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5章

  • 廈門志
  • 周凱
  • 4956字
  • 2015-12-27 00:03:19

「易」曰:『舟楫之用,以利天下』。汪洋渤澥,尤非舟楫不為功。廈門海道四達,帆檣畢集;水師巡哨防守之所需,于戰艦尤重。詳載則例及制造瑣屑、商漁販洋大小各船例禁原委,當與海防、兵制互觀,俾為政者得資考焉。志船政。

戰船(附哨船)

額式

國初海寇未靖,岳州鎮標兵所用戰船,俱系民間趕繒、趕艍等船。康熙二十七年海疆既定,設立水師提標五營,始定營制。通省額設繒、艍兵船二百六十六只,水師提標額設七十只。中、左、右、前、后五營各分十四只,編列「海、國、萬、年、清」五字為號,配弁兵炮械,出洋巡哨及防守各汛(自后屢次裁汰改撥,詳「兵制」)。

乾隆六十年,總督長囗以繒、艍等船笨重,出洋緝捕,駕駛不甚得力;奏請擇其已屆折造、大修及將屆折造、大修者,仿照同安梭商船式,分別大小一、二、三等號通省改造八十只。嘉慶四年,復將未改各船一律改造同安梭式。

嘉慶五年,因粵省艇匪竄入閩界,仿照粵省米艇船添造戰船三十只,編為「勝」字號;仍于內地各營裁汰額船三十只,以符定額。配入水師提標「勝」字號十只(自十一號至二十號)。

嘉慶十一年,總督玉德奏添水兵三千名,因戰船低小不能仰攻,添造米艇四十只;后止造八只,編為「捷」字號(自一號至八號),分配內地各營。是年,巡撫溫成惠奏添造大樓洋梭式船二十只,編為「集」字號十只、「成」字號十只;配入水師提標十只(「集」字五號至九號、「成」字五號至九號),海壇、金門二鎮各二只。十六年,總督汪志伊裁汰各營中、小船三十七只,節省修造費用,以增「集」、「成」、「捷」、「勝」等字號各船例價。水師提標裁額船十只(詳「兵制」)。

道光二年,總督慶保、巡撫葉世倬會奏:以米艇不便于閩洋,且戰船照舊額二百六十六只多十五只,請裁汰以節縻費;其余二十三只,俟折造時一律改造一、二、三號同安梭式。道光四年,總督趙慎畛、巡撫孫爾準奏就二十三只內留堪資營用者八只(「勝」字號六只、「捷」字號二只),余悉裁汰(以上「會典」及檔案)。

通省額設大小兵船二百四十二只(臺灣額數在內;更改不載),水師提標五營額設大小兵船五十八只(歸泉廠修造十九只),海壇鎮左、右二營額設大小兵船十八只(歸泉廠修造十一只),金門鎮左、右二營額設大小兵船十八只(盡歸泉廠修造)。

泉廠建置

戰船初制:分派通省道廳修造,差各部賢能司官二人前往督理。康熙二十八年,閩省戰船歸道廳董修,營弁及各府、州、縣按糧議派承修。三十九年,改屬府,于將軍、提鎮附近地方監修。五十二年,令道、府與參、游公同監造。雍正三年,兩江總督查弼納題準設立總局于通達江湖、百貨聚集之所,鳩工辦料,較為省便;歲派道員督造,又派副將或參將一員監視。部價不敷銀兩,向來各州、縣協貼者,仍應如舊。總督覺羅滿保會題設立福、漳、臺三廠;福廠委糧驛、興泉二道輪年監修,許遴委同知、通判各一人,副將許遴委都司、守備各一人,分司其事(「會典」)。

雍正七年九月,總督高其倬題改閩省分設福、漳、臺三廠:福廠,鹽驛(「會典」作糧驛)、興二泉道承修海壇等營船一百三十三只;漳廠,汀漳道承修水師提標等營船一百零一只;臺廠,臺灣道承修臺協等營船九十八只。福州船匠不多,向調泉州府屬船匠幫修;道遠不便,分金門、海壇二鎮戰船五十三只另在泉州設廠,專委興泉道承修。

