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編第一
凡六十六條方二十太陽一經。風寒所始。營衛二道。各自中傷。風則中衛。故以衛中風而病者為上編。然風之為風。其義不一。故其為病。最為居多。所謂中風者。乃風寒暑濕之風也。與諸家方書之所謂中風云者。義不相同。諸家方書之所謂中風。蓋素問曰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之風也。彼但以其所謂者為中風云耳。其于在此之所謂中風云者則無聞焉。二義辨論精切。詳悉分曉。惟有此書。自此以下。
知此義者。李明之而已。此義不明而欲求以言醫。猶緣木求魚耳。其如醫何。(此篇舊本第五。而次辨脈傷寒例痙濕 諸篇之下。然世傳諸篇。皆叔和所述。今案傷寒例一篇。則又疑非叔和語。夫以叔和編經。奚恁后經而先已。必后之贅附。遂致顛倒錯亂。故條辨之。以復其初云。)(一)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強。群養切。惡。影固切。下皆仿此。太陽者。膀胱經也。其脈起于目內 。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連風府。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乃六經之首。主皮膚而統榮衛。
所以為受病之始也。難經曰。浮。脈在肉上行也。滑氏曰。脈在肉上行。主表也。表即皮膚。榮衛麗焉。故脈見尺寸俱浮。知為病在太陽之診也。項。頸后也。強痛者。皮膚榮衛一有感受。經絡隨感而應。邪正爭擾也。惡寒者。該風而言也。風寒初襲表而郁于表。故不勝。復被風寒外迕而畏惡之。及其過表而入里。則不復惡。仇讎之義也。此揭太陽之總病。乃三篇之大綱。以下凡首稱太陽病者。皆指此而言之也。
(二)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惡。與惡寒之惡同。中。音眾。下皆同。太陽病。上條所揭云云者。是也。后皆仿此。發熱。風邪干于肌膚而郁蒸也。汗出。腠理疏。玄府開而不固也。惡風。大意見上。此以風邪郁衛。故衛逆而主于惡風。緩。即下文陽浮而陰弱之謂。風性柔和。所以然也。中。當也。風。謂天之八風也。
言既有如上條所揭云云之太陽病。加之發熱汗出惡風而脈緩者。則其病乃是觸犯于風而當之也。
靈樞曰。夫天之生風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無。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此之謂也。然風之為風。其性屬陽。其中人也。從衛而入。衛氣道也。風之所以從衛入者。
衛亦陽。從其類也。此承上條而又再揭太陽分病之紀一。乃此篇之小總。篇內凡首稱太陽中風者。
則又皆指此而言也。下條乃釋此條之義以出其治。余則或申此義與凡此條之眾目耳。中篇下編。
其為證候。與此雖不同。其為節目。在彼則亦然。乃太陽之大三辨也。而各篇之中。其條目則各自又有辨焉。皆風寒之分別也。學人誠能潛心涵泳。體認的當。則風寒之是非。 然明白矣。
尚何獨斷之難能哉。
(三)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
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 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
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
若不汗。更服。根據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
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嗇。審革切。淅。心吉切。翕。曉吉切。去。上聲。滓。照兒切。囗。與啜同。囗。音石。差。
與瘥同。令。平聲。臭惡之惡。如字。此申上條而詳言之。釋其義。以出其治。太陽中風。乃掇上條所揭攢名以指稱之。猶上條掇首條所揭。而以太陽病為首稱。同一意也。陽浮而陰弱。乃言脈狀以釋緩之義也。難經曰。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是也。
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乃承上文而言。以釋發熱汗出之義。言惟其脈之陽浮。所以證乃熱自發也。惟其脈之陰弱。所以證乃汗自出也。關前陽。外為陽。衛亦陽也。風邪中于衛則衛實。
