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71章

  • 太平圣惠方
  • 佚名
  • 4920字
  • 2015-12-27 00:21:39

長強一穴。一名氣之陰 。督脈絡(luò)。在窮骨下宛宛中。是穴。甲乙經(jīng)云。穴在脊 端。

少陰所結(jié)。主下漏五痔。疳蝕。下部 。針入三分。然抽之以大痛為度。其穴跌地取之乃得。

灸乙經(jīng)天柱二穴。在俠項后發(fā)際。除大筋外廉陷者中。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fā)。針入二分。在胳卻后七分半。俠腦戶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發(fā)際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fā)汗。

風(fēng)池二穴者。足少陽陽維之會。在項后發(fā)際陷者中。是穴。甲乙經(jīng)云。風(fēng)池穴在顳 后發(fā)際面赤。目視囗囗。項強不得回顧。面腫。皮軟。腦疼痛。留五呼。瀉七吸。灸亦良。

然不及針。日灸七壯。艾炷不用大。根細箸頭為之。灸至一百五壯。忌如前法。問曰。如后發(fā)際亦有項腳長者。其毛直至頭骨。亦有無項腳者。毛齊至天牖穴。即無毛根。何而取穴也。

答曰。其毛不可輒定。大約如此。若的的定中府正相當(dāng)。即是側(cè)相去各二寸。此之定穴。

顱息二穴。在耳后青脈間。是穴。主身熱頭痛。不可反側(cè)。小兒癇喘不得息。耳聾。針入一完骨二穴。在耳后入發(fā)際四分。是穴。足太陽少陽之會。主風(fēng)眩項痛。頭強寒熱。灸即依年大杼二穴。在項后第一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中。是穴。足太陽手少陽之會。理風(fēng)勞氣。

風(fēng)門熱府二穴。在第二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督脈足太陽之會。理傷寒項強。目瞑鼻塞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相去一寸半。是穴。理癲癇。癭氣上氣。吐逆。支滿。脊強。

厥陰俞二穴。在第四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是穴。理逆氣嘔逆。牙痛。留結(jié)胸悶。

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理心中風(fēng)。狂癇。心氣亂語。悲泣。心腹煩滿得氣督俞二穴。在第六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是穴。一名高蓋。主理寒熱。腹中痛雷鳴鬲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理心痛痰飲。吐逆。汗出。寒熱骨痛。

虛脹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理口干。中風(fēng)支滿。短氣不食。食不消。

吐血膽俞二穴。在第十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fā)。主理心脹滿。吐逆短氣。

痰脾俞二穴。第十一椎下兩傍一寸半。是穴。理腰身黃脹滿。腹肚泄痢。身重。四肢不收。

黃胃俞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理煩滿吐食。腹脹不能食。針入三分。

留七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fā)。主水谷不消。腹脹。

腰腎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一寸半。與臍對。是穴。理虛勞。耳聾。腎虛。及水臟脹。

針氣海俞三穴。在第十五椎下兩傍。同身寸相去一寸半。是穴。理腰痛。痔痛。瀉血。通灸之大腸俞二穴。在第十六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理腰痛腹鳴。脹滿。繞臍中痛。大小便關(guān)元俞二穴。在第十七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是穴。理風(fēng)勞。腰痛。泄痢虛脹。

小便難。婦人瘕聚諸疾。針入三分。

小腸俞二穴。在第十八椎下兩傍。各一寸半。是穴。理大便赤澀。小腸緊急。腳腫短氣。

在第十九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是穴。理風(fēng)勞腰痛。泄痢腸痛。

大小灸三中膂俞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五分。是穴。一名脊內(nèi)俞。是少陰脈。

理白環(huán)俞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fā)。理脊攣急痛。大小便不利。百病。針入三分。甲乙經(jīng)甄權(quán)針經(jīng)云。挺腹地滿身。兩手相重支額。縱氣息。令皮肉俱緩。乃取其穴。針入八分。得氣即瀉。瀉訖多補之。主腰髖疼。不遂。溫瘧。

