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 廈門志
- 周凱
- 4999字
- 2015-12-27 00:03:19
廈門自宋以上,無可考。幅員雖小,而形勢險要、山川雄峻。前明屢被兵燹,為倭奴、偽鄭所覬覦。自康熙十九年奠定后,人民蕃庶,土地開辟,市廛殷阜,四方貨物輻湊,骎骎乎可比一大都會矣。凡一島之事,皆備載焉。曰分域略。
沿革
宋為嘉禾嶼,屬泉州府同安縣。宋名嘉禾里,以產嘉禾得名(「鷺江志」:『宋太平興國時,產嘉禾,一莖數穗。故名』);統綏德鄉二十一都(統圖二)、二十二都(統圖二)、二十三都(統圖二)、二十四都(統圖二)。離縣城六十里,水程七十里。在縣南海中,廣袤五十里(「同安縣志」)。
元因之,立千戶所。
明為中左所。洪武元年,定自京師至郡、縣,皆立衛、所。是年,湯和克福州,閩地悉平。泉州置衛指揮使,領左、右、中、前、后五千戶所,隸福建都指揮使司。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福建,抽三丁之一為沿海戍兵防倭,置衛、所當要害處。城水澳,為永寧衛,領左、右、中、前、后五千戶所,又復設守御千戶所;城廈門,移永寧衛中、左二所兵戍守,為中左所,設守御千戶所。亦隸福建都指揮使(「府志」)。
按明「會典」:一衛五所,共船五十只;一所十船,一船旗軍一百名。船有虧折,有司補造;損者,軍自修理。中左所應有額設兵船十只,「府志」僅載水寨游兵船額,而于衛、所未詳;補以備考。
國朝曰廈門。
按明江廈侯周德興城廈門為中左所,「廈門」二字始見;則前已稱廈門矣。景泰間,徙浯嶼水寨于廈門,仍其寨名,間稱浯嶼寨;嗣后,但稱中左所。至國朝平定兩島,乃名廈門。「讀史紀要」作夏門,一名鷺嶼;「同安縣志」:『廈門一名鷺門』;「鷺江志」作鷺江。二字之義,未知所本。
順治十八年,遷沿海居民,以垣為界,三十里外悉墟其地;復為鄭氏所據。康熙二年,提督馬得功復之,總督李率泰令棄其地(「同安縣志」)。
康熙二年,詔舟師會剿金門、廈門。十月,大軍克廈門。諭如順治十八年例,遷界守邊,廈門遂墟(「武功紀盛」)。
康熙十九年二月二十七日,提督萬正色克復廈門,疏留總兵官楊嘉瑞鎮之。二十二年,靖海將軍施瑯掛侯印,駐扎廈門。嗣是水師提督開府于此,移駐石潯巡檢司。二十五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廈門。雍正五年,又以興泉永道駐焉(「同安縣志」)。
形勢
大嶼盤礡,近帖內地;蘊之以篔筜、輔之以鼓浪,高居堂奧,雄視漳、泉,中左之鎮城也(「同安縣志」)。
中左者,同安之外戶;鼓浪者,中左之輔車,安危共之(蔡獻臣「清白堂稿」)。
泉視同為唇齒,同視鷺為咽喉。同安最沖者中左,次沖者石潯(池顯方「晃巖集」)。
金為泉郡之下臂,廈為漳郡之咽喉(「海國聞見錄」)。
同安三面距海,金、廈尤為險要,門戶之防也(「方輿紀要」)。
廈門四面皆海,西接寶珠、高埔,東聯烈嶼、金門;太武當其南、〈氵丙〉州橫于北;西南界海澄、龍溪,白礁峙焉;東南出大擔、小擔,澎湖通焉;西北有美人、天馬之奇,東南擁鴻漸、香山之秀:洵泉郡之名區、海濱之要地也(「鷺江志總論」)。
