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悟元子曰:上回言自《乾》而《姤》,自《姤》而《遁》,借后天全先天,已為天地神明不可得而窺測矣。但金丹之道,陰陽造化之道,必須洞曉陰陽,察明消息,知始始之,知終終之,方能一力成功。若不知陰陽變幻,消息相因,縱金丹到手,必至陽極而陰,《乾》而《姤》,《姤》而《遁》,《遁》而《否》,《否》而《觀》,《觀》而《剝》,《剝》而《坤》,金丹得而復失,何能完全大道乎?故此回叫人究明陰陽消息,隨時而運用之,如提綱“觀音赴會問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是欲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也。“觀”者,靜觀密察之謂;“音”者,陰陽消息之機。能觀其機,而或順或逆,抑陰扶陽,無不如意。此“觀音”二字,不特為此回之眼目,而且為全部之線索。故西天取經,以觀音起,以觀音結,則知作佛成仙,惟在能觀其天道耳。

“觀音自王母娘娘請赴蟠桃大會,與惠岸同登寶閣瑤池。”王母為老陰,屬《坤》;惠岸為木,屬《巽》,上《巽》下《坤》,卦爻圖略為風地《觀》。“見席面殘亂,雖有幾位天仙,俱不就席,都在那里紛紛講論”,即天地不交,《否》之象也。“菩薩與眾仙相見畢,眾仙備言前事”,即言《姤》、《遁》之前事也;“菩薩與眾仙至通明殿”,《乾》卦之象;“早有四大天師、赤腳大仙迎著”,仍榷遁》、《姤》之象。“時有太上老君在上”,《乾》陽在上也;“王母娘娘在后”,《坤》陰在下也。《乾》上《坤》下,卦爻圖略為天地《否》。“菩薩引眾同入,與玉帝禮畢,又與老君王母相見,各坐下。”此仙翁明明提出《乾》、《娠》、《遁》、《否》、《觀》諸卦之象,叫人于此處觀察體認耳。

“菩薩問出亂蟠桃原由,即命惠岸速下天宮打探軍情,可就相助一功,務必的實回話。”此中妙義,非人所識,惠岸為《巽》木,以《巽》木而下《乾》天,則為《姤》。陽極而陰,陰與陽爭,猶如軍情。打探軍情,不親見的陽極而陰之處,不謂觀察的實。木叉為李天王二太子,為南海觀音大徒弟,《巽》木下于天為《姤》,上于地為《觀》,惠岸即上地之義。由《姤》而《觀》,以《觀》探《姤》,所謂《乾》遇《巽》時觀月窟”也。“木叉要看他怎么個大圣”,以陰而遇陽也;“木叉高叫:‘那個是齊天大圣?’大圣應聲道:‘老孫便是!”’,陰陽相見一叫一應,陽往陰來,兩不相離也;“見你這般猖獗,特來擒你”,是陽極而陰必生也;“木叉與大圣戰經五六十合,敗陣而走。對天王說道:‘大圣著實神通廣大。”’敗陣回來之由,天王心驚。此親歷身經,已打探到陰陽消息之的實處,已知先天之氣神通廣大,非可強制,而不得不驚。即《悟真篇》所謂“恍惚之中尋有象,青冥之內覓真精。有無從此自相入,未見如何想得成”也。

“惠岸見了菩薩,說了不能取勝消息,菩薩低頭思忖”,神觀之謂也;“玉帝拆開表章,見有求助之言,笑道:‘叵耐這個猴精能有多大手段,就敢敵過十萬天兵”’,大觀之謂也;“觀音合掌啟奏陛下寬心,貧僧舉一神,可擒這猴”,神觀大觀,兩而合一,得于心而應于手,可不難伏矣。何則?先天之氣,陽極而陰,陰極而陽,《泰》極而《否》,《否》極而《泰》,乃天道自然之常,亦人之無可如何者。然能靜觀密察,而得其消息,借陰濟陽,則陰或有時而退,陽或有時而純,盡人爭以待天命,庶乎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故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顯圣二郎為玉帝外甥,有梅山六弟兄、一千二百草頭神,聽調不聽宣”者,何哉?“二郎”者,陰偶之數,從《坤》而出,故為《乾》天之外甥;當陽極之會,陰氣當顯,故曰顯圣二郎。“梅山六弟兄”者,《坤》之初六也;一千二百草頭神者,二六一十二,《坤》之六二、六三也。“草頭神”者,蒙昧之象也。“聽調不聽宣”者,陰乃陽之所變,故曰調。“差大力鬼王賫調”者,大力《坤》陰之象。

