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匯考六(3)

按明帝穆庾皇后傳成帝即位尊后曰皇太后群

臣奏天子幼沖宜依漢和熹皇后故事辭讓數四不

得已而臨朝攝萬幾后兄中書令亮管詔命公卿奏

事稱皇太后陛下

按通鑒綱目右衛將軍虞引左衛將軍南頓王宗俱

為帝所親任典禁兵直殿內多聚勇士以為羽翼王

導庾亮頗以為言帝待之愈厚宮門管鑰皆委之帝

寢疾亮夜有所表從宗求鑰宗不與叱亮使曰此汝

家門戶邪亮益忿之及帝疾篤群臣無得進者亮疑

宗引有異謀排闥入見請黜之帝不納引太宰西陽

王司徒導及尚書令卞壸將軍囗鑒庾亮陸丹

陽尹溫嶠并受遺詔輔太子更以亮為中書令而崩

帝明敏有機斷故能以弱制強誅剪逆臣克復大業

太子即位生五年矣群臣進璽道以疾不至壸正色

于朝曰王公非社稷之臣也大行在殯嗣皇未立豈

人臣辭疾之時邪導聞之輿疾而至太后臨朝以導

錄尚書事與亮壸參輔朝政然大要皆決于亮

成帝咸康八年六月甲午康帝以瑯邪王入即皇帝

按晉書成帝本紀咸康八年夏六月庚寅帝不悆詔

曰朕以眇年獲嗣洪緒托于王公之上于茲十有八

年未能闡融政道剪除逋祲夙夜戰兢匪遑寧處今

遘疾殆不興是用震悼于厥心千齡眇眇未堪艱難

司徒瑯邪王岳親則母弟體則仁長君人之風允塞

時望肆爾王公卿士其輔之以祇奉祖宗明祀協和

內外允執其中嗚呼敬之哉無墜祖宗之顯命壬辰

引武陵王晞會稽王昱中書監庾冰中書令何充尚

書令諸葛恢并受顧命 按康帝本紀康皇帝諱岳

字世同成帝母弟也咸和元年封吳王二年徙封瑯

邪王九年拜散騎常侍加驃騎將軍咸康五年遷侍

中司徒八年六月庚寅成帝不悆詔以瑯邪王為嗣

癸巳成帝崩甲午即皇帝位大赦諸屯戍文武及二

千石官長不得輒離所局而來奔赴己亥封成帝子

丕為瑯邪王奕為東海王時帝諒陰不言委政于庾

冰何充

康帝建元二年九月己亥穆帝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晉書穆帝本紀穆皇帝諱字彭子康帝子也建

