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海事例極廣,水師提標五營所分廈門汛地,是其專責;而巡防外洋,北至烽火、南至銅山。提督巡閱亦如之;節制金門、海壇、南澳三鎮,兼轄臺灣、澎湖全省水師軍務。平日派員與廈防同知稽查海口,商、漁各船出入及私渡奸民,則事例宜詳。有事則率全軍注之;不分浙、粵,凡島嶼之遠近、沙線之險夷、風云潮汐之當測、停泊樵汲之有所,尤宜預講也。故采掇舊聞,以訪諸夙諳者附之于卷,俾軍士商賈資所考證。若謂即此可盡防海之事,則不敢云。為防海略。
建置
宋嘉佑三年,知福州守蔡襄奏請延海地方,教習舟船以備海道。靖康三年,輔臣李綱奏立沿海水軍戰艦。熙寧間,設石湖、石井、小兜水寨防海。干道間,增水寨軍士。淳熙十三(囗)年,置水澳寨。淳熙十三(囗)年,置寶林、法石二寨。嘉定移寶林兵,立寶蓋寨;增兵防守。
明洪武初,禁民不得出海。五年,命海舟防倭。二十年,命江夏侯周德興入福建,抽三丁之一為沿海戍兵防倭。移置衛所于要害處,又置沿海巡檢司,設弓兵。是年,又設浯嶼水寨。二十三年,令海濱衛所每百戶及巡檢司皆置船二,巡海上盜賊。
永樂四年,命豐城侯李彬等沿海捕倭,招島人、蜑戶、賈豎、漁丁為兵。
嘉靖二十六年,都御史朱紈、副使柯喬以海上耆民充捕盜(議出都指揮黎秀大,為漳、泉民所怨謗。劾免官)。三十七年,都御史王詢請分福建水軍為三路,各領以參將。泉漳一路駐詔安,南日、浯嶼、銅山、懸鐘等處皆聽節制。四十一年,總兵俞大猷請備沿海墩臺,以備瞭望。四十三年,巡撫譚綸請復五寨舊地。
隆慶四年,添設浯銅游兵(詳「兵制」)。
萬歷二十五年,分浙兵于水寨;又設澎湖游兵(以上「府志」)。
國朝順治十八年,遷沿海居民,以垣為界;三十里以外,悉墟之。
康熙十八年,沿海二、三十里量地險要,各筑小寨防守,限以界墻(耿逆之亂,遷民悉復故土。及康親王平定閩疆,疏稱『遷界累民,聽其自便』。至是年,督、撫復請遷焉)。
康熙二十八年,水師總兵官俱應親身出洋,督率官兵巡哨;違者,照規避例革職。
康熙四十二年,沿海各營有島嶼洋面,派定船只,以將備帶領常川駐守。其余各汛,以千、把游巡。
康熙四十三年,沿海地方以千、把總會哨,副、參將每月分巡,總兵官于每年春、秋二季出洋總巡。
康熙四十八年,準閩粵、江、浙四省每年輪委總兵官親領官兵,自二月初一日出洋,在所屬本汛洋面周遍巡查;至九月底撤回。遇有失事、獲賊,照例分別題參、議敘。
康熙五十年,浙閩捕魚船只,不許越省行走。令沿海一帶水師營管轄,取州、縣官保結,送沿海一帶提鎮、副將,令其約束。五十一年,準內地往臺灣之人,該縣給發照單。良民情愿入臺籍居住者,令臺灣府、縣查明出具印文,移付內地府、縣知照。該縣申報該道稽查,報明該督、撫存案;文武汛口員弁,驗照放行。
康熙五十一年,奸匪船只出入海口;若遇失事,將守口官罰俸一年。至盜從外洋竊發,非守口官所能越汛稽查發覺,咎在分巡委巡將,守口官免議。外洋行劫之后,散黨登岸混冒入口,守口官失于覺察,仍照例罰俸。其盜由海口以內奪船偷越出洋失事發覺,將失察守口各官照海洋失事初參例,降一級留任巡緝。
