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中山經(8)

  • 山海經校注
  • 郭璞
  • 4951字
  • 2015-12-27 00:07:19

3 郭璞云:“有員丘山,上有不死樹,食之乃壽;亦有赤泉,飲之不老。”郝懿行云:“淮南墬形訓有不死民,高誘注云:『不死,不食也。』大戴禮易本命篇云:『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是高注所本。然則不死之民,蓋以不食不飲而得之,郭云食木飲泉,據大荒南經為說也(珂案:大荒南經云:『有不死之國,阿姓,甘木是食』);博物志說員丘赤泉與郭同(珂案:博物志物產云:『員丘山上,有不死樹,食之乃壽;有赤泉,飲之不老』);陶潛讀山海經詩亦同茲說(珂案:陶潛讀山海經詩云:『自古皆有沒,何人得靈長?不死復不老,萬歲如平常。赤泉給我飲,員邱足我糧。方與三辰游,壽考豈渠央』):蓋魏晉閑人祖尚清虛,舊有成語,郭氏述之爾。”

岐舌國在其東1。一曰在不死民東2。

1 郭璞云:“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珂案:郭注“舌皆岐”,當作“舌皆反”,說詳下郝注中。

2 郝懿行云:“支舌即岐舌也。爾雅釋地云:『枳首蛇』,即岐首蛇;岐一作枝,枝、支古字通也。又支與反字形相近,淮南墬形訓有反舌民,高誘注云:『語不可知而自相曉。』又注呂氏春秋功名篇云:『一說南方有反舌國,舌本在前,末倒向喉,故曰反舌。』是支舌古本作反舌也。藝文類聚十七卷引此經作『反舌國,其人反舌。』太平御覽三百六十七卷亦引此經同,而云:『一曰交。』案交蓋支字之訛也。二書所引經文作反舌,與古本正合。”珂案:郝說是也,古本經文全文當作“反舌國在其東,其為人反舌。一曰支舌國在不死民東”。

昆侖虛在其東,虛四方1。一曰在岐舌東,為虛四方。

1 郭璞云:“虛,山下基也。”畢沅云:“此東海方丈山也。爾雅(釋地)云:『三成為昆侖丘。』是『昆侖』者,高山皆得名之。此在東南方,當即方丈山也。水經注(河水)云:『東海方丈,亦有昆侖之稱。』又案舊本虛作墟,非。”珂案:昆侖舊本亦作昆侖,蓋從俗書也。

羿1與鑿齒2戰于壽華3之野,羿射殺之4。在昆侖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5。一曰戈6。

1 珂案:羿,古天神名,即海內經所記“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之羿,非夏代有窮后羿。字又作囗,說文十二云:“囗,帝嚳射官,夏少康滅之。”帝嚳名?,即神話之帝俊歷史化而為人王者,因而天神羿遂亦歷史化而為帝嚳射官矣。至于“夏少康滅之”之說,則與有窮后羿事跡混淆,非也。

2 郭璞云:“鑿齒亦人也,齒如鑿,長五六尺,因以名云。”珂案:大荒南經云:“有人曰鑿齒,羿殺之。”淮南子墬形篇有鑿齒民,高誘注:“吐一齒出口下,長三尺也。”郭蓋本此為說。而高誘注本經篇則云:“鑿齒,獸名,齒長三尺,其狀如鑿,下徹頷下,而持戈盾。”則又略異前注。

3 珂案:壽華,淮南子本經篇作疇華,高誘注:“南方澤名。”

4 珂案:淮南子本經篇云:“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于是天下廣狹險易,皆有道里。”此其鋤害之一事也。

5 王念孫云:“御覽兵八十八(卷三五七)作持戟盾。”

6 郭璞云:“未詳。”何焯云:“以文義求之,乃『一曰持戈』耳。”珂案:“戈”上正當有“持”字。

三首國在其東,其為人一身三首1。

1 珂案:經文“一身三首”下,其它各本尚有“一曰在鑿齒東”數字,郝懿行箋疏本脫去之,應據補。海內西經云:“服常樹,其上有三頭人,伺瑯玕樹。”即此之類。淮南子墬形篇有三頭民。郭璞圖贊云:“雖云一氣,呼吸異道;觀則俱見,食則皆飽;物形自周,造化非巧。”是善能摹狀形容者。