元二年九月景申立為皇太子戊戌康帝崩己亥太

子即皇帝位時年二歲大赦尊皇后為皇太后壬寅

皇太后臨朝攝政 按康獻褚皇后傳穆帝即位尊

后曰皇太后時帝幼沖未親國政領司徒蔡謨等上

奏曰嗣皇誕哲岐嶷繼承天統率土宅心兆庶蒙賴

陛下體茲坤道訓隆文母昔涂山光夏簡狄熙殷實

由宣哲以隆休祚伏惟陛下德侔二媯淑美關睢臨

朝攝政以寧天下今社稷危急兆庶懸命臣等章惶

一日萬幾事運之期天祿所鍾非復沖虛高讓之日

漢和熹順烈并亦臨朝近明穆故事以為先制臣等

不勝悲怖謹伏地上請乞陛下上順祖宗下念臣吏

推公弘道以協天人則萬邦承慶群黎更生太后詔

曰帝幼沖當賴群公卿士將順匡救以酬先帝禮賢

之意且是舊德世濟之美則莫重之命不墜祖宗之

基有奉是其所以欲正位乎內而已所奏懇到形于

翰墨執省未究以悲以懼先后允恭謙抑思順坤道

所以不距群情固為國計豈敢執守沖暗以違先旨

輒敬從所奏于是臨朝稱制

穆帝升平五年五月庚申哀帝以瑯邪王入即皇帝

按晉書哀帝本紀哀皇帝諱丕字千齡成帝長子也

咸康八年封為瑯邪王永和元年拜散騎常侍十二

年加中軍將軍升平三年除驃騎將軍五年五月丁

巳穆帝崩皇太后令曰帝奄不救疾繼嗣未建瑯邪

王丕中興正統明德懋親昔在咸康屬當儲貳以年

在幼沖未堪國難故顯宗高讓今義望情地莫與為

比其以王奉大統于是百官備法駕迎于瑯邪第庚

申即皇帝位大赦壬戌詔曰朕獲承明命入纂大統

顧惟先王宗廟蒸嘗無主太妃喪庭廓然靡寄悲痛

感摧五內抽割宗國之尊情禮兼隆繼嗣之重義無

與二東海王奕戚屬親近宜奉大統其以奕為瑯邪

王十一月景辰詔曰顯宗成皇帝顧命以時事多艱

弘高世之風樹德博重以隆社稷而國故不巳康穆

早世嗣祚不融朕以寡德復承先緒感惟永慕悲痛

兼摧夫昭穆之義固宜本之天屬繼體承基古今常

道宜上嗣顯宗以修本統

哀帝興寧三年二月丁酉廢帝以瑯邪王入即皇帝

按晉書廢帝本紀廢帝諱奕字延齡哀帝之母弟也

咸康八年封為東海王永和八年拜散騎常侍尋加

鎮軍將軍升平四年拜車騎將軍五年改封瑯邪王

隆和初轉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興寧三

年二月景申哀帝崩無嗣丁酉皇太后詔曰帝遂不

救厥疾艱禍仍臻遺緒泯然哀慟切心瑯邪王奕明

德茂親屬當儲嗣宜奉祖宗纂承大統便速正大禮

以寧人神于是百官奉迎于瑯邪第是日即皇帝位

大赦

廢帝太和六年十一月己酉簡文帝以會稽王入即

皇帝位

按晉書簡文帝本紀簡文皇帝諱昱字道萬元帝之

少子也幼而岐嶷為元帝所愛郭璞見而謂人曰興

晉祚者必此人也及長清虛寡欲尤善元言永昌元

年元帝詔曰先公武王先考恭王君臨瑯邪繼世相

承國嗣未立蒸嘗靡主朕常悼心子昱仁明有智度

可以虔奉宗廟以慰罔極之恩其封昱為瑯邪王食

會稽宣城如舊咸和元年所生鄭夫人薨帝時年七

歲號慕泣血固請服重元帝哀而許之故徙封會稽

王拜散騎常侍九年遷右將軍加侍中咸康六年進

撫軍將軍領秘書監建元元年夏五月癸丑康帝詔

曰太常職奉天地兼掌宗廟其為任也可謂重矣是

以古今選建未嘗不妙簡時望兼之儒雅會稽王叔

履尚清虛志道無倦優游上列諷議朝肆其領太常

本官如故永和元年崇德太后臨朝進位撫軍大將

軍錄尚書六條事二年驃騎何充卒康帝崩崇德太

后詔帝專總萬幾八年進位司徒固讓不拜穆帝始

冠帝稽首歸政不許廢帝即位以瑯邪王絕嗣復徙

封瑯邪而封王子昌明為會稽王帝固讓故雖封瑯

邪而不去會稽之號太和元年進位丞相錄尚書事

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給羽葆鼓吹班劍六

十人又固讓及廢帝廢皇太后詔曰丞相錄尚書會

稽王體自中宗明德劭令英秀元虛神棲事外以具

瞻允塞故阿衡三世道化宣流人望攸歸為日巳久

宜從天人之心以統皇極主者明依舊典以時施行

于是大司馬桓溫率百官進太極前殿具乘輿法駕

奉迎帝于會稽邸于朝堂變服著平巾幘單衣東向

拜受璽綬咸安元年冬十一月己酉即皇帝位桓溫

出次中堂令兵屯衛乙卯溫奏廢太宰武陵王晞及

子總詔魏郡太守毛安之帥所領宿衛殿內改元為

咸安庚戌使兼太尉周頤告于太廟辛亥桓溫遣弟

秘逼新蔡王晃詣西堂自列與太宰武陵王晞等謀

反帝對之流涕溫皆收付廷尉癸丑殺東海王二子

