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2)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經有五名。題目三號者。謂該教行人理因果顯密悉具足故。先略配者。上之三字是總。即一經法體。總含教理行果。教行明指。理果義含。明指者。文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此指行也。又云雖蒙如來佛頂神咒。又云亦說此咒名如來頂。此指教也。教有顯密。顯了宣示令悟修無妄。即前后諸文。秘密受持令障盡功著。即是咒辭。義含者。寂照含空故名為大。性覺妙明等故名為佛。此顯理也。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周遍法界等故名大。明極即如來等故名佛。此顯果也。頂者。至極無上之義也。若以此三字全約理說。藏體周遍無不含容曰大。即體大。靈照不昧離諸妄想曰佛。佛有二義。一自性顯照義。即相大。二隨緣現益義。即用大。此大及佛。是至尊至極無上無過諸佛所師之法。故名為頂。三大之義不離一心。故名一心為大佛頂。如來下。別顯勝能。初八字。約果人自行修證說教利他以別顯。即十方如來依此法門修因證果顯了宣說究竟利他也。諸菩薩下八字。約因人修習具足自他諸行以別顯。菩薩行門自利利他廣多無量。此之真定咸具足故。文殊嘆云。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等。次廣釋者。大者。當體得名。常遍為義。當體者。不同法相宗棟小名大。大外有小可揀。猶是分限。豈為至大。今以藏體性無邊涯絕諸分量。強名為大。常遍者。常則豎窮三世。遍則橫該十方。豎者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諸法。故名大也。涅槃云。所言大者名之。為常。橫者十方窮之無有涯畔。涅槃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廣博。今經常遍。廣有其文。仍具三義。如下可見。佛頂者。究竟覺也。覺有二義。一本。二始。本謂藏體。靈鑒無昧。絕諸妄想。具足無量性功德故。起信云。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而有始覺。始覺是用。本覺是體。用合體時始本不二名究竟覺。究竟覺者。即前藏性顯現時也。無上最極。名之為頂。此約果位以顯法體名佛頂也。若約現事。即今佛頂放光化佛所說教行。是故教行俱號佛頂也。如來者。如謂本覺。來謂始覺。始本合故名為如來。此指一佛即該諸佛。下說教行俱約諸佛以顯同故。密因者。有二。一教。二行。教者。下說心咒。是佛密語。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不通他解。但信而受之。思而持之。滅障成德也。行者。以此真定具空假中。即是一心。非縱橫并別。不可思議。具足萬行。三世諸佛同此法門。此行成時名三秘藏。是故稱密。修謂行因。證謂克果。地前地上緣真二種俱名為修。初地妙覺分滿二果同名為證。所修所證俱大佛頂。此自行也。如觀音圓通。了義者。說教化他。詮表義理。無有覆相。窮理盡性。稱實談故。下文云。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皆獲一乘寂滅場地。非有余說。故名了義。諸菩薩萬行者。三世因人。各修其行。自利利他。有無量義。今舉大數故名萬也。此之三昧具斯多義。故下文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等。首楞嚴者。梵語也。涅槃云。首楞者名一切事竟。嚴者名堅。即一切事究竟堅固也。得此三昧。觀法如幻。于法自在。能破最后微細無明。能獲二種殊勝之力。現身說法。無礙自在。故下經中。名為如幻金剛王佛母妙蓮華等。此三昧。以無分別智寂用為體。以一切法皆同智性。窮盡法界。更無遺余。名一切事究竟。一切事言。無離染凈。此智現時。染凈都盡。一法不立。又染法究竟盡。凈用究竟顯。如下文云。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一為無量等。又云。塵垢應念消成圓明凈妙等。既觀如幻。不為物壞。能破無明。故名堅固。經者。訓法訓常是貫是攝。謂依此言說。詮顯性相。令物生解。故稱為法。一切諸佛皆同此說。故名為常。能令義理無有散失。名之為貫。以此化生令不顛墜。稱之為攝。若約所詮如來藏體說名經者。亦具四義。謂此心性諸佛所師可軌可則故名為法。不生不滅無有變異。故名為常。上圣下凡情與非情無不同此。故說為貫。具諸功德。遍含染凈。故稱為攝。心性既爾。一切法亦然。故下文云。五陰六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故一切法任運有四義。悉名為經

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于灌頂部錄出別行 此別目也。印度月名。具云印特伽。此云月邦。以此大國形諸小國如星中月。彼有五印。此當中也。即一境之都名。此境之中有多國別。最尊大者號摩竭提。此云大體。以總攝故。或云不害。皆義翻也。那爛陀。此云施無厭。即龍名也。西域記云。庵沒羅國有池。池中有龍名施無厭。寺近彼池。故以標號。大道場者。沙門體心修道之地也。佛滅度后。六帝緝興。遐疏紺宇。園林普合。都建一門。主客萬僧。住持增峻。印度名寺莫先于此。故名曰大。灌頂部者。彼有五部。此當其一。毗盧為主。既標部處。尋檢可憑無謂近翻疑非正說

