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太平圣惠方
  • 佚名
  • 4994字
  • 2015-12-27 00:21:39

敘為醫

夫清濁形分。陰陽位設。四時序矣。萬物生矣。滋味既興。疾恙斯作。神農嘗之百草。

黃帝立以九針。岐伯雷公。備論診脈。華佗扁鵲。廣著群書。分弦鉤毛石之功。定君臣佐使之用。立神圣功巧。判虛實浮沉。邇后伎士分鑣。名醫接踵。皆窮玄奧。盡播聲光。自古迄今。更相祖述。道符濟國。志在救人也。夫為醫者。先須諳甲乙素問。明堂針經。俞穴流注。

本草藥對。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虛實。陰陽盛衰。諸家方論。并須精熟。然后涉獵詩書。該博釋老。全之四教。備以五常。明希夷恬淡之門。達喜舍慈悲之旨。儻盡窮其大體。

即無炫耀聲稱。泛濫名節。心中未了。指下難明。欲別死生。深為造次。故曰醫者意也。非常之意爾。是以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又曰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又曰上醫療未病。中醫療欲病。下醫療已病。夫如是則須洞明物理。曉達人情。悟造化之變通。定吉兇之機要。視表知里。診候處方。常懷拯物之心。并救含靈之苦。茍用藥有準。則厥疾必瘳。若能留心于斯。具而學之。則為醫之道。盡善盡美。觸事皆通矣。

敘診脈法

夫脈者。醫之大業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者哉。是以古之哲醫。寤寐俯仰。不與常人同域。造次必在于醫。顛沛必在于醫。故醫者必能感于鬼神。通于天地。可以濟眾。可以依憑。若與常人混其波瀾。則庶事隳壞。使夫物類。將何仰焉。由是言之。學人必當摒棄俗情經曰∶診脈之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乃可診脈。視其五色。察其精明。觀五臟有余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可以決生死凡人稟形氣。有中適。有躁靜。各各不同。氣脈潮動。亦各隨其性韻。故呼而脈再至。

吸而脈再至。呼吸之間復一至。合為五至。此為中適者也。春秋中。日夜正等。其呼而脈至多。吸而脈至少。或吸而脈至多。呼而脈至少。此則不同。為冬夏日夜長短之異也。凡氣脈呼吸。晝夜變通。效于四時。然于呼吸定息。應五至之限。無有虧僻。猶晷刻與四時長短。

而歲功日數無遺也。若人狀貌有羸有壯。其呼吸雖相接續。而晝夜息度。隨其漏刻。是謂呼吸象晝夜。變通效于四時也。

分寸關尺三部脈位法

夫寸關尺位。多有不同。然脈法始于黃帝。難經起自扁鵲。此之二部。俱是祖宗。諸家所述。蓋并枝葉。今則分其尺寸。定其陰陽。的舉指歸。用明大要。俾令后學。免更狐疑。

經曰∶凡寸關尺者。脈之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

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也。夫人之三部。寸口在上。關脈在中。尺脈在下。經云∶先言尺。后言寸。不從上而言。

反從下起者。緣尺澤是人性命之根本。寸口者人身之本。故有命然后有身。所以先言尺澤在上。蓋取命之根本。然后及于身而言之也。凡十二經脈。有病之時。先于尺澤寸口而見之。

故尺寸者。是脈之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者。夫三部之脈取中。而上下分之。

從關中下至尺澤為內。是屬陰。故言內陰之所治也。言尺澤者。尺脈一寸之外。余脈下入不見。如入深澤而沉。故曰尺澤也。凡診之者。若寸口關脈不見。唯尺脈在者。其人必不死。

亦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其根氣元活。故寸關者枝葉也。尺澤者根本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者。夫自關而向上分之。上至寸口。故言關至魚際也。魚際者是掌骨后際。

如魚之頸際。故曰魚際也。言從關上至魚際。下占一寸屬陽。是內陽之所治也。然寸口雖占一寸。而脈見九分者。言陽數奇。陰數偶故也。是以關上屬陽。故言九奇也。關下屬陰。故言寸偶也。故分寸為尺者。夫關以上。雖取一寸。而脈見九分。故曰分寸。為其先取一尺而言。蓋先從根本言之。故一尺內取一寸。一寸內取九分而診之。故言分寸為尺。從尺而取寸。

從寸而取分是也。分尺作寸者。從關以下至尺澤也。蓋取脈長一寸而診之。其一寸之脈。蓋先取一尺之分。而其中除卻九寸。而更取一寸用之。故言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從始至終。寸尺位脈長一寸九分。此則尺寸始終之法也。凡寸后尺前。兩境之內生于關。為寸關尺也。上部屬陽故法天。下部屬陰故法地。中部陰陽相共。故法人。關者穿也。言上可以穿其天。下可以穿其地。上下關通。而取其中。故言關也。而分三部候天地人。以法三才也。

