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6章 匯考二十六(1)

明二

按明昭代典則甲辰春正月高皇帝建國號曰吳丙

寅朔李善長徐達等屢表勸進帝曰戎馬未息瘡痍

未蘇天命難必人心未定若遽稱尊號誠所未遑今

日之議且止俟天下大定行之未晚群臣固請不已

乃即吳王位置中書省官屬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

達為左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汪廣洋為

右司郎中張昶為左司郎中諭達等曰卿等為生民

計推戴予然建國之初當先正紀綱元氏昏亂紀綱

不正主荒臣專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

遂致天下騷亂今將相大臣當鑒其失宜協心為治

以成功業毋茍且因循徒取充位而已又曰禮法國

之紀綱禮注立則人志定上下安建國之初此為先

務吾昔起兵濠梁見當時主將皆無禮法恣情任私

縱為暴亂不知馭下之道是以卒至于亡今吾所任

將帥皆昔時同功一體之人自其歸心于我即與之

定名分明號令故諸將皆聽命無有異者爾等為吾

輔相當守此道無謹于始而忽于終也二月乙未帝

以諸將圍武昌久不下復親往視師辛亥至武昌督

兵攻城先是陳理太尉張定邊見事急遣卒夜由觀

音閣縋城走岳州告其丞相張必先使入援至是必

先引兵至去城二十里軍于洪山帝命常遇春率精

銳五千乘其眾未集擊之敵兵大敗遂擒必先必先

驍勇善戰人號為潑張城中倚以為重至是縛至城

下示之曰汝所恃者潑張今已為我擒尚何恃而不

降耶必先亦呼定邊謂之曰吾已至此事不濟矣兄

宜自圖速降為善定邊氣索不能言武昌城東南高

冠山下瞰城中帝問諸將誰能奮此傅友德請行遂

率數百人一鼓奪之城中益喪氣后數日帝乃遣友

諒舊臣羅復仁入城諭陳理及張定邊等曰理若來

降當不失富貴復仁因請曰主上推好生之仁惠此

一方使陳氏之孤得保首領而臣不食言臣雖死不

憾矣帝曰吾兵力非不足所以久駐此者欲待其自

歸免傷生靈耳汝行必不汝誤復仁至城下號哭理

驚召之入復相持痛哭哭止問故復仁諭以帝意詞

旨懇切理與定邊等遂請降癸丑陳理銜璧肉袒率

其太尉張定邊等出降理至軍門俯伏戰栗不敢仰

視帝見其幼弱起挈其手曰吾不爾罪勿自懼也命

宦者入其宮傳命慰諭友諒父母凡府庫儲蓄令理

悉自取之遣其文武官僚以次出門妻子資裝皆俾

自隨王師圍武昌凡六閱月而降士卒無敢入城市

井晏然城中民饑困帝命給米賑之召其父老復撫

慰之民大悅于是漢沔利岳郡縣相繼降乙卯立湖

廣行中書省以樞密院判楊璟為參政故陳友諒兄

友才來降友才始以友諒命與左丞王忠信守潭州

聞帝親征武昌遣忠信援之忠信戰敗而降帝授忠

信參政俾仍守潭州友才聞其降而復來率兵拒于

益陽之高山忠信巽辭開諭之于是友才亦降與其

子大俱送建康二月丙辰帝發武昌命常遇春發遣

陳理官屬赴建康三月乙丑帝至建康丙寅封陳理

為歸德侯下令諭臣民曰予以眇躬荷天地百神之

眷托于億兆臣民之上戡定綏寧疆宇日闊乃者陳

友諒弒主僭逆罪惡貫盈自起兵端犯我邊境爰舉

問罪之師以慰來蘇之望賴天地之靈兵之所至罔

不克捷江西諸郡一鼓而下友諒稔惡不悛仍合余

燼于癸卯七月頓兵洪都城下予乃總率舟師親與

決戰友諒敗死將士悉降進攻武昌其子理歸命于

是湖廣諸郡次第皆平滔淊江漢遂底安流總總黎

元克全生樂布告中外咸使聞知六月丁丑我師克

廬州執其部將吳副使并左君囗母妻及子送建康

