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中山經(7)

  • 山海經校注
  • 郭璞
  • 4795字
  • 2015-12-27 00:07:19

2 郭璞云:“晝隱夜見。”楊慎云:“南中夷方或有之,夜行逢之,土人謂之夜游神,亦不怪也。”珂案:淮南子墜形篇云:“有神二人,連臂為帝候夜,在其西南方。”高誘注云:“連臂大呼夜行。”“人”當是“八”之訛,“大呼”則其異聞也。

3 郭璞云:“當脾上正赤也。”珂案:宋本、吳寬抄本、毛扆校本“脾”作“胛”,明藏經本同,作“胛”是也。胛,肩甲,與經文“赤肩”之“肩”義正相應。郝懿行云當作“膊”,“膊”亦“胛”也。

4 郭璞云:“疑此后人所增益語耳。”畢沅云:“郭說是也。此或秀釋二八神之文。”

畢方鳥1在其東,青水西2,其為鳥人面3一腳。一曰在二八神東。

1 珂案:西次三經云:“章莪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訛火。”淮南子泛論篇云:“木生畢方。”高誘注:“畢方,木之精也,狀如鳥,青色赤腳,一足,不食五谷。”文選東京賦薛綜注:“畢方,老父神,如鳥,兩足一翼,常銜火在人家作怪災也。”說均與此小異。而韓非子十過篇云:“昔者黃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并?,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則畢方又是黃帝隨車之神鳥。實則“畢方”當是“熚烞”一詞之音轉。神異經西荒經云:“人嘗以竹著火中,爆烞而出,臊(山囗)皆驚憚。”“爆烞”即“熚烞”也。或又作“烞熚”,集韻曰:“竹火聲。”“烞熚”——“熚烞”,蓋無非竹木燃燒時嘈雜作聲也。音轉而為“畢方”,故淮南子云:“木生畢方。”廣雅云:“木神謂之畢方。”駢雅云:“畢方兆火鳥也。”則“畢方”者,生于竹木之火,猶今之所謂“火老鴉”也。神話化遂為神鳥畢方,或“見則其邑有訛火”,或“常銜火在人家作怪災”,又轉而為致火之妖物矣。郭璞圖贊云:“畢方赤文,離精是炳。旱則高翔,鼓翼陽景。集乃災流,火不炎上(“上”原作“正”,據匡謬正俗卷七引改,音“省”——珂)。”最能得其概要。

2 珂案:海內西經云:“青水出西南隅以東,又北又西南過畢方鳥東。”

3 郝懿行云:“西次三經說畢方鳥不言人面。”吳承志云:“畢方人面,人面涉下讙頭國人面有翼鳥喙而衍。”

讙頭國在其南,其為人人面有翼,鳥喙,方捕魚1。一曰在畢方東。或曰讙朱國2。

1 郭璞云:“讙兜,堯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帝憐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畫亦似仙人也。”珂案:神異經南荒經云:“南方有人,人面鳥喙而有翼,手足扶翼而行,食海中魚,有翼不足以飛,一名鴅兜。書曰:『放鴅兜于崇山。』一名驩兜。為人狠惡,不畏風雨禽獸,犯死乃休耳。”博物志外國亦云:“驩兜國,其民盡似仙人。帝堯司徒驩兜。民常捕海島中人面鳥。囗去南國萬六千里。盡似仙人也。”文有訛挩。均當本此為說。

2 珂案:淮南子墜形篇有讙頭國。讙頭國或讙朱國當即是丹朱國。鄒漢勛讀書偶識二云:“驩兜(舜典、孟子)、驩頭、驩朱(山海經)、鴅?(尚書大傳)、丹朱(益稷),五者一也,古字通用。”童書業丹朱與驩兜(浙江圖書館館刊四卷五期)亦云:“丹朱、驩兜音近:驩兜古文尚書作鴅?,鴅字從鳥,丹聲;?或作囗,或作咮,從口,朱聲;皆可為丹朱可讀為驩兜之證。”蓋堯子丹朱不肖,堯以天下讓諸舜,三苗之君同情丹朱,而非堯之所為。堯殺三苗之君(見后郭璞注),使“后稷放帝朱于丹水”(海內南經郭璞注引竹書紀年),三苗余眾,亦遷居于丹水以就丹朱,是為南蠻(“苗”“蠻”一聲之轉,“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或又傳為“堯與有苗戰于丹水之浦”,是其證)。丹朱與南蠻旋舉叛旗,堯乃戰之于丹水之浦,人因遂謂“堯殺長子”(莊子盜跖),實則丹朱兵敗懷慚,乃自以為“有罪”,因“自投南海而死”,堯“憐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見前郭璞注),其后子孫繁衍,遂為此讙頭國或曰讙朱國,實則當是丹朱國。南次二經云:“柜山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士。”即是丹朱神話之異聞。吳任臣云:“陶潛讀山海經詩:『鸼鵝見城邑,其國有放士。』或云鸼鵝當為鴅鴸。”為鴅鴸正是也。

