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素問
上古天真論
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注上古之人,得圣人之教化,內修養生之道,外避賊害之邪,所以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生氣通天論
因于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注因于寒而吾身之陽氣,當如運樞以外應。邪客在門,故起居如驚,而神氣乃浮,出以應之。】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注此因四時之序而能順養者也。】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注風為陽邪,客于膚表,則淫傷于氣。陽氣傷則陰寒,精自出。風木之邪,內通肝氣,肝主藏血,肝氣受邪,則傷其血矣。】
因于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于暑,秋為痎瘧;秋傷于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于寒,春必溫病。
【注陰陽不能固密,則在天陰陽之邪,傷吾身之陰陽而為寒熱病矣。洞泄上逆而咳,乃陰陽上下之相乘也。痎瘧溫病,乃陰陽出入之氣也。】
熱論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聞其故!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于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注外淫之邪始傷表陽,皆得陽氣以化熱,故曰凡病熱者,皆傷寒之類也。死于六七日之間者,六經之氣已終,而不能復也。愈于十日已上者,七日不作再經,十三日六氣已復,故愈。本寒邪而反為熱病,反以涼藥治之,是病太陽之標熱,而不病天之陰寒,是以熱雖甚不死也。傷寒一日太陽受之,二日陽明,三日少陽,是陰寒之邪,得陽氣以化熱,雖傳入于三陰,而亦為熱病。七日來復于太陽,不作再經,而其病自愈。若兩感于寒者,陰陽交逆,榮衛不通,故不免于死。】
帝曰:愿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干,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臟臟:《素問》熱論新校正云:『按全起云,臟作「腑」。《太素》亦作「腑」』。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滿而嗌干。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于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注太陽之氣主皮毛,故傷寒一日太陽受之。陽氣在上,故頭項痛。背為陽,故腰脊強。陽明之氣主肌肉。身熱者,病陽明之氣也。病雖在氣,而陽明之脈,俠鼻絡目屬胃,故目疼鼻干。胃不和,故不得臥也。少陽之氣,主樞主膽,膽氣升則諸陽之氣皆升。胸脅痛而耳聾者,病在氣,而見有形之經證也。三陽皆受邪熱之病,然在形身之外,而未入于里陰,故可汗而解也。六氣相傳,雖入于里陰,而皆為熱證,故嗌干而口燥渴也。厥陰木火主氣,故煩滿。脈循陰器,故囊縮。榮衛血氣皆傷,以致臟腑俱病,故不免于死。若止于氣分相傳,六日已周,七日來復則漸愈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注病傳六氣,故當調其六經。經氣和調,則榮衛運行,而不內干臟腑矣。前三日在陽分,故當從汗解;后三日在陰分,故當從下解。】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注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者以下解之,是謂調其逆從也。】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兩感于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兩感于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剩疂{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注表里陰陽,俱受其邪,臟腑皆病,榮衛不行,故盡氣終而死也。】
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注榮衛血氣,臟腑精神,皆腑明之所資生。如胃氣先絕者,不待六氣之終,三日乃即死矣。凡傷于寒則為熱病者,此即病之傷寒也。如邪氣留連而不即病,至春時陽氣外出,邪隨正出而發為溫病。】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黃帝問于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氣之中人高也。黃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無有常,中于陰則溜于腑,中于陽則溜于經。
【注邪氣者,風雨寒暑,天之邪也,故中人也高。濕乃水土之氣,故中身半以下。然無有恒常,或中于陰,或中于陽;或溜于經,或溜于腑,或入于臟。】
黃帝曰: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陰,或中于陽,上下左右,無有恒常,其故何也?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中于邪,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下少陽,其中于膺背兩脅亦中其經。黃帝曰:其中于陰,奈何?岐伯答曰:中于陰者,常從臂胻始。夫臂與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于風,獨傷于陰。黃帝曰:此故傷其臟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風也,不必動臟。故邪入于陰經,則其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容,故還之于腑。故中陽則溜于經,中陰則溜于腑。
【注上下左右,頭面手足也。或在于頭面而中于陽,或在臂胻而中于陰,故無有常恒也。諸陽之會,皆在于面者,精陽之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也。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下少陽,此三陽絡脈所循之處。外之皮膚,即三陽之分部。下者,謂三陽皮部之邪,下入于三陽之經,故曰中于陽則溜于經。臂胻者,手背足胻之內側,乃三陰絡脈所循之處。外側為陽,內側為陰。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中于陰者,常從臂胻始。邪入于經,其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容,故還之于腑,散于腸胃。陽明居中土,為萬物之所歸,邪歸于陽明之腸胃,而無所復傳矣。】
黃帝曰:邪之中人臟,奈何?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腎。黃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得往。黃帝曰:善哉!
