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1章

  • 太平圣惠方
  • 佚名
  • 3660字
  • 2015-12-27 00:21:39

治間日瘧。或每日發者。雄黃丸方。 雄黃(一兩細研) 臘月野狐肝(一兩) 阿魏(一分) 朱砂(半兩細研) 猢猻頭骨(一兩)天靈蓋(半兩) 麝香(一分細研)上件藥。生搗羅為末。入研藥末令勻。于五月五日午時。煉蜜和丸。如豇豆大。每發時前。男左女右。以緋帛系一丸于中指上。時時嗅之。后更以醋湯下一丸。

又方。 小麥(一合) 砒黃(一兩細研)上件藥。于臘月。以醋浸四十九日。取出焙干。每有患者。取小麥七粒。發前。以冷醋湯下之。

治痰實瘧諸方

夫痰實瘧者。謂患人胸膈。先有停滯結實。因感瘧病。則令人心下支滿。氣逆煩嘔也。

治痰實瘧。每發不定時節。或朝或夜。漸不能食。宜服松蘿湯吐方。 菘蘿(半兩) 人參蘆頭(半兩) 恒山(半兩) 川升麻(半兩) 竹葉(一兩片)上件藥。細銼。以水二大盞。煎取一盞。去滓。分為二服。平旦時服。如人行五里當吐。未吐更一服。良久得吐即瘥。

治痰實瘧。攻作寒熱。烏梅湯方。 烏梅肉(半兩微炒) 恒山(半兩) 菘蘿(三分) 鱉甲(一兩生用) 川升麻(一兩)上件藥。都細銼。以水三大盞。煎取一盞半。下茶末二錢。更煎三兩沸。去滓。空腹分為二服。如人行五里當吐。如未吐再一服。以吐惡痰為度。

治痰實瘧。吐之即瘥方。 細辛(半兩) 恒山(一兩) 梔子仁(半兩) 菘蘿(半兩) 犀角屑(半兩) 川升麻(半兩)玄參(半兩) 甘草(半兩生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半兩。以酒一中盞。浸一宿。下酒溫過。去滓頓服。取吐病母出為度。其痰每如爛雞子狀。是也。

治痰實瘧。寒熱。心膈煩壅。不利。豉心丸方。 豉心(一兩炒干)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恒山(一兩銼) 川升麻(一兩) 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空心。以溫水下二七丸。

治痰實瘧。發歇不止。菘蘿丸方。 菘蘿(半兩) 恒山(半兩銼) 阿魏(一分) 蜀漆(一分) 大青(一分) 朱砂〔三(一)分細研〕 麝香(一分細研)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取端午日午時。于凈室內。用七家粽子尖和。丸如梧桐子大緋絹 又方。 恒山(三分) 烏梅肉(半兩生用) 甘草(半兩生用)上件藥。都細銼。以酒一大盞浸一宿。早晨去滓。暖令溫。頓服。良久。以箸入喉中引之。吐出惡物立瘥。

治痰實瘧。發作無時。寒熱。不下飲食方。 川升麻(半兩) 恒山(半兩) 蜀漆(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井華水一中盞。煎至七分。去滓。空腹頓服。良久即吐。吐定。食漿水粥補之。

又方。 豉(一百二十粒醋浸一宿) 砒黃(半兩)上件藥。都研令勻。爛丸如綠豆大。每發前。以蔥酒下一丸。以得吐為度。

治痰實瘧。發歇。寒熱不定。恒山散方。 恒山(半兩) 朱砂(一分細研) 烏梅肉(半兩生用)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朱砂研勻。每于發前。以醋湯調下一錢。以吐為度。

治痰實瘧。久不瘥。宜服此方。 木香(一兩) 恒山(三分銼) 菘蘿(半兩) 赤小豆〔半兩(合)〕 砒霜(一分細研以醋五合煎令稠)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砒霜煎和丸。如梧桐子大。空腹。以溫漿水下三丸。以吐為度。

