平生以禮自律,言行不茍,風儀嚴峻,人望而畏之。家居四十年,非公事不至公府。葉盛尤重之,嘗曰:“鄉里作官,前輩當法吳丈,后輩當法孫蘊章?!奔白洌l人私謚貞孝先生。(蘊章名瓊)
葉文莊公盛《相虞公墓志銘》:祖才,父式周,母陳氏。公在妊而父亡,既生公,家復被災。母年尚少,甘貧守約,育而教之。公晚得子而連得三子。卒成化七年七月十四日,壽八十有五。配沈氏,先卒。子三人:長恩,輸粟于官,授承事郎;次毚,次愈。女二人,婿顧恂、龔綬。銘曰:孰完五福,惟善日不足;孰永終譽名,不必公與卿。吁嗟乎公,后有考于茲銘。(恂先文康公鼎臣父)
高祖愈,字惟謙,號遁庵。配夏氏。
《蘇州府志》:吳愈字惟謙,凱子。成化乙未進士,授南京刑部主事,歷員外、郎中。初凱起家刑曹,每為愈言折獄之道,愈在部繙閱舊牘,遂精法律,一時奏讞咸倚以決。出知敘州府。慶符盜劫縣治,令捕得二十七人,已誣服,愈疑之,乃詣縣辨審,釋二十五人。未幾果獲真盜。土官安鰲以馬湖叛,眾議用兵,愈策曰:“鰲無遠謀,然其甲兵精利,未易敵也。彼中無水,當重圍以困之?!弊h未決,而鰲忽棄城走,眾慮其糾諸夷為亂,愈曰:“彼以郡守,將兵接戰,勝負未可知;既離巢穴,一窮寇耳,諸夷皆其仇,又何能為?”因遣人襲之,不血刃而獲。自是馬湖改置流官。后其黨復劫府印為亂,愈親抵其巢諭之,遂獻印解散。在敘九年,遷河南參政,致仕歸。卒年八十四。
王弇州世貞《吳遁庵贊》:在郡九年,課農桑,興學校,戶口滋殖,風俗醇美,為諸郡最,而業已倦游矣。里居優游自奉養,喜賓客,和謹得后進心。有女三人,歸陸伸、文徵明,皆名士,而歸王氏者有子同祖,以才入中秘,皆侍公周旋,以是寬樂于其身。贊曰:仕不九卿,曰上大夫;壽不九秩,曰八十余。宅相所貽,蘭蕤玉枝;父子耆哲,為鄉閭師。
先文康公鼎臣《吳公惟謙墓表》:卒于嘉靖丙戌五月十九日,年八十四。子男四:長東,浦江縣縣丞;次南,國子生,公仲弟毚無嗣,推以為后;次西,次守中,國子生。孫男:詩、訪、許、読。
嗣高祖毚字維明,號靜庵。配陳氏。無子,以愈次子南為嗣。
曾祖南字明方,號方塘。賜內閣中書,后官鴻臚寺序班,以使事過家為御史所論,謫江西建昌府幕官。配鄭氏,繼袁氏。
先生《先伯祖玉田公墓表》:余家世鹿城人,自禮部公以下,大參、鴻臚,三世皆葬于鹿城。公為鴻臚長子,次即贈嘉議大夫少詹事諱議,余祖也;又次則諱誥,偉業四五歲曾及見之,老且貧,衣食于卜肆。余祖嘗抱偉業于膝,顧叔祖而嘆曰:“爾知我宗之所以衰乎?三世仕宦,廉吏之橐,固足以傳子孫,爾伯祖實主其帑,用之為飲食裘馬費,產遂中落。余與爾叔祖庶出也,少孤,故皆貧?!庇嘧嫱龊螅婺笢嫒嗣空劶傍櫯F公時事,輒言嘉、隆中鹿城倭難,伯祖自以私財募兵千余人,轉戰湖、泖間,兵敗,左右皆沒,得一健卒負之免,家遂以破。
祖議,字子禮,號竹臺,以先生貴,贈嘉議大夫、詹事府少詹事。幼贅于瑯琊王氏,遂居太倉。副室湯氏,封太淑人。
