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按上主治云。傷寒溫病。可見溫病。亦傷寒之類。且也。溫病為熱傷寒。亦非寒也。其證當壯熱不解。而無汗方可投此湯。為辛甘發散之劑。湯中用黃芩者。以苦寒泄其熱也。用芍藥者。以酸寒斂其陰也。溫熱病為陽氣過旺。陰氣已微。不用芍藥黃芩。勢必至熱甚。煩冤。而重陽將狂矣。大抵此方。專主肺胃二經大熱藥也。若胃府實者。宜去甘草大棗。故上方后云。發汗脈沉實者。宜以 豉丸下之。脈沉實者。邪傳里而胃家實也。又按上方即仲景葛根湯方。去姜桂而加黃芩也。以姜桂性辛熱。惟冬月正傷寒宜用。故去之。黃芩性苦寒。大能除四時溫熱。故加之。
又治時氣。三四日不解。有解肌升麻湯。
(千金)升麻湯方
屬性:升麻 芍藥 石膏 麻黃 甘草(各一兩) 杏仁(三十枚) 貝齒(三枚。一作貝母十八銖)上七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盡服。溫覆發汗。便愈。
琥按上主治云。時氣三四日不解。此即仲景所云。時行之氣。四時傷寒者是也。上方又即仲景大青龍湯。去桂枝姜棗。加升麻芍藥貝齒三味藥。此必是太陽陽明合病。欲汗出不得。反加煩躁。故用上方以主之。又按貝齒。乃海中貝子。氣味咸寒本草云。解肌。散結熱千金用之。良有以夫。
又治傷寒三四日不瘥。身體煩毒而熱。有葛根龍膽湯。
(千金)葛根龍膽湯方
屬性:葛根(八兩) 龍膽 大青(各半兩) 升麻 石膏 葳蕤(各一兩) 甘草 桂心(當是桂枝。去外薄皮。故云桂心。考外臺秘要中。凡引仲景方。用桂枝者。皆云。桂心。亦是此義。若認以為肉桂。去外粗皮。誤矣。) 芍藥 黃芩麻黃(各二兩) 生姜(三兩)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葛根。取八升。內余藥。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琥按上方。即仲景葛根湯。又大青龍湯。二方去大棗杏仁。加龍膽大青升麻葳蕤黃芩。五味藥也。上主療云。身體煩毒而熱。故加此苦寒辛甘之味。以發泄之。又按大青。李氏綱目云。處處有之。高二三尺。莖圓。葉長三四寸。面青背淡。對節而生。采得陰干。莖葉皆用。專治時氣頭痛大熱。時行毒熱。溫疫寒熱。諸家本草。功用相同。今方家罕知之。良可慨也。又葳蕤。本草經名女葳。主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甄秘書用以治時疾寒熱。今傷寒科罕用。惟療虛勞方用之。
又雪煎
屬性:治傷寒方麻黃(十斤) 大黃(一斤十二兩金色者) 杏人(三斗四升)上三味。 咀。以雪水五斛。漬麻黃于東向灶釜中。三宿。內大黃。攪令調。炊以桑薪。煮得二斛汁。去滓。復內釜中。搗杏人。內汁中。復炊之??捎嗔叨分?。絞去滓。置銅器中。又以雪水三斗。合煎之。攪令調。得二斗四升。
藥成可丸。冷凝。丸如彈丸。有病者。以三沸白湯五合。研一丸入湯中。適寒溫服之。立汗出。若不愈者。復服一丸。
密盛藥。勿令泄氣。
琥按上方。乃治太陽經病。兼挾陽明府實。為汗下兼施之劑。猶之少陽陽明證。而用大柴胡湯。同一理耳。
又豉丸
屬性:治傷寒留飲。
宿食不消方
屬性:豆豉(一升) 巴豆(去油三百枚今用二百枚) 杏人(六十枚) 黃芩 黃連 大黃 麻黃(各四兩) 芒硝 甘遂(各三兩)上九味。為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二丸。不得下者。增之。
