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書名: 傷寒論條辨作者名: 方有執本章字數: 4933字更新時間: 2015-12-27 00:57:48
辨痙濕病證第十二
此篇相傳謂為叔和述仲景金匱之文。雖遠不可考。觀其揭首之辭。信有之也。然既曰以為與傷寒相似而致辨焉。則亦述所當述者。是故后人稱之為仲景之徒云。
傷寒所致太陽痙濕 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痙。見太陽上編。囗。音謁。下同。痙見下。素問諸痙項強。是也。濕。沾潤不干也。天之雨露。上濕也。地之水潦。下濕也。人之汗液。身中之濕也。凡著沾潤。經久不干。皆能致病。
傷濕之謂也。囗。傷暑也。史記羽扇 ?;茨献游渫跏a 人于樾下。左擁而右扇之。是也。叔和之意。蓋謂三者皆風寒之變證。既成變證。則當別為立論。然自風寒變來。本屬太陽。猶有風寒涉似之疑。須當并為辨論。故揭己意而述之如下。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名曰痙。
此揭痙之狀。發熱。太陽未除也。沉。寒也。細。濕也。中風傷寒。病猶在太陽。而脈變如此者。則是重感寒濕而變痙。不可仍以中風傷寒稱也。詳見下。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此承上條撤消變痙之由。千金曰。太陽中風。重感寒濕則變痙。然則發汗太多者。重感寒濕而變痙之原因也。蓋中風自汗。傷寒發汗。汗出過多。衣被必濕。濕勝寒生。過時不更。汗后新虛。易于感受。濕漬寒侵。滲注關節。所以有痙之變也。
不然。則太陽病而發汗。安得別有所謂寒濕而可以為重感哉。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此以中風而致變言。汗出不惡寒。風傷衛也。柔。風性軟緩也。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此以傷寒而致變言。無汗。反惡寒。寒傷榮也。剛。寒性勁急也。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
痙病也。
卒。清勿切。噤??ぽF切。此以痙之具證言。身熱頭熱。面赤。目脈赤。陽邪發于陽也。足寒。
陰邪逆于陰也。獨頭面搖者。風行陽而動于上也。卒。忽然也。噤。寒而口閉也。蓋口者脾之竅。
胃為脾之合。而脈挾口。環唇。脾虛胃寒。故忽然唇口吻合。噤急而飲食不通也。背反張者。太陽之脈挾背。故寒則筋急而拘攣。熱則筋緩而縱弛也。然剛柔二痙。則各見證之一偏。惟風寒俱有而致變者。則具見也。痙止此。詳見痙書。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熏黃。
一身盡疼者。人身之土。內則主脾胃。外則主肌肉。土惡濕。濕自外入。肌肉先傷也。發熱。
濕郁而蒸也。熏黃者。土本黃色。濕則昏滯。故黧暗而不明也。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塞。心勿切。內。音納。此以上濕言。亦風濕也。身上疼痛。與上條互詞。面黃。喘。煩。脈大者。
風為陽。而陽受之也。能飲食者。陽能化谷。所以胃和而里無病也。病在頭以下。申上文之意。
寒以濕之性言。鼻氣通于天。故邪獨甚而專主治也。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強。上聲。此以下濕言。亦寒濕也。但頭汗出者。寒為陰。陰邪客于陰。陽上越而不通于下也。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者。太陽之脈挾背。背居北。最為畏寒。寒濕之陰邪。注經絡。滲骨髓。
所以筋脈牽急。而惡寒甚也。噦。胸滿者。凡在太陽下早皆然也。丹田。下焦也。胸中。上焦也。
熱在下而寒在上。所以渴欲得水。反逆而不能飲。且又亡津液。所以口干燥而內作煩 也。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此以濕之入里者言。關節疼痛者。寒濕之氣。走注內滲。所以脈沉而細也。痹以疼痛言。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濕即水。甚則橫流。不遵故道。妄逆而暴亂也。利其小便者。導其遵故道而行。禹之治功也。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蚓脗±渌乱?。
發熱。日晡所劇者。陽明主胃而屬土。土主濕。所以熱甚于陽明之王時也。然汗出當風而為風濕。則是以身中之濕言。此其所以陽明王而熱則劇。與久傷取冷。與夏月傷于冷水之意同。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
風濕俱去也。