【注夫邪中于陰而溜腑者,臟氣實也。臟氣者,神氣也。神氣內藏則血脈充盛。若臟氣內傷,則邪乘虛而入矣。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陰陽俱感,外內皆傷也。】
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虛邪之中身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黃帝曰:善哉!
【注虛者,八正之虛邪氣。形者,皮肉筋脈之有形。】
熱病篇
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干,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者,脈尚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注外雖汗出,而里熱不解,此內熱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熱已清而脈平和,故生。熱病者,脈尚躁病外因之熱而及于經也。不得汗者,不得從乎外解,此外熱之極也,故死。脈盛躁得汗而脈靜者,外淫之邪從表汗而散,故生。】
論勇篇
黃帝問于少俞曰: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長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風暴雨,或病或不病,或皆病或皆不病,其故何也?少俞曰:帝問何急?黃帝曰:愿盡聞之!少俞曰:春青風,夏陽風,秋涼風,冬寒風。凡此四時之風者,其所病各不同形。黃帝曰:四時之風,病人如何?少俞曰:黃色薄皮弱肉者,不勝春之虛風;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青色薄皮弱肉,不勝秋之虛風;赤色薄皮弱肉,不勝冬之虛風也。黃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堅固,不傷于四時之風。其皮薄而肉不堅,色不一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長夏至而有虛風,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必重感于寒,內外皆然,乃病。
【注薄皮弱肉,則臟真之氣虛,不能勝四時之虛風矣。不傷于四時之風者,謂土旺于四季也。不病長夏之風者,謂上主于長夏也。設有皮厚肉堅,而傷于四時之風者,必重感于寒也。】
百病始生篇
黃帝問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愿聞其會。歧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于陰,或起于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于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于下;風雨襲虛,則病起于上,是謂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勝數。
【注清氣在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清氣在下也。是風雨清濕之邪病在外,而傷于形之上下。喜怒不節,則傷臟而病起于陰。】
扁鵲難經
外感
何以知中風得之?然。其色當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為青,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肝為心邪,故知當赤色。其病身熱脅下滿痛,其脈浮大而弦。
何以知傷寒得之?然。當譫言妄語。何以言之?肺主聲,入肝為呼,入心為言,入脾為歌,入腎為呻,自入為哭。故知肺邪入心,為譫言妄語也。其病身熱灑灑惡寒,甚則喘咳,其脈浮大而濇。
傷寒有幾?其脈有變否?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濕溫之脈,陽浮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濇;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濇;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傷寒論 【漢張機】
太陽經上篇 【凡風傷衛之證,列于此篇,法五十三條。】
與晉長安(宋軼、丞磊主演《與晉長安》原著)
大將軍之養女黎霜鎮守大晉邊疆,一次外出碰見一個奇怪的小孩,這小孩咬了她并吸了她的血。善心大發的女將軍把他回軍營養了起來,卻沒想到這孩子身上竟然大有秘密:白天是小孩,朝夕相處;夜晚化身黑面騎士,向她直球追愛。當黎霜逐漸淪陷的時候卻發現這小孩竟然是敵國世子,這戀愛還怎么談!
民調局異聞錄之勉傳
這是關于一個長生不老的男人跨越兩千年的故事,在每一段歷史的角落里都曾經留下過他的名字。他曾經是一些人心中的噩夢,也曾經把一些被噩夢困擾著的人們喚醒。故事的開始他的名字叫做吳勉,故事的結局他的名字叫做無敵。
棺香美人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龍族(1-3合集)(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轟然洞開,掩蓋于歷史中的戰爭就要在他面前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中國幻想扛鼎之作,千萬冊暢銷奇跡,三年修訂,六萬字新篇。每個人都曾是荒原上的孩子,走出去的那個是扛起戰旗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