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臺方議問曰諸下泄方中。皆不用甘草。獨此湯中。復用甘草何也。答曰。諸下泄方。乃下大實大熱之證。速如星火。甘草能緩諸藥。是以去也。獨此方中。乃調和胃氣。故用甘草以緩其中也。或問云。胃喜溫暖。故凡溫暖之藥。可稱調胃。上方中用硝黃咸苦大寒。止炙甘草一味溫暖。反少用之。何也。余答云。胃以溫暖。為適中。所以胃犯大熱之氣。則太過而不調。犯大寒之氣。則不及而亦不調。今者。胃有郁熱而煩。是太過也。故方中專藉甘草。引硝黃瀉胃中。
有余之熱。調和其氣而使之平。調胃之名。正以此也。今醫于上方中。甘草多用生者。此亦是瀉有余之義。
(附例)發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此條病。系太陽傷寒發汗之后。惡寒之證當解。其不解者。乃汗多亡陽。表氣虛故也。汗后不惡寒而但熱者。此為邪已離表。盡入于里。胃氣燥熱。乃里實之證也。成注引經云。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與調胃承氣湯。以和胃氣。按此條論言虛證。補亡論郭白云云。宜芍藥甘草附子湯。此因原論中。前條。有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為營衛俱虛。乃陰寒之證。誤發其汗所致。仲景法。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今者發汗惡寒。證雖相同。未必是真寒證。此湯恐不宜用。當以黃 建中湯主之。)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盒飯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此條病本系太陽傷寒。延至十三日不解是為過經。過經者謂六經傳。盡病已過而不愈也。有如太陽病。一日受者。六日當解。傳至厥陰。六日受病。當十二日解。所以傷寒家。相傳十三日不解者。不論病自何經而起。曾傳變六經與否。統謂之過經也。成注云。再傳經盡。謂之過經。余于太陽上編。已辯其非。譫語者。自言也。寒邪郁里。胃中有熱。熱氣熏膈。則神昏而自言也。譫語有熱。法當以湯蕩滌之。若小便利者。津液偏滲。大盒飯堅硬而不出。今反下利。及診其脈。又調和而非自利之脈。知醫非其治。而以丸藥下之也。若其人不因誤下而自利者。其脈當微而手足見厥。此為內虛。不可下也。今脈反和。反和者。言其脈與陽明府證不相背之意。若脈果調和。則無病矣。此為內實。故見譫語下利等證。與調胃承氣湯者。以下胃中之實熱也?;騿柤认吕?。則大便未必燥堅。何以湯中復用芒硝。余答云。譫語有熱。是有燥屎。醫用丸藥。下之太緩。腸中堅實之物不能去。所下者。旁流溏垢耳。據仲景法。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今改用調胃者。以醫誤下之故。內實不去。胃氣徒傷。故于小承氣湯。去濃樸枳實。而加甘草。以調和之也。因大便堅實。以故復加芒硝。)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
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此條病。亦系太陽傷寒。至十余日。病為過經。心下溫溫欲吐。溫溫者熱氣泛沃之狀。欲吐而不能吐。則其為干嘔??芍?。胸中痛者。膈以內實也。胸痛當責邪熱。結于胃中。而大便應硬。今則反溏。大便溏。則氣下泄。腹不應滿。今則微滿。郁郁微煩者。腹滿熱聚而沖于膈也。以上見證。殆有故焉。必先其時極吐極下所致。極吐。則胃脘受傷。故胸中痛。極下。則直腸不禁。故大便溏。既吐且下。而心中溫溫然。仍欲吐。腹仍微滿。郁郁然生煩。此為胃氣雖傷。邪熱結實。不因吐下而去也。法宜與調胃承氣湯下之。若不因極吐下者。則欲吐胸痛等候。邪猶在經。承氣湯不可與也。要之病邪在經。此亦非柴胡湯證。以柴胡證之嘔。必口苦。此不口苦。是太陽風氣上壅也。柴胡證之胸痛。必連脅。此不脅痛。