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 廈門志
  • 周凱
  • 4999字
  • 2015-12-27 00:03:19

金交椅山在城東溪邊社(「鷺江志」)。宋幼主嘗登山坐此。下有穴甚深黑。相傳:有刀劍之類,里人入穴取歸,夜輒現光怪,投還,始息(「縣志」)。

太武山在海澄縣東五十里,屬漳州;為廈門外障。一名太姥山(「圖經」:『上有「太武夫人壇前記」,謂:「閩中未有生人時,夫人拓土以居,因以名。有小石城,為秦建德城;高千仞,周圍亙百余里,屹立海上,端重聳峭。其南五里,鎮海衛在焉。東望大海,汪洋無際;一陟其巔,則漳、泉風景盡在目中。山石多奇跡,有浴仙盆,仙人跡宛然;旁有大石,刻「象徑云根洞」大字。有石塔工致,即延壽塔;中可坐數十人,高數仞。海中歸帆,望以為標」』。按太武山、嵩嶼,皆海澄縣境,非廈門地;而與廈門相望,且為要險,故附載焉)。

五通嶺在城東北三十里,與煙墩山近(「縣志」)。宋幼主所過,乃此嶺也(「閩書」)。

按「同安縣志」、「方輿紀要」、「泉州府志,皆云五通嶺在積善里莊坂尾;路旁有二巨石夾峙,高四、五丈。宋文天祥侍幼主至此,題曰「龍門」。「海澄縣志」:『文丞相書「龍門」二字,在海澄、同安連界之五通嶺』;「漳郡志」誤謂在龍門嶺,而「閩書」辯云:『五通嶺,予嘗至其處。嶺路咋咯,非通衢也。幼主自龍窟登舟,不葉取途于此。惟嘉禾嶼有五通嶺,乃幼主所過。又文丞相未嘗奉幼主南行,所云丞相,或陸丞相歟』?考嘉禾五通嶺為宋幼主所過,姑從「閩書」;而嶺上今無二巨石(龍門石刻詳后「叢談」)。

薛嶺在洪濟山西北(采補)。薛沙卜居于此,人稱所居嶺為薛嶺;嶺之南,唐陳黯宅在焉。時號為南陳、北薛(「覽勝志」。據「府志」云:『薛令之徙家于此,號為南陳、北薛)。下有覺性院,極寬敞;常住僧八、九十。今圯,只存數椽(「鷺江志」)。

按「閩書」,以薛令之徙居此嶺,與陳黯號為南陳、北薛;「泉州府志」本之。而「同安縣志」引「覽勝志」辯論:令之本傳不載其遷寓同安;以沙為龍溪尉,因居于此。又考朱子「金榜山記」,亦曰:『令之之孫』。今從「縣志」。

白鶴嶺在中巖西北,去城東里許。常有鶴棲其上,故名。舊為大道,筑石為門,建石亭于門右。亭南為白鶴巖,明島上有能詩者過此,得『野云度嶺疑歸鶴,澗水流霞想落花』句;由是得名(「鷺江志」)。

禪師公嶺在城南里許。道通鎮南關(采補)。

西孤嶺在城東北,近金榜山(「縣志」)。

寶山巖去城北十里,在吳倉社后。一名董內巖,地甚幽僻(「嘉禾名勝記」)。中建寺,有泉名「圣泉」。相傳:宋幼主嘗掬飲之(「鷺江志」)。

虎溪巖一名玉屏山。在城東二里有奇(「縣志」)。有棱層洞,洞后名「一線天」。北轉為石廠,匝以石闌;石上鐫「摹天」二字;山門巨石,鐫「先露一芽」四字(「嘉禾名勝記」。按巖中石刻,又有「天門」、「玉蟾」、「飛鯨」、「飛鰲」、「棱層」、「靈則名」、「虎溪泉」、「一線天」、「劃然長嘯」、「凌空一漸」、「碧海波澄」、「入我門來」、「引人入勝」,凡數十處;惟「棱層」二字最大、最佳,與「摹天」二字皆明林懋時書)。明池顯方建剎,名玉屏;秣陵將軍胡真卿建嘯風亭。國朝康熙間,威略將軍吳英重建;雍正間,同知李暲修(「府志」)。有大雄殿、準提閣、彌勒樓、供佛泉、飛鯨石,有橋,有古榕數十株(「嘉禾名勝記」)。有石佛;又有一洞,名小空洞(采補)。山之南,為白鹿洞;左右多崩崖立石,中有亭榭掩映林端(「縣志」)。舊建大觀樓、宛在洞、接因亭;乾隆間,再拓六合洞、朝天洞、銜山亭(「鷺江志」)。明時,與虎溪合而為一。有泉曰龍泉,又曰琮琤;有半月池(「嘉禾名勝記」)。上有石室,祀關帝。洞前后,有廣陵朱一馮及晉陽趙紓題名,俱天啟癸亥年刻。