此承上條復設問答而喻治。陰雨不止。則濕不除。所以益當發汗也。然風濕本由汗出當風而得。則汗之大出者。必反濕轉加甚可知也。微微似欲汗出而不見出。則濕消而風散矣。此固發汗之微機。后之動輒以大汗為言者。其去道奚啻尋常而已哉。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額上汗出微喘者。陽亡于上也。小便利與下利不止者。陰脫于下也。然治濕當利其小便。而以小便利主死。何也。誤治而陰陽散亡也。濕止此。
太陽中熱者。 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蒸熱謂之暑。傷暑謂之 。汗出惡寒者。太陽表不固也。身熱者。暑邪傷陽也??收?。亡津液而內燥也。然渴為內證。太陽主表而有渴。何也。炎暑之時。陽浮外越。人之津液本少??蕿槌J?。況更汗出而重亡津液乎。且太陽溫病已有渴。又況 乎。
太陽中 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身熱疼重。而曰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者。土主肌肉而惡濕。水滲土而蒸發也。脈微弱者。熱則血干而氣耗也。然夏日則飲水。故人之常事。而曰傷。何哉。良由暑迫。飲之過多?;虻弥柘?。暑反內入也。然則庸俗以當盛暑時濯流飲泉。而得身熱疼重。遽謂為閉水傷寒者。水其暑之訛。而傷寒則浮謠之謬也。
太陽中 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而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
小有勞身即熱??陂_。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數。音速。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偵衔木咦C而言。下乃申其詳而致戒也。弦細芤遲。
亦詳微弱之意。小便已。灑灑然毛聳者。陰虛而寒內作也。手足逆冷者。陽熱內陷也。小有勞身即熱者。陽虛氣怯。不勝力任之甚也??陂_者熱甚也。故反則噤是也。前板齒燥者。陽明熱甚而津液干也。惡寒甚者。以虛其表也。發熱甚者。以擾其陽而損其陰也。淋甚者。損其陰而津液竭也。言三法皆不可也。然則治之奈何。金匱治 以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有嘯則生風之能。薦涼解秋之義。人參有益陽補虛之用。生津止渴之功。是故通寒暑而妙應。神矣哉。所謂方而世為萬病祖者。此之謂也。
辨脈法上編第十三
此篇以下。皆叔和述仲景之言。附己意以為贊經之辭。譬則翼焉。傳類也。篇目舊名平脈。
次第二而僭經右。夫傳不可以先經。論脈亦無先各脈而后平脈之理。且平脈不過前數條。冒事必如此耳。后亦各脈。安得直以平脈名篇。皆非叔和之舊。其為后人之紛更明甚。是故重考訂而次序如今。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
尺寸參差?;蚨袒蜷L。上下乘錯?;虼婊蛲?。病輒易改。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愿為具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
參。音攙。差。穿之切。為。去聲。令。平聲。根源者。言人之五臟六腑吉兇死生皆取決于脈。所以為斯道之根本淵源也。孫思邈曰。從肘腕中橫文至掌魚際后文。卻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為尺。從魚際后文。卻還度取十分之一。則是寸。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中。則寸口也。
關界尺寸之間。古無定說。朱子曰。俗傳脈訣。詞最鄙淺。非叔和書明甚。乃能直指高骨為關。
似得難經本旨。然則關有定位。自脈訣始?;显?。寸為陽。為上部。主頭項以下至心胸之分也。
關為陰陽之中。為中部。主臍腹 脅之分也。尺為陰。為下部。主腰足脛股之分也。此寸關尺為三部之說也。
榮衛流行。不失衡銓。(榮。當作營。見馬氏素問注證發微。)素問曰。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衛者。
水谷之悍氣也。其氣 悍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難經三十難曰。人氣受于谷。谷入于胃。乃傳于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于氣。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靈樞同。而紀氏云。素問曰。榮者。水谷之精氣則清。衛者。水谷之悍氣則濁。精氣入于脈中則濁。悍氣行于脈外則清。然則三經之文雖少別。而其旨則同。清濁之分雖殊。而其為氣則一。
夫榮衛之為榮衛如此。然三十二難又曰。心者血。肺者氣。血為榮。氣為衛。榮行脈中。衛在脈外。行中行外雖同。
