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小兒(4)
- 千金翼方
- 孫思邈
- 3654字
- 2015-12-27 00:00:05
內(nèi)容:方四首緊唇方∶以亂發(fā)蜂房及六畜毛燒作末,敷瘡上。豬脂和,亦佳。
又方∶緊卷故青布,燒令燃斧上柱,取斧上熱汁涂之。并治沉唇。
治唇黑腫,痛癢不可忍方∶取四文大錢,于磨石上以臘月豬脂磨取汁涂之。不過數(shù)遍,即愈。
又方∶以竹弓彈之,出其惡血,立瘥。
<篇名>齒病第七
內(nèi)容:方二十七首含漱方主齒痛方∶獨(dú)活(三兩)黃芩(三兩)芎(三兩)當(dāng)歸(三兩)細(xì)辛蓽茇(各一兩)丁香(一兩)上七味,咀,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含漱之。食頃乃吐,更含之。(一方有甘草二兩)又方∶含白馬尿,隨左右含之,不過三口,瘥。
治裂齒痛方∶腐棘針(二百枚)上一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含瀨之。日四五,瘥止。
又方∶取死蛐末敷痛處,即止。
治齒痛方∶夜向北斗手拓地灸指頭地,咒曰∶蝎蟲所作,斷木求風(fēng),蟲所作,灸便休,疼痛疼痛,北斗收。即瘥。
又方∶人定后,向北斗咒曰∶北斗七星,三臺尚書,某甲患齦若是風(fēng)斷閉門戶,若是蟲齦盡收取,急急如律令。再拜三夜作。
治牙疼方∶蒼耳子(五升)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熱含之。疼則吐,吐復(fù)含,不過二劑愈。無子莖葉,皆得用之。
又方∶莽草(五兩)上一味,切,以水一斗煮水五升,含漱之。一日令盡。
又方∶納藜蘆末于牙孔中,勿咽汁,神良。
又方∶取門上桃橛燒取汁,少少為納孔中,以蠟固之。
針牙疼方∶隨左右邊疼手大指次指掌間入一寸,得氣絕補(bǔ)三十九息。
灸牙疼方∶取桑東南引枝,長一尺余,大如匙柄齊兩頭,口中柱著痛牙上,以三姓火灸之。咒曰∶南方赤帝子,教我治蟲齒,三姓灸桑條,條斷蝎蟲死,急急如律令,大效。
治蟲食齒疼痛方∶閉氣細(xì)書曰∶南方赤頭蟲飛來,入某姓名裂齒裹,今得蝎蟲孔,安置耐居止,急急如律令。小片紙納著屋柱北邊蝎蟲孔中,取水一杯,禹步如禁法,還誦上文,以水沃孔,以凈黃土泥之,勿令泄氣,永愈。
治蟲食齒根肉黑方∶燒腐棘取涂之十遍,雄黃末敷即愈。若齒黑者,以松木灰揩之,細(xì)末雄黃涂齦百日,日再涂之七日,慎油豬肉,神效。
治齒蟲方∶以檐一枚,令病患存坐橫檐于膝上,引兩手尋使極,住手,伸中指,灸中指頭檐上三壯,兩頭一時(shí)下火,病患口誦咒曰∶啖牙蟲,名字鶻,莫啖牙,莫啖骨。灸人亦念之。
齒根腫方∶松葉(一握)鹽(一合)好酒(三升)上三味,煎取一升,含之。
齒根動痛方∶生地黃(三兩)獨(dú)活(三兩)上二味,切,以酒漬一宿含之。
又方∶常以白鹽末封齦上,日三夜二。
又方∶叩齒三百下,日一夜二,即終身不發(fā),至老不病齒。
治齒牙根搖欲落方∶生地黃大者一寸,綿裹著牙上,嚼咽汁,汁盡去之,日三即愈,可十日含之,更不發(fā)也治齒根空腫痛,困弊無聊賴方∶獨(dú)活(四兩)酒(三升)上二味,于器中漬之,爐火煨之令暖,稍稍沸,得半去滓,熱含之,不過四五度。
又方∶取地黃如指大,長一寸,火灸令大熱,著木椎之,以綿裹著齒上嚼之。咽汁盡,即三易。瘥止。