如未定。晚再服之。

治往來寒熱瘧諸方

夫往來寒熱瘧者。由寒氣并于陰。則發寒。風氣并于陽。則發熱。陰陽二氣。更實更虛。故寒熱更相往來也。

治瘧往來寒熱。作時面色青黃。宜以人參散吐方。 人參蘆頭(半兩) 恒山(半兩) 甘草(半兩生用) 燈心(三大束) 陳橘皮(一分湯浸去白瓤焙) 茶末(二錢)上件藥。細銼。都以水二大盞。煎至一大盞。次入酒一中盞。更煎三四沸。去滓。空腹分為三服。每服藥后。以篦子畎引。吐了再服。以痰出盡為度。

治瘧往來寒熱。經年不瘥。瘦弱。及勞瘧。烏梅丸方。 烏梅肉(一兩微炒) 鱉甲(二兩涂醋炙令黃去裙 ) 川升麻(一兩) 柴胡(一兩半去苗)甘草(一兩生涂酥炙令黃) 川大黃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又方。 虎頭骨(二兩涂酥炙令黃) 鱉甲(二兩涂醋炙令黃去裙 ) 牡蠣(二兩燒為粉) 香豉(二合炒干) 桃仁(二兩湯浸去皮麩炒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綠豆大。每于食前。以粥飲下二十丸。

治瘧往來寒熱。宜服此方。 砒黃(半兩) 硝石(一兩) 白礬〔一(二)兩〕 膩粉(一分)上件藥。都細研。用漿水一大盞。調成稀糊。入鐺中。以慢火煎。又用冷漿水一升。候沸。

再一 治瘧寒熱發歇。往來不定方。 臘月豬脂(二兩) 獨顆蒜(一顆) 蔞蔥(一握細切) 獨角仙(一枚) 五月五日。三姓粽子取尖。

上件藥。于五月五日五更初。于凈房內修合。勿令婦人見。露頭赤腳。舌柱上 。回面向北。搗一千杵為度。有患者。用新綿子裹一丸。如皂莢子大。男左女右。系于手臂上。神效。

治瘧。往來寒熱。發歇無時。神效方。 濕生蟲(四十九枚) 百節蟲(四十九枚) 砒霜(三錢細研) 粽子角(一七枚)上件藥。取五月五日。日未出時。于東南上。尋取兩般蟲令足。至午時。面向南。都研。不令雞犬婦人師僧孝子見。丸如小豆大。每患者。于發前。男左女右。手內把一丸。嗅七遍。

又方。 砒霜(一兩細研) 天靈蓋(一兩生用為末) 猢猻頭(一枚燒灰) 朱砂(半兩細研)東南桃柳枝(各一七莖長三寸)上件藥。取五月五日午時。搗羅為末。用粽子角和丸。如梧桐子大。男左女右。手把一丸。預前嗅之。一丸可醫五七人。

又方。 蜀漆末。每服。以溫水調下一錢。

治瘧發作無時諸方

夫衛氣。一日一夜大會于風府。則腠理開。開則邪入。邪入則病作。當其時。陰陽相并。隨其所勝。故生寒熱。其動作皆有早晏者。若臟腑受邪。內外失守。邪氣妄行。所以休作無時 治瘧發作無時。寒熱不定。虎頭骨散方。 虎頭骨(一兩涂酥炙黃) 牡蠣(三分炒轉色) 地骨皮(一兩) 柴胡(一兩半去苗)鱉甲(一兩涂醋炙令黃去裙 ) 知母(一兩) 桂心(半兩) 川樸硝(一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取利下痰結為度。

治瘧。寒熱發作不定。體瘦不能食。朱砂丸方。 朱砂(一分細研) 麝香(一分細研) 恒山銼 川升麻 苦參(銼) 猢猻腦蓋(炙微黃)鱉甲(涂(燒灰)驢軸垢令黃別研如膏紙裹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空腹。以溫水下四丸。漸吃冷茶半茶碗。良久。吐出痰涎。后更煎熱茶下二丸。得吐利便效。

治瘧。寒熱發作無時。服此方。 砒霜(半兩) 朱砂(半兩) 麝香(一分) 阿魏(一分) 狐膽(一枚) 黃丹(一分) 綠豆面(一分)上件藥。都細研令勻。五月五日午時。用粽子尖。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及發前。以冷醋湯下二丸。忌食熱物。