鷺江山水形勢記(楊國春撰)
禾島自同邑分龍,迤邐西界而來。由天柱,越仙旗,起伏五十里余,崗巒重迭;東行至文圃山,嶄然屹峙,蜿蜒而下。逾龍門,過朱嶺(朱子所到處),挺起大屏山,頓伏跌斷;至排頭門,列嶂橫飛,蓄勢臨江,崩洪渡海。天馬北峙、太武南雄,左輔寶珠、右弼猴嶼,日月護峽分明;北有金髻、鏡臺、鼠嶼為送、南有東坑、白嶼、嵩嶼為護。過海突起一山,如眠牛形,名牛家村;廈之龍基焉。盤礡郁積、崔巍特挺,為小文圃;金頭水肩鎮重,如大文圃倒降兩支逆龍:如北之婆姐砦、小天馬、釣魚翁、狗嶼、虎嶼是也;又如南之觀音山、官潯山、東渡蟾蜍山是也。又東行,至浮云山,歷塘邊,南山聳焉;腰落一支,結店前、后蓮、竹〈土巠〉等鄉。又東起東阮山傍,抽一支,結籃后、坂上、鍾宅等鄉。遂東向斷跌,翻轉南行,一山橫列二里許,雙龍合結,中有天池養蔭龍氣,名薛嶺山;奔躍十余里,洪濟山聳焉。屴崱巍峨,為廈島諸山之冠。其間鄉社累累,如后坑、后埔、浦園、呂厝、蓮坂等社,一皆行龍所縈拂也。又自洪濟東分一支,結虎山、東澳、湖邊、何厝、高林、五通諸社;中從云頂,重峰迭嶂,頓跌西南,鴈塔鄉其分支也。行十余里,至獅山,出御屏,邊海南行,龍蟠虎踞。控水尖而引陽臺,鶴膝蜂腰;歷天界而挺虎岫,老龍脫潤。從靖山卸落,結聚入首處,平地特出三臺。明江夏侯周德興相陰陽、觀流泉,度地居民,建城其中。南分一支,由石泉山越鎮南關而下,勢如長蛇,回環包裹。外而鼓浪嶼前拱,又外而青浦諸山作案。北有美頭山、水雞腿,為城后界;城前霞溪一水,北流篔筜之元繞案,會潮而出東南水口,則有虎頭山、龍頭山對峙關鎖,外有大、小擔兩嶼為捍門。西南則太武,鎮海旗尾護焉;東北則鴻漸,烈嶼環焉。至若全廈水勢歸宿,北則同安安海北界,水會聚于廈東南;西則漳州海澄東界,水會歸于廈西南。四水東注,八面旋繞,其中源于生氣、朝于大旺、流于囚榭,千形萬狀,難以盡述。經云:火從地中特地起,真形勢之奇也。雖其島縱橫三十里許,而山峰拱護、海潮回環、市肆繁華、鄉村繡錯、不減通都大邑之風。此扶輿磅礡之氣所鍾,可于小中見大焉。
嘉禾海道說(孫云鴻撰)
廈門,在宋為嘉禾嶼。屹然海中,周五十余里。環嘉禾者,為嘉禾海。北望高浦,西界海澄,東阨烈嶼;南臨大海,汪洋浩瀚,障以太武。外與金門相為犄角,二嶝防于內(大嶝、小嶝),二擔捍于外(大擔、小擔);浯嶼則孤懸海表,控制要沖。于是東南海口布置扃鑰,固若金湯。潮流岐分,因地屈折:南分三門(大擔門、小擔門、青嶼門),東岐二派;南流從南而轉北,東流由東而旋西。島居泉、漳交錯之地,故潮流亦達焉。自東來者,由北而至同安;自南而來者,西繞鼓浪嶼而抵漳州。諸溪匯流,朝宗于海;潮汐瀠洄,常一日而再。至港汊孔多,噴余波以四達。斯大小帆檣之集湊、遠近貿易之部會也。自擔門東渡黑洋至于臺、澎,上接沙埕、下連南澳,據十閩之要會、通九譯之番邦,則在嘉禾海以外矣。
