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匯考二十八(3)
- 明倫匯編皇極典登極部
- (清)陳夢雷
- 3833字
- 2015-12-27 00:19:42
簿大駕尚寶司設寶案于奉天殿鴻臚寺設表案于
丹陛上教坊司設中和韶樂設而不作鴻臚寺設詔
案錦衣衛設云蓋云盤于奉天殿內之東別設云蓋
于承天門設云輿于午門外設宣讀案于承天門上
西南向至日遣官祭告天地宗廟社稷駕由大明門
入至文華殿省定詔草欽改年號畢設酒果于大行
皇帝幾筵前上具素服謁告畢設香案酒果等物于
奉天殿丹陛上上具袞冕服行告天地禮畢詣奉先
殿奉慈殿謁告畢仍詣大行皇帝幾筵前行禮畢詣
慈壽皇太后莊肅皇后前各行禮畢上御華蓋殿文
武百官各具朝服入丹墀內序立鴻臚寺引執事官
進至華蓋殿傳旨百官免賀止行五拜三叩頭禮傳
畢贊執事官行禮贊各供事鴻臚寺正官跪奏請升
殿上由中門出升寶座錦衣衛鳴鞭欽天監報時鴻
臚寺贊行五拜三叩頭禮訖百官出至承天門外俟
翰林院官赍詔用寶訖鴻臚寺官奏請頒詔翰林院
官捧詔授禮部官由奉天殿左門出錦衣衛于午門
前候捧詔置云蓋云盤中導云輿至承天門開讀行
禮如常儀
世宗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穆宗以裕王入即皇帝
位
按名山藏典謨記穆宗皇帝諱載世宗皇帝第三
子也母杜太后帝晬盤之日首取龍旗畫鼓及五行
志每取輒進世宗世宗奇之長而豐神秀朗舉止端
莊見者謂有帝王之度始封裕王與莊敬太子同日
受冊中官誤送皇太子冊寶帝所而裕王冊寶乃在
太子宮是時莊敬已屬疾竟薨中外曰天所啟也世
宗兩立太子皆薨其后春秋高益惡言立儲事諸方
士有言于世宗者曰二龍不相見于是帝仍為王出
居邸者十余年絕不得召入中外莫測屢有言者然
而世宗意固自定世宗末年海瑞上疏切直上私命
錦衣毋死之世宗崩乃入踐天子位焉是為嘉靖四
十五年十二月壬子頒詔赦以明年為隆慶元年
按昭代典則嘉靖十八年春立元子為皇太子第二
子為裕王四十五年十二月十有四日上崩于干清
宮遺詔曰朕以宗人入繼大統獲奉宗廟四十五年
深惟享國長久累朝未有乃茲弗起夫復何憾但念
朕遠奉列圣之家法近承皇考之身教一念惓惓本
惟敬天勤民是務祇緣多病過求長生遂致奸人乘
機誑惑禱祈日舉土木歲興郊廟之祀不親朝講之
儀久廢既違成憲亦負初心邇者天啟朕衷方圖改
轍而遽嬰疢疾補過無由每一追思惟增愧恨蓋愆
成美端仗后賢皇子裕王載仁孝天植睿知夙成
宜上遵祖訓下順群情即皇帝位勉修令德勿過毀
傷喪禮依舊制皇子裕王即皇帝位詔曰惟我祖宗
圣圣相承至治鴻功超越千古暨我皇考大行皇帝
以經文緯武之德建安內攘外之勛增光先朝垂庇
后世方表俱賴遽爾上賓特囗憑幾而言屬以神器
之重朕煢煢在疚本不忍聞而文武群臣下及耆老
軍民合詞勸進至于再三辭拒弗獲乃遵遺詔以是
月二十六日祗告天地宗廟社稷即皇帝位以明年
為隆慶元年仰惟末命之昭垂深望繼述之兼善俯
焉自省豈所能勝然而先志不可不成圣訓不敢不
奉是用推類以盡義通變以宜時期衍舊恩遹新弘
化
按泳化類編世宗自興邸入京御文華殿文武百官
英國公張龠等上箋勸進其一箋曰大德受命繼統
得人奉皇明祖訓之文稽兄終弟及之典佑啟圣人
傳授神器敬惟聰明天縱仁孝性成以憲宗皇帝之
孫繼孝宗皇帝之統九廟不可乏享萬幾不可暫虛
雖在諒暗之中當以繼入為大其二箋曰大行皇帝
承祧踐祚奉天臨民雖在戎馬不暇之時已有天位
當傳之語既憑玉幾而揚末命遂奉神器以授圣人
敬惟天表清明圣心仁孝勿事南向西向之再讓深