“二郎迎接旨意,大喜道:‘天使請回,吾就去相助。”’上天下地為《否》,陰氣承天而動也。“二郎喚六弟兄,二將軍聚集,即點本部神兵,縱狂風,徑至花果山,見天羅地網密密層層,不能前進。”即《否》之初六:“拔茅茹,以其匯。”陰氣相連而進,其機未發,故不能前進也。真君笑道:“小圣來此,必須與他斗個變化,列公將天羅地網不要幔了頂上。”即《否》之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外君子而內小人,陰氣暗藏,自下而上,不至消盡其陽而不止,大往小來,為禍最烈也。“叫天王使照妖鏡,住立空中,休叫走了”者,自《否》而《剝》,剝極于上也。“真君領眾神出營,在水簾洞外挑戰,”即《否》之六三:包羞”。以陰居陽,不中不正,陰氣猶未侵陽之象。然陰侵陽必有從來,非《泰》極時而陰不能侵。

“群猴齊齊整整,排作個蟠龍陣勢。”即《泰》之初九:“拔茅茹,征吉”。三陽在下,連類而進之象,志在外也。“中軍里立一竿旗,上書齊天大圣”,即《泰》之九二:“包荒。得尚于中行。”以陽剛而居柔中之位,泰中能以防否也。真君笑道:“這潑猴,怎么稱得起齊天大圣之職”,即《泰》之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泰》極而《否》即來,陽盛而陰即生也。“大圣掣金箍棒騰出營門,笑道:“你是何方小將,乃敢大膽挑戰?’真君笑道:‘我乃顯圣二郎,今奉上命,特來擒你。’”即《泰》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泰》之已過,《否》斯來之,必有陰氣承天而動,以傷其陽,如不戒而孚者。其曰:“你還不知死活”,是言不知戒懼,終必閉塞不通,轉《泰》為《否》矣。“大圣道:‘我記得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即《泰》之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柔順居尊,虛己下賢,以陰求陽,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開《泰》之吉道也。然陰陽有循環之機,而《否》、《泰》有輪轉之理,《泰》中藏《否》,陽內藏陰,二郎劈桃山,自《泰》而《否》,又勢所必有也。

“二郎變的身高萬丈,兩只手舉著三尖兩刃神鋒。”兩手上下二卦,“三尖”上《乾》,“兩刃”下《坤》,仍榷否》象。“青臉獠牙,朱紅頭發,惡狠狠望大圣著頭就砍”者,“否之匪人,不利君子”也。“大圣變的與二郎嘴臉一般,舉一條如意棒,抵住二郎。”陰陽混一,內外交通,仍榷泰》象。“兩個各施神通相斗”,《否》、《泰》相交之時也。“六弟兄撒放草頭神,一齊掩殺,眾猴驚散。”即《泰》之上六:“城復于隍,其命亂也。”《泰》極而《否》至,大往而小來矣。“大圣自覺心慌,收了法像,把棒變繡花針,藏于耳內,變化逃走。”即“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也。”然大圣變化上辟,而小圣變化上剝之;大圣變化下辟,而小圣變化下剝之。愈儉愈難,愈辟愈剝,總以上下不交,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之故。