琥按上方。與前方相似。但攻下之力多。發汗之力少。然亦過于迅厲。宜量人虛實而后用之。琥總按上二方。雖治太陽表邪未盡。實則陽明府實藥也。
陳延之療傷寒。一二日不解。短劇方有白薇散。
(短劇)詔書發汗白薇散方
屬性:(千金方亦集此散)白薇(二兩) 麻黃(七分去節) 杏人(去皮尖熬) 貝母(各三分)上四味。搗散。酒服方寸匕。濃覆臥。汗出愈。
琥按上陳氏云。療傷寒。一二日不解。據內經云。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則是上方。當是太陽陽明二經之藥。即仲景麻黃葛根二湯之變劑也。又手太陰肺經。風盛熱壅者。亦宜斟酌用之。又按白薇。李氏綱目云。古人多用后世罕能知之。其根類牛膝而短。其性苦寒。乃陽明經藥也。神農本經。主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及溫瘧洗洗發作有時。故活人書治風溫發汗后。身灼熱。多眠。葳蕤湯中亦用之。乃知白薇取根。本草無毒而能利人。何俗醫不知用邪。
又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則發熱。頭眩痛。喉咽干。舌強胸內疼。心胸痞。結滿。腰背強。短劇有葳蕤湯。
(短劇)葳蕤湯方
屬性:葳蕤(二兩) 石膏(三分末綿裹) 白薇(二兩) 麻黃(二兩去節) 獨活(二兩) 芎 (二兩) 杏人(二兩去皮尖兩人) 甘草(二兩炙) 青木香(二兩如無可用麝香一分代之)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熱者。加樸硝一分。及大黃一二兩。下之一方。有葛根二兩。
琥按上主療云。春月中風傷寒。則知傷寒。不但指冬月嚴寒之時矣。曰頭眩痛。腰背強。此太陽病也。曰胸內疼。
心胸痞。結滿。此兼陽明病也。曰喉咽干。舌強。此兼太陰少陰病也。凡此者。皆由風寒之邪。郁于肌表。邪熱不散。
內傳陰經。未入于府。猶為可汗之時。故用上湯。分三服以取汗。若一寒一熱者。乃表寒未除。里熱已極也。加硝黃以下之。與仲景用大柴胡湯同義。又按青木香。李氏綱目云。南木香。即今廣木香也。斯言大謬之極。愚用青木香。乃另是一種草根。形如烏藥。其色微青。味苦辛而氣清涼。最能發散風熱。想梁時陶隱居。所云。青木香者。即此一種藥也。
陳氏不察。而云如無。以麝香代之??址菧責嶂C所宜。若用麝香。是大失制方之義。
朱奉議云。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江淮間。惟冬及春??尚兄?。自春末。及夏至以前。
桂枝證。加黃芩一分。謂之陽旦湯。夏至后。有桂枝證。可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蚣由橐环?。若病患素虛寒者。
正用古方。不在加減也。
(活人)陽旦湯
屬性:治中風傷寒脈浮。發熱。往來汗出惡風項強。鼻鳴干嘔方。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甘草(炙) 黃芩(各二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鈔五錢匕。水一盞半。棗子一枚。生姜三片。煎至一盞。去滓。取八分。清汁溫服。若脈浮緊。發熱無汗者。不可與也。
