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秦并六國平話(1)

詩曰:

世代茫茫幾聚塵,閑將史記細鋪陳。

便教王伯多權變,怎似三王尚義仁。

六國縱橫易冰炭,孤秦興仆等云輪。

秦吞六代不能鑒,且使來今復鑒秦。

鴻蒙肇判,風氣始開。以揖讓而傳天下者,盡說唐、虞;以征伐而取天下者,盡說三代。夫三代者:夏、商、周也。夏禹王得舜帝禪位,立國為夏,傳一十七代,享國得四百三十一年。夏桀無道,商湯放桀于南巢田地里,夏之天下盡歸于商。湯王立國為商,傳三十代,享國得六百二十九年。紂王無道,周武王伐紂于孟津田地里,并商天下,立國為周。自武王至幽王時分喚作西周,自平王至赧王時分喚作東周。

二周雖傳三十五代,享國得八百六十七年,自傳到那第十三代的君王喚做平王,那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勇。平王雖居尊位做天子,但王室蕩無綱紀,甚至下堂而見諸侯。孔夫子為見平王身為天子,自統六軍伐鄭。那鄭伯無君,身為周家卿士,自率諸軍敵王,在那地名繻葛田地交戰。被鄭伯射著一箭,恰好射中平王左肩。孔夫子是春秋世儒道的宗師,要扶持這三綱五常。見那時王綱頹壞,為君底失為君之道;侯國強梁,為臣底失為臣之禮。怕天下后世亂臣賊子爭效這個模樣, 便使三綱淪而九法..,不成世界。不免將那直筆,把那時一十二國,共有二百四十二年的事跡,著一部史書,喚做“春秋”,從平王時事為頭,有善事底褒獎它,使人知勸;有惡事底貶責它,使人知怕。怎知世變推遷,春秋五伯之后,又有戰國七雄,天下龍爭虎戰,干戈涂炭,未肯休歇。且說那戰國七雄是兀誰?詩曰:

兩周分治各西東,十二諸侯互戰攻;

未有真人來一統,奈何七國又爭雄!

那七國者:秦、韓、魏、楚、燕、齊、趙也。

秦姓嬴氏,周武王時封。秦至武公、惠公時分始僭稱王。此秦國也。

韓虔世代仕晉,在威烈王時分,韓虔求做諸侯,分晉國自立為韓。此韓國也。

魏斯世代仕晉,在威烈王時,魏斯求做諸侯,分晉國自立為魏。此魏國也。

趙籍世代仕晉,在威烈王時,趙籍求做諸侯,分晉國,自立做趙。此趙國也。

史謂三家分晉,是說這韓、趙、魏也。

那周安王時,田和有功,封于齊,是為齊國。那薊北燕王姓姬氏,自周武王時分,封為燕國。那襄郢楚王姓芊氏,周成王時分,封為楚王;至那負芻時分,凡十世,為楚國。

這個七國,當初互為雄長,在后見秦國強大,那六國結縱合橫,以拒強秦。奈何縱解橫散,被秦始皇吞并做一統天下。唐賢杜牧做那“阿房賦”,末后說得最好,說個甚的?杜牧“阿房賦”后一段道是: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能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

話說昔日秦始皇政者,莊襄王子也。始皇無道,南取百粵,北筑長城,東填大海,西建阿房;坑儒焚書,使天下人民不安。不修國政,并吞諸侯,荒荒離亂。始皇欲立萬世為君,遍游天下,來到沙丘,帝崩。怕天下諸侯有變,不敢發喪,背地里將鑾囗車載尸,與鮑魚相雜。趙高與李斯商量詐作詔書,差使命往長城殺太子扶蘇并那蒙恬,卻立二世為君。在后趙高引軍閻樂入內,殺胡亥,立三世子嬰為君。子嬰懦弱,托病不出宮。趙高弄權,指鹿為馬,欺壓君臣。趙高入內探帝病,子嬰殺趙高。有胡曾詩為證。詩曰:

漢祖西征秉白旄,子嬰宗廟起波濤;

