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肝散主失明方∶兔肝(炙)石膽貝齒芒硝蕤仁黃連礬石(燒)松葉螢火菊花地膚子決明子(各一分)上十二味,食后為散,服半錢匕。不知,稍稍加服。藥不可廢。若三日停,則與不服等。愈后,仍可常服之。
治風痰胸滿眼赤暗方∶決明子竹葉(《千金》二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熬)防風黃芩枳實(炙,《千金》作二兩)澤瀉(各三兩)芍藥柴胡(去苗)梔子仁(各四兩,一方無,《千金》作二兩)細辛芒硝(各二兩)上一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千金》有大黃四兩、升麻三兩,無芒硝、防風、細辛,名瀉肝湯。)眼暗方∶蔓荊子(一斗)上一味,凈淘,以水四斗煮,自旦至午,去汁易水,又煮。至晚去汁易水,又煮。至旦曝干,以布袋貯之,一度搗三升,以粥汁服三方寸匕。日三服,美酒等任性所便。
<篇名>補肝湯
內容:主肝氣不足方∶甘草(炙)黃芩人參桂心(各二兩)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篇名>瀉肝湯
內容:主臟中痰實熱沖,眼漠漠暗方∶苦竹根(八兩)半夏(四兩,洗)干姜茯苓枳實白術(各三兩)杏仁(去皮尖兩仁)干地黃(各一兩)細辛甘草(炙,各二兩)上十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三服。
<篇名>瀉肝湯
內容:主漠漠無所見,或時痛赤,腹有痰飲,令人眼暗方∶大黃白術(各二兩)甘草(炙)芍藥當歸茯苓桂心人參黃芩細辛(各一兩半)生姜(三兩,切)半夏(四兩,洗)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篇名>補肝湯
內容:主肝氣不足,兩脅拘急痛,寒熱目不明,并婦人心痛,乳癰脛熱,消渴,爪甲枯,口面青方∶甘草(三兩,炙)柏子仁(二兩)防風(三兩)大棗(二十枚,擘)烏頭(二兩,炮)細辛(二兩)茯苓(一兩)蕤仁(一兩)桂心(一兩)上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蕪菁子主明目病益肌膚方∶蕪菁子(三升)上一味,淘高著水煮二十沸,出,著水盆中淘之,令水清,接取以別釜煮之,水盡即添益,時嘗看,味美漉出曝干,搗篩,酒飲等任意和服三方寸匕,日惟服七合,飽食任性酒服。
服治青盲方∶長尾蛆,凈洗曝干作末,納眼中瘥。
<篇名>決明丸
內容:主眼風虛勞,熱暗運內起方∶石決明(燒)石膽光明砂芒硝(蒸)空青黃連(不用漬)青葙子決明子(以苦酒漬,經三日曝干)蕤仁防風鯉魚膽細辛上十二味,等分,搗蜜絹篩,石研令極細,以魚膽和丸如梧子,曝干研碎,銅器貯之勿泄,每取黃米粒大納中。日一夜一,稍稍加,以知為度。
<篇名>補肝丸
內容:主明目方∶地膚子(二合)藍子(二合)蒺藜子(二合)細辛(五合)桂心(五分)車前子(二合)子(二合)青葙子(二合)大黃(二兩)決明子(五合)上十四味,搗篩,煉蜜和飲。服如梧子十五丸,可加至二十丸,慎熱面食生冷酢滑油蒜豬雞魚蕎麥黃米,眼暗神方也。