而榮則又以血言。言心肺而不言水谷。故王氏曰。清者。體之上也。陽也。火也。離中之一陰降。
故午后一陰生。即心之生血也。故曰清氣為榮。濁者體之下也。陰也。水也。坎中之一陽升。即腎之生氣也。故曰。濁氣為衛。滑氏曰。以用而言。則清氣為榮者。濁中之清者也。濁氣為衛者。
清中之濁者也。以體而言。則清之用。不離乎濁之體。濁之用。不離乎清之體。故謂清氣為榮。
濁氣為衛。亦可也。謂榮濁衛清。亦可也。又曰。統而言之。則榮衛皆水谷之氣所為。故悉以氣言可也。析而言之。則血為榮。氣為沖。固自有分矣。是故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猶水澤之于川澮。風云之于太虛也。
合經傳而觀之。則榮衛之在人身。可以性能言。而不可以色象求。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蓋亦以其分體分用者之大端言也。會其極而言之。其猶氤氳之在天地與。衡銓稱其喻平準也。
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
銖。音殊。腎為水臟。水性就下。故其脈循骨而沉。心為火臟而合血脈。故其脈洪。洪。猶洪水之洪。大而有波瀾之謂也。肺為金臟而合皮毛。金得五行之清。其脈故浮。肝為木臟。木性曲直。其脈循筋而行。故弦。經。正也。常。久也。亦經也。言平人之脈。以如此合四時為正。
通常而可久也。說文十黍之重曰銖。六銖為一分。蓋指脈之以三菽六菽約輕重而言也。然言四臟而不言脾者。脾之和平不可得見。故其經常不可言。欲人當自推也。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環。
出而升。氣之上。來也。入而降。氣之下。去也。漏刻。以一日一夜漏水下百刻而言也。周旋。以周身之流行旋轉而言也。下二句乃申上文而詳言之也。滑氏曰。內經平人氣象論云。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急。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故平人一呼。脈行三寸。
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以呼吸之數言之。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每刻一百三十五息。每二刻二百七十息。脈行一十六丈二尺。為一周身也。積而盈之。每時八刻。計一千八十息。脈行六十四丈八尺。榮衛四周于身。十二時九十六刻。計一萬二千九百六十息。脈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為四十八周身。刻之余分得五百四十息。脈分行二周身。得三十二丈四尺。
合一萬三千五百四十息??傊疄槲迨戎苌?。脈得八百一十丈也。此呼吸之息。脈行之數。周身之度。合晝夜百刻之詳也。
當復寸口。虛實見焉。
見。音現。滑氏曰。寸口。謂氣口也。居手太陰魚際。卻行一寸之分。氣口之下。曰關曰尺云者。皆手太陰所歷之處。而手太陰又為百脈流注朝會之始也。此承上文而言。脈行周身五十度。
又當復始于寸口。所以謂之循環也。虛實見下。
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蓄。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
凡脈言數。皆音朔。此承上文而言。虛實所見之目。病脈之大端也。乘。因也。干。犯也。
言脈之變化相因而乘。由陰陽之邪相干而犯。下文乃所乘所干之目。風為陽邪。浮虛者。陽主外也。寒為陰邪。牢堅者。陰主內也。水飲皆痰之異名。以其聚于內。故曰水蓄。沉潛內伏也。以其薄于外。故曰支飲。急弦外暴也。浮沉牢弦。皆脈名。虛堅潛急。非脈名也。乃形容。惟其浮則虛弱。牢則堅強。沉所以潛。弦所以急之謂也。動陰陽相搏而然也。搏聚不散。所以痛也。
數。急疾也。陽盛則數。所以熱煩也。
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
此言虛實之見。固有如上文所言者。然不可執一以拘。設或脈與病。有不如此而相應者。則又當察識其別有傳變之緣故。況三部所屬不同。則變端亦各自有異。豈所言之數者??梢詾橐欢ㄖ拊?。
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察表里。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
料度臟腑。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見。音現。別。必列切。度。達各切。為。去聲。傳。如字。太過不及??偺搶嵍砸病9址浅R?。言二者不常見。見則當知其為怪異也。奸。傷犯也。難經曰。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