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西山經(2)
- 山海經校注
- 郭璞
- 4901字
- 2015-12-27 00:07:19
2 郭璞云:“碧亦玉類也。”珂案:說文一云:“碧,石之青美者。”此碧所以稱青碧也。
3 郭璞云:“音經。”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1,其獸多虎豹犀兕。有鳥焉,其狀如翟而五采文2,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3。
1 吳任臣云:“本草:『黑石脂一名石墨,一名石涅,南人謂之畫眉石。』楊慎補注曰:『石涅可以染黑色;論語“涅而不淄”,即此物也。又可以書字,謂之石墨。』”
2 郭璞云:“翟似雉而大,長尾。或作(樂鳥);(樂鳥),雕屬也。”珂案:文選東京賦薛綜注引此經翟作鶴,五采作五色。
3 郭璞云:“舊說鸞似雞,瑞鳥也,周成王時西戎獻之。”
又西二百里,曰龍首之山,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鐵。苕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涇水1,其中多美玉。
1 珂案:宋本、毛扆校本東南流上有而字。
又西二百里,曰鹿臺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銀,其獸多(牛乍)牛、羬羊、白豪1。有鳥焉,其狀如雄雞而人面,名曰鳧徯,其鳴自叫也2,見則有兵。
1 郭璞云:“豪,貆豬也。”珂案:豪即豪彘,已見上文竹山;以其毛白,故稱白豪。
2 郝懿行云:“北堂書鈔一百三十卷引此經面作首,鳴作名,蓋形聲之訛。”
西南二百里,曰鳥危之山,其陽多磬石,其陰多檀楮1,其中多女床2。鳥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1 郭璞云:“楮即榖木。”珂案:榖木已見南山經首招搖之山,即構樹。
2 郭璞云:“未詳。”
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1。
1 郭璞云:“一作見則有兵起焉,一作見則為兵。”郝懿行云:“北堂書鈔一百十三卷、太平御覽三百二十九卷引此經并作見則有兵。”
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其陽多堊1,其陰多碧,其獸多(牛乍)牛、¤羊。
1 郭璞云:“堊似土色,甚白;音惡。”郝懿行云:“中山經:『蔥聾之山,多白堊,黑、青、黃堊。』明堊色非一,不獨白者名堊也。”
又西四百里,曰熏吳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又西四百里,曰厎1陽之山,其木多稷2、柟、豫章3,其獸多犀、兕、虎、(犬勺)4、(牛乍)牛。
1 郭璞云:“音旨。”珂案:經文厎,王念孫、畢沅、郝懿行并校作厎。
2 郭璞云:“稷似松,有刺,細理;音即。”
3 郭璞云:“豫章,大木,似楸,葉冬夏青,生七年而后可知也。”
4 郭璞云:“(犬勺),音之藥反。”郝懿行云:“玉篇云:『(犬勺),獸,豹文。』音與郭同。”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眾獸之山,其上多(王雩)琈之玉,其下多檀楮,多黃金,其獸多犀兕。
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1。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1 吳任臣云:“蘇頌云:『階州山中,雄黃有青黑色而堅者,名曰熏黃。』青雄黃意即此也。”
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蕙、棠1。
1 郭璞云:“彤棠之屬也。蕙或作羔。”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鐵,其獸多麋1鹿、(牛乍)牛。
1 郭璞云:“麋大如小牛,鹿屬也。”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萊山,其木多檀楮,其鳥多羅羅1,是食人。
1 郭璞云:“羅羅之鳥,所未詳也。”郝懿行云:“海外北經有青獸,狀如虎,名曰羅羅,此鳥與之同名。”
凡西次二經之首,自鈐山至于萊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為飛獸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1,白菅為席。其十輩2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雞,鈐而不糈3;毛采4。
1 郭璞云:“羊豬為少牢也。”
2 郝懿行云:“輩猶類也。”
3 郭璞云:“鈐,所用祭器名,所未詳也。或作思訓祈不糈,祠不以米。”郝懿行云:“鈐疑祈之聲轉耳,經文祈而不糈,即祠不以米之義;思訓未詳。”
4 郭璞云:“言用雜色雞也。”珂案:此言祠此人面馬身之十輩神,毛物但用一雜色雄雞,而不以米也。
