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紀事二

史記高祖本紀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

子禮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主今高

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

臣如此則威重不行后高祖朝太公擁篲迎門卻行

高祖大驚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亂

天下法于是高祖乃尊太公為太上皇心善家令言

賜金五百斤

曹相國世家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

蕭何約束府中無事參子窋為中大夫惠帝怪相國

不治事以為豈少朕與乃謂窋曰若歸試私從容問

而父曰高帝新棄群臣帝富于春秋君為相日飲無

所請事何以憂天下乎然無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

歸間侍自從其所諫參參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

天下事非若所當言也至朝時惠帝讓參曰與窋胡

治乎乃者我使諫君也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圣武

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觀臣能

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

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

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石奮傳奮長子建為郎中令少子慶為內史建老白

首萬石君尚無恙建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歸謁親

入子舍竊問侍者取親裙廁牏身自浣滌復與侍者

不敢令萬石君知以為常

匈奴傳單于有太子名冒頓后有所愛閼氏生少子

而單于欲廢冒頓而立少子乃使冒頓質于月氏冒

頓既質于月氏而頭曼急擊月氏月氏欲殺冒頓冒

頓盜其善馬騎之亡歸頭曼以為壯令將萬騎冒頓

乃作為鳴鏑習勒其騎射令曰鳴鏑所射而不悉射

者斬之行獵鳥獸有不射鳴鏑所射者輒斬之已而

冒頓以鳴鏑自射其善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頓立

斬不射善馬者居頃之復以鳴鏑自射其愛妻左右

或頗恐不敢射冒頓又復斬之居頃之冒頓出獵以

鳴鏑射單于善馬左右皆射之于是囗頓知其左右

皆可用從其父單于頭曼獵以鳴鏑射頭曼其左右

亦皆隨鳴鏑而射殺單于頭曼遂盡誅其后母與弟

及大臣不聽從者冒頓自立為單于

任敖傳初張蒼父長不滿五尺及生蒼蒼長八尺余

為侯丞相蒼子復長及孫類長六尺余

韋元成傳韋丞相元成者即前韋丞相子也代父后

失列侯其人少時好讀書明于詩論語為吏至衛尉

徙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薛君免為御史大夫于丞

相乞骸骨免而為丞相因封故邑為扶陽侯數年病

死孝元帝親臨喪賜賞甚厚子嗣后其治容容隨世

俗浮沉而見謂諂巧而相工本謂之當為侯代父而

后失之復自游宦而起至丞相父子俱為丞相世間

美之豈不命哉相工其先知之韋丞相卒御史大夫

匡衡代

鄧通傳文帝嘗病癰鄧通嘗為帝唶吮之文帝不樂

從容問通曰天下誰最愛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

太子入問病文帝使唶癰唶癰而色難之已而聞鄧

通嘗為帝唶吮之心慚

錯傳錯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

枝郡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嘩疾錯錯父聞

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

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錯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曰劉氏安矣而

氏危矣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及吾

身死十余日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及竇嬰袁

盎進說上令錯衣朝衣斬東市

張釋之傳釋之為公車令頃之太子與梁王共車入

朝不下司馬門于是釋之追止太子梁王無得入殿

門遂劾不下公門不敬奏之薄太后聞之文帝免冠

謝曰教兒子不謹薄太后乃使使承詔赦太子梁王

然后得入

平準書齊相卜式上書曰臣聞主憂臣辱南越反臣

愿父子與齊習船者往死之天子下詔曰卜式雖躬

耕牧不以為利有余輒助縣官之月今天下不幸有

急而式奮愿父子死之雖未戰可謂義形于內賜爵

關內侯金六十斤田十頃布告天下

司馬相如傳司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長卿少

時好讀書學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

灌夫傳夫父孟吳楚反孟為校尉夫以千人與父俱

灌孟年老潁陰侯強請之郁郁不得意故戰常陷堅

遂死吳軍中軍法父子俱從軍有死事得與喪歸灌

夫不肯隨喪歸奮曰愿取吳王若將軍頭以報父之

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軍中壯士所善愿從者數

十人及出壁門莫敢前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騎馳入

吳軍至吳軍麾下所殺傷數十人不得前復馳還走

入漢壁皆亡其奴獨與一騎歸夫身中大創十余適

有萬金良藥故得無死夫創少瘳又復請將軍曰吾

益知吳壁中曲折請復往將軍壯義之恐亡夫乃言

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吳已破灌夫以此名聞天下

太史公自序天子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

不得與從事故發憤且卒而子遷適使反見父于河

洛之間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常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絕于

