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瀉心湯類

半夏瀉心湯

治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若心下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宜此主之。

半夏(半升洗) 黃連(一兩) 黃芩 人參 炙甘草 干姜(各三兩) 棗(十二枚)水一斗

生姜瀉心湯

治傷寒汗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嘔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半夏瀉心湯加生姜四兩,干姜只用一兩,余同法。

甘草瀉心湯

治傷寒中風,誤下之后,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故使硬也,宜此湯。

半夏瀉心湯去人參,甘草加一兩,余各同法。

半夏瀉心(湯)黃連芩,干姜甘草棗人參。(瀉心者,實瀉胃也。蓋胃居心下,“心下痞”,者為欲交甘草重用甘草姜瀉水,生姜)上逆,故生姜緩補則甘柴胡立開結、此以徹無邪,一證者操縱在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治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食入口即吐者。

干姜 黃連 黃芩 人參(各三兩) 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服。

姜連芩參湯治嘔,苦勝于心義宜剖,(并非寒熱平調之法,乃治寒格拒熱之方。)寒熱格拒在而傷無水源同拒通時吐蓋寒格于止。故凡宜純用辛

黃連湯

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腹中痛,欲嘔吐者。濕家下之,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上如胎亦主之。

黃連 干姜 炙草 桂枝(各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 棗(十二枚) 水一斗,煮取黃連湯內用干姜,半夏人參甘草藏,更入桂枝兼大棗,寒熱平調上下匡。(證因上下相格,因胃胃氣其入降和胎者則黃上寒下熱,皆可治之也。)表里之邪柴芩使,上下之邪連桂當。(表里之邪則用柴胡、黃芩,上下之邪則用桂枝、黃連,表里之邪則用生姜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則用干姜辣以開之,仲景大法灼然矣。)又與瀉心湯法似,(諸瀉心法,皆治心胃之間寒熱不調,全屬里證;此方以黃芩易桂枝,去瀉心之名,而曰黃連湯,乃表邪尚有一分未盡,胃中邪氣尚當外達,故加桂枝一味,以和表里,則意無不到矣。)后人比類好推詳。(“比類”二字,最為醫家之要旨,如瀉心湯、黃連湯皆柴胡之變法,而一味轉旋,便治證各異,故不知比類,則不能盡方之變,又烏能盡病情之變哉!)

(附)進退黃連湯

(喻嘉言《醫門法律》) 治關格。

黃連(姜汁炒) 干姜(炮) 人參(人乳拌蒸) 半夏(姜制各一錢半) 桂枝(一錢) 大棗(二如關則不得小便氏八味丸三錢,進退黃連(湯)喻氏擬,下關上格均堪治。姜連參夏錢五分,桂枝一錢棗二枚。(此即仲景黃通,其自為敷吐逆,枝但能拌干姜加肉桂(如關若夫以火《炙甘胃關,關,以從中漸斯治關陰陽庶也樣無其方也。惟宋云岐子,有治關格九方,用腦、麝者,十居六七,不達成方之理,漫圖弋獲,不足為法。喻氏必不得已擬此二方,為治關格之榜樣。至于病變無方,生心化裁,初非以是印定后人眼目也,須善會之。)

(附)左金丸

(朱震亨《丹溪心法》) 治肝經火郁,吞吐酸水,左脅作痛,少腹筋急為疝。

黃連(六兩姜汁炒) 吳萸(一兩鹽水炒) 水泛丸,或蒸餅糊丸。

(附)左金加陳米湯

(汪氏方) 治噤口痢湯藥入口即吐。

黃連(姜汁炒三錢) 吳萸(鹽水泡五分) 陳倉米(一撮) 水煎濃服,但得三匙下咽,即不復

(附)戊己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熱瀉熱痢。

黃連 吳萸 白芍(各五兩) 為細末,面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濃煎米飲下,空心,