以指揮戴德守之己卯左君囗部將許榮以舒城來

降帝令榮還守舒城改廬州路為府令江淮行省平

章俞通海攝省事以鎮之八月戊戌我師復吉安乃

引兵取贛州九月我師取江陵故陳友諒平章姜玨

以城降且曰當死者玨耳百姓無辜達善其言下令

安輯居民禁民侵優列郡聞之望風歸附尋改江陵

為荊州府乙酉我師取夷陵故陳友諒守將楊以德

率耆民出降歸州故陳友諒守將楊興以城來降十

月己未張士誠丞相張士信以兵侵長興守將耿炳

文破之獲其元帥宋興祖士信恚怒復益兵圍長興

是月辛巳命平章湯和率師救長興湯和師至張士

信以兵拒戰自巳至申我師內外夾擊敗之擄其士

卒八千余人獲馬五百余匹湯和師還十二月庚寅

我師克辰州遂克衡州乙巳春正月王師克贛州故

陳友諒守將熊天瑞出降常遇春兵至贛州熊天瑞

固守不下高皇帝命平章彭時中以兵會遇春等共

擊之又命中書右司郎中汪廣洋參謀軍事諭廣洋

曰汝至贛如城未下可與遇春等言熊天瑞固處孤

城猶籠禽阱獸豈能逃逸但恐城破之日殺傷過多

要當以保全生民為心一則可以為國家用一則為

未附者勸且如漢將鄧禹不妄誅殺得享高爵子孫

昌盛此可為法向者鄱陽湖之戰陳友諒既敗生降

其兵至今為我用縱有逃歸者亦我之民我前克湖

廣禁軍士無入城故能全一郡之民茍得郡無民何

益廣洋至贛見遇春等傳帝命時天瑞拒守益堅遇

春乃浚濠立柵以困之遇春圍贛州久以帝命勿殺

故欲困服之天瑞子元震竊出覘兵勢遇春亦從數

騎出猝與相遇元震來襲遇春遣將士揮刀擊之元

震奮鐵撾以拒且斗且卻遇春曰壯男子也舍之至

是天瑞援絕糧盡遣元震出降天瑞尋亦肉袒詣軍

門盡獻其地遇春送天瑞至建康帝聞遇春克贛不

殺喜甚遣使諭之曰予聞仁者之師無敵非仁者

之將不能行也今將軍破敵不殺是天賜將軍隆我

國家千載相遇非偶然也捷書至予甚為將軍喜雖

曹彬之下江南何以加之將軍能廣宣威德保全生

靈予深有賴焉先是天瑞據贛常加賦橫斂民財及

其既降有司仍舊征之帝曰此豈可為額耶命罷之

并免甲辰秋糧之未輸者元震本姓田氏為天瑞養

子善戰有名遇春喜其才勇薦之指揮后復姓田氏

左相國徐達遣千戶胡海洋取寶慶路克之元守將

唐道隆遁去于是靖州軍民安撫司及諸長官司皆

來降達等賞賚而遣之帝以湖湘既平命達班師還

京甲戌故陳友諒韶州守將張秉彝等南雄守將孫

榮祖等皆來降平章常遇春進師南安遣麾下危止

逾嶺南招諭韶州諸郡未下于是韶州守將同僉張

秉彝院判郭容參政李如章僉事張鵬飛總管錢旭

及南雄守將張榮祖等各籍其兵糧來降遇春令指

揮王玙守南雄令秉彝仍守韶州常遇春軍還帝御

戟門頒賞勞之二月己丑蒙古福建行省平章陳友

定侵我處州參軍胡深擊遁之復追敗之遂下浦城

丙午張士誠遣李伯升寇諸全之新城嚴州右丞朱

文忠擊敗之夏四月己丑參軍胡深進攻建寧之松

溪克之獲陳友定守將張子玉而還庚寅命平章常

遇春取湖廣襄漢諸郡帝嘗與徐達常遇春論襄漢

形勢謂曰安陸襄陽跨連荊蜀乃南北之喉襟英雄

所必爭之地今置不取將遺后憂況沔陽新附城中

人民多皆陳氏舊卒壤地相鄰易于扇動譬之樹木

安陸襄陽為枝沔陽為干干若有損枝葉亦何有焉

今宜增兵守沔陽而出師取安陸襄陽庶幾不失其

宜至是遂命遇春將兵以往五月乙亥我師克安陸

遂克襄陽先是帝命遇春往取安陸及襄陽諭之曰

堅城之下難以猝攻緩之則頓三軍之銳氣急之恐

驅人以冒矢石宜相機招徠以輯寧其民復調江西

行省右丞鄧愈為湖廣平章政事領兵繼其后使人

謂愈曰今遣遇春取安陸襄陽汝當以兵繼之凡得

州郡汝宜駐兵以撫降附近聞王保保集兵汝寧彼

之所為如筑堤壅水惟恐滲漏汝之往也能愛軍恤

民則仁聲義聞被于遠邇人心之歸猶水走下正如