乾隆元年六月,總督郝玉麟疏稱:福建戰船,福廠鹽驛道承修七十六只、泉廠興泉道承修五十三只、漳廠汀漳道承修九十九只、臺廠臺灣道承修九十六只。臺廠遠隔海洋,難以勻派;泉、漳二廠多寡不均,興泉永道久經改駐廈門,亦為百貨聚集之區,原有舊廠可以修整,應將水師提標中、右二營戰船二十六只改歸泉廠連額修船共七十九只(后因屢有裁改。現在額修船四十八只)。軍工戰船廠,前在廈門水仙宮右、至媽祖宮后止,泉州府承修時所設。后改歸汀漳道,遂廢;居民私蓋屋寮。乾隆五年,復設于媽祖宮之東,南臨海、北臨港;東西四十丈、南北十五丈,蓋造官廳三間、護房六間、廠屋四間、廚房一間,左右前后圍以籬笆。泉廠遂移設廈門(檔案)。

乾隆二十九年,大學士陳宏謀、托恩多奏定「洋行貿易章程」。廈門置造戰船需費甚巨,各洋行自愿幫貼洋銀七千圓,情屬急公,非官為科斂者比;與各衙內規費并裁減五成,留四千圓以資津貼桅柁之用。年終造冊報銷;如有盈余,提解司庫。

奉天金州營戰船額設十號,分閩、浙兩省承造;向派福、泉、漳三廠勻辦,水師撥游、守等弁駕送奉天旅順口交收。三年小修,五年大修;其修理木料,均由閩、浙采辦解赴配用。統計十六年承造一次。乾隆九年,裁船四號。嘉慶四年,補造四號,閩、浙分造;福、泉二廠各一只(船系二號同安梭),并杉板例價不敷銀兩,道、府養廉勻攤;道六成、府四成。后裁(始于何年,檔案無查)。

雍正九年,天津水師營戰船,分江、浙、閩、粵四省承造。乾隆囗囗年,裁。嘉慶二十二年,復設天津水師綠營,補造大號同安梭四船、小號同安梭四船,閩省應造二船;福廠二號船一只、泉廠一號船一只,并杉板不敷銀兩,道、府養廉分扣(以上「會典」及檔案)。

修造例限

康熙十三年,定限各省戰船三年小修、五年大修。二十九年題準:各海汛戰、哨船,新造后三年小修,小修后三年大修。大修后三年尚堪應用,仍令大修;或不堪修理,督、撫題明折造。內河戰船,仍三年小修、五年大修;大修后亦如之。

康熙二十九年,議準各省戰船至應修之年,以文到日為始,限一月領船、再限一月估價報部;覆準后以部文到日為始,大修限三月、小修限兩月完竣,逾限者分別議處。

雍正十一年,報銷限期:臺灣限十月,福、泉、漳各廠限四月;均以工竣日起限。乾隆元年應修之船,限營弁一月內駕廠,承修之員驗明收管。

雍正十年,議準福建大號趕繒船,身長九丈六尺、板厚三寸二分,身長八丈、板厚二寸九分;二號趕繒船,身長七丈四尺及七丈二尺、板厚二寸七分;雙篷艍〈舟古〉船,身長六丈、板厚二寸二分,每板一尺三釘。乾隆六十年、嘉慶五年,令照商船、民船之式,不得過于笨重,以節縻費。

康熙三十四年,以修理銀數核減太過,恐臨時船料單薄復行大修,以致貽誤;議照地方工料價值估題報銷。乾隆八年,議準福、泉、漳三廠小修正價每百兩加津貼銀一百三十兩、大修加一百二十兩、折造加一百十兩。

康熙五十二年,覆準戰船風篷桅索,除應修之年不給外,每歲給銀一次更換。雍正十三年,改為三年中準其領銀更換一次。旋準循照舊例,按年更換。又按年給銀三百兩,以為燂洗油艌之用,按季燂洗。其銀均由營弁支領。