周饒國在其東,其為人短小,冠帶1。一曰焦僥國在三首東2。

1 郭璞云:“其人長三尺,穴居,能為機巧,有五谷也。”珂案:吳任臣本郭注谷下有食字。

2 郭璞云:“外傳云:『焦僥民長三尺,短之至也。』詩含神霧曰:『從中州以東西四十萬里,得焦僥國人,長尺五寸也。』”珂案:郭注引詩含神霧“從中州以東西”,藏經本無西字,列子湯問篇夏革所說與郭引詩含神霧同,亦無西字,蓋衍文。“周饒”、“焦僥”,并“侏儒”之聲轉。侏儒,短小人;周饒國、焦僥國,即所謂小人國也。山海經大荒南經云:“有小人名曰焦僥之國,幾姓,嘉谷是食。”又云:“有小人,名曰菌人。”大荒東經亦云:“有小人國,名靖人。”疑“菌人”、“靖人”亦均“侏儒”之音轉。郭璞圖贊云:“僬僥極么,諍人又小,四體取足,眉目才了。”可謂善于形容。國語魯語云:“焦僥氏長三尺,短之至也。”焦僥之見于史籍者始此,即郭注引“外傳”者。而史記大宛列傳正義引括地志云:“小人國在大秦南,人纔三尺,其耕稼之時,懼鶴所食,大秦衛助之,即焦僥國,其人穴居也。”法苑珠林卷八引外國圖云:“焦僥國人長尺六寸,迎風則偃,背風則伏,眉目具足,但野宿。一曰,焦僥長三尺,其國草木夏死而冬生,去九疑三萬里。”說均略同郭注,而內容復有增飾。蓋人體大小,自古恒為士庶興會所寄,擴而張之,想象生焉。故莊周寓言,乃有蠻觸蝸角之爭;六朝野乘,亦極詼詭滑稽之寫。神異經西荒經云:“西海之外有鵠國焉,男女皆長七寸,為人自然有禮,好經綸拜跪,其人皆壽三百歲。其行如飛,日行千里,百物不敢犯之,惟畏海鵠,遇輒吞之,亦壽三百歲。此人在鵠腹中不死,而鵠一舉千里。”有注云:“華曰:陳章與齊桓公論小兒也。”華者,張華;此注或亦出于依托。然檢御覽卷三百七十八,亦竟引有博物志逸文一則,云:“齊桓公獵,得一鳴鵠,宰之,嗉中得一人,長三寸三分,著白圭之袍,帶劍持車(按淵鑒類函人部十五引作“刀”,作“刀”是也),罵詈瞋目。后又得一折齒,方圓三尺。問群臣曰:『天下有此及小兒否?』陳章答曰:『昔秦胡充(淵鑒類函引作“克”)一舉渡海,與齊魯交戰,折傷版齒;昔李子敖于鳴鵠嗉中游,長三寸三分。』”則當時傳說固亦相互煦濡矣。神異經西北荒經復云:“西北荒中有小人,長一分,其君朱衣玄冠,乘輅車馬,引為威儀。居人遇其乘車,抓而食之,其味辛,終年不為物所咋,并識萬物名字。又殺腹中三蟲,三蟲死,便可食仙藥也(按太平廣記四二八引博物志逸文亦有之,文亦悉同)。”則此小人者,并可以為藥物而服食矣。抱樸子仙藥篇云:“行山中見小人乘車馬,長七八寸,捉取服之,即仙矣。”亦斯之類也。或使之由動而植。述異記上云:“大食王國,在西海中。有一方石,石上多樹干,赤葉青枝。上總生小兒,長六七寸,見人皆笑,動其手足,頭著樹枝。使摘一枝,小兒便死。”此即西游記五莊觀人參果(第二十四、二十五回)之所本,亦仙藥也。至于漢武故事云:“東郡送短人,長七寸,名曰巨靈。”洞冥記云:“勒畢國人長三寸,有翼,善戲笑言語。”吳任臣廣注云:“廣延國人長二尺。張仲師長尺二寸。”如斯之類,要難悉舉矣。