按廈門四面:東至翔風里、金門島,水程八十里,一潮可至(出大擔五十里);西至積善里鼎尾,水程一潮可至,約五十余里;南至海南太武山,水程半潮可至,一日來回,約二十余里;北至安民唐厝港,水程若干里;東南由海至澎湖,水程七更;西南至海澄、龍溪交界,水程若干里;東北至翔風里劉五店汛,由五通渡,水程三十里;西北至從順里潯美汛,由高崎渡,水程三十里。
又按「鷺江志」載:八景曰洪濟浮日、陽臺夕照、萬壽松聲、虎溪夜月、鴻山織雨、篔筜漁火、五老凌霄、鼓浪洞天;后人又補十二景。凡志皆有八景、十二景之名,并繪圖焉。廈門屹立海上,極目蒼茫,波濤拍天,沐日浴月,陰陽開闔,變化萬狀。其佳景,正不在此。且凡志所謂八景、十二景者,亦各陳陳相因、吟詠類似,殊乏趣味。故從略焉。
山川
山川應志其脈略。廈門廣袤不及七十里,登洪濟山頂,一覽可盡;且已詳楊國春「鷺江山水形勢記」。今但分類編載,而以寺觀、古跡石刻附入,俾游者得瀏覽焉。
洪濟山在城東北二十五里。峭拔聳秀,嘉禾山脈發源于此(「嘉禾名勝記」),為嶼中諸山之冠。上為方廣寺,有黯濟巖、云頂巖、留云洞(「縣志」作留云巖)、一片瓦、風動石、星石諸勝(「府志」)。絕頂有觀日臺(道光五年楊登云重修),雞鳴時,遙望日如火輪,從海中躍出紫濤蒼霧間,奇觀也(「覽勝志」)。或云方廣寺,即云頂巖。山上下皆巨石屹立,一鐫「天際」、一鐫「龍門」(「嘉禾名勝記」)。山之南為和尚石,石迭成洞,可容數百人;昔人避倭處。中有流泉(「鷺江志」),明丁一中、池浴德、傅南式、劉存德、洪朝選、左丞、劉在業、葉普亮,俱有詩刻。道光十二年,周凱題名石上(采補)。
金榜山在洪濟山西南。山黃色,如列榜;因名。一名場老山(縣志)。唐女士陳黯累舉不第,隱于場老山(「通志」);以黯自號場老,后人稱曰場老山。山上有石刻「迎仙」二字;筑樓其上,名迎仙樓。今架梁之坎猶存(「閩大記」)。當時,書堂有新羅松二本(「閩書」)。堂側石壁,高十六丈,名玉笏(「縣志」);又有石鐫「談元石」三字,俱相傳為朱子書。臨海有石,俗呼鷹搏兔石;黯釣磯也。今筑地,磯在田中(「府、縣志」)。又有動石、浮沉石(「閩書」)。
五老山在城南六里。山如五老形,故名(「縣志」)。五峰并列,而無盡巖居其中(「方輿紀要」)。大石嵌空,其下虛敞。宋僧文翠建普照寺(「府志」。又按「普陀寺僧譜」:院五代僧清浩建,初名泗洲;宋治平間,改普照院。元至正間廢,明洪武間毀于兵);寺盛時,常居大眾百余人。自唐以來,興廢不一,俱名普照寺。國朝康熙間,靖海將軍施瑯重建,改名南普陀。左右有鼓山、鐘山,有洞名六月寒洞。左有云巢,又有石筧以引水。寺右,乾隆間復建龍王廟(「嘉禾名勝記」);門有御制平臺紀功碑亭四。前有平原,為水師演武場。壁有俞大猷、佟法海詩,俞詩今為苔沒,不可識。寺祀觀音大士。道光十三年,僧省己醵金重修(采補)。
文公山在城東二十一都虎山北(「鷺江志」)。相傳朱子嘗游其巔,故以為名。右有雙石對立,名仙石(「縣志」)。
虎山在二十一都,城東三十里。山形儼然一虎蹲踞,因名(「鷺江志」。俗呼虎仔山)。其勢,北拱同安。萬歷初,建塔于上;為水口捍門(考「縣志」明郭貞一「修虎山塔序」,再修于嘉靖二年。及二十一年,雷災。至萬歷間,雷又災,重修。則塔之建已久,非始于萬歷初也)。山麓有龍湫(「湫」俗誤「須」)亭,下有龍洞,四時不涸(「府志」)。山之西四十里許為金雞亭,與篔筜港口對(「嘉禾名勝記」)。相傳:昔里人掘地得金雞,建亭跨之;故名。今為往來孔道(「縣志」)。