腰中冷。不識眠睡。勞損風(fēng)瘧。不宜灸。慎房事。不得擎重物。忌如前。

竅陰二穴。在完骨上。枕骨下。是穴足太陽少陽之會。主骨疽發(fā)厲。項痛引頭也。灸五壯。

浮白二穴。在耳后入發(fā)際一寸。是穴。足太陽之會。主寒熱喉痹。咳逆疝積。胸中滿。

不得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內(nèi)廉。兩傍各三寸。是穴。手足太陽之會。主背痛引頷也。灸五壯。針入三分。

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各三寸。宛宛中。正坐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fā)。主背脾灸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fā)。主肩痛胸噫嘻二穴。在肩膊內(nèi)廉。在第六椎兩傍三寸。是穴。抱肘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fā)。

因以手痛按之。病者言噫嘻。針入六分。留三呼。瀉五吸。主溫瘧寒瘧。 瘧。背悶。

氣滿膏肓俞二穴。又主無所不療。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咳逆。狂惑妄語。取穴之法。

令人也。

摩囗囗然流水之狀。亦當(dāng)有所下出。若得痰疾。助無所不下也。若病患已困。不能正坐。當(dāng)令側(cè)臥。俯上臂。令前取穴。灸人求穴法。大較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所不及者是也。左亦然。

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坐。當(dāng)伸兩臂。令人俯兩胛骨俠相離。不爾。胛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 。當(dāng)令大小有常定。不爾。則失其穴。此灸訖后。令人陽氣康盛。當(dāng)消息以自補養(yǎng)。當(dāng)取身體平復(fù)。其穴近第五椎望取之也。論曰。昔在和緩。不救晉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針?biāo)幩荒芗啊<创酥ㄊ且病H瞬荒芮蟮么搜āK运薏‰y遣。若能用心。

此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

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fā)。主背痛惡寒。脊強俯魂門二穴。在第九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fā)。主食飲不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傍各三寸。正坐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fā)。主食不下。

腹中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兩傍各三寸。正坐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fā)。主腹?jié)M濕脹。

大便胃倉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傍各三寸。是穴。主腹內(nèi)虛脹。水食不消。惡寒。不能俯仰。

肓門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傍各三寸。異經(jīng)云。與鳩尾相直。是穴。主心下肓大堅。

婦人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三寸。正坐取之。是太陽脈氣所發(fā)。針入五分。灸三壯胞育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fā)。主腰脊乙經(jīng)秩邊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傍各三寸。伏而取之。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fā)。主腰痛不能俯頷厭二穴。在曲周顳 上廉。是穴。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客主二穴。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有穴動脈宛宛中。是穴。一名上關(guān)。足陽明之會。主KT目(一)分留灸。

以不關(guān)不得久懸顱二穴。在曲周顳 中。是穴。足陽明脈氣所發(fā)。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 。身熱煩滿肩井二穴。在肩上陷罅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之。當(dāng)其中指下陷者中是也。

或因悶。

甲乙令人故。

在膊骨頭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是也。平手取其穴。手陽明蹺脈之會。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主療偏風(fēng)。半身不遂。熱風(fēng)。胗風(fēng)。胸俯仰風(fēng)。刺風(fēng)。風(fēng)虛。手不得刺骨若以不臂腦二穴。在肩 下一夫。兩筋兩骨罅陷者宛宛中是也。宜灸不宜針。日灸七壯。至一百壯針。不得過三五。過多恐惡。慎冷食滑菜鹽醋冷漿水等。

