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 傷寒論條辨
  • 方有執
  • 3945字
  • 2015-12-27 00:57:48

(三十二)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

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此以勢重言。獨。自也。與譫互意。循衣摸床。陽偏勝而躁動于手也。弦者陰氣強。澀者陰不足。陽熱劇甚有余。陰以際之。故生可回也。陰不足而陽獨治。故死可知也。

(三十三)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

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過經。謂寧遲遲。非謂待十三日后也。言出于心。心為胃之母。子能令母虛。故下早則必亂也。

表虛里實。謂外邪悉入胃也。

(三十四)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令。平聲。太陽不言藥。以有桂枝麻黃之不同也。柴胡不言證。以專少陽也。凡似此為文者。

皆互發也。以無太少。故知諸證屬陽明。以脈弱。故宜微和。至六日以下。歷敘可攻不可攻之節度。

(三十五)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上條心下硬而用下者。以屬陽明胃也。此謂心下硬滿不可攻者。以邪聚陽明之膈也。所以然者。陽明之脈。上至額顱。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也。攻亦下也。

利遂不止。其人陰本虛也。利止者。其人陽氣勝也。

(三十六)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不由吐下而心煩。則發于胃實可知也。用調胃承氣者。無雜故也。

(三十七)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

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了了。猶 也。素問曰。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于目。靈樞曰。足陽明之正。上循咽。出于口。還系目系。合于陽明也。又曰。足陽明之筋。其支者上頸上挾口。合于 下。結于鼻。上合于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所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知胃實也。急下者。任脈循面入目。督脈上行兩目中央。諸脈皆屬于目。而人之精神注焉。是以如是其急也。

(三十八)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嘔屬太陽。故曰嘔多。雖有陽明不可攻。以多則太陽猶有未除可知也。雖字當玩味。

(三十九)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吳茱萸湯方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嘔。胃寒也。故曰屬陽明。言與惡寒嘔逆不同也。茱萸辛溫。散寒下氣。人參甘溫。固氣安中。大棗益胃。生姜止嘔。四物者。所以為陽明安谷之主治也。上焦以膈言。亦戒下之意。

(四十)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爾。

宜大承氣湯。

。與爾同。不能食。寒因也。故屎燥。能食。因于風也。故但硬 。

(四十一)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傷寒脈浮而緩。見太陽下編。然緩以候脾。脾主四末。故手足自溫。為系在太陰。身當發黃者。脾為濕土。為胃之合。若不能為胃以行其津液。濕著不去。則郁蒸而身發黃。黃為土色。土主肌肉故也。小便自利。津液行也。行則濕去矣。所以不能發黃。胃中干。大便硬。而為陽明病也。

(四十二)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陽明之脈。挾口環唇。然膽熱則口苦。咽為膽之使。故口苦則咽干。腹滿。熱入陽明也。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風寒俱有。而太陽未除也。下之腹滿者。誤下則里虛。外邪未除者。

乘虛而盡入。內陷也。小便難。亡津液也。

(四十三)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而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

若發汗則燥。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隔。

心中懊 。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憒。匣偽切。怵。穿橘切。惕。透吉切。燥。亦干也。發熱以上。與上條同。惡熱。陽明血氣俱盛也。以當太陽時惡寒。今惡熱。故曰反也。身重。陽明主肌肉。濕上重著也。汗出熱在肌肉。腠理反開也。以上三節。言汗下燒針皆不可。故著其變以示也。憒憒。心亂貌。怵惕。恐懼貌。舌苔見太陽下編。彼以臟結。故為難治。此以膈熱。故涌之以梔子豉。方見太陽中。

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又以變渴更治言。方見太陽下。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豬苓(一兩去皮) 茯苓(一兩) 阿膠(一兩) 滑石(一兩) 澤瀉(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下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此又以小便不利再出治。豬苓茯苓。從陽而淡滲。阿膠滑石。滑澤以滋潤。澤瀉鹽寒。走腎以行水。水行則熱泄。滋潤則渴除。

(四十四)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此承上條復以汗多不宜豬苓湯。申致戒謹之意。

(四十五)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浮而緊與前同。故申言必潮熱。但浮則陽盛。陽盛則陰虛。陰虛。所以盜汗出也。