可憐君有翻身術,兼向秦宮殺趙高。

在后,天降圣人,漢高祖劉邦領兵入關,系頸以組,封皇帝璽,降于枳道。這頭回且說個大略,詳細根源,后回便見。

話說秦六年,始皇帝登殿,集大臣文武至殿下,分兩班,山呼萬歲畢,始皇向君臣道:“寡人登極之后,今已六年,有那齊、燕、魏、趙、韓、楚六國未肯伏。我欲削平六國,使天下為一統。卿等有何計策?”當有一大臣司馬欣出班奏曰:“陛下若論七國,則國勢均平;若論氣力,則秦為上國。何不發使命,赍國書,威伏六國,令它拱手來降,納土于秦,免得戰爭如何?不來者,差軍發將,取之未遲。”帝聞奏大悅,圣旨問:“班中有誰人可充使命?赍國書前往齊、燕、魏、趙、韓、楚諸邦游說諸侯,早獻地圖納降,免得干戈,百姓枉遭涂炭。這是一項好底勾當。”那時有秦公子名曰少官,他自請赍此國書游說六國。始皇大悅,分付國書與公子少官。那書道是:“秦王致書于齊、燕、魏、趙、韓、楚六國大王殿下:秦與諸王兄弟國也,勢均體敵,相與北面以事周,積有年代。朝會天王之時,推秦為盟主,歃血而誓,各守本國疆界,綏懷國內人民。我無爾詐,爾無我虞。休萌戰攻侵伐之謀,共享安凈和平之福。屬者蘇秦、張儀,馳騁辯口,離間諸國,私自結縱合橫,各有吞噬上國之謀。寡人知之久矣,念欲興問罪之師,實以盟會之言猶在耳,未忍寒盟,遽為此舉。諸王何不量力度德,自思您土地、人民,與吾國孰強孰弱?您兵師、車馬與吾國孰寡孰多?您財帛、金寶與吾國孰豐孰嗇?堂堂赧王,尚且臣附于莊王之世,您自思諸國勢力比赧王為何如?猶敢憑陵大國,不肯臣附?今遣公子少官來諸國議事,若大王圖全社稷,則輸款投誠,以輿地來獻;使四海一家,則您世受王爵,為秦藩臣;保有宗祀,世世不絕。生靈免涂炭之災,兵師有息肩之日。惟大王實圖利之。若負固不悛,執迷不返,則命將遣師,剿平諸國,如疾風之摧敗葉,嚴霜之壓枯葦,惟寡人所欲耳。彼時噬臍,悔之何及!”

六國王接得秦國始皇書,各各開看。其別無話,只是秦帝克伏諸國來降,諸王不悅。有楚襄王,國書會五國王子,會議并秦。遣使者往齊、燕、魏、趙、韓邦通上國書,克日到楚議事。諸國王接了楚襄王書開看,克日車駕起程。齊王、魏景關王、韓威惠王、燕孝王、趙孝成王皆到楚地,入朝施禮畢。各奉命而來,楚王安排茶飯,把盞已畢,楚王與諸王言道:“聞秦王遣使赍書克伏諸國囗囗囗。這事怎地?”春申君奏曰:“臣請大王助兵伐秦。”趙王御前李牧進奏諸王:“諸王助兵,望陛下依臣所奏。”楚王大悅,賞御酒犒設李牧:“將軍,您言是也。”各助兵三萬。

楚令項梁為將,齊遣鄒闊為將,韓遣馮亭為將,燕遣孫虎為將。楚襄王親為招討。克日,兵至函谷關,會合諸國人馬。諸國大王各歸本國,點集雄兵猛將,往路中函谷關相會。楚王車駕起行,為招討,預先在關等候。

至日,趙有李牧、張耳、陳申,發兵三萬,到關參拜楚王。齊有田儋、鄒闊、鄒興,集兵三萬,至關。韓有馮亭、周光、霍雄,領兵三萬,至關。

魏有周霸、鄭安成、龍離足統兵三萬。燕有孫虎、韓廣、景耀龍押兵三萬,至關。各各參見楚王。楚王見諸國兵齊將集,大悅,出宣命,定賞罰:有人生擒秦邦一將者,與千金;能獲秦始皇者,與諸王共封為六國萬戶侯。諸將歡聲如雷。

