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雜病上(6)
- 千金翼方
- 孫思邈
- 3977字
- 2015-12-27 00:00:05
內容:主一十七首,論一首太一白丸主八痞,兩脅積聚,有若盤盂,胸痛徹背,奄奄惻惻,里急氣滿噫,項強痛,極者耳聾,消渴,瀉痢,手足煩,或有流腫,小便苦數,淋瀝不盡,不能飲食,少氣流飲,時復悶塞,少腹寒,大腸熱,恍惚喜忘,意有不定,五緩六急,食不生肌肉,面目黧黑方野狼毒桂心(各半兩)烏頭(炮,去皮)附子(炮,去皮)芍藥(各一兩)上五味,搗篩為末,煉蜜和,更搗三千杵,丸如梧子大。旦以酒服二丸,暮三丸,知熱,止,令人消谷,長肌強中,久服大佳。
<篇名>淮南五柔丸
內容:主補虛寒,調五臟,和榮衛,通飲食,消谷,長肌肉,緩中利竅方。
茯苓細辛芍藥半夏(洗)當歸(各一兩)蓯蓉葶藶(熬,各二兩)柴胡(三兩)大黃(一斤,蒸)上九味,搗篩為末,煉蜜和,更搗萬杵,丸如梧子大。以飲服五丸,稍漸加至十五丸,日再服以調為度。有憂氣者,加松子仁一兩。(《千金》用前胡)凡身重不能食,心下虛滿,時時欲下,喜臥者,皆先針胃管太倉,服建中湯,及服此平胃丸必瘥方。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雙仁者,熬)大黃(四兩)葶藶(熬)麥門冬(去心)玄參苦參丹參(各二兩)沙參(一兩半)人參當歸芎五味子桂心(各一兩)上一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酒服五丸,日二,以知為度。
<篇名>崔文行平胃丸
內容:主百病消谷,五勞七傷,平胃氣令人能食,小兒亦可服。患冷者,減大黃,倍干姜,小便利者生用葶藶方。
菖蒲大黃葶藶(熬)小草芍藥當歸桂心干姜茯苓麥門冬(去心)芎上一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空腹以酒服五丸,日再。(《千金》一方七味)
<篇名>調中五參丸
內容:主十年嘔,手足煩,羸瘦面黃,食不生肌膚,傷飽食不消化方。
人參丹參沙參苦參玄參防風蜀椒(去目、閉口者,各一兩,汗)附子(炮,去皮)干姜(各半兩)葶藶(一合,熬)大黃(四兩)巴豆(去心、皮,熬)蟲(熬,各五十枚)上一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小豆大。空腹飲服二丸,日三服,蒸大黃于五升米下,及熱切之,日曝干。
<篇名>消谷丸
內容:主數年不能飲食方。
小麥七月七日曲(各一升)干姜烏梅(各四兩)上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酒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其寒在胸中,及反胃番心,皆瘥。
<篇名>三部茯苓丸
內容:主三焦上中下焦合為三部,三焦道閉塞不通,留水在膈上,不消化,名曰痰水。積年不去,雖服藥下之不能便去,雖得小去,隨復如故。其病面目黧墨,手足逆冷,身體枯燥,肌膚甲錯,身無潤澤,吸吸羸瘦,或巳嘔吐,或大便燥,或復重下,起止甚難,久或絞痛、雷鳴,時時下痢者,悉主之方。
茯苓(七分)大黃白術(各一兩半)芎桔梗(各五分)前胡干地黃神曲(各二兩半)干姜桂心(各一兩)人參芍藥黃芩菖蒲(各三分)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食后飲服十丸,日再。
<篇名>大桂枝丸
內容:主三焦受寒,寒在中焦,即滿噫氣吞酸,或咽中不下,中冷,胃不可下食,食已或滿不消,痛上搶心,結食拘痛,時時瀉痢不食,溫溫如醉方。
