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類方曰。漿水。即淘米泔水。久貯味酸。為佳。本草蒙筌曰。漿水造法。炊粟米。熱投冷水中。浸五六日。生白花。色類漿者。醫方祖劑曰。漿水。乃囗 米和曲釀成。如酢而淡。字匯曰。漿。米汁也。吳云。清漿水。一名酸漿水。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類漿。故名。若浸至敗者。害人。其性涼善走。能調中宣氣。通關開胃。解煩渴。化滯物。案李時珍引嘉謨云。漿水。酢也。誤。
千金方。羊脂煎方后云。棋子。大小如方寸匕。又服食門。博棋子。長二寸。方一寸。
傷寒蘊要。枳實梔子湯。治食復勞復。身熱心下痞悶。如有宿食不下。大便秘實。脈中有力者。可加大黃。內外傷辨惑論。食膏粱之物過多。煩熱悶亂者。亦宜服之。
傷寒瘥以后。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原注】一作緊)者。以下解之。
(成本。玉函。熱下有者字。)〔錢〕傷寒既瘥以后。更發熱者。若病后余氣作虛熱。固當以柴胡黃芩。清解余熱。以人參補其病后之虛。
而以姜棗和之。若復感外邪。而發熱。亦屬病后新虛。理宜和解。但察其脈證之有類于半表半里之少陽者。以小柴胡湯主之。若脈浮則邪盛于表。必有可汗之表證。仍當以汗解之。但病后新虛。不宜用麻黃過汗。使傷衛亡陽。若脈沉實者。沉為在里。實則胃實。仍當用下法解之。但衛氣已虛。不宜用承氣峻下。宜消息其虛實。
或小承氣。或調胃。或如博棋子之法。隨其輕重。以為進止。可也。〔方〕脈浮。有所重感也。沉脈。飲食失節也。
案喻云。汗下之法。即互上條。汗用枳實梔豉微汗。下用枳實梔豉加大黃微下也。此恐非是。
千金方。黃龍湯。治傷寒瘥后。更頭痛壯熱煩悶方。仲景名小柴胡湯。
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錢〕大病后。若氣虛。則頭面皆浮。脾虛則胸腹脹滿。此因大病之后。下焦之氣化失常。濕熱壅滯。膀胱不瀉。水性下流。故但從腰以下。水氣壅積。膝脛足跗。皆腫重也。以未犯中上二焦。中氣未虛。為有余之邪。脈必沉數有力。故但用排決之法。而以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澤瀉散方牡蠣(熬) 澤瀉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藶子(熬) 商陸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蔞根(各等分)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成本。葶藶下。無子字。于臼。作入臼。錢本。金鑒。葶藶上有苦字。)〔錢〕牡蠣咸而走腎。同滲利。則下走水道。澤瀉利水入腎。瀉膀胱之火。為滲濕熱之要藥。栝蔞根。
解煩渴。而行津液。導腫氣。蜀漆。能破其 。為驅痰逐水。必用之藥。苦葶藶。泄氣導腫。去十腫水氣。商陸。苦寒。專于行水。治腫滿。小便不利。海藻。咸能潤下。使邪氣自小便出也。〔鑒〕此方。施之于形氣實者。其腫可隨愈也。若病后土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行水。則又當別論。慎不可服也。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玉函。成本。胸上。作胃上。玉函。
無以丸藥三字。)〔方〕唾。口液也。寒以飲言。〔錫〕大病瘥后喜唾者。脾氣虛寒也。脾之津為唾。而開竅于口。脾虛不能攝津。故反喜從外竅而出也。久不了了者。氣不清爽也。所以然者。以胃上有寒。故津唾上溢。而不了了也。〔錢〕胃上者。胃之上口。賁門也。不用理中湯。而用理中丸者。非取其緩也。因病后余癥。不必用大劑力救。但欲其常服耳。〔周〕理中者。理中焦。利在下焦。已為非治。今寒在胃上。何宜理中乎。不知痰積膈上者。總胃虛不能健運也。設復以逐飲破滯之藥與之。痰即出矣。獨不虞今日之痰雖去。而明日之痰復積乎。
惟溫補其胃。自使陽氣得以展布。而積者去。去者不復積已。
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成本。吐下。有者字。)〔汪〕傷寒。本是熱病。熱邪所耗。則精液銷鑠。元氣虧損。故其人必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氣虛不能消飲。胸中停蓄。故上逆而欲作吐也。與竹葉石膏湯。以調胃氣散熱逆〔錢〕仲景雖未言脈。若察其脈虛數。