(四十六)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

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數。音朔。以表證與脈在。故知痞為誤下之所致。以表除而作渴。故知轉屬陽明。十日無所苦者。以津液偏滲而致干。非熱結也。以干而渴。故與水而宜五苓。方見太陽上。

(四十七)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

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剌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尿。與溺同。泥叫切。弦少陽。浮。太陽。大。陽明。脅下痛。少陽也。小便難。太陽之膀胱不利也。腹滿鼻干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潮熱。陽明也。時時噦。三陽俱見。而氣逆甚也。耳前后腫。陽明之脈。

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太陽之脈。其支者。從巔至耳。少陽之脈。下耳后。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也。然則三陽俱見證。而曰陽明者。以陽明居多而任重也。風寒俱有。而曰中風者。寒證輕而風脈甚也。續浮謂續得浮。故與小柴胡。從和解也。但浮無余證者。風雖外向。

終為微寒持也。故發之以麻黃。不尿腹滿加噦者。邪盛于陽明而關格。所以無法可治也。小柴胡湯。見太陽上。麻黃湯。見太陽中。尿。南人。心崔切。

(四十八)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癉。廣韻作疸。遲為寒。不化谷。故食難用飽。谷不化。則與熱搏。濕郁而蒸。氣逆而不下行。故微煩頭眩。小便難也。癉。黃病也。谷癉。水谷之濕。蒸發而身黃也。下則徒虛胃氣。外邪反乘虛陷入。所以腹滿仍舊也。末乃申上文義。以致不可下之意。

(四十九)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

瘕。匣牙切。固。堅固。瘕。積聚。以本寒因。水谷不化消。積聚成堅固也。末亦申上文。致勿下之意。

(五十)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

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并。脈緊則愈。

奄。影檢切。欲食。胃氣將回也。陽明以胃實為正。故小便不利。大便自調為反也。骨節疼如有熱。余表未除也。奄然。忽然也。發狂。陽明之所以作汗也。水不勝。以小便反不利言。谷氣以欲食言。蓋謂所以汗出者。由小便不利。胃回不作實。故得汗。得汗則表并解。故曰脈緊則亦愈也。

(五十一)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

攻熱。皆寒藥。故知必噦。胃中虛。以不能食言。此亦戒謹之意。

(五十二)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滿。胃實也。逆溢則喘。越出。謂枉道而出也。表虛。津液越出也。里實。大便難也。

(五十三)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此疑三陰篇錯簡。

(五十四)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眩。風旋而目暈也。風。故不惡寒。能食。咳。逆氣。咽門。胃之系也。胃熱而氣逆攻咽則咳。痛。咽傷也。

(五十五)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法多汗。言陽明熱郁肌肉。腠理反開。應當多汗。故謂無汗為反也。無汗則寒勝。而腠理反秘密。所以身如蟲行皮中狀也。久虛寒勝。則不能食。胃不實也。

(五十六)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

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此亦寒勝。故小便利。嘔。手足厥。手足為諸陽之本。三陽皆上頭。故手足厥者。必苦頭痛也。

(五十七)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 。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

梔子豉湯主之。

下之。外有熱。外者外散也。故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 者。雖不結胸。而膈中則郁煩也。

頭汗見太陽上。方見太陽中。

(五十八)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必衄。

漱。音瘦。口為胃竅。胃熱則口燥。漱水不欲咽者。陽明血氣俱多。雖燥不渴也。衄者。以血氣俱多。而脈起于鼻。故熱甚則血妄行。必由鼻而出也。

(五十九)脈浮。發熱。口干。鼻燥。能食者則衄。

浮。因于風也。風為陽。所以證如此也。

(六十)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茌平县| 鹰潭市| 崇文区| 仪陇县| 哈尔滨市| 镇远县| 满洲里市| 昭苏县| 剑河县| 镇康县| 秦皇岛市| 甘南县| 泊头市| 维西| 筠连县| 民县| 黎平县| 建湖县| 旺苍县| 社旗县| 辛集市| 崇阳县| 米林县| 运城市| 迁安市| 安庆市| 陈巴尔虎旗| 玉树县| 衡水市| 通榆县| 抚远县| 东乌珠穆沁旗| 巴东县| 云梦县| 宁远县| 兴和县| 夹江县| 西宁市| 武威市| 建瓯市| 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