康熙五十三年,各標營船巡哨,刊刻某營第幾號哨船照;兵丁、舵工、水手例各給與腰牌,刊明姓名、年貌、籍貫。
康熙五十五(囗)年,福建水師提標五營、澎湖水師二營、臺灣水師三營派撥兵船,各書本營旗幟,每月會哨一次;彼此交旗為驗。
康熙五十五(囗)年,凡內洋失事,專、兼各官仍照內地盜案處分(今改為照內地無墩防處所武職之例,印捕官初參停升、二參罰俸一年、三參罰俸二年、四參降一級留任;兼轄統轄官初參罰俸三月、二參罰俸六月。拿獲及半未獲盜首,印捕官初參罰俸一年、二參罰俸二年);外洋被劫難定,專汛兼轄應將文職免其處分。倘系內洋失事捏稱外洋,后被事主告發、或查出之日,將專、兼各官皆照諱盜例處分。
康熙五十六年,海壇、金門二鎮各分疆界為南北總巡。每歲提標撥船十只,將六只歸于巡哨南洋總兵官調度、四只歸于巡哨北洋總兵官調度,均于二月初一日起、至九月底止,期滿撤回。
康熙五十八年,凡往臺灣之船,必令到廈門出入盤查,一體護送,由澎而臺。從臺而歸者,亦令一體護送,由澎到廈,出入盤查,方許放行。又往臺之人,必由地方官給照。單身游民無照偷渡者,嚴行禁止;如有違犯,分別兵民治罪。哨船偷帶者,該管專轄各官分別議處。
雍正七年,拿獲偷渡過臺人犯,問明從何處開船,將失察水汛及本地文武各官照失察奸船出入海口例議處。
雍正十二年,洋船偷渡民,每在初出洋面之際。福建海船掛驗出口,該官弁押交大擔汛轉交浯嶼汛撥船押送東椗以外洋面;俟其乘風放洋后,方許回汛。
雍正十三年,福建南澳鎮左營及金門鎮之銅山洋汛,歸南澳鎮巡察。
乾隆三十七年,內洋失事,文武帶同事主會勘。外洋失事,聽事主于隨風飄泊之處,帶同舵水赴所在不拘文武衙門呈報。該衙門即訊明由何處放洋、行至被盜處所約有若干里數?將該事主開報贓單,報明該管文武印官查照洋圖定為何州、縣營汛的轄;一面飛關所轄州、縣會營差緝。其事主即行寧釋,毋庸候勘。以事主報到三日內,出詳馳遞督、撫衙門查核,行查海關各口將稅簿、贓單互相較核。有貨物相符者,即將盜船伙黨姓名呈報關拿(此條,現奉以洋圖為憑,須事主指認;不必帶往海洋)。
嘉慶六年,福建巡洋兵官,每年自二月起、至五月止為上班,六月起、至九月止為中班,十月起、至次年正月止為下班;按雙、單月輪班巡哨。又各省沿海水師分巡各官,如派撥不敷,準以千總、把總出洋,作為協巡開報。
汛口
文汛口在廈門城南玉沙坡(一名海沙坡),距廈門城三里、離同安縣水程一百里(離縣陸路七十里、過江三十里,合百里)。廈防同知司理。廈門為通臺販洋、南北貿易商船正口,廈防同知為司口專員。凡渡臺及南北經商、販洋之船出入,掛驗牌照、稽查舵水人等箕斗及搭客姓名籍貫給照放行;盤收臺運兵谷、兵米、傳遞臺灣文書夾板,管理地方事務。其汛口,俗呼文汛口。
武汛口在玉沙坡,與文汛口近。水師提標中營參將司理。商船出入,赴口掛驗。
大擔汛口在廈門南海中,距城水程五十里。與浯嶼、小擔嶼犄角聲援,皆海口要害。水師提標五營將備輪管。掛驗南北船、臺船牌照(單月輪右、前、后三營游擊,雙月輪中、左、右、前、后五營守備各一員巡防,兼轄大擔炮臺汛及守口水哨)。
