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變為溫疫。以此冬傷于寒。發為溫病。脈之變證。方治如說。(按仲景言壞病止二條。有太陽病不解之壞病。有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之壞病皆以發汗吐下溫針病仍不解。為醫所壞。故云壞病。然仲景于兩條之下。皆云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豈有更感異氣。變為溫瘧風溫溫毒溫疫等病。亦與壞病同一治法者邪。況仲景論中。但言治壞病之法。無治壞病之方。叔和偏以此四種溫病。皆因冬傷于寒所發。且云脈之變證。方治當如其所言。根據壞病之法而治之。庶起叔和于今日。而求仲景治壞病之方。彼將何所指也。又按上四種溫病。喻氏尚論篇已辯其妄。且此系叔和杜撰之文。愚因起而刪之。免致后學于脈上尋此四病。又欲于仲景壞病條。求治溫之方。徒增疑惑耳。)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異差。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時氣不和。盒飯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臟則難可制。此為家有患備慮之要。

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若或差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必難為力。服藥不如方法。縱意違師。不須治之。(上二節喻氏云此巴人下里之音。因從刪例。)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矣。未有溫覆而當。不消散者。不在證治。(溫覆而當。則在表之風寒已散。不至傳入于里。不須再議湯藥。故云不在證治。)擬欲攻之。猶當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上言非大滿。猶生寒熱。是表雖解而未盡解也。若但下之。則病不除。愚意云。此是大柴胡湯證。成注云非大滿。是邪未收斂成實。下之。則里虛而邪復不除。猶生寒熱。斯言誤矣。)若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也。(上言四五日不能為禍。因醫人于四五日之傷寒。每不敢輕用下藥。要之下證悉具。即用下藥。實無所害非云證屬可下。復可遲至四五日也。愚意云。此是大承氣湯證無疑。)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協熱遂利。煩躁諸變。不可勝數。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以上系仲景語以下叔和之論居多。)夫陽盛陰虛(外臺秘要中作表和里病)汗之則死。下之則愈。(外臺作下之而愈汗之則死。)陽虛陰盛。(又作里和表病。)汗之則(又作而)愈下之則死。(按此節。外臺中系王叔和之論。考其原論云表里。何等徑捷快暢。表病宜汗里病宜下。汗下合法者愈相反者死。自改作陰陽虛盛。致令后人。千言萬語。注釋不明。識者云。此是成無己以表為陽。以里為陰。改其正文。以見己之善注。然亦無從征也。據坊本云。陽盛陰虛。此是熱邪郁于里。乃里實之證。非真陰虛也。若果陰虛。豈可輕言下乎。陽虛陰盛。此是寒邪束于表。乃表實之證。非真陽虛也。若果陽虛。豈可輕言汗乎。又陽盛。當作熱甚看。里熱甚。故宜下。陰盛。當作寒甚看。表寒甚。故宜汗)夫如是。則神丹安可以誤發甘遂何可以妄攻。(神丹甘遂想叔和時汗下之藥。世醫之所通用。故遂舉而作汗下之論耳。按千金方有神丹丸見發汗第六第一方。)虛實(外臺作表里。)之治。相背千里。吉兇之機。應若影響。豈容易哉。況桂枝下咽。陽盛(外臺作表和。)則斃。承氣入胃。陰盛(又作里平。)以亡。(此承上文復申言陽盛之病。里熱已極。如誤投桂枝湯。乃辛熱發表之藥。反濟其里熱之火。其人焉得不斃。然叔和何不曰麻黃下咽。而必曰桂枝也。愚以仲景論桂枝證。皆系發熱汗出。其陽明胃家實之證。亦身熱汗自出。則是上言陽盛者。乃承氣湯證也。當用承氣。誤投桂枝。此以陽明汗多實熱之條。錯認作太陽汗出發熱之候。所以承氣桂枝。彼此多。兩相誤服也。若麻黃湯。乃太陽經無汗之的藥。與陽明 然汗出之證。兩不相侔。不待智者。自能分辯。曷由而致誤也。又陰盛之病。表寒外束。發熱如火。醫人反認以為里實熱甚。誤投承氣。焉得不亡。成注引金匱云。不當下而強與下之者。令人開腸洞泄。便溺不禁而死。是以陰盛為里寒之陰證。誤矣。)死生之要。在乎須臾。視身之盡。不暇計日。此陰陽(外臺作表里。)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而醫術淺狹。懵然不知病源。為治乃誤使病者殞歿。自謂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曠野。仁者鑒此。

