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南山經(2)
- 山海經校注
- 郭璞
- 3043字
- 2015-12-27 00:07:19
3 郭璞云:“如人斫木聲。”
4 郭璞云:“謂作役也。或曰其縣是亂。”珂案:繇、亂形近易訛。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羽山1,其下多水,其上多雨,無草木,多蝮蟲。
1 郭璞云:“今東海祝其縣西南有羽山,即鯀所殛處,計其道里不相應,似非也。”珂案:鯀殛羽山見海經新釋卷十三“鯀竊息壤”節注4。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又東四百里,曰句余之山1,無草木,多金玉。
1 郭璞云:“今在會稽余姚縣南,句章縣北,故此二縣因此為名云;見張氏地理志。”
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1,東望諸毗2。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陰,北流注于具區。其中多鮆魚3。
1 郭璞云:“具區,今吳縣西南太湖也,尚書謂之震澤。”
2 郭璞云:“水名。”
3 郭璞云:“鮆魚狹薄而長頭,大者尺余,太湖中今饒之,一名刀魚。”珂案:鮆音咨。
又東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壇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外門內豖)2水出焉,而南流注于3虖勺4,其中多黃金5。
1 郭璞云:“形如人筑壇相累也;成亦重耳。”
2 郭璞云:“音涿。”珂案:藏經本(外門內豖)水作(外門內豕)水,王念孫校郭注昔涿作音豕,是也。
3 郭璞云:“一作流注于西。”珂案:是經文虖勺上有西字。
4 郭璞云:“虖音呼;勺或作多,下同。”
5 郭璞云:“今永昌郡水出金同糠,在沙中。尸子曰:『清水出黃金、玉英。』”
又東五百里,曰會稽之山1,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2。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3。
1 郭璞云:“今在會稽郡山陰縣南,上有禹冢及井。”
2 郭璞云:“砆,武夫石,似玉。”珂案:武夫石參見海經新釋卷十三“九丘建木”節注6。
3 珂案:湨音決。
又東五百里,曰夷山,無草木,多沙石,湨1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1 郭璞云:“一作浿。”
又東五百里,曰仆勾1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無鳥獸,無水。
1 郭璞云:“一作夕。”郝懿行云:“夕疑多字之訛。”珂案:勾易訛為多字也。
又東五百里,曰咸陰之山,無草木,無水。
又東四百里,曰洵山1,其陽多金,其陰多玉。有獸焉,其狀如羊而無口,不可殺也2,其名曰(羊患)3。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閼4之澤,其中多芘蠃5。
1 郭璞云:“一作旬。”
2 郝懿行云:“不可殺,言不能死也;無口不食,而自生活。”
3 郭璞云:“音還,或音患。”
4 郭璞云:“音遏。”
5 郭璞云:“紫色螺也。”郝懿行云:“郭云紫色螺,即知經文芘當為茈,字之訛也。古字通以茈為紫。御覽引此經芘作茈。”珂案:見太平御覽卷九四一。
又東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柟1,其下多荊杞2。滂水3出焉,而東流注于海。
1 郭璞云:“梓,山楸也;柟,大木,葉似桑,今作楠,音南。”
2 郭璞云:“杞,茍杞也,子赤。”
3 郭璞云:“音滂沱之滂。”
又東五百里,曰區吳之山,無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1有獸焉,名曰蠱雕2,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1 珂案:王念孫校衍水字。
2 郭璞云:“蠱或作纂。”
東五百里,曰漆吳之山,無草木,多博石1,無玉。處于2東海3,望丘山,其光載出加載4,是惟日次5。
1 郭璞云:“可以為博石。”
2 何焯云:“處于之上疑有脫文。”
3 郝懿行云:“東海,一本作海東。”珂案:宋本、吳寬抄本并作海東,則東字宜屬下讀。
4 郭璞云:“神光之所潛耀。”
5 郭璞云:“是日景之所次舍。”
凡南次二經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其祠:毛用一璧瘞,糈用稌1。
1 郭璞云:“稻穬也。”郝懿行云:“穬字疑衍,或梗字之訛。”
南次三經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東五百里,曰禱過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1,多象。有鳥焉,其狀同鵁2,而白首、三足3、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鳴自號也。囗4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5,其狀魚身而蛇尾6,其音7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8。