桂心附子(炮,去皮,各二兩半)芍藥(七分)當歸蜀椒(去目、閉口者,各一兩半,汗)人參(一兩)干姜前胡(各二分)特生石(一分,煉)上九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飲服十丸,日二。
<篇名>小桂枝丸
內容:主胃中冷,虛滿醋咽,婦人產后寒中,腹內雷鳴,吞醋,飲食不消方。
桂心(二兩半)干姜(九分)蜀椒(去目、閉口者,二兩,汗)烏頭(去皮,七分,炮)兩)吳茱萸(一兩半)上一十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飲,任性服三丸,日三。
<篇名>大黃甘草丸
內容:主久寒,胸脅支滿,憂思傷損,奔氣膈氣,腸中虛冷,呼吸短氣,不得飲食,痰氣,腫聚輒轉上下,眩冒厥絕,顏色恍惚,夢寤不定,羸瘦萎黃,經年不起方。
大黃甘草(炙)桂心桔梗(各二兩)白蘞茯苓(各半兩)附子(炮,去皮)芎閉口者)白術(各一兩)當歸人參蓯蓉干地黃山茱萸麥門冬(去心,各一兩半)上二十五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空腹酒下如梧子大,十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
<篇名>附子丸
內容:主胸膈中寒溫不和,心下宛宛痛,逆害飲食,氣滿噓吸,干噫吞酸,胸背中冷,兩脅急痛,腹中有冷水,抑抑作聲,繞臍痛,頭眩,滿悶,身體羸瘦方。
附子(炮,去皮)人參(各二兩)芎(半兩)干姜(二兩半)石(一兩,煉)皂莢(炙,去皮、子)半夏(洗)桂心礬石(各五分,燒)吳茱萸茯苓黃芩(各三分)當歸細辛蜀椒(汗,去目、閉口者)芍藥(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甘草(炙,各一兩半)上一十八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未食,酒服二丸,日三。
<篇名>人參丸
內容:主百病三蟲,疝瘕成魚、鱉、蝦蟆,令人面目枯,無潤澤,精寒勞瘦方。
人參龍膽杏仁(去皮、尖及雙仁,熬)石(各二兩,煉)曾青(三分)黃石脂(一兩)上六味,搗篩為末,餳和為丸如梧子。飲服二丸,日三,亦可作散,服一刀圭,服藥二日,白蟲下,十日長蟲下,有蟲皆相隨下,耐藥者二十日乃下。
<篇名>干姜丸
內容:主胃中冷,不能食,或食已不消方。
干姜(十兩)赤石脂(六兩)上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服不限食前食后。
<篇名>八等散
內容:主消谷下氣,神驗方。
白術濃樸(炙)人參茯苓吳茱萸陳曲麥芎(各三兩)上八味,搗篩為散。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二服。
治虛勞冷,飲食不消,勞倦,噫氣脹滿,憂恚不解,人參散方。
人參茯苓陳曲濃樸(炙)麥白術吳茱萸(各二兩)檳榔(八枚)上八味,搗篩為散。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二服。
<篇名>麻豆散
內容:主脾氣僻弱,不下食,服此以當食方。
大麻子(三升,熬香,末)大豆黃(末,一升)上二味,和飲服一合,日四五,任性多少。
<篇名>干姜散
內容:主不食,心意冥然,不憶食方。
干姜干豉神曲蜀椒(汗,去目、閉口者)大麥上五味,各一升,搗篩為散,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以食為度。
論曰∶凡人食生冷雜物,或寒時衣薄,當風食不消化,或夜食冷臥,心腹脹滿煩急,或連日不瘥者,燒地令熱,以席布上,濃覆取汗,便愈。其地沃水去大熱,又坐臥于上一月日永瘥。凡食過飽,煩悶,但欲臥,腹脹,熬曲末令香,酒服一方寸匕,日五、六服,大麥益佳。
<篇名>雜療第八