大唐神龍元年龍集乙巳五月巳卯朔二十三日辛丑 長安三年。則天罷政。中宗嗣位。是歲改為神龍元年。龍集者。龍星。亦曰歲星。歲行一次也。集居也。乙巳即所舍之次。朔蘇也。月死復蘇。蘇生也

中天竺沙門般剌蜜帝于廣州制止道場譯 天竺亦云乾竺干豆身毒印度等。沙門云勤息。取生善滅惡之稱。般剌蜜帝。此云到彼岸。譯者。其有才智。通四方語。名曰象胥之學。四方各有其名。今取北方掌語者也

菩薩戒弟子。前正諫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授 雖為宰官而受大乘戒者。經云。欲受國王位時。乃至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也。資于師長。以父兄之道事之。故云弟子。正諫者。今之諫議也。舉賢達能。大扶進人。故曰大夫。中書門下。二省之名。平和章明國政之事。曰平章事。筆授或云筆受。謂以此方文體筆其所授梵本。緝綴潤色。令順物情。不失正理也

烏長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國名未詳。彌伽釋迦。此云能降伏。翻梵為華故云譯語。其中證義。應有別錄。余如翻譯時年中說

此下。第十別解文義。準常三分。謂序正流通。序中二。證信發起。證信之立。由阿難問。佛令置之。意為斷疑息諍及異邪故。然此雖具六種成就。今均廣略。總分為二。初說經時處。二引眾同聞。今初也

如是 若兼我聞合釋。即指法之辭也。如是之法我從佛聞。佛地論云。謂結集時眾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可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離釋。如是者。信成就也。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肇公亦云信順之辭也。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故萬行中以信為首。故云如是。又契理契機曰如。永離過非曰是。如理而說。如理而信。故言如是。若約今經。如來藏心。體性不動曰如。真實義故曰是。又一切諸法本無生滅皆如來藏。故名為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稱為是。更有余義。繁而不論

我聞 聞成就也。我即阿難自指五蘊假者。然一切法。佛說無我。今稱我者。我有四種。一凡夫遍計。二外道宗計。三諸圣隨世假立賓主。四法身真我。經指后二。非邪慢心而有所說。故無過矣。聞謂耳根發識聽受。雖因耳處。廢別從總。故稱我聞。無相宗說。我既無我。聞亦無聞。從緣生故不壞假名。即不聞聞也。若約法性。此經旨趣。傳法菩薩。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聞真俗無礙之法門

一時 時成就也。師資合會說聽究竟。總言一時。一者揀異余時。時者隨世假立。如來說經。有無量時。不能別舉。一言略周但言一時。涅槃經云。一時在恒河岸等。又諸方時分延促不定。故但言一時。若約法義釋者。即說聽之時。心境泯。理智融。凡圣如。本始會。此諸二法。皆一之時

佛 主成就也。具云佛陀。此云覺者。謂覺了真妄性相之者。即究竟覺也。論云。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未覺心源故非究竟覺。然具三義。一自覺。覺知自心本無生滅。二覺他。覺一切法無不是如。三覺滿。二覺理圓稱之為滿。佛地論中。具有十義。謂具一切智一切種智。出煩惱障及所知障。覺了一切諸法性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故稱為佛

在室羅筏城只桓精舍 處成就也。處有二種。一所化處。即伐城。二所住處。即祇園。具云室羅伐悉底。此云豐德。或云聞物。或云好道。此乃城名。非是國號。以其城中。多財物。好欲境。饒多聞。豐解脫。道德名稱五天共聞故。或云聞者城。昔有老仙于此修道。后有少仙。從其受學。厥號聞者。老仙歿后。少仙于此建城而住。故以名焉。國都號為憍薩羅。但以就勝易彰。故舉城號。只桓者。具云只陀。或云逝多。制多此云戰勝。即太子名。林主是彼。故云勝林。桓即林也。精舍者。即沙門精行所舍處也。謂須達買園置舍。太子舍樹造門。二人共構。以延僧佛 二引眾同聞者。同聞之眾。匪唯三乘。亦該諸趣。下具天龍八部。王臣菩薩發起序中。今文但有二類。蓋譯之巧略也。文二。一聲聞二緣覺。初文三。一標類舉數。