醉仙巖在城東虎溪巖北。巖石下有竅,深二尺,挹而復滿;味甘可釀,故名醉仙(「閩書」)。或曰:遠望巖石,若醉人偃臥,以形名(「嘉禾名勝記」)。里人池浴德甃為井,塑九仙祀之(「府志」);名醴泉巖。巖巔巨石,刻「天界」及「仙巖」四大字。上有寺,名天界;國朝僧月松募建,有仙跡石棋局(「縣志」)。寺后有長嘯洞,前明征倭諸將勒詩于壁。又有黃亭(釋月松有「黃亭囗」,載「鷺江志」)、曠怡臺諸勝(「嘉禾名勝記」)。

萬石巖去城東二里許。磊石插天,巖扉鐫「問漁」二字。旁有石洞,深可半里,紆回曲折,泉流其中;廓處可坐數十人,名小桃源。李暲鐫「水鳴韶」三字于石上,異其聲也。國朝康熙間,施瑯建寺(「府志」)。沿澗上行,至一石門,鐫「鎖云」二字;即鄭成功刺鄭聯處也。再進,有「象鼻峰」、「萬笏朝天」諸石刻。上有一覽亭,可觀海(「鷺江志」)。

中巖在萬石巖上(「縣志」);界萬石、太平二巖中,因名(「嘉禾名勝記」)。一名鷓鴣巖(「鷺江志」)。山門題「歡喜地」三字;有石當戶,鐫「玉笏」二字。古榕盤屈,狀若蟠龍;拾級而登,俯臨絕壑(「嘉禾名勝記」)。有佛殿;有將士亭,祀澎湖諸將陣亡(「鷺江志」)。

太平巖去城東二里許,在萬石巖之東、中巖之上;舊為鄭氏讀書所(「鷺江志」)。山徑皆巨石夾道,狹窄如帶。巖前有石如開口狀,鐫「石笑」二字;行數武,又一大石,鐫「極樂天」三字。后有石洞,泉流不竭;佛宇禪房,左右數椽(「嘉禾名勝記」)。

碧山巖去城南三里許,在石潯司署后(「嘉禾名勝記」)。始筑小宇,祀觀音大士;后僧慈惠漸次辟之(鷺江志)。前有風動石,有泉名碧山泉(采補)。

碧泉巖去城南四里許,與普照寺相近;一名石室寺。有泉從石罅出,寺僧琢石為溝引之。石室旁巨石,李廷機鐫「碧泉」二字;又有草書「飛泉」二字,不署名,舊志以為林太常宗載書也。山門兩壁屹立,右有萬歷陳第、沈有容題名,左題「龍洲臥岡」四字。寺今圯。僧霧云墓,即在山門下(補正)。

石泉巖在城東二里許。有石穴如門,可容出入。內有泉從穴中出,石刻「磊泉」二字以此。又有镵于側曰:『孤嶂何年留鐵骨,寒泉終古結冰心』。去磊泉數丈,又有一泉曰小石泉,名冽泉。與石泉隔一山,味同而流少,僧取以售焉。今為民居所壓,僅見泉穴(「鷺江志」、「嘉禾名勝記」)。

紫云巖在城東,去醉仙巖半里。路曲折,巖有石門如關隘,輿馬不能通。就溪中架石橋以通游屐,樵溪之水出焉。昔名達中庵,因祀梓潼帝君;故改今名(「嘉禾名勝記」)。下有小洞,洞中泉清而洌。洞左有蛟洞,旁有果巖。巖前原有放生池,僧道皎鐫「慈湖」二字。巖后有碧蓮寺。過樵溪,其高處即高讀巖;相傳:為鄭氏讀書處。今俱廢(「鷺江志」)。