內容:方法一百二十首鐵屑炒使極熱,投酒中飲之,療賊風痙。又裹以熨腋,療狐臭,有驗。
鍛石療金瘡、止血大效,若五月五日采蘩蔞、葛葉、鹿活草、槲葉、芍藥、地黃葉、蒼耳、青蒿葉,合搗鍛石為團,如雞卵,曝干末,以療瘡生肌,大神驗。
桑薪灰療黑子疣贅,用煮小豆,下水腫。
青蒿灰燒蒿作之,柃灰燒木葉作之,并堪蝕惡肉。東壁土摩干、濕癬極有效。
茺蔚莖搗敷疔腫,服汁使疔腫毒內消,又下子死腹中,主產后血脹悶,諸毒腫丹油等腫,取汁如豆滴耳中,主耳、中虺、蛇毒,敷之良。
莎草根名香附子,大下氣,除胸腹中熱。
艾主下血、衄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草蒿生敷金瘡,大止血,生肉,止疼痛,良。
羊桃取根煮,以洗風癢及諸瘡腫。
羊蹄主赤白雜痢,又療蠱毒。
蚤休醋磨,療癰腫蛇毒。
苧根安胎,貼熱丹毒腫;漚苧汁主消渴。
蓖麻葉油涂炙熱熨囟上,止衄尤驗。
甘焦根搗汁服,主產后血脹悶,敷腫去熱毒。
松花名松黃,拂取酒服,輕身,療病勝皮葉及脂。松取枝燒其上下,承取汁名,主牛馬瘡疥。柏枝節煮以釀酒,主風痹歷節。燒取,療疥及癩瘡良。
牡荊葉主久痢,霍亂轉筋,血淋,下部瘡濕。薄腳,主香港腳腫滿,其根水煮服,主心風、頭風、肢體諸風,解肌發汗。
槐,八月斷大枝,使生嫩葉,煮汁釀酒,療大風痿痹。
槐耳主五痔,心痛,婦人陰中瘡痛,枝炮熨,止蝎毒。
檳榔仁主腹脹,生搗末服,利水谷道;敷瘡生肌肉止痛;燒為灰主口吻白瘡。
桑椹主消渴,葉水煎取濃汁,除香港腳水腫,利大小腸。
鼠李木皮,主諸瘡寒熱,毒痹子,采取日干丸,蒸酒漬服二合,日再,通下血及碎肉,除疝瘕積冷氣,大良。
杉材水煮汁,浸捋香港腳滿;服之療心腹脹痛,出惡氣。
櫸皮煮汁,以療水及斷痢;取嫩葉貼火爛瘡,有效。
莢煮枝汁,和作粥甚美,以飼小兒殺蛔蟲,藥子主破血止痢,消腫,除蠱疰蛇毒。
柳木枝及木中蟲屑,枝皮主痰熱淋,可為吐湯,煮洗風腫癢,煮含主齒痛;木中蟲屑可為浴湯,主風瘙癢癮疹,大效。
梓口皮主吐逆胃反,去三蟲,小兒熱瘡,身頭熱煩,蝕瘡,湯洗之并封敷;嫩葉主爛瘡枳苗藤,切,以酒浸服,或以釀酒,去風冷癥癖。亂發灰療轉胞,小便不通,赤白痢,哽噎,鼻衄,癰腫,狐尿刺,尸疰下腫,骨癰雜瘡。
人乳取首生男乳,療目赤痛多淚,解獨肝牛肉毒,合豉濃汁服之神效;又和雀屎去目赤肉。
人屎主諸毒,猝惡熱黃,悶欲死者,新者最效,須與水和服之。其干者燒之煙絕,水漬飲汁,傷寒熱毒,水漬飲彌善。破疔腫開,以新者封之,一日根爛。
尿主猝血攻心,被打,內有瘀血,煎服一升;又主癥積滿腹,諸藥不瘥者,服之皆下血片塊,二十日即出也;亦主久嗽上氣失聲;溺白燒,研末,主緊唇瘡;溺坑中竹木主小兒齒不生,正旦刮涂之即生。
熊膽療時氣熱盛,變為黃膽,暑月久痢,疳心痛注忤。腦療諸聾,血療小兒客忤,脂長發令黑,悅澤人面。酒煉服之瘥風痹。
羊膽療疳濕時行,熱疽瘡,和醋服之良。
羊肺療渴,止小便數,并小豆葉煮食之。
羊腎合脂為羹,療勞利甚效,蒜薤食脂一升,療癥瘕。
羊屎煮湯下灌,療大人小兒腹中諸疾,疳濕,大小便不通。燒之熏鼻,主中惡,心腹刺痛;熏瘡療諸瘡、中毒、痔等,骨蒸彌良。
羊肝療肝風虛熱,目赤暗無所見,生子肝七枚神效,療頭風眩瘦疾,小兒驚癇。骨療同血,主女人中風,血虛悶,產后血暈悶欲絕者,生飲一升即活。牛鼻中木卷,療小兒癇;草卷燒之為屑,主小兒鼻下瘡;耳中垢主蛇傷惡或毒。臍中毛主小兒久不行。白牛懸蹄主婦人崩中,漏下赤白。屎主霍亂。屎中豆,主小兒癇,婦人產難。特牛莖,主婦人漏下赤白無子。烏牛膽,主明目及甘濕,以釀槐子服之。腦主消渴、風眩。齒主小兒驚癇。尿主消渴、黃疸、水腫、香港腳、小便不通。馬毛主小兒驚癇。白馬眼主小兒魃母,帶之。屎中粟主金瘡,小兒客忤,寒熱不能食。絆繩主小兒癇,并煮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