乾隆十四年,以海洋憑虛御風,全憑帆力;大篷旁加插花、桅頂上加頭巾頂,一體動公制用,造冊交廠修換。

乾隆六年,閩省所用桅木,仍令各道采辦;泉廠令興、泉、永三府、州協辦。

道光元年,總督慶保因歷年承辦戰船,江、浙等省屢次委員采買,伐木過多,出產缺乏;桅木一時難得,各廠停工待料,不能克期興辦。每逢巡哨,以致雇用商船。奏請寬免歷任遲延各員處分,仍勒令派丁來閩造補,禁止雇用商船。

道光三年,署總督葉世倬奏定疏通章程:福、泉、漳三廠每月修船一只,遇閏加修一只;「集」、「成」字號大船一只,抵兩只。署任半月以上者,修一只。在外洋遭風擊碎應行補造之船,隨到隨造,不在數內(在內洋擊碎,人力可使之處,由地方官查勘,歸營員賠造)。每年以一十二船為率,遇閏增一;自道光二年正月為始。臺灣遠隔重洋,應聽自行籌辦;不與焉(以上「會典」及檔案)。

哨船

水師提標五營,乾隆九年添設槳船十九只,編列「江、河、千、載、謐」字號,分配五營,在各汛內海港〈氵義〉巡哨。中營五只,「江字」一號至五號;左營四只,「河」字一號至四號;右營二只,「千」字一號至二號;前營四只,「載」字一號至四號;后營四只,「謐」字一號至四號。其新建、折造、大修、小修,歸營自行修理,赴藩庫領價(船皆八槳、六槳)。

興泉永道、廈防同知各捐造哨船二只,派水馬快巡查內港。后皆八槳,捐廉自造,不在額內。巡道哨船二只,道光五年裁(以上檔案)。

泉廠額修戰船字號數目

海壇鎮標右營,大小戰船八只;海右「固」字一號、「勝」字十一號(俱二號同安梭、「固」字二號、三號(俱一號同安梭)、「固」字四號、五號、六號(俱三號同安梭)、「成」字二號(系大橫洋同安梭)。

海壇鎮標左營,戰船三只:海左「勝」字六號、七號、八號(俱一號同安梭)。

金門鎮標左營,大小戰船九只:金左「金」字一號(系二號同安梭)、「金」字二號、三號、四號、五號、「捷」字二號(俱二號同安梭)、「金」字六號、七號(俱二號同安梭)、「集」字四號(系大橫洋同安梭)。

金門鎮標右營,大小戰船九只:金右「湯」字一號、三號、四號、五號、六號(俱一號同安梭)、「湯」字二號、「捷」字四號(俱二號同安梭)、「湯」字七號(系三號同安梭)、「成」字三號(系大橫洋同安梭)。

水師提標中營,大小戰船九只:提中「海」字一號(系二號同安梭)、「海」字二號、三號、四號、五號(俱一號同安梭)、「海」字六號、七號(俱三號同安梭)、「集」字五號、「成」字五號(俱大橫洋同安梭)。

水師提標右營,大小戰船十只:提右「萬」字一號、六號、七號、八號(俱三號同安梭)、「萬」字二號、三號、四號(俱一號同安梭)、「萬」字五號(系一號同安梭)、「集」字七號、「成」字七號(俱大橫洋同安梭)。

以上共船四十八只(每船各帶杉板船一只)。

修造戰船銀數

一號同安梭(梁頭一丈九尺):新造正價、津貼銀共一千零一十五兩九錢五分;除扣平余二十兩零三錢一分九厘外,應領銀九百九十五兩六錢三分一厘。折造正價、津貼銀共七百四十六兩七錢二分三厘;除扣舊料變價二成一百四十九兩三錢四分四厘六毫、又扣平余十一兩九錢四分七厘六毫外,應領銀五百八十五兩四錢三分零八毫。大修正價、津貼銀共五百零八兩一錢六分九厘;除扣舊料變價一成五十兩零八錢一分六厘九毫、又扣平余九兩一錢四分七厘五毫外,應領銀四百四十八兩二錢零四厘六毫。小修正價、津貼銀共三百六十三兩六錢五分三厘;除扣舊料變價一成銀三十六兩三錢六分五厘三毫、又扣平余六兩五錢四分五厘七毫外,應領銀三百二十兩零七錢四分二厘。每次加巾頂、插花銀四十八兩。

