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 太平圣惠方
- 佚名
- 4987字
- 2015-12-27 00:21:39
針經序
夫針術玄奧。難究妙門。歷代名工。恒多祖述。蓋指歸有異。機要互陳。或隱秘難明。
或言曉宗斯經將來夫黃帝正經者。是先圣之遺教。及后人之令范。是以先明流注孔穴。靡不指名其原。若或茍營指從緣春夏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是以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乃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乃初納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而內之陽也。
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者也。凡孔穴流注。所出為井。所流為營。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此針之大法也。春刺井。夏刺榮。仲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也。
行于經心。出少沖為井。手少陰脈也。流于少府為營。注于神門為俞。過于通理為原。行于靈道為心包絡脈。手厥陰之脈也。出于中沖為井。流于勞宮為營。注于大陵為俞。過于內關為原。
大腸。出于商陽為井。手陽明脈也。流于二間為營。注于三間為俞。過于合谷為原。行于陽三焦出于關沖為井。手少陽脈也。流于腋門為營。注于中渚為俞。過于陽池為原。行于支溝小腸。出于少澤為井。手太陽脈也。流于前谷為營。注于后溪為俞。過于腕骨為原。行于陽足三陽三陰穴流注者。
胃。出厲兌為井。足陽明脈也。流于內庭為營。注于陷谷為俞。過于沖陽為原。行于解溪為膽。出竅陰為井。足少陽脈也。流于俠溪為營。注于臨泣為俞。過于丘虛為原。行于陽輔為膀胱。出于至陰為井。足太陽脈也。流于通谷為營。注于束骨為俞。過于京谷為原。行于昆脾。出隱白為井。足太陰脈也。流于大都為營。注于太白為俞。過于公孫為原。行于商丘為肝。出大敦為井。足厥陰脈也。流于行間為營。注于大沖為俞。過于中封為原。行于中都為腎。出涌泉為井。足少陰脈也。流于然谷為營。注于太溪為俞。過于水泉為原。行于復溜為又云。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氣。調氣之方者。必在陰陽。然所謂迎隨者。知營衛之流行。
隨其堅付取之其病又云。刺營無傷于衛。刺衛無傷于營。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捻。按所針又云。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者。然是金木水火土。當互相平也。緣東方木。
西水方補又曰。夫言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針實者以右手持針。左手捻按開針穴以瀉之。虛者以又云。虛者徐而疾。實者疾而徐。徐即是瀉。疾即是補。補瀉之法。一依此也。下針之時。
轉也不轉魚食緩緩若肚者如人行三里許。悉人嘿嘿而不言。安心大坐。候氣脈安定。乃可下針。
又云。夫針之者。不離身心。口如銜索。目欲內視。消息氣而不得妄行針。針入一分。
知天者無主筋髓五日死。刺若中腎。六日死。刺若中肺。三日死。刺若中脾。十日死。刺若中膽。一日半死又云。無刺大醉。無刺大怒。無刺大勞。無刺大飽。無刺大饑。無刺大渴。無刺大驚。以上古之深誡也。
又黃帝問歧伯曰。余聞九針之名。上應天地四時陰陽。愿聞其方。傳于后代。歧伯對曰。
九八七應應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立也。黃帝問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日有長短。萬物并至。不可勝量。虛實 吟。敢問其方。歧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臟腑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制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黃帝曰。愿聞其道。歧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后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兇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于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 。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黃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歧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
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今列孔穴圖經于后者也。
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計二百九十穴
在額顱上。直鼻中央。入發際一寸。陷容豆。是穴。督脈氣所發。主療頭風。