治目赤痛方∶雄黃(一銖)細辛(一銖)干姜(一銖)黃連(四銖)上四味,細篩綿裹,以唾濡頭注藥,納大,必閉目,目中淚出,須臾自止,勿手近,勿用冷水洗。
又方∶雄黃(一分)干姜(一分)黃連(一分)礬石(一分,燒半日)上四味,合用之如前方,可加細辛一分。
治目赤口干唇裂方∶石膏(一斤,碎)生地黃汁(一斤)赤蜜(一升)淡竹葉(切,五升)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七升,去滓,澄清,煮石膏取一升半,去滓,下地黃汁兩沸。下蜜取三升,細細服之。
治赤眼方∶取杏仁四十九顆,末之,絹袋裹飯底蒸之,熱絞取脂,以銅青、胡粉各如大豆,干姜鹽各如半大豆,熟研之,以雞毛沾取掠眼中頭,日二。不過三,瘥。
赤眼方∶杏仁脂(一合)鹽綠(棗核大)印成鹽(三顆)上三味,取杏仁脂,法先搗杏仁如脂,布袋盛,蒸熱絞取,脂置蜜器中,納諸藥,直坐著其中,密蓋二七日。夜臥注目四,不過七度,瘥止。
治赤眼不問久遠方∶囗砂(三兩)上一味,以酢漿器中浸,日中曝之,三日藥著器,四畔干者取如粟米大。夜著兩頭不過三四度永瘥。并石鹽石膽等尤佳。
治眼赤運白膜翳方∶麻燭一尺,薄批,豬脂裹使匝,燃燭以銅器承取脂,納蕤仁三十枚,研胡粉少許,合和令熟,夜納兩中。
又方∶枸杞汁洗目,日五度,良,煮用亦得。
治赤眼方∶石膽蕤仁鹽綠細辛(各一兩)生驢脂(一合)上五味,為末,以乳汁和,夜點兩。
治瞇目不明方∶椎羊鹿筋擘之,如披筋法,納筋口中,熟嚼。擘眼納著瞳子瞼上,以手當瞼上輕之。
若有瞇者,二七過,便出之。視瞇當著筋出來即止。未出者復為之。此法常以平旦日未出時為之,以瘥為度。出訖,當以好蜜注四頭,鯉魚膽亦佳。若數目痛,可間日之。
<篇名>鼻病第四
內容:論一首方八首治鼻不利香膏方∶當歸薰草(一方用木香)通草細辛蕤仁(各三分)芎白芷(各半兩)羊髓(四兩)上八味,切,合煎微火上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黃、膏成,去滓,取如小豆大,納鼻中,日三。大熱、鼻中赤爛者,以黃芩、梔子代當歸、細辛。
治鼻中窒塞香膏方∶白芷芎(各半兩)通草(一分)當歸細辛薰草(各三分,《千金》作莽草)辛夷仁(五分)上七味,切,以苦酒漬一宿,以不中水豬肪一升,煎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黃膏成,去滓。綿裹取棗核大,納鼻中,日三。(一方加桂心十八銖。)治鼻方∶通草(一分)細辛(一分)附子(一分,炮,去皮)上三味,下篩,蜜和綿裹,納鼻中良。
治鼻中息肉,通草散方∶通草(半兩)礬石(一兩,燒)真珠(一銖)上三味,下篩,裹綿如棗核,取藥如小豆,納綿頭入鼻中,日三度。(一方有桂心、細辛各一兩)治鼽鼻,鼻中息肉,不得息方∶礬石(燒)藜蘆(各半兩)瓜蒂(二七枚)附子(半兩,炮)上四味,各搗下篩,合和,以小竹管取藥如小豆大,納鼻孔中吹之。以綿絮塞鼻中。日再,以愈為度。(一方加葶藶半兩)。
治鼻中息肉塞鼻,不得喘息方∶取細辛,以口濕之,屈頭納鼻中,旁納四畔多著,日十易之,滿二十日外。以蒡藶子一兩、松蘿半兩,二味搗篩,以綿裹薄如棗核大,納鼻中,日五六易之,滿二十日外。以吳白礬上上者二兩,納瓦杯,裹,相合令密置窖中燒之待瓦熱取搗篩,以面脂和如棗核大,納鼻中。日五六易,盡更和,不得頓和。二十日外乃瘥,慎行作勞及熱食并蒜面百日。