琥按上論云。桂枝湯。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此必是極北極西之地。其氣寒涼。故宜行此湯爾。余居東南。地氣溫暖。雖冬月遇中風證。桂枝湯。亦有不輕用者。況于春末及夏至以后邪。奉議加黃芩知母等藥??蔀榘l仲景未發之義矣。
又云。傷寒熱病。藥性須涼。不可太溫。夏至后。用麻黃湯。須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黃芩一分。蓋麻黃湯性熱。
夏月服之。有發黃斑出之失。惟冬及春。與病患素虛寒者。乃用正方。不在加減。
(活人)麻黃湯方
屬性:與仲景原方藥味同(分兩減半)琥按上論云。夏至后用麻黃湯。須加知母石膏黃芩。奉議此言??蔀樯畹糜盟幹?。且也。活人書。取用麻黃湯。
自有通變之法。本方中加蒼術。治寒濕。去桂枝。加薏苡仁。治風濕。去桂枝杏仁。加石膏山茵陳蒼術。治濕熱。皆太陽經之藥也。仲景當日制麻黃湯。后之人。若云。一味不可增損。吾不信矣。
(活人)麻黃葛根湯
屬性:治傷寒一日。至二日。頭項及腰脊。拘急疼痛。渾身煩熱。惡寒方。
芍藥(三兩) 豆豉(一合) 干葛(四分) 麻黃(三兩去節湯泡一二沸焙干秤)上銼。如麻豆大。每服四錢。蔥白七根。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以濃衣蓋覆。如人行四五里間。再服。
良久。如未得汗。更煮蔥粥。少少與之熱。投以助藥力。取汗即愈。
琥按上方。乃仲景葛根湯之變方也。此湯能治太陽病項背強囗囗囗囗無汗惡風者。又能治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者。但仲景葛根湯方后云。不須 粥。此云。如未得汗更煮蔥粥。少少與之。熱投以助藥力。此可見前圣后賢。取汗之法。各不相同。醫者當臨證起悟云爾。
許學士云。病患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者。傷寒之候也。如病患發熱頭疼。脈浮數而尺中遲弱者。宜先服黃 建中湯。
加當歸。以補血。卻與麻黃桂枝輩。
(本事)黃建中加當歸湯方
屬性:黃 當歸(各一兩半) 白芍藥 桂枝 甘草(各一兩)上 咀。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日三。夜二服。如脈尚沉遲。再進一服。
琥按上方。即仲景桂枝湯中。加黃 當歸也。大抵稟質素虛之人。外傷風寒。須以補養為主。兼行發散之法。所以桂枝湯已屬補虛之劑。因病患尺中遲弱。復益以黃 當歸。許氏雖云。補血實。則氣血兼補。此惟病患營衛俱弱。傷風有汗者。宜用之。否則勿輕投也。
韓祗和云。病患兩手脈浮數?;蚓o?;蚓?。寸脈短。反力小于關尺脈者。此名陰盛陽虛也。素問云陰氣有余。為多汗身寒。即可投消陰助陽表劑以治之。若立春以后。清明以前。宜六物麻黃湯主之。
(微旨)六物麻黃湯方
屬性:麻黃(去節一兩) 葛根 蒼術(各七錢半) 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棗二枚。煎七分。熱服。如三五服后。汗未止。惡風者。加荊芥七錢。猶汗者。加丁香皮半兩琥按上方。即仲景葛根湯中。去姜桂芍藥。加蒼術人參也。大抵氣虛人。病太陽陽明二經傷寒囗囗囗囗無汗者。
宜服此湯。有汗者。勿輕用也。上論云。陰盛陽虛。當是陰寒之邪。乘其表虛而客于營衛之間。病患周身陽氣。不能外達。法宜用助陽之劑以發表。使汗出表和。則陽氣回復而陰邪消退。故上湯中。用麻黃葛根蒼術之辛溫。以透表而消陰。