頭氣若灸即恐拔氣太上。令人眼暗。故不用相續。加灸滿五十壯。即以細三棱針刺頭上。令宣通熱氣。若熱不止。熱氣上沖頭痛也。慎酒面蕎麥。
囟會一穴。在上星上一寸陷者中。是穴。督脈氣所發。主療鼻塞不聞香臭。宜灸之。日灸二灸至四日。盒飯漸可。至七日即瘥。針入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主療頭風痛。白屑起。
多睡發根不前頂一穴。在囟會上一寸五分。骨陷中。是穴。據甄權針經。一寸是穴。今依素問。一寸五即灸百會一穴。在前頂后一寸半。頂中心。督脈足太陽之會。主療脫肛風癇。青風心風。角弓反忘三五日訖。繞四畔。以三棱針。刺令出血。以井華水淋。淋令氣宣通。不得一向火灸。若頻灸。恐拔氣上。令人眼暗。忌酒面豬肉魚蕎面蒜齏等物。
天突一穴。在結喉下一夫陷者宛宛中。是穴。陰任脈之會。針入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
下食及辛璇璣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而取之。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胸皮滿痛。喉痹咽癰。
水華蓋一穴。在璇璣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痛引胸中。
咳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也。痹痛骨疼玉堂一穴。在紫宮下寸六分陷中。一名玉英。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胸滿不得喘息。腎痛骨膻中一穴。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橫直兩乳間陷者中。是穴任脈氣所發。宜灸之。
針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心下滿。食飲不下。
巨骨一穴。在心脾骨頭。是穴日灸三壯至七壯止。主驚癇。破心吐血。禁不可針。針則倒懸冷等云門二穴。在巨骨下氣戶兩傍。各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山桃經云。在人迎下第理肺少商二穴者。木也。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白肉際。宛宛中是也。手太陰脈之灸。
故魚際二穴者火也。在手大指節后。內側散脈中。是穴。手太陰之所流為營也。主虛熱。
灑灑毛堅。惡風寒。舌上黃。身熱咳嗽。喘痹走背胸不得息。頭痛甚。汗不出。熱煩心。少氣不滿。
出。
在發際直鼻上。督脈上一夫發際是也。足太陽陽明之會。主療腫氣。風癇。
癲風灸二宜熱曲差二穴。在神庭傍一寸半發際。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心中煩滿。汗不出。頭項痛。
臨泣二穴。在目上 。入發際五分陷者中。是穴。足太陽少陽之會。理卒不識人。風眩鼻塞眉沖二穴。一名小竹。在當兩眉頭。直上入發際。是穴。理目五般癇。頭痛鼻塞。不灸。
通水溝一穴。在鼻柱下人中。是穴。督脈手陽明之會。主療消渴。飲水無多少。水氣遍身腫。
行。
壯。
承漿一穴。在頤前下唇之下。宛宛中是也。足陽明任脈之會。主療偏風口 。面腫消渴。
面佳息病又除但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而無力。既復失精神。又加于細。即令人短壽。
俞府二穴。在巨骨下。去璇璣傍各二寸陷中。是穴。足少陽脈氣所發。主咳逆上氣。喘嘔中二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臥取之。是穴。足少陰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
咳逆神藏二穴。在 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是穴。足少陽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
咳喘靈墟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是穴。足少陽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
引神封二穴。在靈墟下一寸六分。是穴。主胸滿不得息。咳逆。乳癰。灑淅惡寒。灸五壯。
針步郎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是穴。足少陰脈氣所發。主胸脅支滿。
鼻不五處二穴。足太陽脈氣所發。在頭上督脈傍。去上星傍一寸半。主目不明。頭眩風悶。
針入承光二穴。在五處后二寸。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風眩頭痛。欲嘔吐。心煩。針入三分通天二穴。在承光后一寸半。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項痛重。暫起仆僵。針入二(三)分攢竹二穴。在兩眉頭。少陷宛宛中。是穴。足太陽脈氣所發。主目視KT KT 。視物不明。眼中熱痛。及眼 。針入一分。留三呼。瀉三吸。徐徐出之。不宜灸。亦宜細三棱針。
針入三分睛明二穴。在目內 頭外畔。陷者宛宛中。是穴。手足太陽陽明之會。主膚翳白膜。覆童子雀目者。
迎香二穴。在禾 上一寸。鼻下孔傍。是穴。手足陽明之會。針入三分。得氣即瀉。主鼻息呼。
