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 廈門志
- 周凱
- 3308字
- 2015-12-27 00:03:19
水師提標多世襲人員,附載「會典」世爵俸銀:一等輕車都尉兼一云騎尉俸銀全年二百三十五兩,一等輕車都尉俸銀二百一十兩,二等輕車都尉俸銀一百八十五兩,三等輕車都尉俸銀一百六十兩,騎都尉兼一云騎尉俸銀一百三十五兩,騎都尉俸銀一百一十兩,云騎尉俸銀八十兩,恩騎尉俸銀四十五兩。
兵餉
戰兵:每名每月餉銀一兩五錢、米折銀一錢五分,本色米一斗五升。
守兵:每名每月餉銀一兩、米折銀一錢五分、本色米一斗五升。
中營戰兵:除外委名糧外,共四百二十八名,全年餉銀共七千七百零四兩、米折銀共七百七十兩四錢,本色米共七百七十石零四斗。守兵:四百十三名,全年餉銀共四千九百五十六兩、米折銀共七百四十三兩四錢,本色米共七百四十三石四斗(閏月外加)。
左、右、前、后四營戰兵:除外委名糧外,各營四百三十三名,全年餉銀各七千七百九十四兩、米折銀各七百七十九兩四錢,本色米各七百七十九石四斗。四營守兵:各四百十三名,全年餉銀各四千九百五十六兩、米折銀各七百四十三兩四錢,本色米各七百四十三石四斗(閏月外加)(以上營冊)。
俸、餉各項,五營按季派員赴布政使司承領到營,各官支取官俸,兵餉存貯廈防廳庫,逐月支付守備發給。米折銀按季在糧道庫承領,亦逐月交守備發給。本色米由糧道檄廈防同知碾給,五營逐月發給各兵印照,赴廈防廳恒裕倉關支。以上俸、餉各項今年支過,于次年二月內造冊通詳咨部。
附已裁新兵口糧:每月每名餉銀一兩五錢、米折銀一錢五分,本色米一斗五升。四營兵六十一名,全年餉銀一千零九十八兩、米折銀一百零九兩八錢,本色米一百零九石八斗。
優恤
乾隆二十四年:各直省綠營兵丁遇有紅白事件,官給賞銀——白事若本身及祖父母、父母、妻子,紅事若娶妻、嫁女、娶媳。凡祖父母、父母白事,如子孫多人俱在領賞之例者,但視一人給與;娶妻、嫁女、娶媳紅事,無論長子、次子、長女、次女均準賞給。白事銀四兩、紅事銀三兩。
乾隆三十九年:直省各標營余存營庫銀兩毋庸買谷,按年于四月間青黃不接,借給各兵自行買糶。不計豐歉,每名借銀一兩五錢;俟七月起、至十一月止,逐月就餉勻扣歸款。
乾隆五十三年:臺灣換防兵丁遠涉重洋,費用較多;照新疆換防之例,一體支給行糧、坐糧,以資養贍。
乾隆五十五年:臺灣、澎湖各營戍守兵丁于應得錢糧外,每名每月加給餉銀四錢;在于叛產租息、變價及鹽課盈余等項下撥補。
嘉慶二年:福建臺灣、澎湖等處戍守班兵分作四起派往,限兩年換竣:第一起:限正月初一日出營,糧餉以四月初一日住支;第二起,限七月初一日出營,糧餉以十月初一月住支;第三、第四起,限次年正月、七日初一日出營,糧餉以四月、十月初一日住支。將起住糧餉日期,造報咨部。
嘉慶十五年:臺灣換防兵應支糧餉,例按四月十日起、止該兵班滿之日,即行停餉。今議班滿候代兵丁,仍支餉銀一半。新派換防兵丁,先予半餉;俟其到臺后,再將班兵餉停止。
嘉慶十六年:閩省巡洋緝匪弁兵,如往別境并本境在洋追捕,每名每日給口糧銀四分;在于交商生息項下動支。如僅在本境內洋巡緝,祗給額設鹽菜勻發銀兩,不準支領口糧。
嘉慶十六(囗)年:水提標征存營庫租項,歸貯廈防同知庫;仍照舊例,于此項內借給各兵買谷,扣收歸款。
嘉慶二十年:因洋海肅清,出洋弁兵口糧銀改為每名每日給口糧銀三分(總督汪志伊奏)。
嘉慶二十四年:水提標五營弁兵出洋巡緝口糧名數,原無定額;今海氛既靖,定以五百名為數,支給口糧。如遇載班兵、運餉等差,就中抽撥,不準額外多派支銷。
道光元年:準各標營兵丁借給谷價銀兩,由提鎮折奏咨部(俱本「會典」)。
提標各兵,按年屆七月十五日,每名借給銀三錢,為中元銀;于廈防同知庫貯營租項內撥支,俟自八、九兩月餉銀扣完歸款。又各兵每于年終時,撥廈防同知庫貸營租項內借給度歲銀每名一兩五錢,俟自次年二月起、至七月止就餉勻扣歸款。又每名度歲米五斗,亦撥廈防同知恒裕倉貯積谷項內借給;俟自次年三月起、至十二月止,就各兵應支本色米額內按十個月勻扣歸倉。俱由提督咨部(三條檔案,失年月)。
