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未持脈時。病患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此訣人推測病情之大法。
(十六)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患。謂凡有病之人。證犯有如此者。則皆當如此而治之之謂。非獨以風寒之病為言而已也。
此訣人辨凡百胃實之大旨。
(十七)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小便不利。所以大便有乍難乍易也。時有微熱。陽明潮作也。喘冒不能臥。胃不和也。故曰有燥屎。方見陽明篇。下同。
(十八)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煩不解。則熱未退可知。腹滿痛。則胃實可診。故曰有燥屎。以上三條。皆訣人當下之大法。
(十九)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復。與覆同。古字通用。復。亦反也。猶言誤也。與下文反汗之反同意。蓋兩比而互相發明。
以訣人汗下之大法。
(二十)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陰陽以脈言。而二便在其中。兩者和。則血氣無相勝負可知。故自愈可必。此訣人持診之大要。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第十
凡九條方三(一)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名曰霍亂。
霍。吐也。亂。雜亂也。靈樞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清濁相干。亂于腸胃則為霍亂是也。
(二)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自吐下。
又利止。更復發熱也。
發熱。頭病。身疼。惡寒。外感也。吐利。內傷也。上以病名求病癥。此以病證實病名。反覆詳明之意。
(三)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
轉。失。皆見陽明篇。本。根原也。言根因原起自霍亂也。本嘔意同。
下利后。盒飯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經中。頗能食。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此申上文末節而言其詳。
(四)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飲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人參(三兩) 白術(三兩) 甘草(三兩) 干姜(三兩)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
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根據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申上文而出其治。熱多欲飲水者。陽邪勝也。寒多不用水者。陰邪勝也。五苓散者。水行則熱泄。是亦兩解之謂也。理。治也。料理之謂。中。里也。里陰之謂。參術之甘。溫里也。甘草甘平。和中也。干姜辛熱。散寒也。五苓散方見太陽上。
加減法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腎氣動。欲作奔豚也。去術腎惡燥也。加桂。以其能伐腎邪而泄奔豚。然非枝也。)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吐。氣逆也。術能壅氣。故去之。姜能散氣。所以為嘔吐之圣藥也。)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下多。濕勝也。復用術。術能燥濕。濕燥則下斷也。悸以飲水過度言。水停之故也。加茯苓。水行則悸愈也。)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渴。脾虛也。加術。緩脾也。)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里虛也。加人參。補中也。)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寒以不用水之甚者言。干姜辛熱而能散寒。非稱權。則不可也。)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氣滯則腹滿。術甘而壅。故去之。附子辛溫。故加之。飲熱粥。亦助藥力也。自溫。亦取微欲似汗之意。勿發揭衣被。防重感也。案此。用術。去術。術上皆無白字。何哉。蓋由文次句中。上無空隙。故雖有狂妄。竟不能于此加毫末。而經之真原昭然猶存。則他術之有白。出于偽妄。不待言而明矣。然于偽妄之疏愚。亦可以見也。君子察微。觀人于其所忽。信哉。)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吐利止。里和也。身痛。表退而新虛也。消息。猶言斟酌也。桂枝湯固衛以和表者也。小和。言少少與服。不令過度之意也。)(五)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吐利。四肢拘急。手足厥冷。里陰虛也。汗出。發熱。惡寒。表陽衰也。四逆湯。表里合救之劑也。方見太陽下。下同。
(六)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此與上條大同小異而義同。故治亦同。
(七)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于四逆湯方內加豬膽汁半合。余根據四逆湯法。
已。止也。下。即利也。斷。絕也。此總上文言吐利兩皆止絕。而又以其余證之不解者。更出以治也。不解之證者。陽極虛。陰極甚。脾氣亦衰微也。然極則劇矣。通脈四逆加豬膽汁者。與少陰白通同一反佐以疏。劇則正治反格拒之意也。
(八)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四逆加人參湯方于四逆湯方內。加人參一兩。余根據四逆湯法。
亡血。津液竭也。人參。能生津也。
(九)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此與下編末條。詳略不一。而義則同。亦互意也。
辨陰陽易瘥后勞復脈證并治第十一
凡七條方四(一)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 散主之。
燒 散方上取婦人中 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 當燒灰。
少腹之少。去聲。傷寒。包中風而言也。易。猶交易變易之易。言大病新瘥。血氣未復。強合陰陽。則二氣交感。互相換易而為病也。身體重。少氣。真元虧竭而困倦也。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者。所易之氣內攻也。熱上沖胸。頭不欲舉。眼中生花者。虛陽生熱而上蒸也。膝脛拘急者。脈亂而筋傷也。 當近隱處。陰陽二氣之所聚也。男女易用。物各歸本也。
(二)大病瘥后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
枳實梔子豉湯方枳實(三枚炙) 梔子(十四枚擘) 豉(一升綿裹)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
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大病。概言也。下仿此。勞。強力房勞。復。重復作病。蓋大邪初退。血氣新虛。作強勞傷。
虛而生熱。猶之病復發。非實發初病也。枳實寬中破結。梔子散熱除煩。香豉能解虛勞之熱。清漿則又梔子之監制。故協三物之苦寒。同主勞傷之復熱。而與發初病之實熱不同倫也。宿食。陳宿之積食也。食能生熱。故須去之。大黃者去陳以致新也。
(三)傷寒瘥已后。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者。以下解之。
此示病后不謹。調理小復之大法。脈浮。有所重感也。脈沉。飲食失節也。
(四)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澤瀉散方牡蠣(熬) 澤瀉 栝蔞根 蜀漆(洗去腳) 葶藶(熬) 商陸根 海藻(洗去咸以上各等分)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
水氣。肌肉腫滿而虛浮。蓋瘥后新虛。土未強而水無制也。從腫以下而不及上者。水性就下。
勢之初起。故雖泛濫未至于橫溢也。牡蠣澤瀉海藻。咸以走腎。腎強則水行。葶藶商陸根。苦以利濕。濕去則腫沒。蜀漆辛而能散。故為諸品之佐也。栝蔞根苦能徹熱。本乃蜀漆之使也。
(五)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唾。口液也。寒以飲言。不了了。謂無已時也。方見前。
(六)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炙) 粳米(半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羸。音雷。羸。病而瘦也。少氣。謂短氣不足以息也。氣逆欲吐。飲作惡阻也。蓋寒傷形。
故寒解則肌肉消削而羸瘦。熱傷氣。故熱退則氣衰耗而不足。病后虛羸。脾胃未強。飲食難化。
則痰易生。痰涌氣逆。故欲吐也。竹葉清熱。麥冬除煩。人參益氣。甘草生肉。半夏豁痰而止吐。粳米病后之補劑。石膏有徹上徹下之功。故能佐諸品而成補益也。
(七)病患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
損谷則愈。
脈已解。邪悉去而無遺余也。日暮陽明之王時也。強與谷。謂壓其進食也。損。言當節減之也。蓋飲食節。則脾胃和。脾胃和。則百體安。此調理病余之要法也。
上經十一篇。法三百九十七。方一百一十三。蓋仲景氏之遺書。而叔和所詮次之者也。傳謂世稱仲景醫圣。良以仲景者。集醫哲之大成。而是書者。正醫教之大訓也。初學之士。舍是則無以為入道之門。而敦進德之基矣。故夫篤志斯道者。亦曰必由是而學焉。則亦庶乎其不瘥。而于人亦不致誤。馴是以往。誠能至于仁熟義精。道久化成。不但人無枉命。而己亦無慚德。則帝伯之堂可升。
有農之神可繼。豈不偉哉。
(三百九十七者。今移六條在第十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