在目下七分。直目童子陷中。是穴。蹺脈任脈足陽明二會。主療KT 眼目不正。口 目 。面動葉葉然。牽口眼。熱疼赤痛。目視KT KT 。冷淚。眼瞼赤。針入四分半。得氣即瀉。特不宜灸。若灸無問多少。三日以后。眼下大如拳。息肉日加長。如桃許大。至三十鳩尾一穴。在臆前巨骨下五分。是穴。主心驚癇。發狀如鳥鳴。破心吐血。心中氣悶。
不喜然。
巨闕一穴。心之募。在鳩尾下一寸。是穴任脈氣所發。主療心中煩悶。熱風。風癇。浪言或六分上管一穴。在巨闕下一寸。去巨骨三寸。是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主心中熱煩。賁豚。
氣狀應中管一穴。一名太倉。是胃之募。在上管下一寸。是穴。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心至四百壯止。忌豬魚生冷酒面毒食生菜醋滑等物。
建里一穴。在中管下一寸。是穴。治腸中疼痛。嘔逆上氣。心痛身腫。通灸。針入一寸二分。
下管一穴。在建里下一寸。是穴。足太陰任脈之會。主腹胃不調。腹內痛。不能食。小便赤。腹堅硬癖塊。脈厥厥動。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亦良。日灸二七壯。至二百罷。
神聰四穴。在百會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是穴。理頭風目眩。狂亂風癇。左主如花。
在鼻直上入發際一寸。是穴。理風頭。多鼻涕。鼻塞。三日一報針。入三分。
當陽二穴。在當童人直上入發際一寸。是穴。理卒不識人。風眩。鼻塞。針入三分。
前關二穴。在目后半寸。是穴。亦名太陽之穴。理風。赤眼頭痛。目眩目澀。不灸。針入三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是穴。足陽明脈氣所發。主頭痛目眩。針入三分。先補后瀉。
主目禾 二穴。在鼻孔下。俠水溝傍五分。是穴。手陽明脈氣所發。主鼻窒口 。鼻多清涕。
出巨 二穴。在鼻孔下。俠水溝傍八分。是穴。蹺脈足陽明之會。主療面風寒。鼻頻(音準)上地蒼二穴。在俠傍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動者是也。蹺脈手陽明之交。主療大患風者。
其左壯事廉泉一穴。在頷下結喉上舌本間。陰維任脈之會。主舌下腫。難言。舌 設。多咳嗽。
少氣分水一穴。在下管下臍上一寸。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腹腫。不能食。腸堅腹痛。胃脹不調入五陰交一穴。在臍下一寸。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臍下熱。小便赤。氣痛。狀如刀攪。作塊狀氣即石門一穴。甲乙經云。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是穴。
是遂成結塊。崩中斷結。灸亦良。日灸二七壯。至一百止。
關元一穴。是小腸募。一名次門。在臍下三寸。是穴。足三陰任脈之會。主臍下 痛。
小便因產落胎中極一穴。一名玉泉。一名氣原。在關元下一寸。是穴。是膀胱募任脈足三陰之會。主婦人或因灸亦后頂一穴。在百會后一寸半。枕骨上。是穴。督脈氣所發。針入四分。灸五壯。主風眩。
目強間一穴。在后頂后一寸半。是穴。一名大羽。是督脈氣所發。主頭如針刺。不可以動。
項腦戶一穴。在樹骨上。強間后一寸半。是穴。一名仰風。一名會顱。是督脈足太陽之會。
主喑門一穴。一名舌厭。在頂后入發際宛宛中。入系舌本。是穴。是督脈陽維之會。仰而取之出之舌瀉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是穴。主三陽督脈之會。療五勞七傷。溫瘧 瘧。
疰背膊悶。項強不得回顧。針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亦得。日灸七壯至七七壯罷。在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是穴。督脈足太陽之會。主頭重目瞑。灑淅寒熱。
脊身柱一穴。在第三椎節下間。是穴。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癲疾。螈 。怒欲煞人。
身狂神道一穴。督脈氣所發。在第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是穴。主寒熱頭痛。進退往來。
瘧至陽一穴。在第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是穴。督脈氣所發。主寒熱。解爛淫樂。脛酸。
四筋縮一穴。在第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是穴。督脈氣所發。主驚癇。狂走癲疾。脊急強。
脊俞一穴。一名神宗。一名脊中。在第十一椎中央。是穴。督脈氣所發。治風癇癲邪。
溫病懸樞一穴。在第十二椎下節間。是穴。督脈所發。主腰脊強。腹中上下積氣。針入二(三)分命門一穴。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節下。俯而取之。是穴。督脈氣所發。主頭痛如破。
身熱腰俞一穴。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注。一名腰戶。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陷者宛宛中。是穴。挺腹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然后乃取其穴。是督脈氣所發也。主腹髖七壯。
至七七壯止。慎房事。不得擎重物。甲乙經云。針入二寸留七呼。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