古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軍中撞出一員猛將,絳袍朱發,赤馬紅纓,身披黃金鎖子甲;御前奏楚王道:“奴婢為先鋒,攻破秦邦,生擒秦將,活捉秦皇。”此人是誰?乃魏國三代將門之子,鄭安平之兒,姓鄭,雙名安成。楚王見了大喜。忽班部中撞出一將,身長九尺,面赤髭黃,穿紅袍,白玉帶,銀鎖甲,金弁冠;愿為先鋒,與鄭安成比試。此人是誰?乃齊國鄒闊將軍也。楚王問諸將:“那兩個要做先鋒,怎生區處是得?”那李牧、馮亭、項梁三將奏曰:“先鋒不可便付與二將,須索交他兩個比試,決個勝負,與先鋒印者。”楚王依奏,便令二將比試,勝的掛先鋒印。

二人聽得言語,上馬分陣,各擂鼓響。楚王與諸將看爭先鋒。左邊撞出鄭安成,右畔撞出鄒闊。二將馬交,約斗三十余合,只見鄭安成敗走,那鄒闊一向趕上。鄭安成暗取套索。鄒闊亦取套索,撇起,去套住鄭安成。鄭安成亦套住鄒闊。二人相拒之際,不防人叢中放一冷箭,把那套索射斷。眾人大駭。

李牧向前問:“放冷箭是誰?”道聲未了,見幾個軍把一年少后生推出來。李牧覷了大駭,見身上藍縷,志氣猶存。三代將門子,累世先鋒兒。是梁國秦明之孫,姓秦名斌,落于軍中為小卒。

李牧引秦斌至楚王駕前,奏曰:“大王適間令鄭安成、鄒闊比試先鋒,各人套索不開。有小兵放冷箭射斷套索,乃是昔日十二國內梁邦秦明上將之孫,姓秦名斌。奴婢舉此人為先鋒,望陛下從允。”楚襄王曰:“這廝有這般武藝!”遂賜秦斌掛先鋒印。

班部中撞出一將,身披柳葉甲,銀盔蓋頂,奏道:“大王不可將先鋒印分付秦斌!”楚王抬眼一覷,乃是燕國景耀龍來奏稱:“秦斌乃是敗國之臣,未可賜與先鋒。奴婢乞與秦斌比試。”

那時,景耀龍打扮銀盔蓋頂,身披水磨柳葉甲,肩擔一口三尖刀。秦斌亦未有衣甲器械。李牧把衣甲馬刀借與秦斌,打扮了出陣。二將有如水里搶珠龍,二騎交鋒,有似巖前爭食虎。斗經二十余合,秦斌詐敗,景耀龍趕上前,馬不去;秦斌將刀撇砍,景耀龍迎刀斬落。二刀并舉,雙刃齊施。二將把刀對敵舉落,二人齊將之放。二將迎前拽相。楚王看見大喜,傳令齊賜先鋒者。二將各下馬拜謝楚王。楚王問諸將:“賜那個將軍為正先鋒?”項梁奏曰:“愿與秦斌為正先鋒,景耀龍為副先鋒者。”二將領兵前往秦城京兆府。詩曰:

秦謀一統禍臨城,楚領三軍并伐秦;

猛將雄兵皆用命,生靈涂炭漲氛塵。

話說李斯奏始皇帝曰:“陛下,今有荊楚襄王為招討,合諸國兵馬約二十余萬,猛將數十員,兵臨城下,將至濠前。取王圣旨。”秦皇大驚曰:“朕謀天下,并吞一統,豈期諸邦會兵來侵吾國!”敕問文武官僚:“誰退諸邦兵馬?如有功者,必加官賞。”當有王翦出班奏曰:“陛下休慮,雖有諸國二十余萬兵將,小臣乞兵二萬,令李彪、伊虎為將,臣為主將,退諸國來兵,保王社稷無虞。”始皇大悅:“全仗卿在意者。”

王翦在演武亭交兵二萬,出城外下寨。景耀龍先鋒排下二龍爭珠陣。李彪排下半天撒網陣。二將監軍施禮畢,李彪曰:“秦斌,你等因甚興兵來侵吾國?您若會事之時,出陣一戰,可決勝負。”秦斌答曰:“奉楚王命,并諸國王命,因為始皇無道,謀吞六國,遣使來投謾書,脅令諸邦納土,意圖六合混一。是致諸國大王合縱兵至。”李彪言:“兵臨渭河,可以一戰。”秦斌怒道:“渭河之兵何能為!待我伐秦為荒草之地!”李彪大怒:“叵耐小邦結黨侵凌大國,待教諸國一兵片甲不回。”道了,二騎便斗。詩曰:

二馬騁英豪,凌云殺氣高;

非但智斗智,全憑刀斗刀。

二馬挑戰,三十余合;秦斌敗走。李彪趕將來,殺敗三軍。副先鋒景耀龍身穿黃金鎖子甲,體掛皂羅袍,頭上鐵幞頭,燕尾交加,黑霧纏身罩體,座下跨一抱月烏騅,肩擔一條清風利槍,腕懸一百廿斤竹節鋼鞭,出陣與秦將打話。

李彪喝問:“來將何人?愿聞姓字。”楚將答曰:“咱每是先鋒景耀龍。”那李彪道:“休走。”二將場中宛轉,殺氣騰空,約斗三十合,景耀龍詐敗走,李彪趕將來。不防景耀龍取出弓箭,弓開如滿月。箭去似流星,正中李彪,金盔倒卓,兩腳騰空。詩曰:

金風未動蟬先覺,暗使無常總不知。

那時,李彪中箭已死。小軍搶得尸首,回歸陣中,先復招討。主將王翦鈞旨,令伊虎出陣,高叫,索來將挑戰。楚王見副將景耀龍果是英雄難敵,再令正先鋒秦賦出陣。施禮打話已畢,二人挑戰。秦斌、伊虎相交,一槍來,一刀去,二人廝殺。詩曰:

幽幽不讓梨花舞,滾滾難容柳絮飛。

那時,二將交斗,馬似北海玩珠龍,人似南山爭食虎。約斗三十余合,伊虎敗走,秦斌趕將來。被伊虎勒住馬,后趕得快,二馬相并,中一槍,刺落下來。只見金盔倒卓,兩腳登空。小兵搶秦斌回陣后,用金瘡藥救得活。三軍一時敗走。

次早,楚王召集諸將問曰:“甚人敢出陣,生搶秦將?”有張晃奏道:“小人愿往。”伊虎出陣,二將交斗。伊虎大敗,歸于本陣。

王翦打扮耀日銀盔蓋頂,身穿蜀錦戰袍,肩擔一百二十斤三尖刀,四十八環棹刀,跨一匹赤色馬出陣。張晃出陣打話。二騎相交,惹起四野愁云,震起滿天殺氣。人似南山虎,馬若北海龍。王翦戰三十合詐敗,張晃趕將來。二馬并,王翦舉刀斬落張晃翻身,下腳捎空。王翦刀頭招起三軍啖殺。楚兵大敗。東砍西斫,南傾北倒;星羅云散,七斷八續。楚兵退五里下寨。秦兵具表奏始皇。始皇大悅,圣旨再令王翦退諸國兵馬。

王翦進兵至五里下寨。次日,布下四門斗底陣。王翦出陣索戰。楚王召集諸將曰:“有何人對敵秦將?”當有趙將陳申唱喏道:“小人愿往。”二人戰三十合,王翦詐敗,陳申趕將來。王翦不用長刀,拈弓取箭,翻身背射三只連珠箭,喝一聲:“著!”不知陳申性命怎生?詩曰:

似虎將軍還落馬,如龍驍騎只空回。

那時,陳申中箭,墜下馬來,眾兵搶歸陣去。軍中撞出一員猛將,鬼面馮亭,肩擔一柄銅斧,奔將來,喝聲:“王翦休走,咱來與你決定輸贏!”王翦與馮亭挑戰五十合,并無勝負,令各收軍,明日卻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蔡县| 津南区| 涟源市| 怀集县| 商城县| 泗阳县| 察哈| 莱州市| 土默特左旗| 保德县| 阳西县| 涟水县| 安岳县| 万全县| 罗山县| 美姑县| 永济市| 津市市| 伽师县| 通化市| 闵行区| 临武县| 溧阳市| 枝江市| 茶陵县| 咸阳市| 河间市| 屏东市| 双柏县| 华宁县| 晋宁县| 岳池县| 武冈市| 垦利县| 金湖县| 南华县| 盱眙县| 阳信县| 襄城县| 临城县| 土默特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