是陽明郁熱留經也。其微溏而下利者。乃太陽陽明合病。當是葛根湯證。其非柴胡證明矣。今以嘔甚。故知胃中實熱。自極吐下而作嘔。其當與調胃承氣。的確無疑。按上云。此非柴胡證。則是但嘔胸痛微溏者。仲景法還宜用葛根加半夏湯也。補亡論郭白云云。宜大半夏加橘皮湯?;騿栐?。極吐。則胃氣受傷。固宜用調胃承氣矣。極下而大便溏。何以不去芒硝。余答云。極吐。則胃中水去而津液亡。大便溏。則旁流之物已盡。腸中燥屎愈堅。焉得不用芒硝。所以調胃承氣。為不可易之劑。上三條證自太陽中篇移附于此。)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上數條言太陽病。皆過經不解而后下之。此條言太陽病。不可拘以日數。但見屬胃之證。即可下也。有如太陽病方三日。曾發過汗矣。其不解者。非表邪不解。乃病熱不能解也。太陽病止翕翕發熱。明知其熱在外。今變而為蒸蒸發熱。蒸者。熏也。炊也?;饸馍仙?。條辯云。其熱自內。騰達于外。如蒸炊然。此系太陽之邪。轉屬于胃。經云。已入于府者。可下而已與調胃承氣湯者。以下證。未全具。故大承氣中止用硝黃。復加甘草。以調其中而下其實熱也?;騿柼柌喝铡N钢泻斡啥鴮?。大便何由而硬。余答云。尚論篇云。其熱蒸蒸。勢必至其汗 。汗出過多。則胃中燥實。大便必硬。但下證未急。故用調胃承氣湯。緩以攻之也。)傷寒吐后。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此條承上文而言。傷寒雖不指何經。大都是太陽病。既吐之后。則胸中熱邪得越。表證亦隨之而解。以吐中有發散之義故也。今者。既吐之后。腹復脹滿。是邪熱不因吐解。留結于胃。而為里實之證。無疑矣。與調胃承氣湯者。以吐后胃氣受傷。不得不調之。以緩下其實也。或問治脹滿。莫如濃樸枳實。何以不用大小承氣。今者。調胃承氣中去枳樸。反加甘草。經云。中滿者。勿食甘。其湯不與病相左邪。余曰。不然。傷寒既經吐后。則胸中之實已去。其腹脹滿者。實熱在胃之下脘也。若用枳樸。與病無與。徒傷其上焦之陽氣。且甘草雖能作滿。亦能引瀉滿之藥。直至脹滿之所。以導去其實熱。所以調胃承氣湯中用甘草者。其佐硝黃。而瀉滿之功更神。非俗醫所能擬議也。上二條證自本篇麻仁丸后移附于。此總按上五條證。皆系太陽病。今入陽明篇者。以其病自太陽經起。轉屬陽明。胃府實熱。乃太陽陽明也。故俱入陽明篇中。)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
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陽明病脈當大。或長。今則脈遲。脈遲義。注見前。脈遲。雖汗出。惟不惡寒者。此為外欲解。蓋汗出。與下汗多相照應。汗出為表已解。然汗出多。亦有表未解者。故云。雖汗出。必以不惡寒為表證罷也。身必重者。陽明主肌肉。邪在表之陽。則身輕易以轉側。入里之陰。則身重也。短氣者。氣實促急也。腹滿而喘。此因滿而致喘。皆里實可攻之證。然亦必有潮熱者。為外證確乎欲解。里證確乎可攻。否則雖汗出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據脈遲而言??址菍崯嶂C。不可攻也。其熱既潮。手足又 然而汗出。手足汗出者。胃中郁熱亢甚。蒸發于四肢之間。汗去則津液燥。此大便已硬也。成注云。與大承氣湯。以下胃熱。若其人汗出多。肌表間微發熱而惡寒者。外未解也。不可攻里。即不惡寒而熱不潮者。胃未全實。大便未硬。雖可攻里。未可與大承氣湯。若其人腹大滿。大便不通者。止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而使之平。勿令大泄下者。蓋言病有緩急。治有輕重。醫者當知通變之法也。)
大承氣湯方
屬性:大黃(四兩酒洗) 濃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
得下余勿服。
成氏明理論云。承。順也。傷寒邪氣入胃者。謂之入府。府之為言聚也。胃為水谷之海。營衛之源。水谷會聚于胃。
變化而為營衛。邪氣入于胃也。胃氣郁滯。糟粕秘結。壅而為實。是正氣不得舒順也。本草曰。通可去滯。泄可去閉。