惟一日二日之萬幾其三箋曰人君之大寶曰位上
天之歷數在躬敬惟日表殊資天潢近派萬方快睹
九有攸從顧哀痛之孔殷豈繼承之可緩伏望仰遵
祖訓俯順群情
穆宗隆慶六年六月神宗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明通紀隆慶元年正月禮部尚書高儀請冊立皇
太子上諭皇子尚幼先冊名而后冊立二年正月張
居正高儀等復請立東宮命擇日具儀以聞三月冊
立皇太子無何太子遇閣臣于御道西召謂曰先生
良苦翊贊閣臣頓首謝曰愿殿下勤學答曰方讀三
字經既而曰先生且休矣睿音清粹步履幽閑舉朝
稱慶以為后日之太平天子也六年五月上不豫二
十五日召閣臣高拱張居正高儀至干清宮受顧命
上倚坐御榻后及皇貴妃咸侍東宮立于左拱等跪
于御榻下命宣顧命曰朕嗣祖宗大統六年偶得此
疾遂不能起有負先帝付托東宮幼小朕今付之卿
等宜協心輔佐遵守祖訓保固皇圖卿等功在社稷
萬世不泯拱等咸痛哭叩首而出翌日上崩于干清
宮六月皇太子即皇帝位時年十齡詔以明年為萬
歷元年
神宗萬歷四十八年八月丙午朔光宗以皇太子即
皇帝位
按明通紀萬歷二十九年冬冊立元子
諱
常洛
為皇太
子時冠婚并舉冊封福王端王惠王桂王恭上圣母
慈圣宣文明肅貞壽端獻皇太后徽號群臣奉表稱
賀四十八年七月圣諭內閣朕嗣祖宗大統歷今四
十八年久因國事焦勞以致脾疾遽不能起有負先
王付托惟皇太子青宮有年實賴卿與司禮監協心
輔佐遵守祖宗保固皇圖卿功在社稷萬世不泯二
十一日酉時上崩八月丙午朔帝登極詔告天下詔
曰維我皇明運祚隆昌基圖鞏固煌煌大歷圣圣相
承我皇考大行皇帝奉天臨民四十八載干綱在握
解澤旁流淵穆端居而慮周海內化成久道而誡切
日中方垂恭己之衣忽陟上賓之馭顧命神器于
眇躬仰遵彌留憑幾之言俯循臣庶累箋之請宗社
大計弗獲固辭茲于八月初一日祗告天地宗廟社
稷即皇帝位永維皇考啟佑之深慈嗣服覲揚之匪
易有懷兢惕若涉淵冰尚賴文武親賢一心一德惟
是邦家彝憲是訓是行屬茲囗祚之初宜渙維新之
號其以明年為泰昌元年大赦天下與民更始
光宗泰昌元年九月熹宗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明通紀光宗泰昌元年六日辛亥吏部奏請冊立
東宮上曰立東宮謹遵遺詔于釋服后舉行禮部其
擇日具儀注十六日辛酉上不視朝群臣齊赴宮門
恭候萬安二十日乙丑部臣臺臣各上書元輔調護
圣躬請冊立東宮二十二日丁卯上復召御醫陳璽
等診視二十六日辛未上召閣部九卿科道于干清
宮上御東暖閣倚榻囗幾皇長子侍立諸臣問安畢
上命諸臣前連諭云朕見卿等甚喜又諭封選侍且
諭速封禮臣孫如游奏曰臣等面睹天顏耳聆天語
惓惓圣意惟以選侍保震器國本為重臣等自當仰
體但臣部前奉圣諭上孝端貞恪莊惠仁明媲天毓
圣顯皇后孝靖溫懿敬讓貞慈參天育圣皇太后尊
謚加封恭靖端懿溫惠郭元妃昭肅恭和章懿王才
人為皇后皆未經告竣若論先后次序宜俟四大禮
既舉之后若論皇儲之保護關系甚巨而撫育慈愛
厥功之懋已明諭中外則選侍之封惟恐其不早即
從該監之請亦未為不可上曰著照該監原擇九月
初六日舉行二十九日甲戌上再召輔臣方從哲等
十三員于干清宮諸臣問安畢上仍諭冊立皇貴妃
從哲等對以冊儲原卜期宜移近蚤竣吉典以慰圣
懷上因顧皇長子諭曰卿等輔佐為堯舜又語及壽
宮輔臣以皇考山陵對則自指云是朕壽宮諸臣言
圣壽無疆何遽及此上仍諭要緊者再賜諸臣銀幣
燒割是日李可灼進藥九月乙亥朔帝崩遺詔皇長
子
諱
由校
嗣皇帝位文書房傳出皇長子令旨大行皇
帝崩逝未造陵寢著司禮監同內閣禮部堂上官會