(附)連附六一湯

(虞摶《醫學正傳》) 治胃脘痛。

黃連(六錢) 附子(一錢) 水煎。

左金(丸)茱連六一湯,肝經火郁吐吞酸,(吐酸者,嘔吐酸水也。吞酸者,喉間沃沃然,酸肝脈布劑。肝并以辛從金也。

與吳萸散、越鞠丸證觀。(肝之術散緩肝培土法,亦下同乎必借酸甘,泄(噤口痢由濕熱吳萸沖開格拒宜餐。(糞色黃治胃痛,寒因熱寒因熱用,陰陽

(附)香連丸

(李絳《兵部手集方》) 治下痢白赤,膿血相雜,里急后重。

黃連(二十兩與吳茱萸十兩同炒去吳茱萸用) 木香(四兩八錢忌見火) 醋糊丸,米飲下。

(附)治痢四神丸

治一切痢疾初作,腹痛里急后重,推陳致新,大有奇效。

香連丸加酒蒸大黃一斤,檳榔八兩,醋丸,米飲下三十丸。未效,再服。

(附)治噤口痢方

(吳昆《醫方考》)香連丸加石蓮子肉八兩,水煎服。

(附)斷下丸

治久痢。

香連丸加訶子、龍骨、烏梅。

香連丸治赤白痢,茱炒黃連又木香。治痢必用苦辛寒,李絳此方得其義。(劉完素《素問玄開痢宜通,久痢宜澀,黃連味苦而燥,能濃胃澀腸,若痢方初起,忌用。晉注:此注尚宜更改。上八字系王君原舊自注,甚然,甚然。黃連濃腸胃之說,《本經》有誤,不可從。初痢胃口濕熱盛可用,痢久而中虛忌用矣。)益以檳榔與大黃,(名治痢四神丸)推陳逐垢斯無忌。

(熱宜

小陷胸湯

治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 栝蔞(大者一枚) 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小陷胸湯泄痰熱,黃連半夏及栝蔞。(程應旄《傷寒論后條辨》曰:“黃連滌熱,半夏導飲,栝蔞潤燥,合之以開結氣。亦名曰‘陷胸’者,攻雖不峻,而一皆直泄胸中之實,則邪亦痛在心下(小結胸病,上不至心上,下不及少腹,必按之方痛,非手不可近,與大陷胸證迥蓋黃

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

治汗后腹脹滿。

濃樸(炙) 生姜(各八兩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一兩)水一斗,煮取三升樸姜夏草人參湯,理氣調中補泄 。汗后虛邪為腹脹,補虛泄滿此方良。(發汗后則邪氣已

旋復代赭湯

治傷寒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旋復花(三兩) 代赭石(一兩) 生姜(五兩切) 大棗(十二枚)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 甘草(三兩炙) 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分日三服。

旋復代赭湯人參,半夏姜甘大棗臨,重以鎮逆(代赭石)咸軟痞,(旋復花)痞硬噫氣力能禁。

(《靈樞·口問篇》曰:“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于胃,故為噫。”《素問·宣明五氣篇》曰:“心為噫?!编嬲?,上焦病聲也。脾失升度,肺失降度,陰盛走于胃,屬于心而為聲,俗名“噯氣”。故用旋復咸降肺氣,代赭重鎮心包絡之氣,半夏以通胃氣,生姜、大棗以宣脾氣,而以人參、甘草奠安陽明,俾陰陽升降,合其常度,則痞硬噯氣悉除矣。

)噫氣俗名為噯氣,若兼下利瀉心尋。(此與前諸瀉心法大略相近。汪 庵《醫方集解》引《本草綱目》云:“病解后,痞硬噫氣,不下利者用此湯,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保╂傟幮柗鑫溉?,呃逆反胃并宜斟。(此鎮陰宣陽方也。呃逆反胃,皆上、中二焦氣逆不降所致,用此鎮其陰氣,宣發胃陽,則上、中二焦皆得致和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阳县| 延津县| 基隆市| 翼城县| 陆河县| 绥德县| 同仁县| 宁陕县| 怀安县| 伊金霍洛旗| 南部县| 革吉县| 屏南县| 虎林市| 寿阳县| 德安县| 武隆县| 泸水县| 长寿区| 扎赉特旗| 长海县| 宣化县| 页游| 新和县| 广安市| 福鼎市| 祁连县| 略阳县| 周宁县| 达日县| 顺昌县| 红桥区| 庆云县| 房产| 南康市| 措美县| 济宁市| 和林格尔县| 南华县| 灯塔市| 芜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