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匯考二十一(2)
- 明倫匯編皇極典登極部
- (清)陳夢雷
- 4991字
- 2015-12-27 00:19:42
亭帝謂后曰豈偶然哉嘉佑八年三
月晦日帝起居尚安夜一更遽索藥且召后后至帝
指心不能言宣醫投藥已無及帝崩左右欲開宮門
召兩府后曰此際宮門不可開但以密敕召兩府黎
明入又三令進粥四更再召醫入使人守之望旦兩
府入后哭告以上崩令召皇子嗣位英宗初不敢當
兩府共抱之解其發被以黃衣命翰林學士王珪懼
甚筆不能下丞相魏公韓琦從容曰大行皇帝在位
幾年珪乃能草詔英宗即位數日有疾執政大臣請
光獻后垂簾權同聽政后辭退久之乃從則光獻立
子之功其可掩哉故神宗深感之所以事光獻之禮
甚至
按龍川別志英宗皇帝濮王十三子也故本宮謂之
十三使母曰仙游縣君任氏或言幼時父兄不以為
子弟數仁宗晚年無子遣內夫人至濮宮選擇諸子
欲養之禁中英宗初不預選選者無一可既晚內夫
人將登車矣英宗匍匐屏間見之驚曰獨此兒可耳
眾皆笑內夫人獨異之抱之登車遂養于慈圣殿中
時宣仁皇后以慈圣外甥亦為慈圣所養稍長將以
進御仁宗曰此后之近親待之宜異十三長成可以
為婦慈圣從之后卒成婚英宗在藩邸恭儉好學禮
下師友甚得名譽嘉佑末仁宗不豫大臣議選立宗
室子仁宗勉從眾議立為皇子然左右近習多不樂
者帝憂懼辭者久之及仁宗晏駕帝即位以憂得心
疾大臣議請慈圣垂簾帝疾甚后不樂大臣有不豫
立皇子者陰進廢立之計惟宰相韓琦確然不變參
知政事歐陽修深助其議當奏事簾前慈圣嗚咽流
涕具道疾狀琦曰此病故耳病已必不爾子病母可
不容之乎慈圣意不懌聞者驚懼皆退數步立獨琦
不動少間修乃進曰太后事仁宗數十年仁圣之德
著于天下婦人之性鮮不囗忌者溫成之寵太后處
之裕如何所不容今母子之間而反不能忍耶太后
曰得諸君知此善矣修曰此事何獨臣等知之中外
莫不知也太后意稍和修復進曰仁宗在位歲久德
澤在人人所信服故一日晏駕天下囗承遺令奉戴
嗣君無一人敢異同者今太后一婦人臣等五六措
大耳舉足造事非仁宗遺意天下孰肯聽從太后默
然久之而罷后數日獨見英宗帝曰太后待我無恩
曰自古圣帝明王不為少矣然獨稱舜為大孝豈其
余盡不孝也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唯父
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可稱耳今但陛下事之未至
耳父母豈有不慈者帝大悟自是不復言太后短
英宗治平四年春正月丁巳神宗以皇太子即皇帝
位
按宋史神宗本紀神宗諱頊英宗長子母曰宣仁圣
烈皇后高氏慶歷八年四月戊寅生于濮王宮祥光
照室群鼠吐五色氣成云八月賜名仲針授率府副
率三遷至右千牛衛將軍嘉佑八年侍英宗入居慶
寧宮嘗夢神人捧之登天英宗即位授安州觀察使
封安國公是年五月壬戌受經于東宮帝隆準龍顏
動止皆有常度而天性好學請問至日晏忘食英宗
常遣內侍止之帝正衣冠拱手雖大暑未嘗用扇侍
講王陶入侍帝率弟顥拜之九月加忠武軍節度使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淮陽郡王改今諱治平元年
六月進討潁王三年三月納故相向敏中孫女為夫
人十月英宗不豫帝引仁宗故事請兩日一御邇英
閣講讀以安人心十二月壬寅立為皇太子四年正
月丁巳英宗崩帝即皇帝位戊午赦天下常赦所不
原者己未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神宗元豐八年三月戊戌哲宗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宋史哲宗本紀哲宗諱煦神宗第六子也母曰欽