長臂國在其東,捕魚水中,兩手各操一魚1。一曰在焦僥東,捕魚海中2。

1 郭璞云:“舊說云:其人手下垂至地。魏黃初中,玄菟太守王頎討高句麗王宮,窮追之,過沃沮國,其東界臨大海,近日之所出,問其耆老,海東復有人否?云:嘗在海中得一布褐(宋本、藏經本作褶——珂),身如中人,衣兩袖長三丈,即此長臂人衣也。”珂案:郭注此說,本三國志魏志東夷傳,博物志同,惟三丈作二丈也。淮南子墬形篇有修臂民,高誘注云:“一國民皆長臂,臂長于身,南方之國也。”是郭注“下垂至地”所本。穆天子傳卷二云:“天子乃封長肱于黑水之西河。”郭注云:“即長臂人也,見山海經。”是傳說中西方亦有此異形人也。圖贊云:“雙肱三尺,體如中人;彼曷為者?長臂之民;修腳是負,捕魚海濱。”又有想象中之奇景呈于目前矣。然三尺當作三丈,始副“長臂”之“長”,字蓋訛也。大荒南經云:“有人名曰張宏,在海上捕魚。海中有張宏之國,食魚,使四鳥。”即此,說詳該節注。

2 畢沅云:“云兩手各操一魚,云捕魚海中,皆其圖象也。”

狄山1,帝堯葬于陽2,帝嚳葬于陰3。爰有熊、羆、文虎4、蜼5、豹、離朱6、視肉7。吁咽8、文王皆葬其所9。一曰湯山。一曰爰有熊、羆、文虎、蜼、豹、離朱、(丘鳥)久10、視肉、虖交11。其12范林方三百里13。

1 畢沅云:“墨子(節葬篇下)云:『堯北教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陰。』則此云狄山者,狄中之山也。”

2 郭璞云:“呂氏春秋(安死篇)曰:『堯葬谷林。』今陽城縣西,東阿縣城次鄉中,赭陽縣湘亭南,皆有堯冢。”珂案:郭注“陽城”當作“城陽”,城陽,舊縣名,本作成陽,故城在今山東省濮縣東南。呂氏春秋安死篇高誘注云:“傳曰:堯葬成陽,此云谷林,成陽山下有谷林也。”

3 郭璞云:“嚳,堯父,號高辛,今冢在頓丘縣城南臺陰野中也。音酷。”珂案:大戴禮帝系篇云:“黃帝產玄囂,玄囂產蟜極,蟜極產高辛,是為帝嚳;帝嚳產放勛,是為帝堯也。”皇覽冢墓記云:“帝嚳冢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中。”即郭注所本。

4 郭璞云:“雕虎也。尸子曰:『中黃伯:“余左執太行之獶而右搏雕虎也。』”珂案:郭注引尸子“中黃伯”下脫“曰”字,文選思玄賦舊注引有,御覽卷八九一同。

5 郭璞云:“蜼,狝猴類。”

6 郭璞云:“木名也,見莊子。今圖作赤鳥。”郝懿行云:“郭云木名者,蓋據(文選)子虛賦『檗離朱楊』為說也,然郭于彼注既以朱楊為赤莖柳,則此注非也。又云見莊子者,天地篇有其文,然彼以離朱為人名,則此亦非矣。又云今圖作赤鳥者,赤鳥疑南方神鳥焦明之屬也。然大荒南經離朱又作離俞。”珂案:離朱在熊、羆、文虎、蜼、豹之間,自應是動物名,郭云木名,誤也。此動物維何?竊以為即日中踆烏(三足烏)。文選張衡思玄賦:“前長離使拂羽兮。”注:“長離,朱鳥也。”書堯典:“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傳:“鳥,南方朱鳥七宿。”離為火,為日,故神話中此原屬于日后又象征化為南方星宿之朱鳥,或又稱為離朱。山海經所記古帝王墓所所有奇禽異物中,多有所謂離朱者。郭注云今圖作赤鳥者,蓋是離朱之古圖象也。是乃日中神禽即所謂踆烏、陽烏或金烏者。而世傳古之明目人,又或冒以離朱之名,喻其如日之明麗中天、無所不察也。日烏足三,足訛為頭,故又或傳有三頭離珠(朱),于服常樹上,遞臥遞起,以伺瑯玕也(見海內西經“服常樹”節注)。神話演變錯綜無定,大都如此。