塞而不利。閉而不通。以湯蕩滌。使塞者。利而閉者通。正氣得以舒順。是以承氣名之。王冰曰。宣下必以苦。宜補必以酸。言酸收而苦泄也。枳實味苦寒。潰堅破結??嗪疄橹?。是以枳實為君。濃樸味苦溫。內經曰。燥淫于內。治以苦溫。泄滿除燥??鄿貫檩o。是以濃樸為臣。芒硝味咸寒。內經曰。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人傷于寒。則為病熱。熱氣聚于胃。則謂之實。咸寒之物。以除消熱實。故以芒硝為佐。大黃味苦寒。內經曰。燥淫所勝。以苦下之。熱氣內勝。則津液消而腸胃燥??嗪?。以蕩滌其燥熱。故以大黃為使。是以大黃有將軍之號也。承氣湯。下藥也。用之尤宜審焉。
審知大滿大實堅。有燥屎。乃可投之。如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況無滿實者。而結胸痞氣之屬。由是而生矣。是以脈經有云。傷寒有承氣之戒。古人亦特謹之。
王海藏云。濃樸去痞。枳實泄滿。芒硝軟堅。大黃泄實。必痞滿燥實四證全者。方可用之。
內臺方議云。中滿者瀉之于內。此方通瀉之劑也。傷寒之邪。自表傳里。若至陽明。則為內實之盛也。如譫言。有燥屎。大熱便秘。腹滿不得通。煩熱。脈沉實。陽明汗多。少陰口燥。厥陰囊縮。非此大下泄之劑。不能已也。輕者。
小承氣湯。重者。大承氣湯。小承氣。少濃樸。而無芒硝。以芒硝性寒。而能潤堅。濃樸能破大實。病未至盛。以此減之。大承氣多濃樸而加芒硝。以其病之盛而大滿大實。非此不能除也。仲景所用大承氣者。二十五證。雖曰各異。然即下泄之法也。其法雖多。不出大滿大實大熱。其脈沉實滑者之所當用也。
或問大承氣湯。乃陽邪入府。大實痞滿且堅者。方可用之。今內臺方議云。少陰口燥。厥陰囊縮。非此大下泄之劑。
不能已。何也。余答云。仲景法。三陰熱證??傁滴父皩?。陰經近里。府實則經壅熱。所以熱傷太陰。則嗌干腹滿。
傷少陰。則口燥咽干。傷厥陰。則煩滿囊縮。此為入府可下。均宜用大承氣湯主之也。
小承氣湯方
屬性:大黃(四兩酒洗) 濃樸(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大者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再服。
成注云。大熱結實者。與大承氣湯。小熱微結者。與小承氣湯。以熱不大甚。故于大承氣湯。去芒硝。又以結不至堅。故少減濃樸枳實也。
王海藏云。大黃泄實。濃樸去痞。必痞實全者。可用。琥按濃樸。乃泄脹滿之藥。其去痞者。當是枳實一味也。
吳院判云。或問承氣湯。仲景有大小調胃之名。何也。然傷寒邪熱。傳變入里。謂之入府。府者。聚也。蓋邪熱與糟粕。蘊而為實也。實則潮熱譫語。手足 汗出者。此燥屎所為也。如人壯大熱大實者。宜大承氣湯下之。小熱小實者。與小承氣湯下之。又熱結不堅滿者。減去濃樸枳實。加甘草而和緩之。故曰調胃承氣也。若病大而以小承氣攻之。
則邪氣不伏。病小而以大承氣攻之。則過傷正氣。且不及。還可再攻。過則不能復救。可不謹哉。凡用攻法。必須妙算料量合宜。則應手而效。若不料量。孟浪攻之。必至殺人。
武陵陳氏云。方名承氣。殆即亢則害。承乃制之義乎??簶O反兼勝已之化。承者以下承上也。夫天地一理。萬物一氣。故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物窮則變。未有亢極而不變者。傷寒邪熱入胃。津液耗。真陰虛。陽勝陰病。所謂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急以苦寒勝熱之劑。救將絕之陰。瀉亢甚之陽。承氣湯所以有挽回造化之功也。然不言承亢。
而言承氣。何哉。夫寒熱流轉。不過一氣之變遷而已。用藥制方。彼氣機之不可變者。力難矯之。亦第就氣機之必變者。
而一承之耳。設其氣有陽無陰。一亢而不可復。則為脈澀。直視喘滿者死。何則。以其氣機已絕。更無可承之氣也。由是言之。圣人雖盡人工之妙。止合乎天運之常耳。不云。承氣而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