圣皇后朱氏熙寧九年十二月七日己丑生于宮中
赤光照室初名傭授檢校太尉天平軍節度使封均
國公元豐五年遷開府儀同三司彰武軍節度使進
封延平郡王七年三月神宗宴群臣于集英殿王侍
立天表粹溫進止中度宰相而下再拜賀八年二月
神宗寢疾宰相王珪乞早建儲為宗廟社稷計又奏
請皇太后權同聽政神宗首肯三月甲午朔皇太后
垂簾于福寧殿諭珪等曰皇子性莊重從學囗悟自
皇帝服藥手寫佛書為帝祈福因出以示珪等所書
字極端謹珪等稱賀遂奉制立為皇太子初太子宮
中常有赤光至是光益熾如火戊戌神宗崩太子即
皇帝位己亥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群臣進秩賜
諸軍白虹貫日庚子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
曰皇太后德妃朱氏曰皇太妃
按聞見后錄先是元豐七年三月大燕中燕延安郡
王侍王珪率百官賀及升殿又諭王與珪相見復分
班再拜稱謝是冬諭輔臣曰明年建儲當以司馬光
呂公著為師保神宗彌留后囗中人梁惟簡曰令汝
婦制一黃袍十歲兒可衣者密懷以來蓋為上倉猝
踐祚之備神宗太母所以屬意于上者確然先定無
纖介可疑邢恕傾危士也少游光公著間蔡確得師
保語求所以結之者而深交恕確為右仆射累遷恕
起居舍人一日確遣恕要后侄光州團練使公繪寧
州團練使公紀辭不往明日又遣人招至東府確曰
宜往見邢舍人恕曰家有桃著白華可愈人主疾其
說出道藏幸留一觀入中庭紅桃華也驚曰白華安
在恕執二人手曰左丞相令布腹心上疾未損延安
沖幼宜早定議岐嘉皆賢王也公繪等懼曰君欲禍
吾家徑去已而恕反謂后與珪為表里欲舍延安而
立其子顥賴己及惇確得無變確使山陵韓縝簾前
具陳恕等所以誣太后者使還賢者暴其奸再貶知
道州確尋竄新州劉摯拜右仆射恕黨與謫監永州
酒稅紹圣二年除恕待制知青州章惇蔡卞執政謀
所釋憾于元佑舊臣者知恕險鷙果于誕罔又銜摯
等黜己方思有所逞為確報投荒之怨召為御史中
丞于是日夜論劉摯梁燾王巖叟等謀廢立又造司
馬光送范祖禹赴召有主少國疑訓事慮語以實后
屬意徐邸之謗又訹高士京上書告王珪嘗令高士
充問其父遵裕偵太后之意欲誰立遵裕叱遣士充
乃去又教確之子渭進及甫廋語書有司馬昭之心
路人所知等語以斥渭摯等有廢上謀惇卞起同文
館獄使蔡京安惇窮治于是時中人郝隨日夜媒囗
稱制時中眩惑左右惇卞交關謀議奉行文書于外
作追廢太皇太后詔請上宣讀于靈殿欽圣獻肅皇
太后欽成皇后苦要上語甚悲曰吾二人日侍崇慶
天日在上此語曷從出且上必行此亦何有于我上
感悟取惇卞奏就燭焚之禁中相慶而隨等不悅明
日惇卞理前請上怒曰卿等不欲朕入英宗神御殿
乎抵其奏于地同文之獄追逮后殿御藥官張士良
脅以刀鋸鼎鑊無所得又適有星變詔曰朕遵祖宗
遺志未嘗戮誅大臣釋勿治恕徒以詘于進取極口
造言仇事政以逞適惇卞用事兇德參會舍不利之
謀無以激怒人主廢辱之禍幾上及于君親曾不以
為忌而尚何有于臣下之家推跡讒口開禍亂原雖
江充息夫躬尚何以加上尤善知人灼見是非邪正
以照臨百官中外罔有遁情如謂嘉問居后輩誠不
可用留邢恕于朝置周秩言路必無安靜之理皆切
中搜慝御史中丞傅堯俞諫議大夫梁燾范祖禹右
正言劉安世殿中侍御史朱光庭交章論確怨謗不
道人臣所不忍聞按確與章惇黃履邢恕在元豐末
結為死黨自謂圣主嗣位皆有定策之功確所謂桀
驁狠愎無所忌憚若不早辨白解天下之疑恐歲月
寖久邪說得行離間兩宮有傷慈孝于是太皇太后
御延和殿宣諭三省樞密院大臣曰皇帝是神宗長