又方∶燒松柏槐枝令熱,柱病齒死,須臾蟲緣枝出。
治牙齦疼痛方∶杏仁(一百枚,去皮尖兩仁者)鹽末(方寸匕)上二味,以水一升,煮令沫出,含之。味盡吐卻,更含。不過再三,瘥。
治牙車急、口眼相引、舌不轉(zhuǎn)方∶牡蠣(熬)伏龍肝附子(炮,去皮)礬石(燒)上四味,等分末之,以白酒和為泥,敷其上,干則涂之,取瘥止。
治齒齲方∶切白馬懸蹄可孔塞之,不過三度。
治齒血出不止方∶刮生竹茹二兩,酢漬之,令其人解衣坐,乃別令一人含其背上三過,并取竹茹濃煮取汁。勿與鹽,適寒溫,含漱之,終日為度。
治失欠頰車脫臼開張不合方∶以一人捉頭,著兩手指牽其頤,以漸推之,令復(fù)入口中,安竹筒如指許大。不爾嚙傷人指。
<篇名>舌病方第八
內(nèi)容:治舌卒腫如吹胞,滿口溢出,氣息不得再通,須臾不治殺人方∶急以指刮破潰去汁,即愈。亦可以鈹?shù)队谇皼Q破之。(《千金》云∶兩邊破之)又方∶以苦酒一升,煮半夏十枚,令得八合,稍稍含漱吐之,半夏戟人咽,須熟,洗去滑盡用之,勿咽汁也。加生姜一兩佳。
治舌上黑、有數(shù)孔,出血如涌泉,此心臟病也。方∶戎鹽(五兩)黃芩(五兩)黃柏(五兩)大黃(五兩)人參(二兩)桂心(二兩)甘草(一兩,炙)上七味,末之,煉蜜和丸,飲服十丸如梧子,日三服,仍燒鐵烙之。
治舌卒腫起如吹胞狀,滿口塞喉,氣息欲不復(fù),須臾不治殺人。治之方∶以刀鋒決兩邊第一大脈出血。勿使刺著舌下中央脈,血出不止殺人。血出數(shù)升,以燒鐵令赤,熨瘡數(shù)過,以絕血也。
又方∶含甘草汁佳。
<篇名>喉病第九
內(nèi)容:十四首治喉卒腫不下食方∶韭一把,搗熬敷之,冷即易之,佳。
又方∶含荊瀝稍稍咽之。
又方∶含上好酢,口舌瘡亦佳。
治喉痹咽唾不得方∶半夏上一味,細(xì)破知棋子十四枚,雞子一枚,扣其頭如栗大。出卻黃白,納半夏,于中納酢令滿,極微火上煎之。取半,小冷凍飲料之。即愈。
喉痹方∶取附子一枚,去皮,蜜涂火炙令干,復(fù)涂蜜炙,須臾含之,咽汁愈。
又方∶含蜀升麻一片,立愈。
治喉痹方∶以繩纏手大指,刺出血一大豆以上,瘥,小指亦佳。
治馬喉痹方∶燒馬蘭根灰一方寸匕,燒桑枝瀝汁,和服,治咽痛不得息,若毒瓦斯哽咽、毒攻咽喉方∶桂心(半兩)杏仁(一兩,去尖皮熬之)上二味為散,以綿裹如棗大。含咽其汁。
又方∶刺小指爪紋中出血即瘥。左右刺出血,神秘,立愈。
治尸咽語聲不出方∶酒(一升)干姜(十兩,末之)酥(一升)上三味,酒二合,酥一匙,姜末一匕,和服之,日三。食后服之。亦治肺病。
治尸咽咽中癢痛,吐之不出,咽之不入,如中蠱毒方∶含生姜五十日,瘥。
治咽中腫垂肉不得食方∶先以竹筒納口中,熱燒鐵從竹中柱之。不過數(shù)度,愈。
治懸壅垂下暴腫長方∶干姜、半夏等分,末,少少著舌本。半夏洗之,如法用。
又方∶鹽末筋頭張口柱之,日五自縮。
<篇名>噎病第十
內(nèi)容:方二首酥蜜、生姜汁合一升,微火煎二沸,每服兩棗許,納酒中溫服。
又方∶以手巾布裹舂杵頭糠拭齒。
<篇名>耳病第十一
內(nèi)容:方二十四首治耳聾方∶生地黃(極粗大者長一寸半)杏仁(七枚,燒令黑)印成鹽(兩顆)巴豆(七枚,去皮,熬令紫色)頭發(fā)(雞子大,炙之)上五味,搗作末,以發(fā)薄裹,納耳中,一日一夜。若少損,即卻之,直以發(fā)塞耳。耳中黃水及膿出,漸漸有效。不得更著。若未損,一宿后更納一日一夜,還去藥,一依前法。