凡古法定尺寸者。皆先取一尺而言之。從尺而取寸。此則是其大綱也。又凡人長短不同。其形各異。又曰人長則脈長。人短則脈短。據此之言。豈可執其一概。必在醫者以意審詳。今則以魚際骨下為寸口。位占九分。更下行一寸為尺部。合成一寸九分。中間為關部。以安三指不欲備載。深為冗繁。故不可以依憑爾。

辨九候法

黃帝曰∶余聞九候于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余愿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后世。

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立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愿聞其方。岐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帝曰∶愿聞天地之至數。岐伯曰∶始于一終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

而除邪疾。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三部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為九臟。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而后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帝曰∶決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氣多者死。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

辨兩手五臟六腑脈所主法

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人無與膽神門右手寸口者。肺與大腸脈之所出也。關上者。脾與胃脈之所出也。尺中者。命門三焦脈之所皆沉仿此

辨五臟六腑經脈所合法

肝脈曰足厥陰。與膽脈曰足少陽合。心脈曰手少陰。與小腸脈曰手太陽合。脾脈曰足太陰。

足太二經

診五臟脈輕重法

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是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來疾

辨脈形狀

浮脈。按之不足。舉之有余。但浮于指下。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余。重按乃得。澀脈。

卻。

細脈。小大于微。恒有但細爾。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弦脈。舉之無。按之如弓來但按伏一曰指下無。兩旁有。軟脈。極軟而浮細。曰軟。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下豁豁然。曰虛。實脈。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 然。曰實。促脈。去來皆疾。時止曰促。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脈結者生。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不可治。散脈。大為散。散者氣實血虛。有表無里。革脈。有似沉伏。實大長微弦。

弦與緊相類。浮與芤相類。軟與弱相類。微與澀相類。沉與伏相類。緩與遲相類。革與實相類。滑與數相類。

分別脈病形狀

凡診脈。視其人大小長短。及性氣緩急。脈之。皆如其人形性則吉。反之者則兇。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理。短則氣病。數則心煩。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

短而急者病在上。長而緩者病在下。弦而沉者病在內。浮而洪者病在外。滑而微浮病在肺。

脈諸下脈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宜溫藥。緊數者。

可發汗。

寸口脈浮大而疾者。名曰陽中之陽。病苦煩滿。身熱。頭痛。腹中熱。

寸口脈沉細者。名曰陽中之陰。病苦悲傷不樂。惡聞人聲。少氣。時時汗出。陰氣不通兩臂不舉。

尺脈沉細。名曰陰中之陰。苦兩脛酸疼。不能久立。陰氣衰。小便余瀝。陰下濕癢。

尺寸脈牢而長。關中無。此為陰干陽。苦兩脛重。小腹引腰痛。

寸口脈壯大。尺中無。此為陽干陰。苦腰背痛。陰中傷。足脛寒。

尺脈浮而大。為陽干陰。苦小腹痛滿。不能溺。溺即陰中痛。大便亦然。寸口脈緊者中風。風攻頭痛。

夫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初持脈如躁之狀。久久按之細而牢。苦腰腹相引痛。不能食。足脛重。

脈來乍大乍小。乍短乍長。為禍祟。脈來但實者。為心勞。脈來洪大裊裊者。禍祟。寸口脈脈來者。

脈來脈入有積聚。擊痛。脈沉而細。下焦寒。小便數。苦 痛。下重痢。脈滑而浮散者。有風。脈短而滑者。病酒。脈緊而滑者。吐逆。脈遲而緩者。脾胃有寒。脈弦而鉤。脅下如刀刺。狀如飛尸。至困而不死。脈沉而遲。腹藏有冷病。脈浮而細滑。傷于寒飲。脈沉而數。其人中水。冬時不治自愈。脈滑者。陽氣盛。脈微而緊者。有寒。脈澀細而緊者。痹病。脈沉而滑。

為下重。背膂痛。脈短而數。心痛必煩。脈緊而數。寒熱俱發。必當下之乃愈。脈微弱者。

有寒。少氣。脈實緊者。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時時利者。當難治。脈弦而緊。脅下痛。脈大細滑。中有短氣。脈微小者。血氣俱少。脈澀者。少血多氣。脈滑者。多血少氣。脈大者。