壽山巖去城東里許。一名半山堂,以其居市與山之半,因名(「鷺江志」)。

萬壽巖在陽臺山之東(「鷺江志」),一名山邊巖(「嘉禾名勝記」)。自太平巖越山一里許,有寺,松林郁茂;右有巨石,鐫「無量壽佛」四字。左有石洞(「府志」),名一片瓦;即八景所謂「萬壽松聲」也。石鐫明人詩二首,無姓名;俗傳為俞、戚二公作(巖有鐘,高二尺有奇、徑三尺。舞以下、于以上,俱有記。乃宋開寶六年將仕郎林仁著鑄,鎮薦福院。萬歷間院廢,為仙游樵者所得,忠翊校尉陳人勛售置于此。里人章紹本云)。

鼓浪嶼廈門東南五里;在海中,長里許。上有小山、民居、田園、村舍(按「方輿紀要」:『在大嶝西,舊有民居。洪武二十年,悉遷內地;成化以后,漸復其舊』),鄭氏屯兵于此(上有舊砦遺址)。左有劍石、印石浮海面,下有鹿耳礁、燕尾礁(「鷺江志」)。東為日光巖(亦曰晃巖。上有龍頭石,俗名龍頭山。池直夫居其下;有晃園,極花竹之勝),石刻「鼓浪洞天」四大字。有寺,乾隆間僧瑞琳募修(「縣志);舊惟石室一間,后建高樓及旭亭。旁有小洞,堪避暑(「嘉禾名勝記」。今寺圯)。嶼之西有瑞晃庵,與水仙宮隔水相對;俗呼三邱田(又名三和宮。今改法海院,頗壯麗。庵后石壁有王得祿題記)。負山臨海,舟可真抵其下(「鷺江志」)。有雞鳴石,海中有警輒鳴。后有金帶水(宋幼主投金帶處),多浮石。有泉名拂凈泉,味甘;海船取汲焉,里人以小舟載水鬻于市。又有三片石,產海苔;味淡,以為珍品(采補)。

浯嶼在廈門南大海中;水道四通,為海澄、同安二邑門戶「府志」)。嶼對金門之陳坑(縣志),明江夏侯周德興置水寨;成化中,寨移廈門,仍曰浯嶼寨。山奧崎嶇,賊據為窟穴。嘉靖間,復議舊置(「方輿紀要」)。其實為廈門要隘,今設防汛。上建天后廟。嶼前有小嶼,曰浯案嶼;嶼后海石叢生,名九節礁(采補)。

大擔嶼在廈門東南海中;連小擔嶼、浯嶼,為廈門海口(「府志」)。宋幼主過此,擲棄累物以浮舟;后水發光怪,漁人得古研焉(「閩書」)。北建天后廟。嶼巔為天燈山(采補),有石鐫「第一津」。嶼北遠望,為白石頭,大數十丈。下有七星石,森立海中(「縣志」)。白石頭在城東南,去玉沙十余里;風水所汰,潔白異常(「鷺江志」)。

小擔嶼周四里;與大擔相對(「閩書」)。

離浦嶼在廈門西北(采補),近高崎;以與薛浦相離,故名(「閩書」)。

寶珠嶼亦在西北;高浦前海中沙嶼也。狀如珠,因名(「府志」)。卓竹入丈許,風揚浪淘,沙聚自若(「閩書」)。

檳榔嶼在廈門東;與小擔嶼相望。以形名(「閩書」)。

黃牛嶼在龍腰渡。古讖云:『龍腰斷、黃牛平,嘉禾出公卿』(「閩書」)。

〈氵丙〉洲嶼在廈門北。周圍二里許,當縣丙方。或曰:縣兩溪流入巽方,而此嶼在丙,文明之象也(「閩書」)。

白嶼在廈門東北〈氵丙〉洲。嶼東(「府志」)。周圍四里。縣治二水夾流入海,俱經〈氵丙〉洲與是嶼南下(「閩書」)。嶼兩頭昂起,狀如雙鯉朝天。有泉一泓,漁人常于此汲焉(「縣志」)。又有鼠嶼(「閩書」)。