治勞聾、氣聾、風(fēng)聾、虛聾、毒聾,如此久聾,耳中作聲。補(bǔ)腎治五聾方∶山茱萸(二兩)干姜巴戟天芍藥澤瀉桂心菟絲子黃干地黃遠(yuǎn)志(去心)蛇床子茯苓石斛當(dāng)歸細(xì)辛蓯蓉牡丹皮人參甘草(炙)附子(炮,去皮。各二兩)防風(fēng)(一兩半)菖蒲(一兩)羊腎(二枚)上二十三味,搗篩煉蜜和為丸如梧子大,服十五丸,日三加至三十四十丸。
又方∶蓖麻(五分)杏仁(一兩,去尖皮)桃仁(四分,去尖皮)巴豆仁(一分,去心皮,熬)分)松脂(二兩半)蠟上十二味,先搗諸石等令細(xì),別搗諸物等,加松脂及蠟,合搗數(shù)千杵,令可丸乃止,取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一日四五度,出之轉(zhuǎn)捻,不過三四度。日一易之。
又湯方∶磁石(四兩)牡荊子(二兩一云牡蠣)石菖蒲(三兩)山茱萸(二兩)芎(二兩)茯神(二兩)白芷(二兩)枳實(shí)(二兩,炙)地骨皮(三兩)天門冬(三兩,去心)甘草(三兩,炙)橘皮(二兩)生姜(二兩,切)竹瀝(二升)上十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減半,下竹瀝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五日服一劑。
三劑后著散。
又散方∶石菖蒲(二兩)山茱萸(二兩)磁石(四兩)土瓜根(二兩)白蘞(二兩)牡丹皮(二兩)牛膝(二兩)上七味,搗篩為散,綿裹塞耳,日一易。仍服大三五七散一劑。
又方∶硫黃雌黃(一云雄黃)上二味,等分,末之,綿裹塞耳,數(shù)日聞聲。
又方∶以童子尿灌耳中三四度,瘥。
赤膏主耳聾齒痛方∶丹參(五兩)蜀椒(二升)大黃(一兩)白術(shù)(一兩)大附子(十枚,炮,去皮)細(xì)辛(一兩)干姜(二兩)巴豆(十枚,去皮)桂心(四寸)芎(一兩)上十味,切,以淳苦酒漬一宿,納成煎豬膏三斤,著火上。煎三上三下,藥成去滓,可服可摩。耳聾者綿裹膏納耳中,齒冷痛著齒間,諸痛皆摩。若腹中有病,以酒和服如棗許大。
咽治二十年聾方∶成煎雞肪(五兩)桂心野葛(各半兩)上三味,切,膏中銅器內(nèi),微火煎三沸,去滓,密貯勿泄,以葦筒盛如棗核大,火炙令少熱,仰傾耳灌之。如此十日,耵聹自出,大如指長一寸。久聾不過三十日。以發(fā)裹膏深塞,勿又方∶以器盛石鹽飯底,蒸令消以灌耳中,驗(yàn)。
治耳出膿汁方∶礬石(三兩,燒)龍骨(一兩)黃連(一兩)烏賊魚骨(一兩)上四味,下篩,取如棗核大,綿裹塞耳,日三易。(一方用赤石脂,無龍骨)治底耳方∶礬石(燒之)石鹽(末之)上二味,先以紙繩之,展卻汁令干,以鹽末粉耳中令通,次下礬石末,粉上須臾臥勿起,日再。
治耳疼痛方∶附子(炮,去皮)菖蒲上二味,等分裹塞之。
治蟲入耳方∶末蜀椒一撮,納半升酢中灌之,行二十步。蟲出瘥。
治百蟲入耳方∶搗韭汁,灌之耳中立出。
又方∶灌蔥涕,須臾蟲出瘥。
又方∶以木葉裹鹽炙令熱,以掩耳,冷即易之,出。
又方∶姜汁滴耳中。又灌牛乳,良。又桃葉塞耳。
治蚰蜒入耳方∶牛乳灌之,蚰蜒自出。若入腹者,空腹服酢酪一升。不出更服。仍以和面燒餅,乘熱坐上,須臾出。
又方∶以油灌之。
又方∶灌驢乳于耳中,即變成水入腹。飲之即瘥。
又方∶桃葉汁灌之。
又方∶打銅碗于耳邊。
又方∶炒胡麻以布袋盛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