穿穴其堤使所聚之水泄漏用力少而成功多愈奉

命遂行至是遇春攻安陸其守將任亮出拒戰遇春

擊敗之執亮遂克其城以沔陽衛指揮吳復守之己

卯常遇春至襄陽守將棄城遁遇春追擊之俘其眾

五千獲馬一千八百余匹糧八百余石元僉院張德

山羅明以谷城降遇春遣人送德山等赴建康丁酉

我師克安福故陳友諒將饒鼎臣射死壬子我師克

溫之樂清擒方國珍鎮撫周清等械送建康命戍常

州我師克崇安遂進攻建寧參軍胡深為陳友定將

阮德柔所執遇害秋七月丁巳命降將張德山歸襄

陽招徠未附山寨帝諭之曰自古豪杰識幾于未形

故夏將亡而終古先奔于商殷將亡而向藝先歸于

周若待其跡之著見而后來歸者此常人非豪杰也

汝能審存亡之機推誠歸我實有可嘉汝之才如美

箭利鏃必求善射者用之庶不枉其才儻付之于不

善射者豈不重可惜哉今令爾歸襄陽招徠未附當

曉以大義告以成敗之由俾知所以圖存能全眾而

來功亦不細矣因厚賜而遣之又賜鄧愈書曰予命

爾戍守襄陽法度既定切宜謹守已遣張德山招徠

山寨若其來降嘗為兵者仍俾為兵舊為民者宜歸

之有司俾安農業軍人小校亦令屯種且耕且戰古

有成規可以取法且爾所守之地鄰于王保保若汝

之惠愛加于民法度行于軍則彼之部曲協從者望

風來歸如脫虎口以就慈母吾之與汝義雖君臣恩

同骨肉所以諄諄告語以成事甚難而僨事甚易故

欲汝謹法度施惠愛勿妄殺無罪若有罪者亦宜詳

審古之良將以仁義為先勇略次之汝能自勉則邊

境可寧而予無外顧之憂矣辛酉以王天錫為湖廣

行省都事諭之曰汝往襄陽贊助鄧平章設施政治

當參酌事宜修城池練甲兵樽節財用撫綏人民處

事貴于果斷御眾必以鎮靜密以防奸謹以待敵敵

至則堅壁清野以乘其弊慎勿輕犯其鋒方鎮之寄

固在將帥贊畫之助實資幕僚恪盡厥心毋負吾委

任之意乙丑元思州宣撫使兼湖廣行省左丞田仁

厚遣其都事林憲萬戶張思溫來獻鎮遠吉州軍民

二府婺川功水常寧等十縣龍泉瑞溪沿河等三十

四州皆其所守地也于是命改宣撫使為思南鎮西

等處宣慰使司以仁厚為宣慰使八月平章鄧愈取

襄陽之竹山縣蒙古平章余思志以其眾降冬十月

戊戌帝以張士誠屢犯疆場欲舉兵征之下令曰王

者征伐應天順人所以平禍亂而安生民也張士誠

假元之命叛服不常天將假手于我是用行師以致

天討況士誠啟釁多端襲我安豐寇我諸全連兵構

禍罪不可逭今我大軍致討止于罪首在彼軍民無

恐無畏毋妄逃竄毋廢農業已敕大將軍約束官軍

毋致殺掠違者以軍律論罪布告中外體予至懷辛

丑命左相國徐達平章常遇春等取泰州時張士誠

所據郡縣南至紹興與方國珍接境北有通泰高郵

安徐宿濠泗又北至濟寧與山東相距帝欲先取通

泰諸郡縣剪士誠肘翼然后專取浙西故命達總兵

取之達兵既出江口帝遣使諭達曰邇聞王保保兵

入關中為李思齊張良囗逐出潼關還至汴梁復東

取樂安又為俞寶所敗追過清河溺死者甚眾今王

保保驅其人民已北遁矣孔興脫烈伯妖保奴兵走

三晉汴梁唐鄧南陽之間余兵據守尚未寧息河南

洛河水決漂蕩三千余家天下擾擾如此當何時可

定也此迤北消息汝宜知之夫軍旅重事尤宜加慎

如獲張士誠將校遣來吾自處之乙巳徐達兵趨泰

州浚河通州師遇張士誠兵擊敗之獲馬三十匹船

二百艘遂駐軍于海安壩上丁未徐達兵圍泰州新

城擊敗士誠湖北援兵獲其元帥王成卒四百余人

己酉士誠淮安李院判來援泰州常遇春又擊敗之

擒萬戶吳聚等一百二十九人時江陰水寨守將康

茂才報張士誠以舟師四百艘出大江次范蔡港別

以小舟于江中孤山往來出沒無常疑有他謀請為

之備帝即日遣使諭徐達曰近得康茂才報張士誠

以舟師往來江中吾度此寇非有次江陰直趨上流

之計不過設詐疑我使我陸寨之兵還備水寨我兵