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

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

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于事

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

之大者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

周召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

也幽厲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

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余歲

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

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文史

余甚懼焉汝其念哉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

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綢

史記石室金匱之書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自黃帝

漢書陸賈傳高帝拜賈為太中大夫及孝惠時呂太

后用事欲王諸呂畏大臣及有口者賈自度不能爭

之乃病免以好畤田地善往家焉有五男乃出所使

越橐中裝賣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為生產賈常

乘安車駟馬從歌鼓瑟侍者十人寶劍直百金謂其

子曰與女約過女女給人馬酒食極飲十日而更所

死家得寶劍車騎侍從者一歲中以往來過他客率

不過再過數擊鮮毋久混女為也

枚乘傳乘淮陰人也武帝聞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

以安車蒲輪征乘道死詔問乘子無能為文者后乃

得其孽子皋皋字少孺乘在梁時取皋母為少妻乘

之東歸也皋母不肯隨乘乘怒分皋數千錢留與母

居年十七上書梁共王得召為郎三年為王使與囗

從爭見讒惡遇罪家室沒入皋亡至長安會赦上書

北闕自陳枚乘之子上得之大喜召入見待詔拜為

陳萬年傳萬年廉平內行修然善事人賂遺外戚許

史傾家自盡竟代于定國為御史大夫子咸為郎有

異材抗直數言事萬年嘗病召咸教戒于囗下語至

半夜咸睡頭觸屏風萬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

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咸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