實則太過。太過則強。然衛本行脈外。又得陽邪而助之強于外。則其氣愈外浮。脈所以陽浮。陽主氣。氣郁則蒸熱。陽之性本熱。風善行而數變。所以變熱亦快捷。不待閉郁而即自蒸發。故曰。
陽浮者。熱自發也。關后陰。內為陰。榮亦陰也。榮無故。則榮比之衛為不及。不及則不足。不足則弱。然榮本行脈內。又無所助。而但是不足于內。則其氣愈內弱。脈所以陰弱。陰主血。汗者血之液。陰弱不能內守。陽強不為外固。所以致汗亦直易。不待覆蓋而即自出泄。故曰陰弱者。汗自出也。嗇嗇惡寒。淅淅惡風。乃雙關之句。蓋原太陽本惡寒。而明其所以亦惡風之情狀也。
嗇嗇。言惡寒出于內氣餒。不足以耽當其滲逼。而惡之甚之意。淅淅。言惡風由于外體疏。猶驚恨雨水卒然淅瀝其身。而惡之切之意。蓋風動則寒生。寒生則膚粟。惡則皆惡。未有惡寒而不惡風。惡風而不惡寒者。所以經皆互文而互言之。不偏此偏彼而立說也。翕翕發熱。乃形容熱候之輕微。翕。火炙也。團而合也。言猶雌之伏卵。翕為溫熱而不蒸。蒸。大熱也。鼻鳴干嘔。乃詳上條之未備。鼻鳴者。氣息不利也。干嘔者。氣逆不順也。蓋陽主氣而上升。氣通息于鼻。陽熱壅甚。故鼻窒塞而息鳴。氣上逆而干嘔也。然翕翕發熱難曉。而鼻鳴干嘔易見。有鼻鳴干嘔。則翕翕發熱可征矣。方之為言。義之所在也。言中風之治。宜在是物也。主。主當也。
言以是為主當。而損益則存乎人。蓋脈證無有不相兼而見者。所以經但活潑潑。不欲人拘執之意也。桂枝。其性味雖辛甘而屬乎陽。其能事則在固衛而善走陰也。芍藥擅酸寒而下氣。快收陰而斂液。夫衛氣實而腠理開疏矣。非桂枝其孰能固之。榮血虛而汗液自出矣。非芍藥其誰能收之。
以芍藥臣事桂枝而治中風。則榮衛無有不和諧者。佐之以甘草而和其中。則發熱無有不退除者。
使之以大棗而益脾。使之以生姜而止嘔。皆用命之士也。微火者。取和緩不猛而無沸溢之患也。滓。
淀也。古人藥大劑。金鐺中煮。綿絞漉湯。澄濾取清。故曰去滓。囗。大飲也。熱稀粥者。桂枝湯劫敵之奇兵。應赤幟于必勝之陣也。助藥力。微旨也。譬如釋氏之禪機。老氏之玄關。儒家之心法也。囗。和潤而欲汗之貌。微似二字。最為要緊。有影無形之謂也。不可。禁止之詞也。如水流漓。言過當也。病必不除。決言不遵節制。則不效驗也。小促役。催速值事也。禁者。
若物皆病之反也。凡此事宜。皆責之醫家耳。病家安能料理。今人之醫。惟務拱默以自崖岸。至不獲效。則反疑猜而多口于桂枝。諸家集方。何嘗見啜熱稀粥四字。徒以發汗相授受。微似。視為羨文。殊不知桂枝神算。捷在出奇。茍簡之弊。牢不可破。吁。手足胼胝。禹稷之所以圣也。然則任治君子。茍未至于胼胝。亦何憚而不然也。若曰。何如此其屑屑。則脫有不中。其咎將誰歸與。
數變之數。音速。
(四)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令勿誤也。
為。去聲。識。與志同。令。平聲。此原所以用桂枝之奧義。因著其反而示禁。以見藥有反對。勉人當精其義以求的當之意。解者。救護而釋散之之謂也。肌。膚肉也。蓋風中衛而衛不固。發熱汗出而惡風。衛行脈外。
膚肉之分也。桂枝救護之。熱粥釋散之。病之所以解也。故曰。本為解肌。浮。病在太陽也。緊。
寒也。汗不出。亦寒也。不可與。言病不對。禁勿妄投也。然則桂枝湯之發汗云者。奧義也。識。
記也。記其政事謂之識。言當常常用心以記其事。勿忘勿怠。而不可使有一忽之失誤。蓋有寒不得用桂枝。故致戒警如此。其言亦甚深切著明矣。而人猶自誤。亦獨何哉。
(五)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
桂枝辛甘大熱。胃家濕熱本甚者。復得桂枝之大熱。則兩熱相搏于中宮。搏則必傷。甘又令人中滿壅氣而上溢。所以胃不司納。反上涌而逆出也。然胃屬土。土者金之母。肺屬金。金者土之子。母病固傳子。胃家濕熱甚。則必傳之肺。肺受胃之濕熱。與邪熱搏郁而蒸。久熱為火。肺為金。
膿血者。金逢火化也。
(六)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湯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此承上條所言。復舉一端以申之。欲人推此以及其余。酒客者。酒性濕熱。所謂胃家濕熱甚者。
無逾此也。嘔。亦吐也。得湯則嘔。以不喜甘。見上。然即酒客不喜甘。得湯則嘔而推之。則凡服桂枝湯而吐者。其義皆可以比類而察識矣。觸類而通之。亦存乎其人焉耳。