按提標有征收廈門房池租銀三萬二千一百八十七兩有奇,為存營庫銀兩。嘉慶十六年,歸廈防廳同知貯庫(每年由中營解廳五百八十五兩零),仍由營照舊借給青黃不接谷價銀。初由提督轉咨督、撫咨部,道光元年部準由提督專折奏咨。七月中元,每兵借銀三錢以祀其先,謂之中元銀;歲底每兵借銀一兩五錢,謂之度歲銀:均由提督札行廈防廳于房池租項下撥給,照例扣完。又歲底每兵借給米五斗,亦札行廈防廳于積谷項下借給,均照例按月扣完;由提督咨部。
又水師提標有緝匪銀兩,兵丁每名加九分,以貼哨船各兵巡緝盜賊之需;向藩庫支領。廈門各行商于嘉慶初年捐銀七千八百兩,歸廈防廳查收,撥為此款津貼。每年由布政司文檄支取銀五千四百兩有奇,兩月發一次;其余不足銀兩,由廈門先行墊發,于藩庫收存米艇生息項下歸補。
馬匹
水師提督馬二十匹,中營參將馬八匹,左、右、前、后四營游擊各馬六匹,五營守備各馬四匹,五營千總各馬二匹,五營把總各馬二匹(「會典」。各自備)。
戰船(「船政略」只載泉廠應行修造之船。而五營戰船,有該漳廠修造者裁革,宜參考)
康熙十七年,建設水師提標。時海疆未靖,所用各處趕繒船、趕繒船,額數隨時增減不定。
康熙二十七年,定設五營戰船共十七只,編列「海、國、萬、年、清」五字為號。分中、左、右、前、后五營各十四只,用以出洋巡緝,哨守各汛。
雍正九年,以「海」字二號、「萬」字二號兩船撥赴督標水師營。
乾隆二十五年,裁「國」字六號、「年」字十四號、「清」字十四號共三船。
乾隆三十四年,裁「海」字十三號、十四號、「國」字八號、十三號、「萬」字八號、十三號、「年」字七號、十一號、「清」字十一號、十三號共十船。
乾隆六十年,因趕繒船笨重,駕駛不甚得力;改為同安梭船式。
嘉慶八年,以「海」字八號、「國」字十號、「萬」字三號,「年」字十三號、「清」字九號共五船,撥赴福寧左營。
嘉慶十六年,以「海」字五號、八號、十一號,「國」字二號、三號、五號、十四號、「萬」字十一號、十四號、「年」字八號、十號、「清」字八號、十二號共船十二船,皆窄小不堪涉歷外洋,裁汰。
五營戰船除裁改外,現共船三十八只:中營「海」字七只、左營「國」字六只、右營「萬」字八只、前營「年」字八只、后營「清」字九只。
嘉慶十一年,因剿捕海寇于外洋,添造大橫洋船共二十只,編列「集、成」二字為號;以十只歸水師提標,分配五營:中營「集」字五號、「成」字五號,左營「集」字六號、「成」字六號,右營「集」字七號、「成」字七號,前營「集」字八號、「成」字八號,后營「集」字九號、「成」字九號。
五營大戰船十只,現配載班兵、硝磺、俸餉各差務,渡臺灣、澎湖。
乾隆九年,添設槳船十九只,編列「江、河、千、載、謐」五字為號;分配五營:中營配「江」字一號至五號船五只、左營配「河」字一號至四號船四只、右營配「千」字一號至二號船二只、前營配「載」字一號至四號船四只、后營配「謐」字一號至四號船四只。五營共槳船十九只,分派各汛內洋巡防。
軍器
火藥局:五營同一局,在北門城內箭道邊(乾隆十七年建)。火藥、鉛子均備貯三年:火藥四萬三千一百觔零四兩、鉛子二萬零二百九十觔。
軍器局:五營各一局。中營局在北門城內、左營局在西門城內西庵宮側、右營局在北門城內、前營局在南門城內武廟側、后營局在北門城內箭道邊(俱乾隆十七年建)。花鐵盔甲二千七百七十七頂身,弓箭一千二十三副、鳥鎗二千三百七十七桿,藤牌、牌刀各三百六十六面口,腰刀三千八百四十八口,行營炮五十位,金龍大旗九十五桿副,金飛虎火攻大旗十桿副,虎衣、帽、褲五十五副,戰衣三百九十三領副,火攻衣四百五十五領副,大、中、小鉎炮二百十四位,百子炮一百十二門,子母炮五十位,單賬房一百九十架,夾賬房三十六架,銅鑼鍋二百零七口,鐵斧、〈金仗〉、鐮、镢各二百把,紅彝炮四十一位,頭巾頂二十七架,戰被四十領,得勝號帽三千一百四十八頂,得勝號褂二千三百身,戰箭三萬八千七百六十枝,棕蓑衣一百零五領,盔尖并纓一千五百枝,盔襯帽一千五百頂,大涼棚五架,雙手帶刀二百十二把,長鎗七十五桿,片刀六十三把(俱本營冊)。
演武場:建在五老峰前。
水操臺:舊建在五老峰前,今移風神廟。
五營公箭道:在北門城內(三條重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