與大比丘眾 標類也。與者。并兼共及也。佛與阿難及大比丘等。證非虛謬。梵云摩訶。此具三義。謂大多勝也。器量尊重為天王大人之所恭敬。故云大。遍知內外經書。故言多。勝出九十五種外道。故言勝。比丘名含三義。乞士。怖魔。破惡。謂出家者。上于諸佛求法。以內資令慧命增長。下于檀越離邪正命乞食。以外資令色身無損。故云乞士。又出家者。最初發出家心。或菩提心。或至成道。皆令魔怖失人眾。故名為怖魔。又能破斷身口七支九十八使業煩惱。故稱為破惡。四人已上乃至無量。能作說恣羯磨法。故名為眾矣

千二百五十人俱 舉數也。佛初成道。先度陳如等五人。次度三迦葉兄弟兼徒總一千。次度舍利弗目連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長者等五十人。經舉大數。故減五人。此眾先并事外。勤苦累劫。一無所證。才遇見佛。便得上果。感佛恩深。常隨佛化。為常隨眾也 二總嘆行德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總指也。漏有三種。皆斷盡故。阿羅漢名含三義故。翻為應。應已永害煩惱賊故。應不受分段生故。應受人天妙供養故。此皆無疑。故名為大。已下別嘆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 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堪紹佛種。故云佛子。安住覺性三德秘藏。任持萬善功德不失。故云住持。諸有者。二十五有。皆得二十五種三昧。不為界系。故云善超。此嘆自利。已下嘆利他

能于國土成就威儀 無剎不現。故云能于國土。有威可畏。有儀可則。行住坐臥皆成軌范。可為標準。故云成就等。凈名所謂不起滅定現諸威儀也。此儀止可觀也

從佛轉輪。妙堪遺囑 智堪遺付也。常隨從佛。轉大法輪。法有摧輾業煩惱義。喻之若輪。自既摧破惑障。亦能轉教令他破惑。于一法中作無量說。一一逗機。一一稱性。以善巧方便。令其得入如來知見。妙好堪任。護付法藏。令燈燈相然明明不絕。囑法令傳。囑生令度。總名遺囑也

嚴凈毗尼。弘范三界 戒可遵依也。毗尼云律。律法也。斷割重輕開遮持犯。非法不定。弘大也。范法也。既嚴持清禁。身心弗違。大能軌則世間。真是法中綱紀也

應身無量。度脫眾生 定能現化也。住首楞嚴。化復作化。普現色身。隨十界機宜何身相現而說法。令彼度苦解脫業惑得自在故。法華所謂內秘外現。從法身地隨緣俯應。如一月不降百水不升。慈善根力法爾如是。若非發跡之后。無如是嘆。醍醐味教于斯現矣

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結悲化無盡也。拔令脫苦。濟使得樂。佛滅度后。故曰未來。煩惱與業染污系縛。喻之塵累。皆令清凈自在無礙。故稱越也 三列眾上首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 具云奢利弗怛啰。此云鹙子。其人母眼。黑白分明。轉動流利。從彼所生。連母為號。亦云身子。是佛右面弟子。慧解過人。故云大智。增一云。我佛法中。智慧無雙決了諸疑者舍利弗第一

摩訶目犍連 具云摩訶沒特伽羅。此云大采菽氏。又云胡豆。即尊者母姓。上古仙人所嗜。因以命族。左面弟子。神通無過。下經云。我游十方得無掛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

摩訶拘絺羅 此云大膝。舍利弗舅。當論勝姊。姊懷身子。論則不勝。知孕智人寄辨母口。何況出胎。遂往南天。學十八經。人笑之曰。累世難通一生非冀。聞而立誓。學不休止。無暇剪爪。號長爪梵志。學畢還家。知甥為佛弟子。起大憍慢。往佛所奪。佛令立論。因即義墮。負愧低頭。得法眼凈。成阿羅漢。獲四辨才。觸難能答。南方天王常隨侍彼也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富樓那父名。此云滿。父是滿江禱天求得。正值江滿。又愿獲滿。夢滿器寶入于母懷。從此有孕。由此多義。得有此稱。彌多羅尼母名。此翻為慈。亦云知識。其母慈行。仍誦事陀知識品故。尼女聲也。是彼所生。連父母召。云滿慈子。此于如來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下經云。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河沙如來秘密法門。我于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平市| 客服| 柳河县| 漳浦县| 乡城县| 从江县| 平罗县| 萍乡市| 清新县| 博客| 交口县| 砀山县| 大田县| 区。| 海南省| 郯城县| 利津县| 七台河市| 宿州市| 南汇区| 霍山县| 吉木乃县| 太原市| 六盘水市| 扶绥县| 岳阳县| 诸城市| 高碑店市| 白城市| 自贡市| 满洲里市| 长武县| 乌海市| 彰武县| 汶川县| 灵璧县| 赤水市| 垣曲县| 沙洋县| 古蔺县| 玉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