治瘧。發作無時。經久不瘥。神效方。 天靈蓋(一兩) 猢猻頭骨(一兩) 虎頭骨(一兩) 朱砂(一分細研) 雄黃(一分細研)麝香(一分細研) 綠豆粉(一分) 砒霜(一兩細研)上件藥。生搗羅為末。入后五味。都研令勻。五月五日午時。面向南。以粽子尖。和扎一剪刀內 過七遍。丸如梧桐子大。每發前。以青絹裹一丸。系男左女右臂上。即瘥。丸可治七 又方。 朱砂(半兩) 麝香(一分) 蝙蝠糞(五十粒)上件藥。都細研。以軟糯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未發時。以暖水下十丸。

治瘧。發作無時節。宜用此方。 猢猻頭骨(一兩生用) 巴豆(下有缺文) 砒霜(一分細研) 野桃仁花(一分) 斑蝥(一分炒微黃)上件藥。搗羅為末。用五月五日午時合。以飯和丸。如梧桐子大。令患者手把一丸。時時顧示即瘥。仍男左女右。于手臂上。以緋帛系一丸。

治瘧。發作時節不定。寒熱甚者方。 虎睛(一枚生搗細末) 臘月豬血(少許) 朱砂(一分細研) 阿魏(一分末)上件藥。都研令勻。取五月五日修合。用粽子尖七枚。和丸如黍粒大。如有患者。男左女右。以綿裹一丸。納鼻中。便定。

又方。 砒霜(一兩) 阿魏(一分) 雄黃(三分) 朱砂(一分以上并細研)上件藥。取五月五日。平旦時。用糯米飯和丸。如綠豆大。去發一長時。以好綿裹三丸男左女右塞耳中效。如惡發。以茶清下三丸。得大吐即效。

治瘧。無問新久。發作無時。神驗方。 天雄(一兩炮裂去皮臍) 黃丹(一兩炒令紫色) 人參(一兩去蘆頭)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發日平旦。以粥飲下二十丸。臨發時。又服二十丸。過發時。即暖食將息。

又方。 童子小便(一升) 蜜(三匙)上相和。煎三四沸。溫湯頓服之。每發日平旦。即一服。直至發時勿食。重者不過三服 又方。 皮(一兩燒灰)上研令極細。未發前。以溫酒調下一錢。正發。又服一錢。

治瘧。無問新久。必效方。 黃丹(五兩) 面塵(二兩)上件藥。五月五日午時。面東不語。研獨顆蒜和丸。如雞頭實大。男左女右。于臂上以緋絹系一丸。欲發時。即取以醋湯下之。

治瘧。無問新久。百瘥方。 恒山(一兩末) 草(一握去兩頭俗名葛勒蔓秋冬用干者)上件藥。以淡漿水二大盞浸藥。于星月下。上橫一刀。經宿。明日早晨。煎取一盞。去滓。空腹。分為二服。如人行七八里。再服。當快吐痰涎為效。忍饑過午時以來。即漸食粥。

又方。 恒山(一兩銼)上以淡漿水一大盞。明日是發日。即今日黃昏時。以恒山納漿水中。置于中庭上。安刀一口。明日平明。取藥煎取七分。分為三(二)服。空心一服。發時一服。得快吐為效。

又方。 上用巴豆一粒。剝去皮心。卻合著。取一顆澤蒜。劈開。納巴豆于中。濕紙裹。燒之令熟。病欲發時。即取藥蒜吞之。立便不發。

治久瘧諸方

夫久瘧者。皆由傷暑及傷風所為也。熱盛之時。發汗吐下過度。臟腑空虛。榮衛傷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宁省| 禹州市| 门源| 柳州市| 建平县| 正蓝旗| 元氏县| 岳池县| 玛纳斯县| 雅安市| 台前县| 陵水| 大洼县| 河北省| 东方市| 永康市| 高密市| 勐海县| 车险| 星子县| 嘉荫县| 内黄县| 奈曼旗| 朝阳县| 南江县| 牙克石市| 英吉沙县| 平果县| 铜山县| 尚志市| 久治县| 鹰潭市| 金阳县| 古浪县| 双鸭山市| 连山| 漠河县| 娄烦县| 广安市| 乌兰县| 丹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