因病患關前之脈短小。乃肺脾真氣不足。復用人參炙甘草。甘溫之品。以補中而助陽。此制方之變而周者也。蓋前方治虛人傷風。此方治虛人傷寒。同出一揆。誰謂傷寒無補法哉。
琥又按上論。引素問云。陰氣有余為多汗。身寒此是真陽虛脫。陰寒直中之證。醫人急投以參 熟附。猶恐陽亡而未及。況敢用麻黃葛根等。重發其汗之藥乎。且韓氏原論中復云。自汗出惡風。是邪氣在表。為陰氣有余。分三時用藥。
連上共三方。方中皆有麻黃。彼獨不知仲景法有汗不可服麻黃湯之義邪。可見韓氏方論。自相矛盾。至今微旨一書。世無全本。蓋其書之不傳。由其言之無當也。又其方后云。汗未止。惡風。不去麻黃。而反加荊芥。又云。猶汗者。加丁香皮。吾恐丁香皮辛溫。雖與桂枝相似。不若竟加桂枝之為妙矣。韓氏因時和解法。大都莫解。故止摘上方。以見虛人傷寒。自有宜用之藥。學人僅取其方。毋泥其論可也。
劉河間治傷寒。表實無汗頭項痛。腰脊強。身熱惡寒。肩背拘急。手足指末微厥。脈浮數而緊者。為邪熱在表。此仲景麻黃湯證也。當以清解散。加天水散汗之。
(河間)清解散
屬性:治一切感冒方。
蒼術(炒) 荊芥(各二兩) 甘草(一兩) 麻黃(一兩半)上四味。 咀。每服一兩。水二鐘。生姜三片。蔥白一莖。同煎七分。去滓。微熱服。以被蓋覆。取汗為度。
琥按上方。乃仲景麻黃湯之變方也。麻黃湯專入太陽而治風寒。此湯兼入太陰而治風寒與濕。學人當隨證用之。
又按河間此方。傷寒準繩中載之。余曾細閱宣明病機直格等書。無所謂清解散者。想準繩必有所本而載之也。其天水散方。傷寒直格心要中兩見之。今錄于后。
(河間)天水散
屬性:(直格名益元散。一名太白散。心要名六一散。合防風通圣。名雙解散。)滑石(六兩白膩好者) 甘草(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蜜多許。溫水調下。暑月。冷水亦可。解利傷寒。發汗。每服水一盞。蔥白五寸。
豆豉五十粒。煮取汁七分。調。并三四服。以效為度。加薄荷尤妙。
琥按上方。乃陽明經解肌藥也。與太陽病毫不相涉。惟合上清解散。能治太陽經風寒邪熱。郁甚于表。汗不出而煩躁者。與仲景大青龍湯。實相仿也。方名清解。必二方交合。始稱其名耳。
又治傷風。表虛自汗。頭項強痛。肢節煩疼。鼻鳴干嘔。惡風。手足溫脈浮緩者。此仲景桂枝湯證也。當以通解散。
或天水散解之。或表虛?;虮韺?。但口干煩渴者。悉宜雙解散汗之。
(河間)雙解散
屬性:(一名通氣防風散。一名通解散。)通圣散 防風 芍藥 川芎 大黃 當歸 薄荷葉 麻黃 石膏 連翹 黃芩 芒硝(以上各半兩) 桔梗(各一兩) 荊芥 滑石(三兩) 白術 甘草(二兩) 梔子(各二錢半) 上散(七兩) 天水散(七兩)上二藥。合一處。相和。名為雙解散。攪勻。每服五六錢。水一大盞半。入蔥白五寸。生姜三片。煎一盞。濾汁。
去滓。溫服無時。日三四服。以效為度。常服三錢。水一中盞。煎六分。絞汁。溫服不拘時。
戴人張子和云。劉河間自制通圣散。加益元散。名雙解散。千古之下。得仲景之旨者。一人而已。今之議者。以為雙解不可攻里。起謗紛紜。誠可憾也。豈知雙解散。煎以蔥須豆豉。涌而汗之。一劑立雪所苦??v不全瘥。亦可小瘳。
俟六經傳畢。微下而已。
琥按上方。氣血兼走。汗下齊行。乃太陽陽明。表里合病之藥也。若云。治太陽傷風。大誤之極。戴人雖稱此方。
為劉氏獨得仲景之旨。要之用藥雜亂。此方實為大變仲景之法。不足取也。都梁鎦氏云。通圣散中。大黃芒硝麻黃三味。
須對證旋入。自利。去大黃芒硝。自汗去麻黃。后學能如此加減。則庶乎其與病相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