炮臺汛口在玉沙坡,與文、武汛口毗連。提標五營弁〔兵〕輪守(五營按月輪派千、把總一員領兵防守)兼查出入商船牌照。
以上文、武各汛口稽查船只出入餉課,由海關征收(詳「關賦志」)。
汛地
高崎汛城西北三十里;通同安驛站大路之正渡。提標中營弁兵防守。北臨海,至大沉礁與潯尾汛交界;南至塘邊觀音亭八里,與金雞亭汛接壤;西至竹坑社八里,與馬鑾汛交界;東至鍾宅洪水橋十里,與蛟塘汛接壤。
五通汛城東北三十里;由廈抵劉五店要津。提標左營弁兵防守。東臨海至找仔嶼,與右營水汛交界;西陸路十五里至洪山柄中侖社,與金雞亭汛接壤;南至塔埔虎仔山十里,與東澳汛接壤;北至坂尾社東埭五里,與高崎汛接壤。
蛟塘汛城東北二十五里。……提標左營兵戍守(隸五通汛)。
金雞亭汛城東北十五里。提標后營兵戍守。東至張侖二里,與蛟塘汛接壤;西至烏石埔社七里,與高崎汛接攘;南至麻灶社十里,與深田堆接壤;北至金山仔七里,與蛟塘汛接壤。
東澳汛城東二十里許。提標右營兵防守。東臨海以檳榔嶼為界,遠望金門烈嶼,水程約五十里;西陸途至洪山柄八里,與蛟塘汛接壤;南至長沙五里,與黃厝社水汛交界;北至蓮山頭鄉四里,與五通汛接壤。
安海汛(即湖里汛)城南八里;為廈要隘。提標前營弁兵汛守。北負山;南臨海至白石頭外港,與大擔汛交界;東至何厝鄉五里,與東澳汛接壤;西至西邊社八里,與曾厝埯汛接壤。
白石頭汛城南十五里;與擔嶼相表里,為海口要地。提標五營輪派弁兵防守。南臨海,與小擔水汛交界;北與曾厝埯汛接壤;東至何厝社,與黃厝社炮臺汛接壤;西與安海汛接壤。
曾厝埯汛城南十里許。內固廈門,外控擔嶼、浯嶼之沖,安海汛為其協防。提標前營兵防守。東至煙墩腳三里,與黃厝社汛接攘;西界鳥坑圓汛一里,南界白石頭汛二里,北至溪邊社二里。
鳥坑圓汛城南八里。為次要之地,安海汛與之協防。提標前營兵防守。南臨海一里,與鼓浪嶼水汛交界;東界曾厝埯汛五里;西至大埔頭二里,與廈港炮臺汛接壤;北至西邊社,與曾厝埯汛接壤。
——以上九汛為內汛,在廈門本地;同安縣屬。
鼓浪嶼汛在廈城西南隔水相對,水程二里;為廈輔車。提標前營弁兵防守。北臨海水程一里,與嵩嶼外汛交界;南臨海水程一里,與圭嶼水汛交界;西至內厝澳臨海水程三里,與嵩嶼汛交界;東一里至鹿耳礁臨海,與廈港炮臺汛交界。
大擔炮臺汛屹峙海中,與小擔嶼對;皆廈島外藩。前后設汛,提標右、后二營弁兵防守。又設哨船巡防,曰水汛。前炮臺汛,系提標后營輪派千總、把總領兵防守;汛地北與后炮臺汛連界,南隔海與小擔汛交界,東臨海與金門水汛交界。后炮臺汛,系提標右營輪派千總、把總領兵防守;汛地東臨海與金門水汛交界,西臨海與白石頭水汛交界,北隔海與東澳汛交界,南與前炮臺汛連界。其水汛系提標五營輪派千總、把總、外委五員各帶兵四十名駕船偵巡,協防大、小擔汛,為海口重地。
小擔汛在廈門南海中,水程五十里;險同大擔嶼。提標左營弁兵防守。東至獅球三里,臨海與金門右營水汛交界;西臨海,至丈八礁;南隔海水程約十五里,與浯嶼汛交界;北隔海五里,與大擔汛交界。