子子承父業其分當然昨神宗服藥既久曾因宰執
大小吾以皇子所書佛經宣示是時眾中惟首相王
珪因奏延安郡王當為皇太子余人無語確有何策
立之功若他日復來欺罔上下豈不為朝廷之害遂
責確英州別駕新州安置仍給遞馬發遣惇履恕亦
皆得罪
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己卯徽宗以端王即皇帝位
按宋史徽宗本紀徽宗諱佶神宗第十一子也母曰
欽慈皇后陳氏元豐五年十月丁巳生于宮中明年
正月賜名十月授鎮寧軍節度使封寧國公哲宗即
位封遂寧郡王紹圣三年以平江鎮江軍節度使封
端王出就傅五年加司空改昭德彰信軍節度元符
三年正月己卯哲宗崩皇太后垂簾哭謂宰臣曰家
國不幸大行皇帝無子天下事須早定章惇厲聲對
曰在禮律當立母弟簡王皇太后曰神宗諸子申王
長而有目疾次則端王當立惇又曰以年則申王長
以禮律則同母之弟簡王當立皇太后曰皆神宗子
莫難如此分別于次端王當立知樞密院曾布曰章
惇未嘗與臣等商議如皇太后圣諭極當尚書左丞
蔡卞中書門下侍郎許將相繼曰合依圣旨皇太后
又曰先帝嘗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不同諸王于是
惇為之默然乃召端王入即皇帝位皇太后權同處
分軍國事庚辰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百官進秩一
等賞諸軍
徽宗宣和七年十二月戊午欽宗以皇太子受內禪
即皇帝位
按宋史欽宗本紀欽宗諱桓徽宗皇帝長子母曰恭
顯皇后王氏元符三年四月己酉生于坤寧殿初名
亶封韓國公明年六月進封京兆郡王崇寧元年二
月甲午更名烜十一月丁亥又改今名大觀二年正
月進封定王政和元年三月講學于資善堂三年正
月加太保四年二月癸酉冠于文德殿五年二月乙
巳立為皇太子大赦天下丁巳謁太廟詔乘金輅設
鹵簿如至道天禧故事及宮僚參謁并稱臣皆辭之
六年六月癸未納妃朱氏宣和七年十二月戊午除
開封牧庚申徽宗詔皇太子嗣位自稱曰道君皇帝
趣太子入禁中被以御服泣涕固辭因得疾又固辭
不許辛酉即皇帝位御垂拱殿見群臣
按揮麈余話宣和末佑陵欲內禪稱疾作令召東宮
先是欽宗在朱邸每不平諸幸臣之恣橫至是內侍
數十人擁鄆王楷至殿門時何瓘以殿帥守禁衛仗
劍拒之鄆王趨前曰太尉豈不識楷耶瓘指劍以示
曰瓘雖識大王但此物不識耳皆皇恐辟易而退始
亟趣欽宗入立
按程史徽祖將內禪既下哀痛之詔以告宇內改過
不吝發于至誠前一夕即玉虛殿常奉真馭之所百
拜密請祈以身壽社稷夜漏五徹焚詞其間嬪嬙巨
珰但聞謁禱聲而莫知其所以然明日遂御玉華閣
召宰執書傳位東宮四字以付蔡攸又二日欽宗遂
即位實宣和七年十二月辛酉也
欽宗靖康二年五月庚寅朔高宗以康王即皇帝位
于南京
按宋史高宗本紀高宗諱構字德基徽宗第九子母
曰顯仁皇后韋氏大觀元年五月乙巳生東京之大
內赤光照室八月丁丑賜名授定武軍節度使檢校
太尉封蜀國公二年正月庚申封廣平郡王宣和三
年十二月壬子進封康王資性朗悟博學強記讀書
日誦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宣和四年始冠出就
外第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師軍于城西北遣
使入城邀親王宰臣議和軍中朝廷方遣同知樞密
院事李梲等使金議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遣宰臣
授地親王送大軍過河欽宗召帝諭指帝慷慨請行
遂命少宰張邦昌為計議使與帝俱金帥斡離不留
