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架子三步審查法 沈家禎先生著
太極拳之行功心解與太極拳論意義深奧各有所謂,最容易為字而所誤解,因該篇作者文及文字工正,不免全欲按照功心解以審查,架子者有無處下手之苦,致練習時與功心解常發(fā)生相背之情形。茲歸納其意、簡單之字代表此二篇之意。分段行審查之法,想亦為學習此拳者所樂談也,茲分別說明如下:第一步審查身形腰頂脊步六字
(一)身——拳譜云,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既尾閭中正神貫頂也,乃表明太極拳之身以中正為主也,因中正則各方面均得裕,如是以應付各方面矣,倘前俯則后不應,倘左傾則右不能應,故必須中正、乃系預立安舍之地。有如車輪可以四面八方轉(zhuǎn)旋也,尾閭以上腰椎以下,尤須中正不動如大纛,此太極拳必須之身法也。若身中正腰可以不鼓,松開其勁得到安而不滯、舒而能活之功也,而后車軸平正,可以支撐八面之勁,則四面俱有掤勁,可以面之應人也。倘有前俯后仰、左傾右斜等弊病發(fā)生,必有一處無掤勁,則此處當然為一缺陷矣,則車軸彎矣,其何以生旋轉(zhuǎn)哉,故走架子時應注意身之易犯病,舉例如下:
如摟膝拗步有無前俯?如似封似閉有無后仰?如野馬分鬃有無傾斜?如單鞭下勢下坐時有無傾斜?如有上列各病則不能稱為太極拳之身矣。
(二)形——拳譜云: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提起精神,神不外散。乃欲神氣鼓蕩,先要周身無缺陷處也。總計以上所載,精氣神系表現(xiàn)與形之內(nèi),練習太極拳者必須提起精神而鼓蕩之,并使神聚意活,然后一氣鼓蕩、練習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牽動此車輪旋轉(zhuǎn)以自如矣。倘精神提不起則現(xiàn)呆形,目定神散,游蕩滑溜。所有動作內(nèi)無意識可言,或手遮眼面、眼呆以隨手走,手以外不復見,如是種種,豈能稱為搏兔之形乎!因是神不活、則氣不能鼓蕩,而勁亦不能轉(zhuǎn)換,則氣不能車之轉(zhuǎn)旋哉,故走架子時應審查變化之處問之如下:
精神能提得起否?精神能否活潑而貫注、如貓之捕鼠否?如能符合以上所問則為太極拳之形矣!
(三)腰——拳譜云:腰如車軸,腰為大纛,既氣貫于頂、力運與身、回環(huán)腰際立定足跟。及刻刻留心在腰脊,腹內(nèi)松凈氣騰然也。總計以上載,太極拳一切前后左右之運動,必須以腰主宰,如車軸旋動之離心力,乃上述以慢制快之基本法則也,倘若尾閭不能中正,則車軸彎而不能旋轉(zhuǎn),既動乃身之搖動,非由腰軸以發(fā)動也,故走架子時,應審查旋轉(zhuǎn)動作是否由車軸以發(fā)動,并觀腰勁有無松開如帶束腰之意,并觀腰至尾閭一段是否直立如大纛之屹立不動,此為審查腰之唯一條件。茲舉例以問之:
如抱虎歸山之擰腰否?:如撇身捶之塌腰否?如玉女穿梭之松勁否?如十字擺蓮腿使腿時之轉(zhuǎn)腰勁否?如雙擺蓮使腿時之發(fā)腰勁否?以上所問均能以腰為發(fā)勁之中心,乃可稱太極拳之腰也。
(四)頂——拳譜云: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乃能提得起精神,則無遲滯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持身中正行大道,用意活潑,勢如車軸,頭容夸氣貫頂,手容輕處順應人也。
總計以上所載頂勁必須虛以領起,則精神自振,自然減去動作滯重之病矣。若頂不能領起,懸頂無上掤勁,勢必俯仰傾斜,而身亦不能中正矣。因此連帶形不活,而現(xiàn)呆板形矣。腰軸彎而而連滯住不轉(zhuǎn)矣。故走架子時,應審查所有動作之轉(zhuǎn)換,舉例以問之:
如斜飛上步之頂勁傾否?如云手換步時之頂勁搖:如海底針下插時頂勁前傾否?如撇身捶轉(zhuǎn)身時之頂勁傾斜否?如倒攆猴之轉(zhuǎn)身之頂勁搖動否?如無上例之病乃可稱為太極拳之頂也!
(五)脊——拳譜云:力由脊發(fā),牽動往來氣貼脊骨,既命意源頭在腰脊也,脊上也,因能如是,方可以腰為軸以手為輪也,倘氣不貼背,則胸彈矣,而肩聳矣,既有動作乃手之動,而非全身之動矣,因為運動能感覺在脊背,自然為腰之勁。其彈胸聳肩之病,不求去而自去矣。故走架子時應審查牽動往來時,脊背有無波動之感,背之皮是否緊貼脊骨,發(fā)勁有無削肩,如有之則發(fā)勁當然可以從脊發(fā)矣,舉例以問之:
如野馬分鬃之開時有無貼背?如搬攔捶之發(fā)勁時有無由脊而發(fā)?如攬雀尾之揉手時有無揉背?如閃通背之轉(zhuǎn)身時有無通過其背?如海底針之下插時有無拔背?如是有之乃可稱為太極拳之背矣。
(六)步——拳譜云:邁步如貓,又云步隨身轉(zhuǎn),既不八不丁兩股收其夾勁也。總計以上所載邁步必須如貓之行,以足跟前進虛設以放之,達到后再轉(zhuǎn)實。必須身轉(zhuǎn)而后隨之,萬不可步先轉(zhuǎn)而后身隨,以造成外擺襠之病,步步適合與否,足以影響腳、腿、腰之完整,故步之位置尤須放在不丁不八之間,若用丁字步則易頂襠,若用八字步則蕩襠。因步之關系尤須注意于胯,若胯開則腿勁貫穿于身腰腿間,完整一氣而襠園矣。園襠為太極拳獨一無二之襠,如襠園則自易如貓之行矣,而放置地點也極易造成不丁不八矣。遇轉(zhuǎn)時自然身先轉(zhuǎn)而后步轉(zhuǎn),遇進退時自然步先進而后身進,其腰勁亦自然使得上矣。如是行之,身亦覺得有得勢之意倘步不能如捕鼠之貓行先虛后實。則邁步中生頂胯之病,不易展開其勁,比如一塊無蓬勃之勢,內(nèi)中氣不易行,其腿中自無掤勁可言矣,走架子時應全力注意在步,因步為身之根,審查時應觀其步是否虛領實放,乃放之位置為何,茲舉例以問之:
如單鞭時后胯有無頂胯?如手揮琵琶之步后胯有無折胯?如摟膝拗步之步是否以足跟虛虛鏟出而后實之?如搬攔捶之轉(zhuǎn)步有無身隨步之弊?:如打虎式之步是否有折胯而出之弊?如有之則不能稱為太極拳之步矣。
以上身、形、腰、頂、脊、步六項為審查太極拳第一階段之注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