按白嶼有三:一在西北,近寶珠嶼;一在南海,近浯嶼;此居北海也。

鳳嶼在西北篔筜港中。又有浮沉石,隨潮汐而浮沉(「鷺江志」)。

青嶼在南,海澄、同安交界;東接小擔嶼。又有紅瓜嶼(采補)。

虎仔嶼在廈門東金、廈分界處。西北有礁,名三礁(采補)。

蟹仔嶼在廈門北,近后蓮鄉;小渡船于此往同安。上有鰲山宮(「鷺江志」)。

猴嶼近鼓浪嶼(采補)。

圭嶼在廈門西澄、廈今界處(采補)。屹立海中,狀如龜浮波面,故一名龜嶼。隆慶間,置城;萬歷間,建塔。后俱毀(「海澄縣志」)。今塔重修矣(采補)。

錢嶼在廈門西(采補),去澳頭南半里;四面環海。天啟二年,上筑銃城,與圭嶼、木嶼為呼應。今城址尚存(「海澄縣志」)。

木嶼在廈門西(采補)。圭嶼居中,錢嶼、木嶼翼之。前明設城戍守,今俱圯(「海澄縣志」)。

嵩嶼在海澄縣界,與廈門相對;漳、泉二水于此交匯(「海澄縣志」)。宋幼主浮舟經此,適屈圣誕,群臣構行殿呼嵩;故名。嶼北有龜嶼、蛇嶼羅列海中,其形甚肖(「漳州府志)。

樵溪在城東,近紫〔云〕巖。源出獅山,曲折西流,經天界寺前匯于水磨,達于海(「縣志」)。

水磨坑溪在城東。經萬石巖,過深田汛,至岳岳前入于海(「縣志」)。

帶溪在城東北。出陽臺山,經白鶴嶺,至陡門入于海(「縣志」)。

雙溪在城東。一出石泉,經前園,至于橋亭;一出白鹿洞山,下經靖山,至于南門。同流匯為霞溪,入于海(「縣志」)。

龍舌溪在城東北潘厝社。出洪濟山,北流入海(「縣志」)。

古樓溪在城北。出洪濟山,東流入海(「縣志」)。

蓮溪在城東北。出洪濟山,經蓮坂社達篔筜港入于海(「縣志」)。

港口溪在城東。出坪山,經上李社,至曾厝埯入于海(「縣志」)。

霞溪在城南(采補)。源出雙溪,經關仔內,至后海墘入于海(采補)。

前后溪在城東北禾灶社前后。一出紫占山,經萬壽寺前;一出西孤嶺,經金榜山后。皆匯篔筜入于海(「縣志」)。

虎溪在城東玉屏山下(采補)。

篔筜港在城北。長可十里許、闊四里有奇。中有鳳嶼(「鷺江志」),蓮溪及前后溪之水出焉。又篔筜港口有動石,潮至自動。又有浮沉石,潮至則浮、退則沉;風將起,石下有聲,名石虎瞧(「縣志」)。

鍾宅港在城北,近五通。潮至洪水橋(采補)。

東埭港在城北,近目厝社(采補)。

大擔門港在嘉禾海南、大小擔嶼之海口中;多礁石。海舶由此出入(采補)。

小擔門港在嘉禾海南,與大擔門港相接連;礁石較少。海舶出入,于此為多(采補)。

青嶼門港在嘉禾海南,與小擔門港并列。大舶出入于此(采補)。

龍船河在城西美頭山前。與海隔一岸(「鷺江志」)。

長寮河在城南袁厝山下;一名鯤池。中浮小洲,曰桂洲。前傅氏產,今為官池;歲征餉銀,提標參將掌之。夏月種甕菜,俗名甕菜河(「鷺江志」)。東去百十步,有黃厝河(采補)。

柳樹河在城東北。舊多柳,因名。今河塞,柳亦無存(「縣志」)。地為巡道號廳,前有洞源宮(「鷺江志」)。

岳前河在城北岳廟前,近接魁星河。中浮小洲建寺,為荷庵(「鷺江志」);四面環水,大可一畝,植竹為垣、架石為橋(「嘉禾名勝」記)。乾隆間,海澄公黃仕簡提督廈門,重建(采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名县| 陆川县| 定日县| 道真| 鄂托克旗| 台湾省| 桑植县| 临汾市| 文昌市| 平泉县| 仪陇县| 天气| 南汇区| 湘潭市| 江口县| 河西区| 金坛市| 顺昌县| 新沂市| 班玛县| 论坛| 民乐县| 收藏| 盐池县| 南溪县| 潮州市| 乐陵市| 淮北市| 晋州市| 资中县| 九江市| 兴化市| 临汾市| 赫章县| 措勤县| 揭阳市| 调兵山市| 吉木萨尔县| 盐城市| 渝中区| 集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