而渴者。當以竹葉石膏湯主之。虛寒者。別當消息也。
竹葉石膏湯方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麥門冬(一升去心) 人參(二兩玉函。成本。作三兩)甘草(二兩炙) 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鑒〕是方也。即白虎湯。去知母。加人參麥門冬半夏竹葉。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之方。此仲景白虎變方也。〔錢〕竹葉性寒。而止煩熱。石膏入陽明。而清胃熱。半夏蠲飲而止嘔吐。人參補病后之虛。同麥冬。
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涼損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氣也。
本草序例云。凡云一把者。二兩為正。
千金方。本方。用生姜四兩。外臺秘要。文仲療天行表里虛煩。不可攻者。竹葉湯。本方。用石膏一升。
人參二兩粳米一升。方后云。此仲景方。
千金竹葉湯。治產后虛渴。少氣力。
于本方。去石膏粳米。加茯苓大棗小麥。
千金月令。主風毒香港腳。多睡心中悸。石發攻心。口干方。
于本方。去半夏粳米甘草。加茯苓生姜。
外臺。崔氏。療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飲水。止渴。竹葉飲。
于本方。去石膏。加生姜大棗。
王氏易簡方。既濟湯。治發熱下利者。
于本方。去石膏。加熟附子。
和劑局方。竹葉石膏湯。治傷寒時氣。表里俱虛。遍身發熱。心胸煩悶。或得汗已解。內無津液。虛羸少氣。胸中煩滿。氣逆欲吐。及諸虛煩熱。并宜服之。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痛。頭亦不痛。脈不緊數。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藥。(即本方)總病論。竹葉湯。治虛煩病。兼治中 渴吐逆。而脈滑數者。(即本方)直指方。本方。治伏暑內外熱熾。煩躁大渴。
傷寒選錄。竹葉湯。陽明汗多而渴。衄而渴欲水。水入即瘥后渴。即本方。湯成去滓。入生姜自然汁三匙。
再煎一沸服。神效。
證治要訣。熱嗽諸藥不效。竹葉石膏湯。去竹葉。入粳米。少加知母。多加五味杏仁。此必審是伏熱。在上焦心肺間者可用。
張氏醫通。上半日嗽多。屬胃中有火。竹葉石膏湯。降泄之。
又唇青有二。若唇與爪甲俱青。而煩渴引飲者。為熱伏厥陰。竹葉石膏湯。若唇青。厥冷而畏寒。振振欲擗地者。為寒犯少陰。真武湯。
又夏月感冒吐瀉霍亂。甚則手足厥逆。少氣。唇面爪甲皆青。六脈俱伏。而吐出酸穢。瀉下臭惡。便溺黃赤者。此火伏于厥陰也。為熱極似陰之候。急作地漿。煎竹葉石膏湯。誤作寒治必死。
夷堅志。袁州天慶觀主首王自正病傷寒。旬余。四肢乍冷乍熱。頭重氣塞。唇寒面青。累日不能食。勢已甚殆。醫徐生診之曰。脈極虛。是為陰證。必服桂枝湯乃可。留藥而歸。未及煮。若有語之。曰何故不服竹葉石膏湯。王回顧不見。如是者三。遂買見成藥兩帖。付童使煎。即盡其半。先時頭不能舉。若戴物千斤。倏爾輕清。唇亦漸暖。咽膈通暢。
無所礙。悉服之。少頃。汗出如洗。徑就睡。及平旦脫然如常時。自正為人謹飭。常茹素。與人齋醮盡誠。故為神所 如此。
病患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病患。玉函。作傷寒。)〔喻〕脈已解者。陰陽和適。其無表里之邪可知也。日暮微煩者。日中衛氣行陽。其不煩可知也。乃因脾胃氣弱。不能消谷所致。損谷則脾胃漸趨于旺。而自愈矣。注家牽扯日暮為陽明之王時。故以損谷為當小下。
(成注)不知此論瘥后之證。非論六經轉陽明之證也。(方注)日暮。即內經日西而陽氣已衰之意。所以不能消谷也。損谷。當是減損谷食。以休養脾胃。不可引前條宿食例。輕用大黃。重傷脾胃也。〔魏〕損其谷數。
每食一升者。食七合。食五合者。食三合。俟胃脾漸壯。谷漸增益。亦節飲食防病復之一道也。
玉函經。病后勞復。發熱者。麥門冬湯主之。方與金匱要略咳嗽篇所載同。此條今本遺脫。當是仲景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