氣血俱多。兩手脈前部陽絕者。苦心下寒。口中熱。脈洪大緊急。病在外。苦頭痛。發癰腫。脈細小緊急。病在中。寒疝。瘕積聚。腹中痛。脈浮大。中風。頭重鼻塞。脈微浮。秋吉冬病。脈來疾者為熱。遲者為寒。滑為鬼疰。弦為切痛。脈沉重而直前絕者。病血在腹間。

脈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癥。脈沉而急。病傷暑暴發虛熱。脈來中散絕者。病 渴。脈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絕者。病在肌肉遁尸。脈累累如貫珠不前至。有風寒在大腸。伏留不去。脈來累累而止。不至寸口。軟者結熱在小腸膜中。伏留不去。脈微。即陽氣不足。沾熱汗出。凡無陽即厥。無陰即嘔。陽微不能呼。陰微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氣促。前大后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滿短氣。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陽邪來。見浮洪。陰邪來。見沉細。水谷來。見實堅。浮而滑者宿食。洪大傷寒熱病。弦小者寒癖。浮滑之脈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關脈堅而滑者。蛔(音回)蟲也。尺脈沉滑者。寸白蟲也。

三部或至或不至。冷氣在胃中。故令脈不通也。脈緊而急者。為遁尸。脈緊而長過寸口者。

疰病。關脈浮。積熱在胃中。尺脈浮者。客熱在下焦。

諸浮。諸緊。諸弦。諸沉。諸澀。諸滑。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關上。胃以下病。

若在之所關為

平寸口脈法

寸口脈沉緊。苦心下有寒。時痛。即有積邪。

寸口脈偏絕。則臂偏不遂。其人兩手俱絕者。不可治。

寸口脈 如羹上肥。陽氣微。

寸口脈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

寸口脈沉而緊。病在中。浮而盛。病在外。

寸口脈沉而弱。寒中疝瘕。小腹痛。

寸口脈滑而遲。不沉不浮。不長不短者。為無病。

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即為血實。滑即為氣實。血氣相搏。入臟即死。入腑自愈。

寸口脈弦而緊。弦即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即惡寒。水下流走腸間。

寸口脈緊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氣。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血實目腫。

寸口脈雙弦。兩脅下拘急而痛。淅淅惡寒。

寸口脈浮而滑。頭中痛。

寸口脈緩而遲。緩即為虛。遲則為寒。虛寒相搏則欲溫食。食冷即咽痛。

寸口脈遲而澀。遲即為寒。澀為少血。

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滯氣宿食。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即為悸。

寸口脈微弱。氣血俱虛。男子即吐血。婦人即下血。

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

寸口脈緊。傷寒頭痛。

寸口脈緩。皮膚頑痹不仁。風寒入肌肉。

寸口脈滑。陽氣實。胸中壅滿。吐逆。

寸口脈弦。心中 。微頭痛。胃脘痛。心下有水氣。

寸口脈弱。陽氣虛。自汗出。

寸口脈澀。是胃氣少虛竭不足。

寸口脈芤。即吐血。微芤者衄血。

寸口脈伏。胸中逆氣。噎塞不通。是諸氣上沖胸中也。

寸口脈沉。胸中引脅痛。胸膈有水氣。

寸口脈軟弱。汗自出。是虛損病。

寸口脈遲。上焦有寒。

寸口脈實。上焦生熱。

平關脈法

關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者。胃中寒熱羸弱。不欲食。如瘧狀。

關脈澀堅大實。按之不減有力。為中焦實。有伏結在胃中。

關脈滑。乍大乍小不勻。必吐逆。

關脈浮大。風在胃中。張口肩息。心下澹澹。食即欲嘔。

關脈微浮。有積熱在胃中。嘔吐蛔(音回)蟲。心神健忘。

關脈弦而長。有痛如刀刺之狀。在臍左右上下。

關脈浮。氣虛腹滿。不欲飲食。

關脈緊。心下苦滿痛。脈緊為實也。

關脈微。胃中有冷氣。心下拘急。

關脈數。胃中有客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苏县| 呼图壁县| 广州市| 巴林左旗| 海南省| 凉城县| 安远县| 五华县| 大姚县| 搜索| 中阳县| 平江县| 宁明县| 休宁县| 湘潭县| 佛山市| 永春县| 凌源市| 五台县| 新乐市| 高台县| 巴楚县| 丹巴县| 合江县| 揭阳市| 三亚市| 唐山市| 榕江县| 宁南县| 张家界市| 遂昌县| 清徐县| 凌海市| 上林县| 霍城县| 启东市| 蒲城县| 富锦市| 巩留县| 阿鲁科尔沁旗| 曲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