虎頭山去城南里許。山臨海濱,危石聳起。上戴二小石如虎耳,故名;與鼓浪嶼龍頭山對(「縣志」)。山下巨石壁立;前明防倭,李逢年筑炮臺,鐫費于上(「鷺江志」);字徑三尺余,林懋時書。俗呼為打石字。道光十年,石裂崩其外。旁有海蜃寺(采補)。
龍頭山在鼓浪嶼下(即日光巖)。隔水與虎頭山相對(「縣志」)。
煙墩山在城東文公山東。下有官榮石,距塔頭社里許(「縣志」)。宋幼主過此,民有饋獻者,悉予官;陸丞相秀夫書「官榮」刻之(「閩書」);或云「官榮」二字,合成「宋」也(「怡情集詩注」)。
紫占山去城北四里許,在豪灶社后。勢極雄壯,高可數百丈;石壁巉巖,綿亙數里(「鷺江志」)。
小文圃山在城西北,去城二十里許。狀若文圃山而小。山自縣文圃山發脈,渡海聳拔,為島中諸山所由起(「鷺江志」)。上有東巖,今廢(采補)。
金山在城東北,近洪水橋。山赤色,無草木;故名(縣志)。橋近處,有山原寬坦,鄭氏嘗閱兵于此。中有資福院(「鷺江志」。俗呼后院)。
蜂窠山去城南三里。高懸如蜂窠,故名。前望海中,有玉沙如帶,若隱若現(「縣志」)。沙長數百丈,上容百家;風水淘汰,毫無所損(「鷺江志」。俗呼為海沙坡)。上有七星石(采補)。
陽臺山在城東北二里有奇。高數百丈(「鷺江志」)。峰巒聳秀,冠于諸山;帶溪之水出焉(「縣志」)。
鴻山在城東南里許。上有石砦遺址,石刻「嘉興寨」三字(采補)。中一大罅,名龍喉,深不可測。相傳:昔人避亂處(「縣志」)。山腰缺處,為鎮南關。山麓為鴻山寺,嘉禾八景「鴻山織雨」是也(「鷺江志」)。有前明「天啟二年,福建都督徐一鳴、游擊將軍趙頗攻剿紅夷」石刻題名(采補)。
鳳凰山去城南里許(「鷺江志」);在望高山北,相去數百步。山下成市。上為榕林別墅,國朝黃日紀所筑;因山麓多古榕,蔡文恭新題曰「榕林」。有鏡塘、洗心堂、石詩屏、釣鰲亭、小南溟、半笠亭、三臺石、百人石、蹋云徑、漏翠亭、披襟臺、摩青閣、漱玉峰、榕根洞、亦靈阿、賦閑亭、芃島諸勝(「嘉禾名勝記」)。「芃島」二字,林佶書;「怡情泉石」四字,黃任書(采補)。墅中詩刻,自蔡文恭至周凱四十有二人(文恭銘榕林池石曰:『一拳一勺,具山川意;時出云雨,澤及萬類』。至今稱升平宰相佳讖)。
望高山在城西南水仙宮后。高可望遠,因名(「縣志」)。山石聳立,下臨無地。五、六月間登此以睇海舶,初見如一點黑子,須臾畢現(「鷺江志」)。石之上,鐫「水天一色」四字頗大(采補)。山南臨海,有元帝廟,曰武西殿;與鼓浪嶼對。下有龜蛇石,浮于海面(「嘉禾名勝記」)。
獅山去城東北四里有奇,在太平巖后。石勢嵯峨,形如伏獅;故名(「鷺江志」)。上有虎硿草坪、長生洞(采補)。
靖山在城東一里許(采補)。
東澳山在城東,距虎山五里。有天后廟(「鷺江志」)。
東坪山在城南七里上李社(采補)。
馬隴山在城北二十里許,山麓為馬隴社。上有石,名金雞石,鐫「有泉德邱」四字;相傳為朱子書。筆跡未肖,好事者之談也(采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