(七)發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以上四條。皆言桂枝之不對。以嚴示禁之意。水藥不得入口。言嘔吐之甚也。夫中風服桂枝湯以發汗。桂枝湯者。甘藥也。傷寒服麻黃湯以發汗。麻黃湯中亦有桂枝。則亦甘藥也。以發汗藥皆有桂枝之甘而言之。則此條曰。發汗后水藥不得入口者。乃承上二條復又通以得湯則嘔之甚者言。而深寓戒警之意也。逆者。言悖于道也。
蓋不通人之性氣而逆治。則亦適足以致病逆而生變。故曰為逆也。必吐下者。言水藥既不得入口。
則胃已傷。若仍與前湯而重傷。則必致大壞。大壞則大亂。夫胃。中腑也。茍大壞亂。則不惟復上逆而仍嘔吐。必將下加走泄而增瀉利矣。不止。蓋甚言害大。以深著致戒之意也。
(八)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于陽者七日愈。發于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此原中風傷寒之所以始。以要其所以終之意。凡在太陽。皆惡寒也。發熱惡寒者。中風即發熱。以太陽中風言也。發于陽之發。起也。言風為陽。衛中之。衛亦陽。其病是起于陽也。無熱惡寒者。傷寒或未發熱。故曰無熱。以太陽傷寒言也。發于陰者。言寒為陰。榮傷之。榮亦陰。其病是起于陰也。七。少陽之數也。六。老陰之數也。陽數。九為老。七為少。陰數。老六而少八者。陽道順。陰道逆。陽主進。陰主退也。愈。瘳也。風寒中傷人。漸次人身六經之部位而傳進。以一日一經言之。中風六日。經雖傳遍。必七日陽進而病自愈者。陽主生也。傷寒六日。經傳遍。
陰退極。病乃愈者。陰主殺也。然則中風傷寒之所以為病。其始也。各從其類而起。其既也。各得其數而愈。二氣相因。天人一致。道妙自然。其機如此。易曰。知機其神乎。
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醫有易道。至哉言也。孫思邈曰。不知太易。不足以言醫。學者不可不察。茍志于道。不可不勉。
(九)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再作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傳。音囀。見第五問。后仿此。此承上條下節之自愈者。復申其已然者之義。而又更著其未然者之治。太陽頭痛。首條已具言之。此又獨言者舉大意也。七日以上。該六日而言也。行。亦傳也。
經盡。謂傳遍也。欲作再經。謂病加進也。針足陽明。奪其傳路而遏之也。傳與陽明篇轉互音義。猶古之驛傳。今之過所云也。
(十)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太陽者。盛陽也。故王于巳午未。經曰。自得其位而起者。此之謂也。
(十一)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此承上條復曉人以病解之機。煩字從火從頁。說文。頁。頭也。然則煩者。熱悶而頭痛之謂也。
先煩。邪欲出而與正分爭。作汗之兆也。乃有汗。謂不如此則汗不得出也。脈浮。邪見還表也。汗出。邪出也。
解者。邪散而病去也。
(十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
桂枝加桂湯方于桂枝湯方內更加桂二兩成五兩余根據桂枝湯法。
令。平聲。少。去聲。上沖之上。上聲。此又承上條復著不喻者妄意攻之之變。與其救變之治也。燒針者。針性寒。必須先燒。使之溫。而后可用也。被寒。言寒遂從針穴反得又入也。核。
謂針穴處肉變紅腫高起如核也。奔豚。腎之積名也。氣從少腹上沖心。奔豚。證發作之狀也。蓋人之素有腎積者。因針穴處寒得入之。其積遂發。則氣自少腹上逆而沖心。狀若驚豚突前而奔走。故曰奔豚也。灸其核上者。所以散其寒也。與桂枝湯者。解其欲自解之肌也。
加桂者。桂走陰而能伐腎邪。故用之以泄奔豚之氣也。然則所加者桂也。非枝也。方出增補。故有成五兩云耳。加減諸方。經止言加減。原無載方。舊本后人增補成方。類附卷末。而多謬誤。今根據增補校勘。移就各該法下。以便用者。不費尋討云。
(十三)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此與前第二條。文雖差互詳略。而證治則一。前條有脈無頭痛以揭病名。此有頭痛無脈以言治。
互相詳略耳。無異殊也。蓋前條以為揭病名也。故必言脈。而后可以為得盡其詳。以頭痛已見于首條之太陽病也。故可得而略焉。此以從泛言而論治也。故雖不言脈不足以為略。詳及頭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