及其母初帝以沖虛簡貴歷宰三世溫素所敬憚及

初即位溫乃撰辭欲自陳述帝引見對之悲泣溫懼

不能言至是有司承其旨奏誅武陵王晞帝不許溫

固執至于再三帝手詔報曰若晉祚靈長公便宜奉

行前詔如其大運去矣請避賢路溫覽之流汗變色

不復敢言乙卯廢晞及其三子徙于新安景辰放新

蔡王晃于衡陽戊午詔曰王室多故穆哀早世皇嗣

夙遷神器無主東海王以母弟近屬入纂大統嗣位

經年昏暗亂常人倫虧喪大禍將及則我祖宗之靈

靡知所托皇太后深懼皇基時定大計大司馬因順

天人協同神略親帥群后恭承明命云霧既除皇極

載清乃顧朕躬仰承洪緒雖伊尹之寧殷朝博陸之

安漢室無以尚也朕以寡德猥居元首實懼眇然不

克負荷戰戰兢兢罔知攸濟思與兆庶更始其大赦

天下大酺五日增文武位二等孝順忠貞鰥寡孤獨

米人五斛己未賜溫軍三萬人人布一匹米一斛庚

申加大司馬桓溫為丞相不受

按通鑒紀事簡文帝咸安元年大司馬溫恃其才略

位望陰蓄不臣之志嘗撫枕嘆曰男子不能流芳百

世亦當遺臭萬年術士杜炅能知人貴賤溫問炅以

己祿位所至炅曰明公勛格宇宙位極人臣溫不悅

溫先欲立功河朔以收時望還受九錫及枋頭之敗

威名頓挫既克壽春謂參軍郗超曰足以雪枋頭之

恥乎超曰未也久之超就溫宿中夜謂溫曰明公都

無所慮乎溫曰卿欲有言邪超曰明公當天下重任

今以六十之年敗于大舉不建不世之勛不足以鎮

愜民望溫曰然則奈何超曰明公不為伊霍之舉無

以立大威權鎮壓四海溫素有心深以為然遂與之

定議以帝素謹無過而囗笫易誣乃言帝早有痿疾

嬖人相龍計好朱靈寶等參侍內寢二美人田氏孟

氏生三男將建儲立王傾移皇基密播此言于民間

時人莫能審其虛實十一月癸卯溫自廣陵將還姑

孰屯于白石丁未詣建康諷褚太后請廢帝立丞相

會稽王昱并作令草呈之太后方在佛屋燒香內侍

啟云外有急奏太后出倚戶視奏數行乃曰我本自

疑此至半便止索筆益之曰未亡人不幸罹此百憂

感念存沒心焉如割己酉溫集百官于朝堂廢立既

曠代所無莫有識其故典者百官震栗溫亦色動不

知所為尚書仆射王彪之知事不可止乃謂溫曰公

阿衡皇家當倚傍先代乃命取霍光傳禮度儀制定

于須臾彪之朝服當階神采毅然曾無懼容文武儀

準莫不取定朝廷以此服之于是宣太后令廢帝為

東海王以丞相錄尚書事會稽王昱統承皇極百官

入太極前殿溫使督護竺瑤散騎侍郎劉亨收帝璽

綬帝著白帢單衣步下西堂乘犢車出神虎門群臣

拜辭莫不歔欷侍御史殿中監將兵百人衛送東海

第溫帥百官具乘輿法駕迎會稽王于會稽邸王于

朝堂變服著平巾幘單衣東向流涕拜受璽綬是日

即皇帝位改元

咸安二年秋七月己未孝武帝以皇太子即皇帝位

按晉書孝武帝本紀孝武皇帝諱曜字昌明簡文帝

第三子也興寧三年七月甲申初封會稽王咸安二

年秋七月己未立為皇太子是日簡文帝崩太子即

皇帝位詔曰朕以不造奄丁閔兇號天扣地靡知所

訴藐然幼沖眇若綴旒深惟社稷之重大懼不克負

荷仰憑祖宗之靈積德之祀先帝淳風元化遺詠在

民宰輔英賢勛隆德盛顧命之托實賴匡訓群后率

職百僚勤政冀孤弱之躬有寄皇極之基不墜先恩

遺惠播于四海思弘余潤以康黎庶其大赦天下與

民更始九月甲寅追尊皇妣會稽王妃曰順皇后冬

十月丁卯葬簡文皇帝于高平陵 按桓溫傳簡文

帝不豫詔溫曰吾遂委篤足下便入冀得相見便來

便來于是一日一夜頻有四詔溫上疏曰圣體不和

以經積日愚心惶恐無所寄情夫盛衰常理過備無

害故漢高枕疾呂后問相孝武不豫霍光啟嗣嗚噎

以問身后蓋所存者大也今皇子幼稚而朝賢時譽

惟謝安王坦之才識智能皆簡在圣鑒內輔幼君外

御強寇實群情之大懼然理盡于此陛下便宜崇授

使群下知所寄而安等奉命陳力公私為宜至如臣

溫位兼將相加陛下垂布衣之顧但朽邁疾病懼不

支久無所復堪托以后事疏未及奏而帝崩遺詔家

國事一稟之于公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孝武即

位詔曰先帝遺囗云事大司馬如事吾令答表便可

盡敬又詔大司馬社稷所寄先帝托以國家內外眾

事便就關公施行 按王彪之傳簡文崩群臣疑惑

未敢立嗣或云宜當須大司馬處分彪之正色曰君

崩太子代立大司馬何容得異若先面諮必反為所

責矣于是朝議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