厭1火國在其國2南,獸身黑色,生3火出其口中4。一曰在讙朱東。

1 珂案:厭,音饜,義同饜,飽也,足也。

2 珂案:王念孫校衍“國”字,是也。

3 王念孫云:“類聚(藝文類聚)八十引此無『生』字,御覽南蠻六(太平御覽卷七九0)同,又『獸身』上有『其為人』三字。御覽火部二(卷八六九)引無『生』字。”珂案:博物志外國云:“厭光國民,光出口中,形盡似猿猴,黑色。”“厭火”作“厭光”,“火出其口中”作“光出口中”,亦無“生”字,“生”字實衍。

4 郭璞云:“言能吐火,畫似狝猴而黑色也。”珂案:吳任臣云:“本草集解曰:『南方有厭火之民,食火之獸。』注云:『國近黑昆侖,人能食火炭,食火獸名禍斗也。』”則于異人之外又增一異獸矣。明鄺露赤雅云:“禍斗,似犬而食犬糞,噴火作殃,不祥甚矣。”馮夢龍情史卷十九“白螺天女”條略謂:吳堪少孤,得一白螺歸,螺變為美女,助其炊爨。縣宰欲圖其妻,先索蝦蟆毛及鬼臂二物。后乃索蝸牛,妻牽一獸形如犬者以致之。獸食火而糞火,“宰身及一家,皆為灰燼,遂失吳堪及妻”(按實出唐皇甫氏原化記,見舊小說乙集四,“蝸牛”作“蝸斗”)。此“蝸牛”者,即“禍斗”也。

三株樹1在厭火北,生赤水上2,其為樹如柏,葉3皆為珠4。一曰其為樹若彗5。

1 郝懿行云:“初學記二十七卷引此經作『珠』,淮南墜形訓及博物志同。”珂案:作“珠”是也;陶潛讀山海經詩云:“粲粲三珠樹,寄生赤水陰。”字正作“珠”。

2 郝懿行云:“莊子天地篇云:『黃帝游乎赤水之北,遺其玄珠。』蓋本此為說也。”珂案:莊子天地篇云:“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乃一古老神話傳說故事,故淮南子記之,又增攫剟(攫剟原作捷剟,從王念孫說改)。淮南子人閑篇云:“黃帝亡其玄珠,使離朱攫剟索之,而弗能得之也,于是使忽怳而后能得之。”忽怳即象罔也。修務篇亦云:“使未嘗鼓瑟者,雖有離朱之明,攫掇之捷,猶不能屈伸其指。”亦云攫掇(攫剟)。可見黃帝失玄珠故事傳說漢初已有小異,當非如郝氏所說系本三珠樹為說之純粹寓言也。意者此生赤水上之三珠樹,或為黃帝失玄珠神話之別傳,為所失玄珠所生樹乎?

3 王念孫云:“御覽木部三(卷九五四)作實。”珂案:初學記卷二七引仍作葉。

4 珂案:海內西經云:“(昆侖)開明北有珠樹。”即此之類。

5 郭璞云:“如彗星狀。”郝懿行云:“彗,埽竹也,見說文(三);彗星為欃槍,見爾雅(釋天)。”

三苗國1在赤水東,其為人相隨2。一曰三毛國3。

1 郭璞云:“昔堯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殺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為三苗國。”珂案:淮南子墬形篇有三苗民。修務篇云:“竄三苗于三危。”高誘注云:“三苗蓋謂帝鴻氏之裔子渾敦,少昊氏之裔子窮奇,縉云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蓋謂”云者,乃臆想之辭,難于憑信。實則三苗即有苗,亦即苗民。大荒北經云:“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即此苗民。苗民實天帝之裔孫。然關于苗民之神話傳說,一則以附同蚩尤以抗皇帝(黃帝),故皇帝乃“遏絕苗民”,使“無世在下”(書呂刑);一則以聯結丹朱以抗堯,故堯乃“與有苗戰于丹水之浦”(漢學堂叢書輯六韜),使敗入南海而為三苗國:以其頗表現如高爾基所謂之“反抗神的意愿”(蘇聯的文學),是以在舊時統治階級文人筆下,頗見詆諆。至于如神異經所描繪:“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腋,音各——珂)下有翼,不能飛。為人饕餮,淫逸無理,名曰苗民。”則輕詆尤甚,不足道矣。

2 珂案:當即相隨遠徙南海之象也。

3 畢沅云:“苗、毛音相近。”

臷國1在其東,其為人黃,能操弓射蛇2。一曰臷3國在三毛東。

1 郭璞云:“音秩,亦音替。”郝懿行云:“臷疑當為鐵(去金),見說文(十)。玉篇作(呈戈),云:『(呈戈),國名也,在三苗東。』本此。”

2 郭璞云:“大荒經云:此國自然有五谷衣服。”珂案:郭注“大荒經”乃大荒南經,云:“有臷民之國。帝舜生無淫,無淫降臷處,是謂巫臷民。巫臷民?姓,食谷,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穡,食也。爰有歌舞之鳥,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爰處。百谷所聚。”蓋是沃民(海外西經、大荒西經)之流亞也。