先生《秦母于太夫人七十壽序》:衰門貧約,吾母操作勤苦,以營舅姑滫氵隨之養。湯淑人憐其多子,代為鞠育。余自少多病,由衣服飲食,保抱提攜,惟祖母之力是賴。憶自早歲通籍,祖母年七十有三,及以南都恩貤封三世,湯淑人期屆九秩,笄珈白首,視聽不衰,里人至今以為太息。
父琨,字禹玉,又字蘊玉,號約齋,又號約叟。諸生,以經行稱鄉里,先生貴,封嘉議大夫、詹事府少詹事。國朝舉鄉飲大賓,卒祀鄉賢祠。配陸氏,繼朱氏,封淑人。
鈕琹《觚賸》:江右李太虛為諸生時,嗜酒落拓,而家甚貧。太倉王岵云司馬備兵九江,校士列郡,拔太虛第一,引見之,謂曰:“吾固多子,擇師無若子者,顧遠在婁東,子能一往乎?”李許諾,次日即遣使送至其家。時王氏二長子已受業同里吳蘊玉先生。蘊玉者,梅村先生父也。而太虛教其第四、五諸郎,兩人共晨夕甚歡。梅村甫齠齡,亦隨課王氏塾中,李奇其文,卜為異日偉器。歲將闌,主家設具宴兩師,出所藏玉卮侑酒,李醉,揮而碎之,王氏子面加譙讓,李亦盛氣不相下。席罷后,謂吳曰:“我安可復留此?”遂拂衣去。吳知其不能行也,翌日早起,追于城絺,出館俸十金為贈,乃附賈舶歸。然所贈資大半耗于酒。及抵家,垂橐蕭然,亟呼婦治具,婦曰:“吾絕糧已久,安所得粟?憶君去后,猶存故人酒一罌,請佐君軟飽可乎!”婦往鄰家覓薪,李即發罌,罌內產一芝如盤,紫光煜煜,喜且愕曰:“此瑞征也,顧酒敗不可飲,奈何?”挹之則清冽異常,乃浮白獨斟,婦負薪歸,則罌已罄矣。是秋登鄉薦,明年成進士,入詞館。數載后,以典試復命過吳門,王氏子謁于舟次,李急詢吳先生近狀。是時梅村亦登賢書,因購吳行卷,攜以北上,為延譽京師。辛未,梅村遂為太虛所薦,登南宮第一,及第第二人,年僅弱冠。蘊玉先生享榮養者三十年,可為疏財敦友之報。而岵云諸子自司馬沒后,家漸替矣。
先生《于太夫人壽序》:吾母朱淑人精心事佛,嘗于鄧尉山中創構杰閣,虔奉一大藏教。
嗣祖諫,字子猷,號玉田,官福安縣縣丞,葬梅灣。配某氏,繼查氏,再繼陸氏。子一,查氏出,夭。(本宛平王敬哉崇簡《青箱堂集·吳母張太孺人墓志銘》,詳后順治丙申年。)
先生《玉田公墓表》:于吳門遇三山鄭君,曰余姻也。詢之,則三山之兄曰某者,為伯祖婿,余姑尚在也。偉業乃具禮幣拜見,則年已七十三,泫然泣曰:“猶憶會鴻臚公葬時,曾到鹿城見二叔,今已六十年,不通家問?!倍逯^吾祖也。歸而告我祖母湯孺人,孺人泣,吾世父與吾父知之亦泣,泣年六十始知有伯姊也。相率至梅灣墓下再拜哭,且加封樹焉。吾姑后三年以卒,有二子,以其一從吳姓,主梅灣之祭。
嗣父瑗字文玉,號蘧庵,禮部冠帶儒士。配王氏,繼張氏。(本《青箱堂集》,詳后順治丙申年。)
【梅村先生年譜卷一】
故明萬歷三十七年己酉五月二十日,先生生。
母朱太淑人,妊先生時,夢朱衣人送鄧以贊會元坊至,遂生先生。
三十八年庚戌,二歲。
三十九年辛亥,三歲。
四十年壬子,四歲。
熊學院科試,先生尊人約齋公補博士弟子員。
四十一年癸丑,五歲。
仲弟偉節生。
四十二年甲寅,六歲。
四十三年乙卯,七歲。
讀書江公用世家塾。先生《按察司使江公墓志銘》:始余年七歲,讀書公家塾識公,公即是年領鄉薦。后三十年,家居,公折輩行與余及魯岡游。
八月,祖竹臺公卒。