1 珂案:犀、兕之狀見海經新釋卷五“兕”節注2及“狌狌”節注1。
2 郭璞云:“鵁似鳧而小,腳近尾。”珂案:鵁音交。
3 郭璞云:“或作手。”
4 郭璞云:“音銀。”
5 郭璞云:“蛟似蛇,四足,龍屬。”
6 珂案:文選江賦注引此經蛇尾下有有翼二字。
7 珂案:王念孫校音作首,引有多證,此不具。
8 珂案:太平御覽卷七四三引此經已痔作為痔,并引郭注云,為,治也。
又東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1。有鳥焉,其狀如雞2,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3,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4。
1 郭璞云:“渤海,海岸曲崎頭也。”
2 郝懿行云:“史記司馬相如傳正義、文選注顏延之贈王太常詩、藝文類聚九十九卷及初學記五卷引此經,雞并作鶴;薛綜注東京賦引作鵠。”
3 珂案:二句王念孫校作翼文曰順、背文曰義,引有多證。郝懿行亦同王校。
4 珂案:鳳皇見海經新釋卷十三“鸞鳥鳳鳥”節注1。
又東五百里,曰發爽1之山,無草木,多水,多白猿。泛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1 郭璞云:“或作囗。”珂案:吳任臣本、百子全書本、宏道堂本囗均作喪;囗同喪,見廣韻。
又東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1,多怪鳥,凱風自是出2。
1 郭璞云:“或作隧。”
2 郭璞云:“凱風,南風。”
又東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無水,其下多蝮蟲。
又東五百里,曰陽夾之山,無草木,多水。
又東五百里,曰灌湘之山1,上多木,無草;多怪鳥,無獸。
1 郭璞云:“一作灌湖射之山。”
又東五百里,曰雞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1。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魚2,其狀如鮒3而彘毛4,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
1 郝懿行云:“說文云:『丹,巴越之赤石也;雘,善丹也。』”
2 郭璞云:“音團扇之團。”
3 郝懿行云:“廣雅云:『鮒,鰿也。』即今鯽魚。鯽、鰿同字,見玉篇。”
4 郝懿行云:“廣韻作豕尾。”珂案:太平御覽卷三五作彘尾,文選江賦注同。
又東四百里,曰令丘之山,無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條風1自是出。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2,其鳴自號也,見則天下大旱。
1 郭璞云:“東北風為條風。”
2 郭璞云:“音娛。”郝懿行云:“玉篇、廣韻并作(禺鳥)。”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侖者之山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狀如谷2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飴,食者不饑,可以釋勞3,其名曰白咎4,可以血玉5。
1 珂案:太平御覽卷五0引無者之二字。
2 珂案:谷當為榖,字之訛也。
3 郝懿行云:“高誘注淮南精神訓云:勞,憂也。”
4 郭璞云:“或作睪蘇;睪蘇一名白咎,見廣雅,音羔。”
5 郭璞云:“血謂可用染玉作光彩。”
又東五百八十里,曰禺稿1之山,多怪獸,多大蛇。
1 珂案:宋本、吳任臣本、畢沅校本,稿均作槁。
又東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1輒入,夏乃出,冬則閉。佐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海,有鳳皇、鹓雛2。
1 珂案:經文出,宋本、藏經本、何焯校本、吳任臣本并作春。
2 郭璞云:“亦鳳屬。”
凡南次三經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龍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1,糈用稌。
1 郭璞云:“祈,請禱也。”畢沅云:“祈當為(上幾下皿);說文云,以血有所(氣刀)涂祭也。”
右南經之山志(郝懿行云:“篇末此語,蓋校書者所題,故舊本皆亞于經。”珂案:此疑是古經原有之總結,止作“南經之山”,無“志”字,“志”字是后人妄加,說見海經新釋卷一篇首注1),大小凡四十山,萬六千三百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