3 珂案:此“臷”字當別是一字。經文中凡有“一曰”云者,均校書人就別本所見異文而附著之者,茍國名不異,則僅須書“在╳╳東”或“在╳╳西”而已,無緣復著此同名之國之理。太平御覽卷七九0引此經作“一曰盛國”,作“盛國”是也。蓋臷國之“臷”本作“鐵(去金)”,集韻:“鐵(去金),盛也。”故臷國亦曰“盛國”,亦以其所居之地沃衍豐盛而名國耳。

貫匈國在其東1,其為人匈有竅2。一曰在臷國東。

1 珂案:淮南子墬形篇有穿胸民。高誘注云:“胸前穿孔達背。”藝文類聚卷九十六引括地圖云:“禹誅防風氏。夏后德盛,二龍隆(降)之。禹使范氏(博物志作『范成光』——珂)御之以行,經南方,防風神見禹,怒射之。有迅雷,二龍升去。神懼,以刃自貫其心而死。禹哀之,瘞以不死草,皆生,是名穿胸國。”元周致中纂異域志云:“穿國,在盛海東,有竅,尊者去衣,令卑者以竹木貫抬之。”傳說雖復有增飾,然“盛海”必因“盛國”而來,足證前臷國太平御覽引作“一曰盛國”不誤。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引贏(臝)蟲錄亦云:“穿國在盛海東。”

2 郭璞云:“尸子曰:『四夷之民有貫匈者,有深目者,有長肱者,黃帝之德常致之。』異物志曰:『穿匈之國去其衣則無自然者。』蓋似效此貫匈人也。”

交脛國在其東,其為人交脛1。一曰在穿匈東2。

1 郭璞云:“言腳脛曲戾相交,所謂雕題、交趾者也。或作『頸』,其為人交頸而行也。”郝懿行云:“廣韻引劉欣期交州記云:『交址之人,出南定縣,足骨無節,身有毛,臥者更扶始得起。』引此經及郭注,并與今本同。太平御覽七百九十卷引外國圖曰:『交脛民長四尺。』淮南墬形訓有交股民,高誘注云:『交股民腳相交切。』即此也。”

2 郝懿行云:“此作『穿匈』者,『穿』『貫』音義同。”

不死民1在其東,其為人黑色,壽,不死2。一曰在穿匈國東3。

1 珂案:楚辭遠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王逸注舉山海經有羽人之國、不死之民,以為即此,其實非也。遠游之所謂“羽人”、“不死”,乃人學道登仙之兩階段。初則不死而為地仙,久乃身生毛羽,遐舉而為天仙矣。抱樸子勤求篇云:“是以上士先營長生之事,長生定可任意。若未升玄去世,可且地仙人間。”神仙傳亦云:“馬鳴生受太陽神丹經三卷歸,入山合藥服之,不樂升天,但服半劑為地仙。”故不死實升玄之初階,地仙與天仙乃有微別。天仙云者,御覽六六二引天仙品云:“飛行云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云飛仙。”言之最明。而洪興祖注楚辭,于遠游“仍羽人于丹丘”句下,徑注云:“羽人,飛仙也。”得其旨矣。論衡無形篇云:“圖仙人之形,體生毛,臂變為翼,行于云。”是仙人生羽翼之說明著于漢世者。證以武梁祠石刻畫象,其伏羲與女媧交尾圖象中所刻飛行云中之小仙人,確均生有翅翼。殷蕓小說云:“漢王瑗遇鬼物,言蔡邕作仙人,飛去飛來,甚快樂也。”(見魯迅輯古小說鉤沉)足征六朝時人猶道此不衰。是知遠游之所謂“不死”、“羽人”,實地仙與天仙,非謂殊方之族類也。至此經之所謂羽民國、不死民,則殊方之族類,有其異形與異稟而已,非修煉之謂也。雖然,固亦為眾所企羨,幾與仙人等觀矣。故郭璞注“羽民國”云:“畫似仙人”。屈原天問“何所不死”,王逸注引括地象云:“有不死之國”,淮南子時則篇復有不死之野,呂氏春秋求人篇有不死之鄉,均以“不死”為說,則殆皆古人心目中之仙鄉樂土矣。

2 王念孫云:“御覽人事二十九(卷三八八)引此『壽不死』作『壽考,不死』,后漢書東夷傳引作『不死』,御覽南蠻六(卷七九0)作『壽考』。”珂案:作“壽考,不死”是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东市| 任丘市| 峨山| 剑河县| 兰坪| 天祝| 静海县| 明光市| 武汉市| 余庆县| 楚雄市| 和田市| 同德县| 奇台县| 沾益县| 桑植县| 垦利县| 全椒县| 沧州市| 尼玛县| 西平县| 新昌县| 玛沁县| 麻江县| 嘉黎县| 成武县| 根河市| 哈巴河县| 江安县| 万山特区| 高邮市| 永登县| 临海市| 崇左市| 阿拉善左旗| 石狮市| 文化| 钟山县| 乌什县| 龙井市| 昌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