四十四年丙辰,八歲。
四十五年丁巳,九歲。
四十六年戊午,十歲。
四十七年己未,十一歲。
就穆苑先云桂家中讀書。先生《穆苑先墓志銘》:自余生十一始識君,居同巷,學同師,出必偕,宴必共,如是者五十年。君為先大夫執經弟子,余兄弟三人,君所以為之者無有不盡。余雖交滿天下,其相知莫如君。余之初就君齋讀書也,有同時游處者四人:志衍、純祐為兄弟,魯岡與之共事,其輩行差少,皆吳氏,余宗也;鄰舍生孫令修亦與焉。
季弟偉光生。
四十八年庚申(是年八月后改元泰昌),十二歲。
天啟元年辛酉,十三歲。
二年壬戌,十四歲。
隨父約齋公讀書志衍繼善家之五桂樓。先生《志衍傳》:余年十四識志衍,長于余三歲,兩人深相得?!犊拗狙堋吩姡河嗍寄晔?,與君早同學?!对缙稹吩姡合蠘??!端椭狙苋胧瘛吩姡何椅糇x書君南樓。程穆衡箋:先生幼隨父約齋公讀書志衍家之五桂樓,詩中所詠南樓是也。
能屬文,西銘張公溥見而嘆曰:“文章正印,在此子矣!”因留受業于門,相率為通今博古之學。程穆衡《婁東耆舊傳》:江右李太虛明睿,落魄客授州王大司馬所,與公父善,見公于髫鬱,奇之。一日飲于王氏。太虛被酒碎其玉卮,主有詬言,憤怒去。約叟追而贐之,太虛曰:“君子奇才也,天如將以古學興東南,盍令從游乎!”約叟如其言。
三年癸亥,十五歲。
四年甲子,十六歲。
西銘肇舉復社,先生為入室弟子。楊彝《復社事實》:文社始于天啟甲子,合吳郡、金沙、垞李僅十有一人。張溥天如、張采來章、楊廷樞維斗、楊彝子常、顧夢麟麟士、朱隗云子、王啟榮惠常、周銓簡臣、周鐘介生、吳昌時來之、錢旃彥林分主五經文字之選,而效奔走以襄厥事者,嘉興府學生孫淳孟樸也。是曰應社。當其始取友尚隘,來之、彥林謀推大之訖于四海,于是有廣應社。貴池劉城伯宗、吳應箕次尾,涇縣萬應隆道吉,蕪湖沈士柱昆銅,宣城沈壽民眉生咸來會。聲氣之孚,先自應社始也。
五年乙丑,十七歲。
六年丙寅,十八歲。
七年丁卯,十九歲。
崇禎元年戊辰,二十歲。
陳學院歲試,入州庠。
二年己巳,二十一歲。
西銘與同里張南郭采舉復社成,先生名重復社?!稄蜕缡聦崱罚撼绲澲?,嘉魚熊開元宰吳江,進諸生而講藝。于時孫淳孟樸結吳皦扶九、吳允夏去盈、沈應瑞圣符等肇舉復社。于時云間有幾社、浙西有聞社、江北有南社、江西有則社,又有歷亭席社、昆山云簪社,而吳門別有羽朋社、匡社,武陵有讀書社,山左有大社,僉會于吳,統合于復社。復社始于戊辰,成于己巳。其盟書曰:學不殖將落,毋蹈匪彝,毋讀匪圣書,毋違老成人,毋矜己長,毋形彼短,毋以辨言亂政,毋干進喪乃身。嗣今以往,犯者小用諫,大者擯。僉曰:諾。是役也,孟樸渡淮、泗,歷齊、魯以達于京師,賢士大夫必審擇而定衿契,然后進之于社。故天如之言曰:“忘其身,惟取友是急;義不辭難,而千里必應。三年之間,若無孟樸,則其道幾廢?!鄙w先后大會者三,復社之名動朝野,孟樸勞居多,然而斂怨深矣。(先生有《致云間同社諸子書》《致孚社諸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