曲池二穴者木也。在肘外輔骨。曲肘橫文頭。宛宛中陷者是。其穴。是手陽明脈之所入為合挽日也。

但令斷風(fēng)抽氣而已。忌如常法。

通谷二穴。在夾上管兩傍。相去三寸。是穴。沖脈是少陰之會。治干嘔。又無所吐。又治勞章門二穴。一名長平。一名脅 。是脾之募。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是穴必須側(cè)臥。伸下腳積聚百止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取之。是穴。足陽明脈氣所發(fā)。治氣勞。痹逆。狂邪。

陰市二穴。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是穴。足陽明脈氣所發(fā)。主寒疝。下至腰腳如冷灸三犢鼻二穴。在膝臏下 俠罅大筋中。是穴。足陽明脈氣所發(fā)也。主犢鼻腫。洗熨去之。

其久委中二穴者。土也。在 中央約文中動脈。甄權(quán)云。曲 內(nèi)。兩筋兩骨宛宛。是穴。足太陽脈氣之所入為合也。令人面挺腹地而取之。主腳弱無力。風(fēng)濕痹。筋急。半身不遂。灸亦得。然不及針。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甲乙經(jīng)云。針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壯。

三里二穴者。土也。在膝下三寸。 外廉陷者宛宛中。是穴。足陽明脈之所入為合也。

主腹八分角孫二穴。在耳郭中間。開口有穴。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主齒牙不嚼物。齲痛腫也。

灸三耳門二穴。在耳前起肉當(dāng)耳缺者。是穴。主耳有膿。及底耳。 耳。耳痛鳴聾。并齒齲。

針聽會二穴。在耳前陷中。上關(guān)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是穴。手少陽脈氣所發(fā)。

針其十天牖二穴。在頸筋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發(fā)際上一寸。陷者宛宛中是也。

手少瀉。

風(fēng)池天府二穴。在兩腋下三寸宛宛中。是穴。手太陰脈氣所發(fā)。主理頭眩目瞑。遠視KT 。

KT針入四分。留七呼。灸二七壯。不除。灸至一百壯罷。出明堂經(jīng)。其甲乙經(jīng)中。水也。在肘內(nèi)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是穴。手心主脈之所入為合也。主心痛肩。傷寒病溫濕。身熱口干。灸三壯。針入三分。留七呼。

少海二穴者。水也。一名曲節(jié)。手少陰脈之所入為合也。在肘內(nèi)橫文頭。屈手向頭取之。

陷屈巨虛上廉二穴。在三里三寸。兩筋兩骨罅陷者宛宛中。是穴。足陽明與大腸合。針入八分。

瘧。

條口二穴。在上廉下一寸。是穴。陽明脈氣所發(fā)。主脛寒。不得臥。疼痛足緩失履。濕痹。

巨虛下廉二穴。足陽明與小腸合。在上廉下三寸。兩筋兩骨罅陷者宛宛中。是穴。蹲地坐而偏忌承山二穴。一名魚腹山。一名玉柱。一名傷山。在兌 腸下分肉間陷者中。定腹取之。

主腳七壯上昆侖二穴者。火也。足太陽脈之所行為經(jīng)也。在宛踝后跟骨上陷者中。是穴。治惡血。

風(fēng)下昆侖二穴。一名內(nèi)昆侖。在外踝下一寸。大筋后內(nèi)陷者宛宛中。是穴。主刺風(fēng)。胙風(fēng)。

熱速出針。出后灸之良。日灸七壯。其穴蹲地傍引取之。灸百壯止。

聽宮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是穴。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針入一分。一名天蓋肩上。是穴。主寒熱瘰 。缺盆中腫。外潰不死。

胸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是穴。手太陰 。治熱病汗不出。吐血失喑。腫痛惡血。針入三分列缺二穴。去腕側(cè)上一寸半。交叉頭。兩筋兩骨罅宛宛中。是穴。手太陰絡(luò)。主療偏風(fēng)。

