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珂案:經文濟水,王念孫、郝懿行并校作淯水。
3 郭璞云:“似酒勺形。”郝懿行云:“鵲尾似勺,故后世作鵲尾勺,本此。”
4 珂案:經文鳴,吳寬抄本作名。
又東北五十里,曰祑(上竹下周)1之山,其上多松柏機柏2。
1 郭璞云:“音雕。”
2 珂案:經文機柏,宋本作機桓,王念孫、郝懿行亦并校作機桓,云即無患子,可以浣衣去垢。
又西北一百里,曰堇理之山,其上多松柏,多美梓,其陰多丹雘,多金,其獸多豹虎。有鳥焉,其狀如鵲,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其鳴自叫。
又東南三十里,曰依(車古)1之山,其上多杻橿,多苴2。有獸焉,其狀如犬,虎爪有甲,其名曰?3,善(馬央)(上分下牛)4,食者不風5。
1 郭璞云:“音枯。”
2 郭璞云:“未詳;音葅。”郝懿行云:“經內皆云其木多苴,疑苴即柤之假借字也;柤之借為苴,亦如杞之借為芑矣。”
3 郭璞云:“言體有鱗甲;音吝。”
4 郭璞云:“跳躍自撲也;鞅奮兩音。”
5 郭璞云:“不畏天風。”汪紱云:“或云無風疾也。”
又東南三十五里曰即谷之山,多美玉,多玄豹1,多閭麈,多¤?。其陽多?,其陰多青雘。
1 郭璞云:“黑豹也,即今荊州山中出(之)黑虎也。”
又東南四十里,曰雞山,其上多美梓,多桑,其草多韭。
又東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1,帝臺之漿2也,飲之者不心痛。其上有金,其下有赭。
1 郭璞云:“或作潛。”
2 珂案:經文帝臺之漿,藝文類聚卷八引漿下有水字,太平御覽卷五九同。中次七經休與之山有帝臺之棋,為帝臺所以禱百神者;又有鼓鐘之山,為帝臺所以觴百神者,則帝臺者,蓋治理一方之小天帝,猶人間徐偃王之類是也。晉書束皙傳云:“穆天子傳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見帝臺、西王母。”今本穆傳已無帝臺事,蓋闕佚也。
又東南三十里,曰游戲之山,多杻橿榖,多玉,多封石。
又東南三十五里,曰從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竹。從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其中多三足鱉,枝尾1,食之無蠱疫2。
1 郭璞云:“三足鱉名能,見爾雅。”
2 王念孫云:“疫字因下文其國大疫而誤,當為疾;上文云,(魚帝)魚食之無蠱疾。”珂案:(魚帝)魚已見中次七經少室之山。
又東南三十里,曰嬰(石垔)1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梓2。
1 郭璞云:“音真。”
2 郝懿行云:“即杶字,見說文。”
又東南三十里,曰畢山。帝苑之水出焉,東北流注于視1,其中多水玉,多蛟。其上多(王雩)琈之玉。
1 汪紱云:“視當作瀙,今南陽汝寧間有瀙水。”
又東南二十里,曰樂馬之山。有獸焉,其狀如匯1,赤如丹火,其名曰(犬戾)2,見則其國大疫。
1 吳任臣云:“匯,猬鼠也。”
2 郭璞云:“音戾。”
又東南二十五里,曰葴1山,視水出焉2,東南流注于汝水,其中多人魚,多蛟,多頡3。
1 珂案:葴音緘。
2 郭璞云:“或曰視宜為瀙,瀙水今在南陽也。”
3 郭璞云:“如青狗。”
又東四十里,曰嬰山,其下多青雘,其上多金玉。
又東三十里,曰虎首之山,多苴椆1椐。
1 郭璞云:“椆,未詳也;音雕。”郝懿行云:“類篇云:『椆寒而不凋。』”
又東二十里,曰嬰之山,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錫。
又東五十里,曰大孰之山。殺水出焉,東北流注于視水1,其中多白堊。
1 郝懿行云:“視當為瀙。水經注云:『瀙水又東北,殺水出西南大孰之山,東北流注于瀙。』”
又東四十里,曰卑山,其上多桃李苴梓,多累1。
1 郭璞云:“今虎豆貍豆之屬;累一名縢,音誄。”
又東三十里,曰倚帝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獸焉,狀如鼣鼠1,白耳白喙,名曰狙1如,見則其國有大兵。
1 郭璞云:“爾雅說鼠有十三種,中有此鼠,形所未詳也。音狗吠之吠。”
2 汪紱云:“狙音蛆。”
又東三十里,曰鯢山,鯢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其中多美堊。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
又東三十里,曰雅山。澧水出焉,東流注于視水,其中多大魚。其上多美桑,其下多苴,多赤金。
又東五十五里,曰宣山。淪水出焉,東南流注于視水1,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2,其枝四衢3,其葉大尺余,赤理黃華4青柎,名曰帝女之桑5。