7 郭璞云:“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也;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郝懿行云:“北堂書鈔一百四十五卷引此注作『食之盡』,今本『無』字衍也。初學記(卷二十六)引神異經云:『西北荒有遺酒追復脯焉,其味如ā,食一片復一片。』疑即此也。博物志(異獸)云:『越巂國有牛,稍割取肉,牛不死,經日肉生如故。』又神異經云:『南方有獸,名無損之獸。人割取其肉不病,肉復自復。』已上所說二物,義與郭近而形狀則異。”珂案:古小說鉤沈輯玄中記云:“大月氏及西胡,有牛名曰日反,今日割取其肉三四斤,明日其肉已復,創即愈也。漢人入此國,見牛不知,以為珍異。”蜀典卷九“稍割牛”條引涼州異物志云:“月支有羊,尾重十斤,割之供食,尋生如故。”均郭說視肉類也。圖贊云:“聚肉有眼,而無腸胃;與彼馬勃,頗相髣?;奇在不盡,食人薄味。”

8 郭璞云:“所未詳也。”珂案:吁咽與文王并列,疑當是人名。蓋吁咽如屬之視肉、離朱以上種種奇禽異物中,則下文“皆葬其所”之“皆”字無著落,因疑是人名。此人維何?大荒南經云:“帝堯、帝嚳、帝舜葬于岳山。”郭璞注:“即狄山也。”則所謂“吁咽”者,或當是舜之析音,吁咽(因)相切,其音近舜,當即岳山所葬之帝舜也。

9 郭璞云:“今文王墓在長安鄗聚社中。按帝王冢墓皆有定處,而山海經往往復見之者,蓋以圣人久于其位,仁化廣及,恩洽鳥獸,至于殂亡,四海若喪考妣,無思不哀。故絕域殊俗之人,聞天子崩,各自立坐而祭醊哭泣,起土為冢,是以所在有焉。亦猶漢氏諸遠郡國皆有天子廟,此其遺象也。”

10郭璞云:“(丘鳥)久,鴝鹠之屬。”郝懿行云:“(丘鳥)當為鴟。說文(四)云:『(丘鳥)舊,舊留也;舊或作鵂。』是經文(丘鳥)久即鴟舊,注文雊鹠即鵂鹠也,皆聲近假借字。”

11郭璞云:“所未詳也。”郝懿行云:“即吁咽也,吁、虖聲相近。”珂案:咽、交則聲相遠,仍所未詳也。

12王念孫云:“其蓋有字之訛。海內西經(珂案:當為海內北經)云:『昆侖西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

13郭璞云:“言林木泛濫布衍也。”郝懿行云:“范林,海內南經作泛林,范、泛通。”珂案:海內北經亦作“泛林”。

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武县| 包头市| 临夏县| 交口县| 四川省| 井陉县| 西林县| 武川县| 台北市| 舟山市| 台州市| 临邑县| 南漳县| 黔江区| 东莞市| 新宁县| 通海县| 阳西县| 樟树市| 山东| 原平市| 宁津县| 余姚市| 山西省| 本溪市| 彭水| 景洪市| 威海市| 普陀区| 棋牌| 遂溪县| 永丰县| 阳泉市| 清流县| 神木县| 定远县| 共和县| 贵溪市| 郧西县| 双辽市| 黄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