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注此與太陽中篇下利身疼,用先里后表之法大同。彼因誤下而致下利,此因下利而致腹脹。總以溫里為急者,見晛曰消之義也。身疼痛有里有表,必清便已調,其痛仍不減,方屬于表,太陽條中已悉,故此不贅。】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注此條重舉下利清谷,不可攻表以示戒,正互明上條所以必先溫里然后攻表之義也。見誤攻其汗,則陽出而陰氣彌塞,胸腹必致脹滿而釀變耳。】

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

【注實為邪盛,必正脫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下利脈數而渴者,今自愈;設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注微熱而渴,證已轉陽,然正恐陽邪未盡也。若脈弱則陽邪已退可知,故不治自愈。脈數與微熱互意,汗出與脈弱互意,脈緊則不弱矣。邪方熾盛,其不能得汗,又可知矣。】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濇者,必圊膿血。

【注脈見浮數,若是邪還于表,則尺脈自和。今尺中自濇,乃熱邪摶結于陰分,雖寸口得陽脈,究竟陰邪必走下竅而便膿血也。】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注下利而脈沉弦,主里急后重,成滯下之證,即所稱痢證也。脈大者,即沉弦中之大;脈微弱數者,即沉弦中之微弱數也。脈微弱數,雖發熱不死,則脈大身熱者,其死可知矣。】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注熱利下重互上文,即傷寒轉痢之謂也。】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注此從上條另申一義,見凡下利欲飲水者,與臟寒利而不渴自殊,乃熱邪內耗津液,縱未顯下重之候,亦當以前湯勝其熱矣。】

下利讝語,以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注此與陽明經讝語胃中有燥屎正同,乃不用大承氣而用小承氣者,以下利腸虛,兼之厥陰臟寒,所以但用小承氣微攻其胃,全無大下之條耳。】

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注已下利而更煩,似乎邪未盡解,然心下濡而不滿,則為虛煩,與陽明誤下胃虛膈熱之證頗同,故俱用涌法也。】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注厥陰之邪上逆而兼發熱,乃肝膽臟腑相連之證也,故用小柴胡湯,分解其陰臟陽腑之嘔熱也。】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注嘔而脈弱,小便利,里虛且寒,身有微熱,證兼表里,其人見厥則陰陽互錯,故為難治,然不難于外熱而難于內寒也。內寒則陽微陰盛,天日易霾,故當用四逆湯以回陽,而微熱在所不計也。況干姜配附子補中有發,微熱得之自除耳。】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注厥陰之邪上逆,而干嘔吐涎沫,可用吳茱萸湯以下其逆氣。若陰邪上逆,結而為癰,潰出膿血,即不可復治其嘔,正恐人誤以吳茱萸湯治之耳。識此意者,用辛涼以開提其膿,亦何不可耶?】

過經不解

【喻昌曰:過經不解者,由七八日已后至十三日已后,病過一候二候,猶不痊解也。然邪在身中,日久勢必結聚于三陽。太陽為多,少陽次之,陽明又次之。及至三陰,則生死反掌,不若此之久持矣。】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注過經十余日,而不知太陽證有未罷,反二三下之,因致變者多矣。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未有他變,本當行大柴胡兩解表里,但其邪屢因誤下而深入,即非大柴胡下法所能服,故必先用小柴胡提其邪出半表,然后乃用大柴胡,始合法也。】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注此條注解,不得仲景叮嚀之意,茲特明之。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心下溫溫欲吐而不吐,其人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者,此有二辨。若曾經大吐大下者,邪從吐解,且已入里,可用調胃承氣之法。若未經吐下,但欲嘔不嘔,胸中痛微溏者,是痛非吐所傷,溏非下所致,調胃之法,不可用矣。豈但調胃不可用,即柴胡亦不可用。以邪尚在太陽高位,徒治陽明少陽而邪不服耳。解太陽之邪,仲景言之已悉,故此但示其意也。若其人能嘔,則是為吐下所傷,而所主又不在太陽矣。】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圓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注胸脅滿而嘔,邪在少陽表里之間也。發潮熱,里可攻也。微下利,便未硬也。以大柴胡分解表邪,蕩滌里熱,則邪去而微利亦自止矣。若誤用圓藥,則徒引熱邪內陷而下利,表里俱不解也。故先用小柴胡分提以解外邪,后加芒硝以滌胃中之熱也。】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讝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圓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注二條俱見微利之證,難辨其內虛內實。上條胸脅滿而嘔,邪湊少陽之表,故欲下之,必用柴胡湯為合法。若以他藥下之,表邪內入,即是內虛。此條原無表證,雖圓藥悞下,其脈仍和,即為內實也。按仲景下法,屢以用圓藥為戒,惟治太陽之脾約,乃用麻仁圓。因其人平素津枯腸結,必俟邪入陽明下之,恐無救于津液,故雖邪在太陽,即用圓藥之緩,下潤其腸,俾外邪不因峻攻而內陷,乃批郄導窾游刃空虛之妙也。此等處亦須互察。再按傷寒證以七日為一候,其有二候三候不解者,病邪多在三陽經留戀,不但七日傳之不盡,即十日、十三日、二十余日,尚有傳之不盡者。若不辨證,徒屈指數經數候,汗下展轉差誤,正虛邪湊,愈久愈難為力。與《內經》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潤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之恒期,迥異矣。所以過經不解,當辨其邪在何經而取之。仲景云: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即《內經》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之旨也。可見太陽一經,有行之七日以上者矣。其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以太陽既羈留多日,則陽明少陽亦可羈留過經,漫無解期矣。所以早從陽明中土而奪之,俾其不傳,此捷法也。若謂六經傳盡,復傳太陽,必無是理。后人墮落成無己阱中耳。豈有厥陰兩陰交盡于里,復從皮毛外再入太陽之事耶?請破此大惑!】