1 珂案:經文五十五里,宋本、毛扆本均無下五字。經文視水,郝懿行校仍當作瀙水。
2 郭璞云:“圍五丈也。”
3 郭璞云:“言枝交互四出。”
4 珂案:經文黃華,藝文類聚卷八十八引作青華,太平御覽卷九五五引作青葉。
5 郭璞云:“婦女主蠶,故以名桑。”珂案:太平御覽卷九二一引廣異記云:“南方赤帝女學道得仙,居南陽崿山桑樹上,赤帝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曰帝女桑。”畢沅云:“案水經注,(宣)山在今河南泌陽縣界,今失名。”泌陽縣,漢時稱比陽縣,屬南陽郡,則宣山即崿山矣,宣山帝女之桑即崿山帝女桑也。赤帝女居此桑火焚升天,故桑以帝女而名,郭釋以“婦女主蠶”云云,殊未諦也。
又東四十五里,曰衡山1,其上多青雘,多桑,其鳥多?鵒。
1 郭璞云:“今衡山在衡陽湘南縣,南岳也,俗謂之岣嶁山。”珂案:此衡山非南岳衡山,郭注以為即南岳衡山,失之,見海經新釋卷十三“三天子之都山”節注1。
又東四十里,曰豐山1,其上多封石,其木多桑,多羊桃,狀如桃而方莖2,可以為皮張3。
1 珂案:上文已有豐山,此山蓋與連麓而別一山,非重出也。
2 郭璞云:“一名鬼桃。”
3 郭璞云:“治皮腫起。”
又東七十里,曰嫗山,其上多美玉,其下多金,其草多雞谷。
又東三十里,曰鮮山,其木多楢杻苴,其草多?冬,其陽多金,其陰多鐵。有獸焉,其狀如膜大1,赤喙、赤目、白尾,見則其邑有火2,名曰(犬多)即3。
1 郝懿行云:“大當為犬字之訛,廣韻作犬,可證。膜犬者,即西膜之犬,今其犬高大濃毛,猛悍多力也。”
2 郝懿行云:“廣韻說(犬多)即出則大兵。”
3 郭璞云:“音移。”
又東三十里,曰章山1,其陽多金,其陰多美石。皋水出焉,東流注于澧水,其中多?石2。
1 郭璞云:“或作童山。”郝懿行云:“經章山當為皋山,注童山當為章山,并字形之訛也。見水經注。”珂案:王念孫校同郝注。
2 郭璞云:“未聞。”珂案:?,俗作脆;郝懿行云:“說文云:『?,小耎易斷也。』此石耎薄易碎,故以名焉。”
又東二十五里,曰大支之山,其陽多金,其木多榖柞,無草木1。
1 珂案:經文無草木,宋本、毛扆本均止作無草,何焯校亦衍木字,郝懿行校同:木字實衍。
又東五十里,曰區吳之山,其木多苴。
又東五十里,曰聲匈之山,其木多榖,多玉,上多封石。
又東五十里,曰大騩之山1,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砥石。
1 郭璞云:“上已有此山,疑同名。”珂案:大騩山已見中次七經。
又東十里,曰踵臼之山,無草木。
又東北七十里,曰歷1石之山,其木多荊芑,其陽多黃金,其陰多砥石。有獸焉,其狀如貍,而白首虎爪,名曰梁渠,見則其國有大兵。
1 郭璞云:“或作磨。”
又東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中有美赭。其木多苴,多(上竹下媚)1。其陽多金,其陰多鐵。
1 郭璞云:“筱屬。”郝懿行云:“筱,箭,見爾雅。又中次十二經云:『暴山多竹箭(上竹下媚)箘。』是(上竹下媚)亦箘屬,中箭也。”
又東二百里,曰丑陽之山,其上多椆椐。有鳥焉,其狀如烏而赤足,名曰(鳥只)鵌1,可以御火。
1 珂案:(鳥只)鵌音枳徒。宋本、毛扆本、汪紱本并作(鳥只)余。
又東三百里,曰奧山,其上多柏杻橿,其陽多(王雩)琈之玉。奧水出焉,東流注于視水。
又東三十五里,曰服山,其木多苴,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錫。
又東百十里1,曰杳山,其上多嘉榮草,多金玉。
1 珂案:經文百十里,宋本、吳寬抄本、毛扆本、汪紱本、吳任臣本、畢沅校本并作三百里。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幾山,其木多楢檀杻,其草多香1。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驎(馬改犬)2,見則天下大風。
1 郝懿行云:“草多香者,即如下文洞庭之山草多葌蘼蕪芍藥芎藭之屬也。”
2 郭璞云:“音鄰;驎(馬改犬)亦作粼,音瓴。”
凡荊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于幾山,凡四十八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其神狀皆彘身人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祈1,瘞用一珪,糈用五種之精2。禾山3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瘞,倒毛4;用一璧,牛無常5。堵山、玉山冢也6,皆倒祠7,羞毛少牢,嬰毛吉玉8。
1 郝懿行云:“祈當為(上幾下皿)。”
2 郭璞云:“備五谷之美者。”珂案:謂用五種精米以祀神;中次十經末云:“糈用五種之糈。”此精字或是糈字之訛。