既分彼將乘我水軍疾趨陸寨搗吾之虛此寇一計

也爾宜備之又聞常遇春出海安七十余里擊寇之

兵不過萬人此非抗我大軍之勢蓋欲誘遇春深入

俟我軍去泰州既遠彼必潛師以趨海安或趨泰州

令我軍勢分首尾橫決不及救援此又寇一計也兵

法致人而不致于人爾宜審慮使至即令遇春駐師

海安慎守新城坐以待寇彼若遠來趨敵吾以逸待

勞可一戰而克泰興以南并江寇舟宜亦設法備之

又占候此月二十九日堅壁勿輕出若彼來攻則當

速戰及十一月初十日十一日皆慎勿出兵至二十

三日乃可用師己未帝復遣使諭徐達曰寇兵初駐

范蔡港吾度其有詐今觀望猶豫不敢即溯上流其

為詐益明然寇計不過欲分我勢非有決機攻戰之

謀宜遣廖永忠還兵水寨大軍勿輕動此寇徘徊江

上自老其師乘其怠慢此月必克泰州泰州既克江

北瓦解寇不戰自潰但宜謹備之耳閏十月戊辰王

師克永新執周安等送建康伏誅初周安據永新陳

友諒亡安即來附命仍守永新及我師入安福討饒

鼎臣安疑而復叛仍與諸山寨相結拒命平章湯和

進兵攻之安出拒戰和擊敗之克其十七寨遂圍其

城帝遣使諭周安曰爾本我之武臣分守境土近因

大軍征討逆賊饒鼎臣爾等心懷疑懼故至于此逆

拒王師已及三月糧盡力絕欲遁則無所歸欲降則

懼不受以此偷生旦暮予聞之惻然于懷恐城下之

日玉石不分使我赤子肝腦涂地咎有所歸令到之

日果能革心效順棄甲來歸悉宥前愆安等仍猶豫

未決至是湯和克永新執周安等送建康斬之庚辰

徐達常遇春克泰州擄張士誠將嚴再興夏思忠張

士俊等凡十四人卒五千馬一百六十余匹以所俘

五千人送建康報捷復以守城事宜為請帝遣使諭

達曰新舊二城自度可否以便宜處之其未下諸城

宜乘勝進取癸未命以徐達所送泰州俘五千人安

置潭辰二州時天寒命人賜衣一襲婦女亦皆賜衣

履針線布帛初眾自以抗拒必不免及得賜又妻子

完聚咸感悅拜呼萬歲而去十一月張士誠遣兵寇

宜興命徐達率兵擊敗之十二月張士誠遣兵寇吉

安我守將費子賢擊卻之丙午三月徐達自宜興還

兵攻高郵其守將俞同僉堅守不下時張士誠遣其

左丞徐義由海道入淮援高郵義怨士誠以為己

死地屯昆山之太倉三月不進徐達遣使請以指揮

孫興祖守海安平章常遇春督水軍以為高郵聲援

帝皆可之復敕徐達曰張士誠兵多有渡江者宜且

收兵駐泰州彼若來攻海安則擊之庚辰復遣使諭

徐達曰張士誠由高郵嘯聚以有吳越高郵蓋其巢

穴也大軍攻之彼必來救今聞徐義兵已入海徐義

舟師或由鄱陽湖或出瓠子角或出寶應以趨高郵

不可不備通州有士誠從子火眼張乃疑兵必不敢

出然軍之勝敗在主將賢否徐義狠愎自用軍無紀

律以我節制之師當之可以必勝爾但秣馬厲兵謹

俟其至而已三月庚寅復遣使諭徐達曰聞寇在高

郵者不過五千淮安兵僅六千興化民自為守宜令

常遇春還軍海安埧巡略四境別遣將以兵三千守

海安城通州鹽場諸處亦宜慎守汝于揚州泰州二

軍分取二萬以攻高郵令別將取淮安興化敵見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澳县| 资溪县| 上饶市| 健康| 措美县| 兴城市| 福贡县| 华容县| 万山特区| 正定县| 鄂托克旗| 来安县| 芒康县| 吉林市| 宁海县| 蕉岭县| 巴中市| 腾冲县| 临武县| 霍邱县| 平阴县| 辉南县| 荥阳市| 柘城县| 江阴市| 宁河县| 邻水| 灌阳县| 团风县| 云和县| 舟曲县| 社旗县| 长阳| 莱芜市| 凯里市| 隆化县| 留坝县| 宿松县| 西青区| 武宣县| 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