豈不痛歟。

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后。發表攻里。本自不同。而執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飲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

言巧似是。其理實違。夫智者之舉錯也。常審以慎。愚者之動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變。豈可詭哉世上之士。但務彼翕習之榮。而莫見此傾危之敗。惟明者。居然能護其本。近取諸身。夫何遠之有焉。(上二節。辭義冗雜。大半可刪。)凡發汗溫暖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當促其間。可半日中盡三服。若與病相阻。即便有所覺病重者。

一日一夜。當 時觀之。如服一劑。病證猶在。故當復作本湯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劑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此一節辭義。仲景已明注在桂枝湯下。不宜于例中言之。)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也。

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根據證與之。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言能飲一斗。與五升。若飲而腹滿。小便不利。

若喘若噦。不可與之。忽然大汗出。是為自愈也。凡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之病。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自愈。

小渴者乃強與飲之。因成其禍不可復數。(按上言時氣病。即四時傷寒。皆是熱病。熱病屬火。仲景用水法者。以水寒能勝火熱。故也。)凡得病。厥脈動數。服湯藥更遲。脈浮大減小。初躁后靜。此皆愈證也。(更平聲厥。其也。凡得病之人。其脈動數者。或浮大者。服湯藥后。其人脈更遲。或減小。又人于初病時。則躁亂。服湯藥后得安靜。凡此者。皆是向愈之證)凡治溫病。可刺五十九穴。人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并中髓也。(按上云溫病。即內經云熱病。皆系傷寒之類刺熱病之法。詳素問刺熱論。又靈樞熱病論中。愚以二篇經義。悉心參閱。合成刺熱病法。在后第十四卷中。凡治傷寒家。不可不知此法。蓋以熱邪之氣。注入經絡。一時湯藥不能取效。非針則無以泄其熱。況仲景亦有刺風池風府期門等法。學醫者所當究心。上言刺法。略舉其端。令人無可下手處。此必是仲景刺熱遺論。叔和偶撰入此。)脈四損。三日死。平人四息。病患脈一至。名曰四損。脈五損。一日死。平人五息。病患脈一至。名曰五損。脈六損。一時死。平人六息。病患脈一至。名曰六損(愚按傷寒。系熱病。熱病緣何有損脈。此明系叔和增入。刪之可也。)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考素問刺志論云。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推內經之意。以人形氣盛者。身宜常溫。而今反寒者。蓋得之傷寒也。此傷寒。必是初起之寒。乃太陽病。未發熱之時也。否則身寒二字。不可為準。抑人形氣虛者。身宜常清。而今反熱者。蓋得之傷暑也。此傷暑。必是受夏月清涼之氣。其人反無汗而身發熱也。否則身熱二字。亦不可為準。愚按此二句辭義。與上下文不相貫。叔和竟自我作古。以氣字改脈字。成注亦隨文作解云。傷寒者。脈盛而身寒。傷暑者。脈虛而身熱。自改脈字后。則撰者注者。遂相習于非。而違經作解。使后之學人。察脈辯證。每見脈盛者。身未必寒而多熱。脈虛者。身未必熱而反涼。至有以身寒之中寒。為傷寒。身熱之傷寒。為傷暑。世醫執此二語。其錯誤將無窮矣。況傷寒暑病。仲景于傷寒例前。言之已明。何得更入死脈類中。徒起疑端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指山市| 盐城市| 文昌市| 饶平县| 威信县| 喜德县| 县级市| 通河县| 阳朔县| 石城县| 长春市| 湖南省| 名山县| 阜新市| 南阳市| 江阴市| 新宁县| 奎屯市| 宣汉县| 云林县| 六盘水市| 英吉沙县| 石门县| 揭东县| 茌平县| 岗巴县| 逊克县| 随州市| 安丘市| 大化| 海晏县| 洞口县| 永胜县| 旌德县| 门源| 息烽县| 仪陇县| 台山市| 奇台县| 张家港市| 桐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