3 郝懿行云:“上文無禾山,或云帝囷山之脫文,或云求山之誤文。”
4 郭璞云:“薦羞反倒牲薶之也。”
5 汪紱云:“不必犧牷具也。”
6 郝懿行云:“堵山見中次十經,玉山見中次八、九經,此經都無此二山,未審何字之訛。”
7 郝懿行云:“倒祠,亦謂倒毛也。”
8 珂案:經文嬰毛吉玉,江紹原亦以為毛系用字之訛,已見上文中次八經末段注2。
中次十二經洞庭山之首,曰篇1遇之山,無草木,多黃金。
1 郭璞云:“或作肩。”
又東南五十里,曰云山,無草木。有桂竹,甚毒,傷人必死。其上多黃金,其下多(王雩)琈之玉1。
1 珂案:初學記卷二十八引此經云:“云山之上,其實干臘。”又引郭注云:“臘干,梅也。”今經無之,蓋脫。
又東南一百三十里,曰龜山,其木多榖柞椆椐,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青雄黃,多扶竹1。
1 郭璞云:“邛竹也。高節實中,中杖也;名之扶老竹。”
又東七十里,曰丙山,多筀竹1,多黃金銅鐵,無木。
1 郝懿行云:“筀亦當為桂,桂陽所生竹,因以為名也。”
又東南五十里,曰風伯之山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酸石2文石,多鐵,其木多柳杻檀楮。其東有林焉,名曰莽浮之林,多美木鳥獸。
1 珂案:初學記卷二十八引此經作鳳伯之山,風、鳳古本一字也。
2 郭璞云:“未詳酸石之義。”吳任臣云:“酸,蘇官反,音酸。”
又東一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青雄黃,其木多桑楮,其草多竹、雞鼓1。神于兒居之,其狀人身而身操兩蛇,常游于江淵,出入有光。
1 畢沅云:“即上雞谷草,谷、鼓聲相近。”
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銀鐵,其木多柤梨橘?,其草多葌蘪蕪1芍藥芎藭。帝之二女居之2,是常游于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閑,出入必以飄風暴雨。是多怪神,狀如人而載蛇3,左右手操蛇。多怪鳥。
1 郭璞云:“蘪蕪,似蛇床而香也。”
2 郭璞云:“天帝之二女而處江為神也。”汪紱云:“帝之二女,謂堯之二女以妻舜者娥皇女英也。相傳謂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二妃奔赴哭之,隕于湘江,遂為湘水之神,屈原九歌所稱湘君、湘夫人是也。”珂案:堯之二女即天帝之二女也,蓋古神話中堯亦天帝也。參見海經新釋卷七“宵明、燭光”節注7及卷十三“蒼梧丘”節注2。
3 郝懿行云:“載亦戴也,古字通。”
又東南一百八十里,曰暴山1,其木多棕柟荊芑竹箭(上竹下媚)箘2,其上多黃金玉,其下多文石鐵,其獸多麋鹿?3就4。
1 珂案:文選鷦鷯賦注引此經作景山。
2 郭璞云:“箘亦筱類,中箭;見禹貢。”
3 珂案:?音幾,即麂。
4 郭璞云:“就,鵰也;見廣雅。”珂案:王念孫于就上校增其鳥多三字。
又東南二百里,曰即公之山1,其上多黃金,其下多(王雩)琈之玉,其木多柳杻檀桑。有獸焉,其狀如龜,而白身赤首,名曰蛫2,是可以御火。
1 珂案:史記司馬相如傳云:“螹胡豰蛫。”索隱載姚氏引此經作即山,無公字;作山經,無海字。
2 郭璞云:“音詭。”
又東南一百五十九里,有堯山,其陰多黃堊,其陽多黃金,其木多荊芑柳檀,其草多藷藇(上艸下朮)。
又東南一百里,曰江浮之山,其上多銀砥礪,無草木,其獸多豕鹿。
又東二百里1,曰真陵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玉,其木多榖柞柳杻,其草多榮草2。
1 珂案:畢沅校本東下有南字。
2 珂案:榮草已見上文中山經首鼓鐙之山。
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陽帝之山,多美銅,其木多橿杻?1楮,其獸多¤麝。
1 珂案:?,山桑也;音掩。
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銀,其下多碧,多泠石1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獸多麋鹿,多白蛇飛蛇2。
1 珂案:泠石當作?石,已見上文中次四經厘山。
2 郭璞云:“即螣蛇,乘霧而飛者。”珂案:韓非子十過篇云:“昔者黃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騰蛇伏地。”謂此也。一作螣蛇,見爾雅釋魚。
又東二百三十里1,曰榮余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銀,其木多柳芑,其蟲2多怪蛇怪蟲。
1 珂案:宋本、毛扆本,東下有南字,何焯、黃丕烈、周叔弢校同。
2 郝懿行云:“海外南經云,南山人以蟲為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