治鼻有息肉,不聞香臭方∶瓜蒂細辛(各半兩)上二味,為散,絮裹豆大,塞鼻中,須臾即通。
<篇名>羊肺散
內容:主鼻中息肉梁起方∶羊肺(一具,干之)白術(四兩)蓯蓉(二兩)通草(二兩)干姜(二兩)芎(二兩)上六味,為散。食后以粥汁服五分匕,日二服,加至方寸匕。
論曰∶凡人往往有鼻中肉塞,眠食皆不快利,得鼻中出息,而俗方亦眾,而用之皆無成效。惟見《本草》云∶雄黃主鼻中息肉,此言不虛。但時人不知用雄黃之法。醫者生用,故致困斃。曾有一人患鼻不得喘息。余以成煉雄黃,日納一大棗許大,過十日,肉塞自出,當時即得喘息,更不重發。其煉雄黃法,在仙丹方中具有之,宜尋求也,斯有神驗。
<篇名>口病第五
內容:論二首方十七首凡口瘡忌食咸膩及熱面干棗等,宜純食甜粥,勿食鹽菜,三日即瘥。
凡口中面上生息肉轉大,以刀決潰去膿,愈。
治積年口瘡不瘥,薔薇湯方∶薔薇根(一升)上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含之。久久極即吐之,定更含,少少入咽亦佳,夜未睡以前亦含之,三日不瘥,更令含之。瘥為度,驗秘不傳也。
治口中瘡,身體有熱氣痱瘰,薔薇丸方∶薔薇根(一兩)黃芩(一兩)鼠李根(一兩)當歸(一兩)葛根(一兩)白蘞(一兩)栝蔞根(二兩)石龍芮(一兩)黃柏(一兩)黃(一兩)芍藥(一兩)續斷(一兩)黃連(一上十三味,末之,煉蜜和服如梧子,十丸。日三服。(《千金》無黃連。)治熱病口爛咽喉生瘡水漿不得入膏方∶當歸(一兩)射干(一兩)升麻(一兩)附子(半兩,炮,去皮)白蜜(四兩)上五味,切,以豬膏四兩,先煎之令成膏,下著地,勿令大熱,納諸藥,微火煎,令附子色黃。藥成,絞去滓,納蜜,復火上令相得,盛器中令凝,取如杏子大含之。日四五,輒咽之。瘥。
治口中瘡、咽喉塞不利、口燥膏方∶豬膏(一斤)白蜜(一斤)黃連(一兩,切)上三味,合煎,去滓,令相得,含如半刺,日四五,夜二。
治口吻生白瘡,名曰燕口方∶取新炊甑下飲訖,以口兩吻銜甑唇,乘熱柱兩口吻二七下,瘥。
口旁惡瘡方∶亂發灰故絮灰黃連末干姜末(各等分)上四味,合和為散,以粉瘡上,不過三度。
治口臭方∶濃煮細辛含汁,久乃吐卻,三日當愈。
又方∶井花水三升,漱口吐廁中。
又方∶橘皮(五分)木蘭皮(一兩)桂心(三分)大棗(四十枚,蒸之,去皮)上四味,末之,以棗肉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二服,稍稍至三十丸。(一方有芎十八銖)。
又方∶桂心甘草(炙,等分)上二味,細末,三指撮酒服二十日,香。
又方∶蜀椒(汗)桂心(各一兩)上二味,服如前方。
治口干方∶豬脂若羊脂如雞子大,擘之,苦酒半升中漬一宿,絞取汁含之。
又方∶石膏(五合,碎)蜜(二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石膏取二升,納蜜煮取一升,去滓,含如棗核大,咽汁盡即含之。
又方∶含一片梨即愈,夜睡當時即定。
又方∶羊脂(雞子大)酒(半升)大棗(七枚)上三味,合漬七日,取棗食之,瘥。
又方∶禁夜勿食酸食及熱面。
治口卒噤不開方∶搗附子末,納管中,開口吹口中,良。
<篇名>唇病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