西次三經之首,曰崇吾1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2,南望瑤(去王)3之澤,西望帝之搏4獸之丘5,東望(蟲焉)6淵。有木焉,員葉而白柎7,赤華而黑理,其實如枳8,食之宜子孫。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9而善投,名曰舉父10。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11,見則天下大水。
1 郝懿行云:“博物志及史記封禪書索隱引此經并作崇丘;博物志又作參嵎。”
2 郭璞云:“山名。”
3 郭璞云:“音遙。”
4 郭璞云:“搏或作簿。”
5 珂案:經文丘,邵恩多校本、何焯校本、畢沅校本、百子全書本并作山。
6 郭璞云:“音于然反。”
7 珂案:柎,花萼房也,音附。
8 郝懿行云:“說文云:『枳,木,似橘。』考工記云:『橘逾淮而北,為枳。』”
9 吳任臣云:“字有誤。”珂案:經文虎,疑是尾字之誤。
10郭璞云:“或作夸父。”珂案:郝懿行云:“爾雅云:『豦,迅頭。』郭注云:『今建平山中有豦,大如狗,似獼猴,黃黑色,多髯鬣,好奮迅其頭,能舉石擿人,玃類也。』如郭所說,惟能舉石擿人,故經曰善投,因亦名舉父。舉、豦聲同,故古字通用;與夸聲近,故或作夸父。”則夸父者,猿類之獸也。東山經柟山有獸,“狀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見則天下大水”;北次二經梁渠之山有鳥,“狀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均形似猿猴之怪鳥獸也。而神之多力奮迅者,亦或以夸父名矣。參見海經新釋卷三“夸父與日逐走”節注1。
11郭璞云:“比翼鳥也,色青赤,不比不能飛,爾雅作鶼鶼鳥也。”珂案:參見海經新釋卷一“比翼鳥”節注1。
西北三百里,曰長沙之山1。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2,無草木,多青雄黃。
1 郝懿行云:“穆天子傳云:『送天子至于長沙之山。』即此。”
2 郭璞云:“音黝,水色黑也。”珂案:即下文云“東望泑澤”是也。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1。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岳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2。爰有嘉果,其實如桃3,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4。
1 郭璞云:“此山形有缺不周?處,因名云。西北不周風自此山出。”珂案:郭注“山形有缺”,乃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觸之所致也;參見海經新釋卷三“共工之臣相柳氏”節注1及卷十一“不周負子山”節注1。
2 郭璞云:“渾渾泡泡,水濆涌之聲也;咆二音。”
3 珂案:漢武故事“西王母種桃三千歲一著子”云云,說蓋本此也。
4 郝懿行云:“勞,憂也。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四卷引此經作其實如桃李、其華食之不饑,與今本異。”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1,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饑。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2,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3,黃帝是食是饗。是生玄玉4。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歲,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黃帝乃取峚山之玉榮5,而投之鐘山之陽6。瑾瑜之玉為良7,堅粟精密8,濁澤有而光9。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10之,以御不祥。自峚山至于鐘山,四百六十里11,其閑盡澤也。是多奇鳥、怪獸、奇魚,皆異物焉。
1 郭璞云:“音密。”郝懿行云:“郭注穆天子傳及李善注南都賦、天臺山賦引此經俱作密山,蓋峚、密古字通也。”
2 郭璞云:“后稷神所憑,因名云。”珂案:關于后稷,參見海經新釋卷十一“西周國”節注2。
3 郭璞云:“玉膏涌出之貌也。河圖玉版曰:『少室山,其上有白玉膏,一服即仙矣。』亦此類也。沸音拂。”
4 郭璞云:“言玉膏中又出黑玉也。”
5 郭璞云:“謂玉華也。”
6 郭璞云:“以為玉種。”
7 郭璞云:“言最善也。或作食。覲臾兩音。”珂案:此段通篇多系韻語,作食則于韻不協,疑郭所見別本已訛。
8 郭璞云:“說玉理也。”郝懿行云:“王引之說經文粟當為栗。”珂案:王念孫(引之父)校正作栗。
9 郭璞云:“濁謂潤厚。”珂案:經文澤,邵恩多校宋本、吳慈培臨黃蕘圃校宋本、吳寬抄本均作黑,于義為長。又經文有而,唯吳任臣本同,汪紱本、畢沅校本、百子全書本并作而有,應乙正。