所可異者,大圣變花鴇,二郎不敢擾,現出本相以彈打之。夫陰之能剝陽者,以其陰陽之氣不交也,若陰陽氣交,陰安得而剝陽?花鴇不拘駕鳳鷹鴉,都與交群,是陰陽不拘,隨高就低,退則可以自保,進則可以有為,二郎焉敢而攏之?不攏而現本相以彈打,是陰之剝陽于上也。然《剝》極于上,即反于《坤》。“大圣趁著機會,滾下山崖,變作土地廟”,《剝》變為《坤》矣。“尾巴變旗竿在廟后”,《剝》極歸《坤》,貞下起元,一陽來復,豈非尾巴在廟后乎?“二郎欲搗窗欞踢門扇”,小人剝廬也。小人剝廬而欲盡剝其陽,是自失其所覆,適以自剝其廬。此大圣使隱身法,去灌江口,變二郎之象,入二郎之廟,點察二郎香火之由來也。

噫!二郎方欲剝孫之廟,大圣隨即占楊之廟,以是知孫廟即楊廟,剝孫廟,正以剝楊廟,故曰:“郎君不消嚷,廟宇已姓孫了。”天王照見,告知二郎,是明告學人,不使陽之剝盡,留其余陽,順而止之,以為返還大丹之本耳。《剝》之《彖傳》曰:“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蓋觀天之道,還須執天之行,若空觀而不行,則《剝》而《復》,《復》而《姤》,《姤》而復《剝》;《泰》而《否》,《否》而《泰》,《泰》而又《否》,先天之氣何由收伏?何由而凝結?此老君不用觀音凈瓶助拿,而以金鋼琢收伏之。“凈瓶”者,清凈無為之道;“金鋼琢”者,中正有為之道。惟其中所以套諸物,惟其正可以早晚防身。蓋金丹之道,以清凈為體,以中正為用。“自天門上往下一摜,打中天靈,跌了一跤。”執中精一,真空而含妙有,妙有而歸真空,先天靈氣,自不飛走。又“被二郎細犬照腿肚子上一口,扯了一跌”,陽極當以陰接之。“睡倒在地,爬不起來”,由《剝》而《復》,歸根復命矣。“七圣一擁按住,即將繩索捆綁,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變化。”仍榷剝》卦順而止之義。

噫!始而假陰剝真陽,既而借陰以伏陽,不得其假,則真者不見;不得其真,則假者不去。二郎變化,以假欺真,氣之順也;大圣變化,藏真順假,法之逆也。不能神觀大觀者,則真為假所制,而真遂成假;能神觀大觀者,則假為真所化,而假亦化真。是二郎雖罪之魁,亦功之首。故天神都道,“此小圣之功也。”二郎道:“我何功之有?”則知提綱“小圣施威”者,小圣順時而施也;大至被降者,大圣順時而止也。施者自施,止者自止,一順時,而收伏金丹妙用盡矣。非觀天之道,執天之行者,而能若是乎?

篇中千余言,歷歷說來,總歸到“順而止之”一句。這一句妙用,以之用于還丹,而還丹結;以之用于大丹,而大丹凝。還丹大丹皆藉此而成就矣。觀察觀到此處,則頓悟圓通,一靈妙有,先天之氣自虛無凝結矣。此回仙翁一意雙關,順逆并寫,非僅言其順行之道,學者能于此回悟得透徹,則內外二事,可得其大半矣。

詩曰:

大觀若也更神現,否泰盈虛怎得瞞。

用九隨時兼用六,執中精一結靈丹。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怀市| 高平市| 山阳县| 汉沽区| 江川县| 宜春市| 盐山县| 钟祥市| 固安县| 东至县| 襄城县| 赤峰市| 双桥区| 同仁县| 闽清县| 常山县| 赤壁市| 建始县| 伽师县| 中江县| 望城县| 罗平县| 淳化县| 曲沃县| 喀喇沁旗| 湖南省| 沁源县| 金寨县| 肇州县| 温泉县| 屏南县| 龙山县| 定襄县| 改则县| 泸西县| 岗巴县| 水城县| 安康市| 都安| 南昌市| 额尔古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