二號同安梭(梁頭一丈六尺五寸):新造正價、津貼銀共七百九十九兩四錢二分八厘;除扣平余十五兩九錢八分八厘四毫外,應領銀七百八十三兩四錢三分九厘八毫。折造正價、津貼銀共五百八十七兩五錢八分;除扣舊料變價二成一百十七兩六錢六分、又扣平余九兩三錢九分八厘四毫外,應領銀四百六十兩五錢二分二厘。大修正價、津貼銀共三百九十九兩八錢六分七厘;除扣舊料變價一成三十九兩九錢八分六厘七毫、又扣平余七兩一錢九分七厘七毫外,應領銀三百五十二兩六錢八分九厘三毫。小修正價、津貼銀共二百八十六兩一錢五分;除扣舊料變價一成二十八兩六錢一分五厘、又扣平余五兩一錢五分七厘外,應領銀二百五十二兩三錢七分八厘。每次加巾頂、插花銀四十三兩。

三號同安梭(梁頭一丈五尺):新造正價、津貼銀共七百四十四兩二錢五分二厘;除扣平余十四兩八錢八分五厘四毫外,應領銀七百二十九兩三錢六分六厘六毫。折造正價、津貼銀共五百四十七兩二分四厘;除扣舊料變價二成一百九兩四錢四厘八毫、又扣平余八兩七錢五分二厘三毫外,應領銀四百二十八兩八錢六分六厘九毫。大修正價、津貼銀共三百七十二兩二錢六分九厘;除扣舊料變價一成三十七兩二錢二分七厘、又扣平余六兩七錢八厘四毫外,應領銀三百二十八兩三錢三分三厘四毫。小修正價、津貼銀共二百六十六兩四錢;除扣舊料變價一成二十六兩六錢四分、又扣平余四兩七錢九分五厘二毫外,應領銀二百三十四兩九錢二分四厘八毫。每次加巾頂、插花銀三十九兩。

「集」字號(梁頭二丈六尺):新造正價、津貼銀共五千九百二十三兩七分六厘;除扣平余一百十八兩四錢六分一厘五毫二絲外,應領銀五千八百四兩六錢四毫八絲。折造正價、津貼銀共三千八百四十八兩九錢七分九厘;除扣舊料變價二成七百六十九兩七錢九分五厘、又扣平余六十一兩五錢八分五厘六毫六絲四忽外,應領銀三千十七兩五錢九分九厘五毫三絲六忽。大修正價、津貼銀共二千六百十九兩三錢五分七厘;除扣舊料變價一成二百六十一兩九錢三分五厘七毫、又扣平余四十七兩一錢四分二厘六毫外,應領銀二千三百十兩二錢七分二厘八毫六絲四忽。小修正價、津貼銀共一千八百七十四兩四錢四分七厘;除扣舊料變價一成一百八十七兩四錢四分四厘七毫、又扣平余三十三兩七錢四分四絲六忽外,應領銀一千六百五十三兩二錢六分二厘二毫五絲四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颍县| 临沧市| 哈巴河县| 萨嘎县| 贺州市| 茶陵县| 重庆市| 泌阳县| 桦甸市| 山西省| 神木县| 汶川县| 舞阳县| 玛沁县| 霍邱县| 马关县| 庆元县| 宁强县| 贵定县| 鹤峰县| 丰台区| 海盐县| 格尔木市| 邹平县| 永寿县| 筠连县| 贵南县| 惠水县| 大荔县| 南木林县| 色达县| 无棣县| 阿拉善左旗| 临武县| 县级市| 鹤岗市| 柳河县| 黔南| 桐梓县| 大丰市| 竹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