帝沖幼加在諒暗令溫依周公居攝故事事已施行

彪之曰此異常大事大司馬必當固讓使萬幾停滯

稽廢山陵未敢奉令謹具封還內請停事遂不行時

桓沖及謝安夾輔朝政以新喪元輔主上未能親覽

萬幾時太皇太后宜臨朝彪之曰先代前朝主在襁

抱母子一體故可臨朝太后亦不能決政事終是顧

問仆與君諸人耳今上年出十歲垂婚冠反令從嫂

臨朝示人君幼弱豈是翼戴贊揚立德之謂乎二君

必行此事豈仆所制所惜者大體耳時安不欲委任

桓沖故使太后臨朝決政獻替專在乎己彪之不達

安旨故以為言安竟不從

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九月辛酉安帝以皇太子即

皇帝位

按晉書安帝本紀安皇帝諱德宗字德宗孝武帝長

子也太元十二年八月辛巳立為皇太子二十一年

九月庚申孝武帝崩辛酉太子即皇帝位大赦癸亥

以司徒會稽王道子為太傅攝政冬十月甲申葬孝

武皇帝于隆平陵

按通鑒綱目孝武帝嗜酒流連內殿外人罕得進見

張貴人寵冠后宮時年近三十帝戲之曰汝以年亦

當廢矣吾意更屬少者已而醉寢清暑殿貴人使婢

以被蒙帝面而囗之重賂左右曰因魘暴崩時太子

暗弱會稽王道子昏荒遂不復推問王國寶夜叩禁

門欲入為遺詔侍中王爽拒之曰大行晏駕皇太子

未至敢入者斬國寶乃止爽恭之弟也太子即位道

子進位太傅揚州牧假黃鉞太子幼而不慧口不能

言至于寒暑饑飽亦不能辨飲食寢興皆非己出母

弟瑯邪王德文嘗侍左右為之節適

安帝義熙十四年十二月戊寅安帝以瑯邪王入即

皇帝位

按晉書安帝本紀安帝不慧自少及長口不能言雖

寒暑之變無以辨也凡所動止皆非己出故桓元之

篡因此獲全初讖云昌明之后有二帝劉裕將為禪

代故密使王韶之縊帝而立恭帝以應二帝云 按

恭帝本紀恭帝諱德文字德文安帝之母弟也初封

瑯邪王歷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

司加侍中領司徒錄尚書六條事元興初遷車騎大

將軍桓元執政進位太宰加袞冕之服綠綟綬元纂

位以帝為石陽縣公與安帝俱居尋陽及元敗隨至

江陵元死桓振奄至躍馬奮戈直至階下瞋目謂安

帝曰臣門戶何負國家而屠滅若是帝乃下囗謂振

曰此豈我兄弟意邪振乃下馬致拜振平復為瑯邪

王又領徐州刺史尋拜大司馬領司徒加殊禮義熙

五年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加羽葆鼓吹

十二年詔曰大司馬明德懋親太尉道勛光大并徽

序彝倫燮和二氣髦俊引領思佐鼎囗而雅尚沖挹

四門弗辟誠合大雅謙虛之道實違急賢贊世之務

昔蒲輪載征異人并出東平開府奇士向臻濟濟之

盛朕有欽焉可囗二府依舊辟召必將明囗俊乂嗣

軌前賢矣于是始辟召掾屬時太尉裕都督中外諸

軍詔曰大司馬地隆任重親賢莫貳雖府受節度可

身無致敬劉裕之北征也帝上疏請帥所蒞啟行戎

路修敬山陵朝廷從之乃與裕俱發及有司以即戎

不得奉辭陵廟帝復上疏曰臣推轂閫外將革寒暑

不獲展情埏私心罔極伏愿天慈特垂聽許使臣

微誠粗申即路無恨許之及姚泓滅歸于京都十四

年十二月戊寅安帝崩劉裕矯稱詔曰唯我有晉誕

膺明命業隆九有光宅四海朕以不德屬當多難幸

賴宰輔拯厥顛覆仍恃保佑克黜禍亂遂冕旒辰極

混一六合方憑阿衡維新洪業而遘疾大漸將遂弗

興仰惟祖宗靈命親賢是荷咨爾大司馬瑯邪王體

自先皇明德光懋屬惟儲貳眾望攸集其君臨晉邦

奉系宗祀允執其中燮和天下闡揚末誥無廢我高

祖之景命是日即帝位大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滦南县| 福州市| 绥阳县| 千阳县| 南安市| 洛阳市| 镇原县| 绥芬河市| 青州市| 平凉市| 满城县| 靖江市| 吉木萨尔县| 汕头市| 宁强县| 阜新市| 龙岩市| 济南市| 灵宝市| 桐城市| 蚌埠市| 萝北县| 丹阳市| 昌平区| 乌恰县| 青海省| 维西| 临洮县| 梁河县| 万山特区| 长乐市| 黄浦区| 鹰潭市| 昌吉市| 乾安县| 芦山县| 宜兴市| 东兰县| 北票市| 沙洋县| 云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