口若經(jīng)渠二穴者。金也。在寸口中陷者中。是穴。手太陰脈之所行為經(jīng)也。主瘧。寒熱。胸背急嘔。

少沖二穴者。木也。一名經(jīng)如。在手小指內(nèi)廉之端。去甲如韭葉。是穴。手少陰脈之所出為咽勞宮二穴者。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橫文動脈中。以屈無名指頭著處即是穴。手心主一度髀關(guān)二穴。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是穴。主膝寒不仁。痹委不屈伸也。灸三壯。針入六分。

針隱白二穴者。水也。在足大指端內(nèi)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葉宛宛中。是穴。足太陰脈之所出為井也。主腹中有寒熱起。氣喘。衄血不止。腹中脹逆。脛中寒熱不得臥。氣滿。胸中熱。

暴泄。膈中嘔吐。不欲食飲。渴尸厥死不知人。脈動如渴飲。身體疼痛唾也。針入一分。留三呼承筋二穴。一名 腸。一名真腸。在脛后。從腳根后到上七寸。 中央陷者中。是穴。

足太陽蹺二穴。在外踝前一寸陷者宛宛中。是穴。治香港腳腎氣。婦人血氣。針入三分。

陰蹺二穴。在足內(nèi)踝下陷者宛宛中。是穴。主卒疝。小腹痛。病者左取右。右取左。立已。

肢淫驚視如見星。尿黃水。小腹熱咽干也。灸三壯。針入三分。

風(fēng)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項后入發(fā)際一寸。大筋上宛宛中。起肉。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目螈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內(nèi)雞足青脈。是穴。主頭風(fēng)。耳后痛。小兒驚癇螈 。嘔吐。

泄青冷淵二穴。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是穴。主肩不舉。不得帶衣。灸三壯。針入三分消濼二穴。在肩下外關(guān)腋斜肘分下行。是穴。主寒熱風(fēng)痹。頭痛頭 急。針入六分。灸三壯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是穴。主肩胛痛。熱而寒至肘。灸一壯。

針入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者中。按之應(yīng)手痛。是穴。主肩痛周痹。灸三壯。針入九分。

二間二穴者。水也。一名間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jié)前。內(nèi)側(cè)陷者中。是穴。手陽明脈之所流為營也。主喉痹。多臥喜睡。肩 喉痹。咽如 物傷忽振寒。針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三間二穴者。木也。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jié)之后。內(nèi)側(cè)陷中。是穴。金也。一名少吉。在手小指端。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是穴。手太陽脈之所出呼。

前谷二穴者。水也。在手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前陷者中。是手太陽脈之所流為營也。刺入一分。

陽谷二穴者。火也。在手外側(cè)腕中。兌骨之下陷者中。是穴。手太陽脈之所行為經(jīng)也。

主癲戾頸飛陽二穴。一名厥陽。足太陽絡(luò)。在外踝上七寸。別走少陰者。是穴。針入三分。留寸呼。

束骨二穴者。木也。在足小指外本節(jié)后陷者中。是穴。足太陽脈之所注為俞也。刺入三分。

涌泉二穴者。木也。一名地衛(wèi)。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是穴。足少陰脈之所出為若灸。廢人行動。不可傳之于后。針入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

膝眼四穴。在膝頭骨下兩傍。陷者宛宛中。是穴。針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主膝冷。

明堂序

夫玄黃始判。上下爰分。中和之氣為人。萬物之間最貴。莫不稟陰陽氣度。作天地英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山县| 铁力市| 苏尼特左旗| 南岸区| 卢湾区| 得荣县| 柳林县| 无极县| 牙克石市| 凤阳县| 昌邑市| 凤台县| 梨树县| 天气| 江阴市| 九江县| 莱阳市| 灌南县| 扎鲁特旗| 鄂托克前旗| 嵊泗县| 固阳县| 绥阳县| 云霄县| 宁夏| 松江区| 白沙| 连平县| 徐闻县| 耒阳市| 大洼县| 新丰县| 忻州市| 大新县| 密云县| 蒙城县| 周至县| 依兰县| 邵东县| 桃园市| 株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