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黃芩湯類

黃芩湯

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

黃芩(三兩) 甘草(炙) 芍藥(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 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治前證兼嘔者;亦治膽咳,咳嘔苦水如膽汁。

黃芩湯原方加半夏半升,生姜三兩,余同法。

黃芩湯用甘芍并,二陽合利棗加烹。(按:太、少二陽合病,何以不用太、少兩經之藥?蓋合苦,泄少陽之熱,甘、芍、大棗酸甘,和太陰之氣,使半里清而半表自解,和解之法,非一端也。合病者,謂有太陽之證頭項痛、腰脊強,又有少陽之證耳聾、脅痛、口苦、寒熱往來也當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與黃芩湯,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此方遂為治痢祖,(利,泄瀉也。痢,滯下也。)后人加味或更名。(劉完素黃芩芍藥湯、芍藥湯,皆從此方化出,遂為萬世治痢之祖方矣。)再加生姜與半夏,(名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下利兼嘔此能平。(下利即專于治利,不雜以風寒表藥,此亦急當救里之義。若嘔亦即兼以止嘔之藥,見證施治,古人每不出此。倘服藥后而本證愈,續見他證,則仍見證施治,可推而知也。)亦治膽咳嘔苦汁,(胃氣逆則嘔,膽汁熱則苦。)苦泄辛通法最精。(酸苦泄熱,辛甘和胃,胃氣和,膽熱清,咳而嘔苦自已。)

(附)黃芩芍藥湯

(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治熱痢腹痛后重,身熱,膿血稠粘,脈洪數者。

黃芩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 水煎,溫服。

(附)白術芍藥湯

(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治脾濕水瀉,身重困弱。

芍藥 白術(各一兩) 甘草(五錢) 水煎,溫服。

黃芩芍藥(湯)療熱痢,火升鼻衄均能治,(熱痢鼻衄,陽明火盛極矣。黃芩色黃,正清陽明腸胃之藥。白芍專益陰氣,赤芍兼和營血,故熱痢后重,宜用赤芍為良。)瀉痢腹痛屬太陰,芍藥(此是白芍)甘草所必使。若將白術易黃芩,(名白術芍藥湯)脾濕水瀉身重餌。(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曰:“諸瀉痢久不止,或暴下者,皆太陰為病,故不可離于芍藥。若不受濕,不能下痢,故須用白術。”又曰:“若四時下痢,于芍藥、白術內,春加防風

(附)芍藥湯

(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治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后重。

芍藥(一兩) 歸尾 黃芩 黃連(各五錢) 大黃(三錢) 木香 檳榔 甘草(炙各二錢) 桂

(附)導滯湯

(劉完素方) 治前證兼渴者。

芍藥湯去桂、甘草,加枳殼。

芍藥湯中芍藥君,(重用芍藥為君,瀉木安土。)香連芩草桂將軍,(大黃號曰“將軍”)檳榔而加痢皆溪《滯(不得宣而行之之。大重,氣連清熱歸、阿

(附)東風散

(姜體干方) 治一切痢疾,或赤或白,或赤白相兼,以及里急后重,腹痛噤口咸宜服之。

黃芩 白芍 當歸 檳榔 枳殼 青皮(炒) 濃樸(炒各一錢) 木香(煨五分) 甘草(三分)東風散(東風和暢,主生長萬物。此劑和平而卻有起死回生之效,故取以名方。)用芍甘青,藥當煨制煨制,如瘧兼侵。(肢冷虛附生研桃仁一純血后重禁。)

痢腸胃,蒸腐補,致濕熱傳心秘,加生所著,未

(附)治痢奇方

(葉應昌《袖中金》) 治噤口下痢,純血穢腐,身熱脈大,大孔如竹筒,諸般惡證,并可主之。但恐服之已遲,毒邪攻壞臟腑,則難救耳。

黃連(酒炒六分) 赤芍藥(酒炒一錢) 木香(煨三分) 青皮(醋炒) 枳殼(麩炒) 檳榔(各花(酒洗三分) 桃仁(去草(炙五分) 水煎服。

如痢初四分,諸藥白術(土炒)治痢奇方出葉氏,東風散里加紅花,桃仁黃連地榆炭,(此方即東風散加味)青出于藍尤足夸方中攻邪痢身治痢,云:此邪氣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边| 华容县| 贵港市| 进贤县| 湘阴县| 花垣县| 北碚区| 阜新| 德惠市| 漯河市| 南乐县| 马尔康县| 海原县| 阿勒泰市| 泸西县| 恩施市| 南通市| 内乡县| 新余市| 葵青区| 萨迦县| 平乐县| 尼勒克县| 修水县| 博湖县| 隆回县| 额济纳旗| 西贡区| 靖宇县| 绥德县| 双鸭山市| 彭山县| 凤山市| 鄂托克前旗| 霞浦县| 海丰县| 铜梁县| 阳曲县| 昌平区| 东海县| 东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