鼎尾汛在廈門西北,水程五十里。提標前營兵防守。東五里與新埯汛接壤,西至龍門嶺、五通嶺十里,南至蘇嶺、云窩嶺十里;北至下游社十里,與同安營陸汛接壤。
白礁汛在廈門西,水程六十五里。提標前營兵防守。南臨海水程五里,與嵩嶼水汛交界;北陸途八里至通心亭,與同安營陸汛接壤;東八里,與海滄汛接壤;西十里至壺嶼橋,與壺嶼汛接壤。
高浦汛在廈門西北,水程三十五里。向稱重地,明置千戶所。今提標后營兵防守。南臨海,與排頭門汛交界;北陸途四里至杏林社,與同安營灌口陸汛接壤;西陸途五里,與馬鑾汛接壤;東臨海水途二里,與潯尾汛交界。
馬鑾汛在廈門西北,水程四十里。明設戍砦,隸高浦所。今提標后營兵防守。東臨海,與高崎汛交界;西十里至市頭崎,與同安營灌口陸汛接壤;北五里至排頭社,與高浦汛交界;南臨海,隔港與鼎尾汛交界。
石潯汛在廈門北,水程百十里;為溪海接流入縣之區。提標后營兵防守。東至龍崛社二里,與同安營洪塘汛接壤;西臨海,與窯頭汛交界;南至石崎社二十里,與劉五店汛交界;北至吳厝街二里,與同安營岳口陸汛接壤。
潯尾汛在廈門西北,水程五十里。隔海與高崎汛對,水程三十里,往同邑大道。提標后營弁兵防守。東、西、南三面臨海,劉五店、高浦、高崎三汛交界;北至后店宮十里,與同安營和山埔陸汛接壤。
丙洲汛在廈門北;四面環海,距廈水程九十里,為同邑內戶。提標后營兵防守。南水途,與劉五店汛交界;東、北水途,俱與石潯汛交界;西與同安營埭頭汛交界。
——以上十汛為外汛,與廈門隔海;同安縣屬。
浯嶼汛在廈門南;孤懸大海中,距廈水程七十里。水道四通,外控大、小擔嶼之險,內絕海門、月港之奸,為澄,廈扼要地也、舊置水寨,統以欽依把總。康熙間,設浯嶼營游擊;尋改設提標中營守備駐防。如守備公干駐廈,委以千總、把總分駐,領兵防守。東至九節礁一里,與金門右營交界;南至大礁半里外海與金門右營水汛交界,內海五里至島美轄汛與漳鎮右營陸汛接壤;西至青嶼十五里,與小擔水汛交界;北至刺嶼尾鏡臺礁,與海門汛交界。
島美汛在廈門南,水程七十里;隔海對浯嶼。提標中營兵防守。東、北俱臨海水程五里,與浯嶼汛交界;西至深塢四里、南至浮游一里,俱與漳鎮右營陸汛交界。
大徑卓崎汛在廈門南,水程六十里;近南太武山麓。提標中營兵防守。東至戶閾礁水程五里,與深塢水汛交界;西至長沙埯水程十里,與青浦汛交界;南至港尾水程十里,水盡處與漳鎮右營陸汛接壤;北至破灶洋水程五里,與前營水汛交界。
深塢汛在廈門南,水程六十里;近接卓崎。提標中營兵防守。東界島美汛,水程五里;西至戶閾礁水程五里,與大徑水汛交界;南至海邊,與漳鎮右營陸汛交界;北至青嶼水程二十里,與小擔汛交界。
海門汛在廈門西,水程五十里。離海澄縣三十里許,環海而立,船出入要沖。提標中營弁兵防守。東至青浦汛,水程二里;西至大泥美、南至海門山腳各一里,俱與漳鎮右營陸汛交界;北水程十里,與圭嶼汛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