10珂案:服,佩帶也。
11郝懿行云:“下又云四百二十里。”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鐘山,其子曰鼓,其狀如1人面而龍身2,是與欽(丕鳥)3殺葆江于昆侖之陽4,帝乃戮之鐘山之東曰瑤(王改山)崖5,欽(丕鳥)化為大鶚,其狀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鵠6,見則有大兵;鼓亦化為鵔7鳥,其狀如鴟,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其音如鵠8,見則其邑大旱。
1 珂案:經文如字,王念孫校衍,是也。
2 郭璞云:“此亦神名,名之為鐘山之子耳,其類皆見歸藏啟筮。啟筮曰:『麗山之子,青羽人面馬身。』亦似此狀也。”珂案:經文“鐘山,其子曰鼓”者,謂鐘山山神之子曰鼓也。海外北經云:“鐘山之神,名曰燭陰(燭龍),其為物人面蛇身。”正與鼓之狀合,是知鼓即鐘山山神燭陰(燭龍)之子耳,參見海經新釋卷三“鐘山之神燭陰”節注1。又郭注“其類皆見歸藏啟筮”者,謂諸山水神之子之狀皆見歸藏啟筮也。所舉麗山之子之狀,即其一例。又文選鸚鵡賦注引歸藏啟筮云:“金水之子,其名曰羽蒙,是生百鳥。”亦其一例。
3 郭璞云:“音邳。”郝懿行云:“后漢書張衡傳注引此經作欽駓,莊子大宗師篇作堪壞,云:『堪壞得之,以襲昆侖。』釋文云:『崔作邳。』司馬云:『堪壞神名,人面獸形。』淮南子作欽負。是欽堪、壞負并聲類之字。”
4 郭璞云:“葆或作祖。”珂案:文選思玄賦云:“過鐘山而中休,瞰瑤溪之赤岸,吊祖江之見劉。”李善注引此經作祖江。又陶潛讀山海經詩亦作祖江。
5 珂案:經文瑤(王改山)崖,王念孫云:“張衡傳注、御覽妖異三作瑤岸。”郝懿行亦校瑤岸。
6 郭璞云:“晨鵠,鶚屬,猶云晨鳧耳。”
7 郭璞云:“音俊。”
8 郝懿行云:“說文云:『鵠,鴻鵠也。』”珂案:黃帝戮鼓與欽囗,亦猶黃帝梏貳負與危之類是也;參見海經新釋卷六“危與貳負殺窫窳”節注3。
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觀水出焉1,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鰩魚2,狀如鯉魚3,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4西海,游于東海5,以夜飛。其音如鸞雞6,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7。
1 珂案:經文觀水,呂氏春秋本味篇作雚水,高誘注:“雚水在西極。”文選吳都賦及曹植七啟李善注引此經均作濩水。
2 郭璞云:“音遙。”珂案:呂氏春秋本味篇云:“味之美者,雚水之魚,名曰鰩。”吳都賦及曹植七啟注引此經止作鰩魚,無文字。
3 珂案:經文鯉魚,王念孫校衍魚字。
4 珂案:經文常行,呂氏春秋本味篇及初學記卷三十均作常從。
5 珂案:經文游于東海,文選吳都賦及曹植七啟注引游上均有而字。
6 郭璞云:“鸞雞,鳥名,未詳也;或作欒。”郝懿行云:“鸞或作欒,古字假借,鸞雞疑即鸞也。初學記三十卷引此經無雞字。”
7 郭璞云:“豐穰收熟也。韓子曰:『穰歲之秋。』”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時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母1,其上多青雄黃,多藏瑯玕、黃金、玉2,其陽多丹粟,其陰多采黃金銀3。實惟帝之平圃4,神英招司之5,其狀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翼,徇6于四海,其音如榴7。南望昆侖,其光熊熊,其氣魂魂8。西望大澤,后稷所潛也9;其中多玉,其陰多榣木之有若10。北望諸毗11,槐鬼離侖居之12,鷹鹯13之所宅也。東望恒山四成14,有窮鬼居之,各在一搏15。爰有淫水,其清洛洛16。有天神焉,其狀如牛,而八足二首馬尾,其音如勃皇17,見則其邑有兵。
1 郭璞云:“即螺也。”珂案:經文蠃,音螺;郭注螺,中次三經青要之山作仆累。
2 郭璞云:“瑯玕,石似珠者;藏猶隱也。郎干二音。”郝懿行云:“藏,古字作臧,臧,善也:此言瑯玕黃金玉之最善者。”
3 郝懿行云:“采謂金銀之有符采者。”
4 郭璞云:“即玄圃也。”珂案:玄圃,穆天子傳、淮南子墬形篇作縣圃,玄、縣聲同,古字通用。
5 郭璞云:“司,主也。招音韶。”
6 郭璞云:“徇謂周行也。”
7 郭璞云:“音留,或作籀;此所未詳也。”
8 郭璞云:“皆光氣炎盛相焜耀之貌。”
9 郭璞云:“后稷生而靈知,及其終,化形遯此澤而為之神,亦猶傅說騎箕尾也。”畢沅云:“即稷澤,稷所葬也。”珂案:稷葬所參見海經新釋卷六“后稷之葬”節注1。
10郭璞云:“榣木,大木也;言其上復生若木。大木之奇靈者為若,見尸子。”
11郭璞云:“山名。”珂案:諸毗亦水名,見南次二經浮玉山。
12郭璞云:“離侖其神名。”
13郭璞云:“鹯亦鴟屬也。”
14郭璞云:“成亦重也。”郝懿行云:“文選注長笛賦引此經作桓山四成。”珂案:王念孫校同郝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