之軍中旬日帝意氣閑暇二月會京畿宣撫司都統
制姚平仲夜襲金人寨不克金人見責邦昌恐懼涕
泣帝不為動斡離不異之更請肅王癸卯肅王至軍
中許割三鎮地進邦昌為太宰留質軍中帝始得還
金兵退復遣給事中王云使金以租賦贖三鎮地又
以蠟書結遼降將耶律余睹為金入所得八月金帥
粘罕復引兵深入陷太原斡離不破真定冬十月王
云從吏自金先還言金人須帝再至乃議和云歸言
金人堅欲得地不然進兵取汴都十一月詔帝使河
北奉袞冕玉輅尊金主為伯上尊號十八字被命即
發京師以門下侍郎耿南仲主和議請與俱乃以其
子中書舍人延禧為參議官偕行帝由滑浚至磁州
守臣宗澤請曰肅王去不返金兵已迫復去何益請
留磁磁人以云將挾帝入金遂殺云時粘罕斡離不
已率兵渡河相繼圍京師從者以磁不可留知相州
汪伯彥亦以蠟書請帝還相州閏月耿南仲馳至相
見帝致辭以面受欽宗之旨盡起河北兵入衛帝乃
同南仲募兵勤王初朝廷聞金兵渡河欲拜帝為元
帥至是殿中侍御史胡唐老復申元帥之議尚書右
仆射何擬詔書以進欽宗遣合門祗候秦仔持蠟
詔至相拜帝為河北兵馬大元帥知中山府陳亨伯
為元帥汪伯彥宗澤為副元帥仔于頂發中出詔帝
讀之嗚咽兵民感動十二月壬戌朔帝開大元帥府
有兵萬人分為五軍命武顯大夫陳淬都統制軍馬
合門祗候侯章赍蠟書至自京師詔帝盡發河北兵
命守臣自將帝乃下令諸郡守與諸將議引兵渡河
乙亥帝率兵離相州丙子履冰渡河丁丑次大名府
宗澤以二千人先諸軍至知信德府梁揚祖以三千
人繼至張使苖傅楊沂中田師中皆在麾下兵威稍
振會簽書樞密院事曹輔赍蠟詔至云金人登城不
下方議和好可屯兵近甸毋輕動汪伯彥等皆信和
議惟宗澤請直趨澶淵為壁次第解京城之圍伯彥
南仲請移軍東平帝遂遣澤以萬人進屯澶淵揚言
帝在軍中自是澤不復預府中謀議帝決意趨東平
庚寅帝發大名建炎元年春正月癸巳帝至東平初
帝軍在相州京城圍久中外莫知帝處及是陳請四
集取決帥府壬寅高陽關路安撫使黃潛善總管楊
惟忠亦部兵數千至東下命潛善進屯興仁留惟忠
為元帥都統制金人聞帝在澶淵遣甲士及中書舍
人張澄來召宗澤命壯士射之澄乃遁伯彥等請帝
如濟州二月庚辰發東平癸未次濟州時帥府官軍
及群盜來歸者號百萬人分屯濟濮諸州府而諸路
勤王兵不得進二帝已在金人軍中三月丁酉金人
立張邦昌為帝稱大楚黃潛善以告帝慟哭僚屬欲
奉帝駐軍宿州謀渡江左帝聞三軍籍籍遂囗承制
以宗澤為徽閣待制丁巳斡離不退師徽宗北遷
戊午承制以汪彥伯為顯謨閣待制充元帥潛善為
徽猷閣待制充副元帥夏四月粘罕退師欽宗北遷
癸亥邦昌尊元佑皇后為宋太后遣人至濟州訪帝
又遣吏部尚書謝克家來迎耿南仲率幕僚勸進帝
避席流涕遜辭不受伯彥等引天命人心為請且謂
靖康紀元為十二月立康之兆帝曰當更思之以知
淮寧府趙子崧為寶文閣學士元帥府參議官東南
道總管統東南勤王兵邦昌遣閣門宣贊舍人蔣師
愈等持書詣帝自言從權濟事及將歸寶避位之意
帝亦貽諸帥書以未得至京已至者毋輒入聞資政
殿大學士領開封府事李綱在湖北遣劉默持書訪
之又諭宗澤等以受偽命之人義當誅討然慮事出
權宜未可輕動澤復書謂邦昌篡亂蹤跡已無可疑
宜早正天位興復社稷不可不斷門下侍郎呂好問
亦以蠟書來言帝不自立恐有不當立而立者丁卯
謝克家以大宋受命之寶至濟州帝慟哭跪受命克
家還京師趣辦儀物戊辰濟州父老詣軍門言州四
旁望見城中火光屬天請帝即位于濟會宗澤來言
南京乃藝祖興王之地取四方中漕運尤易遂決意
趨應天是夕邦昌手書上延福宮太后尊號曰元佑
皇后入居禁中以尚書左丞馮澥為奉迎使皇后又
遣兄子衛尉少卿孟忠厚持手書遺帝皇后垂簾聽
政邦昌權尚書左仆射率在京百官上表勸進不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