差后勞復陰陽易病

大病差后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注勞復,乃起居作勞復生余熱之病。方注作女勞復,大謬。女勞復者,自犯傷寒后之大戒,多死少生,豈有反用上涌下泄之理耶?太陽中篇下后身熱,或汗吐下后虛煩無奈,用本湯之苦,以吐徹其邪,此非取吐法也,乃用苦以發其微汗,正《內經》火淫所勝以苦發之之義。觀方中用清漿水七升,空煮至四升,然后入藥同煮,全是欲其水之熟而趨下不致上涌耳。所以又云復令微似汗。精絕。】

傷寒瘥已后,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注瘥已后更發熱,乃余熱在內,以熱召熱也。然余熱要當辨其何在,不可泛然施治,以虛其虛。如在半表半里,則仍用小柴胡湯和解之法;如在表則仍用汗法;如在里則仍用下法。然汗下之法,即互上條汗用枳實、梔、豉微汗,下用枳實、梔、豉加大黃微下也。】

大病瘥后,從腰已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注腰以下有水氣者,水漬為腫也。《金匱》曰:腰以下腫,當利小便,此定法矣。乃大病后脾土告困,不能攝水,以致水氣泛溢,用牡蠣澤瀉散峻攻,何反不顧其虛耶?正因水勢未犯身半以上,急驅其水,所全甚大。設用輕劑,則陰水必襲入陽界,驅之無及矣。庸工遇大病后,悉用溫補,自以為善,孰知其為鹵莽滅裂哉!】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圓藥溫之,宜理中丸。

【注身中津液,因胃寒凝結而成濁唾,久而不清,其人必消瘦索澤,故不用湯藥蕩滌,而用圓藥緩圖也。理中圓乃區分陰陽溫補脾胃之善藥,然仲景瘥后病,外邪已盡,纔用其方,在太陽邪熾之日,不得已合桂枝用之,即更其名曰桂枝人參湯。又云: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非其治也。于此見用法之權衡矣。】

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注身中津液,為熱邪所耗,余熱不清,必致虛羸少氣,難于康復,若更氣逆欲吐,是余邪復挾津液滋擾,故用竹葉石膏湯,以益虛清熱散逆氣也。】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注脈已解者,陰陽和適,其無表里之邪可知也。日暮微煩者,日中衛氣行陽,其不煩可知也。乃因脾胃氣弱,不能消谷所致,損谷則脾胃漸趨于旺而自愈矣。注家牽扯日暮為陽明之王時,故以損谷為當小下。不知此論瘥后之證,非論六經轉陽明之證也。日暮即《內經》日西而陽氣已衰之意,所以不能消谷也。損谷當是減損谷食以休養脾胃,不可引前條宿食例,輕用大黃重傷脾胃也。合六條觀之,差后病凡用汗下和溫之法,但師其意,不泥其方,恐元氣津液久耗,不能勝藥耳。豈但不能勝藥,抑且不能勝谷。故損谷則病愈,而用藥當思減損,并可識矣。其腰已下有水氣峻攻其水,亦以病后體虛,膀胱氣化不行,若不一朝迅掃,則久困之脾土,必不能堤防水逆,不至滔天不止,所以仲景云少陰負趺陽者為順。故亟奪少陰之水,以解趺陽之圍。夫豈尋常所能測識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昌县| 梅河口市| 五家渠市| 贡嘎县| 长岛县| 定安县| 黄陵县| 视频| 大洼县| 仁化县| 佛坪县| 禄丰县| 凤冈县| 祥云县| 文山县| 大庆市| 淳安县| 新安县| 电白县| 当涂县| 玉环县| 东港市| 花莲市| 大悟县| 远安县| 盈江县| 乐至县| 亚东县| 吉隆县| 利津县| 永寿县| 涡阳县| 乌什县| 北安市| 宁阳县| 怀化市| 湾仔区| 海口市| 龙泉市| 扶沟县| 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