同欽天監前去天壽山相擇來說禮部欽奉圣諭擇
初六日冊封皇貴妃李氏奉令旨著該監照擇九月
初六日舉行大學士方從哲等率諸臣哭臨皇考大
行皇帝于干清宮畢即請叩見皇長子良久未出諸
臣力請之皇長子始出諸臣叩頭畢遂擁護皇長子
出干清宮門外至文華殿先叩慰皇長子即正皇長
子位行五拜三叩頭禮呼萬歲乃起諸臣以即日登
極請朝服以待奉令旨例行郊祀諸大典禮未行于
禮未協禮部具儀以聞吏部等衙門尚書等官周嘉
謨等上啟卜日登極以無負先帝付托以為社稷靈
長之慶五日己卯兵科楊璉疏諫先朝選侍不宜妄
以母道自尊直言不諱選侍移居于仁壽殿禮科李
若珪奏曰竊惟殿下明日登極登極之詔即定年號
之日前先帝登極之詔以明年為泰昌元年顧先朝
臣皆知今去登極止半日耳其用何者兩字為元年
也擬正否已蒙欽照否臣等皆不知禮部亦不知此
等大事禮部決當會議禮科亦當與聞姑且勿論惟
是先帝即位雖僅匝月而善政遍滿已足千秋大業
豈使年號之不存昔建文無年號至今人心不平堂
堂天朝豈又有此大闕大謬臣有一得之愚啟之殿
下商之同朝謂除明年正月初一日為我殿下紀元
今年自八月初一先帝登極之日以至十二月終斷
宜借之先帝俱稱泰昌每年月日萬歷年號斷自今
年七月終止則是先帝之年號既不虧萬歷之實數
又不礙殿下明年之稱元實至便也造歷在即時刻
難緩懇祈諭閣部即速令議上請如果臣言不謬仍
諭該部傳示內外臣民自今以至年終凡上疏及文
書等項俱稱泰昌元年月日六日庚辰帝即位
熹宗天啟七年八月愍帝以信王即皇帝位
按明通紀天啟二年九月二十二日冊皇五弟
諱
由檢
為信王七年八月熹廟不豫屢旨召上盡被魏忠賢
截住諸文武齊至隆道閣前問安忽有數內臣招呼
兵部尚書崔家來百官相顧錯愕眾聲齊云所言公
當與眾公言之天下事豈呈秀一人所可擅者耶于
是呈秀不敢應命而忠賢失意無所錯手足上因百
官問安步至隆道閣前魏忠賢慌把住宮門說圣上
有旨病中要靜養一應人勿得亂人司禮監太監王
體干見魏忠賢如此專橫大聲叫道圣躬不豫密旨
宣召千歲爺不啻數十余次今日不容進去爾等欲
何為邪說罷迎上入宮見熹廟執手痛哭備說魏忠
賢王體干事情又放聲大哭而出禮部接皇后懿旨
大行皇帝奈素秉虛弱兼東事焦勞得患時疾醫藥
罔愈于天啟七年八月二十二日申時崩逝合行喪
儀事現在禮部便會同翰林院計議從厚具儀來看
又接出皇五弟信王令諭文武群臣軍民耆老人等
覽所進箋具見卿等愛國至意顧予哀痛方切繼統
之事豈忍遽聞所請不允又接出一箋大行皇帝崩
逝命婦免哭臨并祭禮部知道皇五弟令旨皇兄崩
逝今有文武大小官員于文華殿行問慰禮請速即
位今細詳之所有例行郊祀等諸大典未行禮恐未
協還著該部詳議來看特諭又接出二箋見卿等為
宗社至計言益諄切披覽之余愈增哀慟豈忍遽即
大位所請不允又接出三箋皇五弟信王令諭文武
群臣軍民耆老人等卿等合詞陳情至再至三已悉
忠懇天位至重誠難久虛況遺命在躬不敢固遜勉
從所請二十四日上登極文武百官朝賀詔曰我國
家列圣纘承休烈化隆俗美累洽重熙遠垂萬囗我
大行皇帝仁度涵天英姿憲古勵精宵旰銳慮安攘
海宇快睹維新疆土動思恢復萬幾總攬六幕禔庥
方啟鴻圖忽賓龍馭援膺顧命及于眇躬相聞憑幾
之言凜受承祧之重而文武群臣軍民耆老合詞勸
進至于再三堅拒弗獲乃仰遵遺詔于八月二十四
日祗告天地即皇帝位以明年為崇禎元年朕以沖
人統承鴻業祖功宗德惟祗服于典常吏治民艱將
求宜于通變毗爾中外文武之賢賚予股肱耳目之
用光昭舊緒念茂新猷所有合行事宜開列于后布
告中外咸使聞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