要教咸囗也萬年乃不復言

霍光傳光字子孟驃騎將軍去病弟也父中孺河東

平陽人也以縣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侍者衛少兒私

通而生去病中孺吏畢歸家娶婦生光因絕不相聞

久之少兒女弟子夫得幸于武帝立為皇后去病以

皇后姊子貴幸既壯大乃自知父為霍中孺未及求

問會為驃騎將軍擊匈奴道出河東河東太守郊迎

負弩矢先驅至平陽傳舍遣吏迎霍中孺中孺趨入

拜謁將軍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為大人遺體

也中孺扶服叩頭曰老臣得托命將軍此天力也去

病大為中孺買田宅奴婢而去還復過焉乃將光西

至長安時年十余歲

金日磾傳日磾子二人皆愛為帝弄兒常在旁側弄

兒或自后擁上項日磾在前見而目之弄兒走且啼

曰翁怒上謂日磾何怒吾兒為其后弄兒壯大不謹

自殿下與宮人戲日磾適見之怒其淫亂遂殺弄兒

弄兒即日磾長子也上聞之大怒日磾頓首謝具言

所以殺弄兒狀上甚哀為之泣已而心敬日磾

杜延年傳延年為御史大夫延年居父官府不敢當

舊位坐臥皆易其處

張湯傳湯杜陵人也父為長安丞出湯為兒守舍還

鼠盜肉父怒笞湯湯掘熏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傅

爰書訊鞫論報并取鼠與肉具獄磔堂下父見之視

文辭如老獄吏大驚遂使書獄

湯子安世為富平侯子千秋延壽彭祖皆中郎將安

世自見父子尊顯懷不自安為子延壽求出補吏上

以為北地太守歲余上閔安世年老復征延壽為左

曹太仆安世兄賀有一子蚤死無子子安世小男彭

祖彭祖又小與上同席研書指欲封之先賜爵關內

侯安世以父子封侯在位太盛乃辭祿

戾太子據傳衛皇后生據元狩元年立為皇太子年

七歲矣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為立禖使東

方朔枚皋作禖祝少壯詔受公羊春秋又從瑕丘江

公受谷梁及冠就宮上為立博望苑使通賓客從其

所好故多以異端進者元鼎四年納史良娣產子男

進號曰史皇孫武帝末衛后寵衰江充用事充與太

子及衛氏有隙恐上晏駕后為太子所誅會巫蠱事

起充因此為奸是時上春秋高意多所惡以為左右

皆為蠱道祝詛窮治其事丞相公孫賀父子陽石諸

邑公主及皇后弟子長平侯衛伉皆坐誅語在公孫

賀江充傳充典治巫蠱既知上意白言宮中有蠱氣

入宮至省中壞御座掘地上使按道侯韓說御史章

贛黃門蘇文等助充充遂至太子宮掘蠱得桐木人

時上疾避暑甘泉宮獨皇后太子在太子召問少傅

石德德懼為師傅并誅因謂太子曰前丞相父子兩

公主及衛氏皆坐此今巫與使者掘地得征驗不知

巫置之邪將實有也無自明可矯節收捕充等

系獄窮治其奸詐且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請問

皆不報上存亡未可知而奸臣如此太子將不念秦

扶蘇事邪太子急然德言征和二年七月壬午乃使

客為使者收捕充等按道侯說疑使者有詔不肯受

詔客格殺說御史章贛被創突亡自歸甘泉太子使

舍人無且持節夜入未央宮殿長秋門因長御倚華

具白皇后發中廄車載射士出武庫兵發長樂宮衛

告令百官曰江充反乃斬充徇炙胡巫上林中遂

部賓客為將率與丞相劉屈牦等戰長安中擾亂言

太子反故眾不肯附太子兵敗亡不得上怒甚群

下憂懼不知所出壺關三老茂上書曰臣聞父者猶

天母者猶地子猶萬物也故天平地安陰陽和調物

乃茂成父慈母愛室家之中子乃孝順陰陽不和則

萬物夭傷父子不和則室家散亡故父不父則子不

子君不君則臣不臣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昔者虞

舜孝之至也而不中于瞽叟孝己被謗伯奇放流骨

肉至親父子相疑何者積毀之所生也由是觀之子

無不孝而父有不察今皇太子為漢適嗣承萬世之

業體祖宗之重親則皇帝之宗子也江充布衣之人

閭閻之隸臣耳陛下顯而用之囗至尊之命迫囗

皇太子造飾奸詐群邪錯謬是以親戚之路鬲塞而

不通太子進則不得上見退則困于亂臣獨冤結而

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殺充恐懼逋囗子盜父兵

以救難自免耳臣竊為無邪心詩云營營青蠅止

于藩愷悌君子無信讒言讒言罔極交亂四國往者

江充讒殺趙太子天下莫不聞其罪固宜陛下不省

察深過太子發盛怒舉大兵而求之三公自將智者

不敢言辯士不敢說臣竊痛之臣聞子胥盡忠而忘

其號比干盡仁而遺其身忠臣竭誠不顧鈇鉞之誅

陳其愚志在匡君安社稷也詩云取彼譖人投畀

豺虎唯陛下寬心慰意少察所親毋患太子之非亟

罷甲兵毋令太子久亡臣不勝惓惓出一旦之命待

罪建章闕下書奏天子感悟太子之亡也東至湖臧

匿泉鳩里主人家貧常賣屨以給太子太子有故人

在湖聞其富贍使人呼之而發覺吏圍捕太子太子

自度不得脫即入室距戶自經山陽男子張富昌為

卒足蹋開戶新安令史李壽趨抱解太子主人公遂

格斗死皇孫二人皆并遇害上既傷太子乃下詔曰

蓋行疑賞所申信也其封李壽為邘侯張富昌為

題侯久之巫蠱事多不信上知太子惶恐無他意而

車千秋復訟太子冤上遂擢千秋為丞相而族滅江

充家焚蘇文于橫橋上及泉鳩里加兵刃于太子者

初為北地太守后族上憐太子無辜乃作思子宮為

歸來望思之臺于湖天下聞而悲之

車千秋傳千秋本姓田氏為高寢郎會衛太子為江

充所譖敗久之千秋上急變訟太子冤曰子弄父兵

罪當笞天子之子過誤殺人當何罪哉臣嘗夢見一

白頭翁教臣言是時上頗知太子惶恐無他意乃大

感悟召見千秋至前千秋長八尺余體貌甚麗武帝

見而悅之謂曰父子之間人所難言也公獨明其不

然此高廟神靈使公教我公當遂為我輔佐立拜千

秋為大鴻臚

公孫賀傳賀子敬聲代賀為太仆父子囗居公卿位

敬聲以皇后娣子驕奢不奉法征和中擅用北軍錢

千九百萬發覺下獄是時詔捕陽陵朱安世不能得

上求之急賀自請逐捕安世以贖敬聲罪上許之后

果得安世安世者京師大俠也聞賀欲以贖子笑曰

丞相禍及宗矣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

足為我械安世遂從獄中上書告敬聲與陽石公主

私通及使人巫祭祠詛上且上甘泉當馳道埋偶人

祝詛有惡言下有司案驗賀窮治所犯遂父子死獄

中家族巫蠱之禍起自朱安世成于江充遂及公主

皇后太子皆敗語在江充戾園傳

楊王孫傳王孫孝武時人也學黃老之術家業千金

厚自奉養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終先令其子曰吾欲

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則為布囊盛尸入地

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身親土其子欲默而不

從重廢父命欲從之心又不忍乃往見王孫友人祁

侯祁侯與王孫書曰王孫苦疾仆迫從上祠雍未得

詣前愿存精神省思慮進醫藥厚自持竊聞王孫先

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則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將

裸見先人竊為王孫不取也且孝經曰為之棺槨衣

衾是亦圣人之遺制何必區區獨守所聞愿王孫察

焉王孫報曰蓋聞古之圣王緣人情不忍其親故為

制禮今則越之吾是裸葬將矯世也夫厚葬誠

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競以相高靡財單幣腐之地下

或乃今日入而明日發此真與暴骸于中野何異且

夫死者終生之化而物之歸者也歸者得至化者得

變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聲乃合道情

夫飾外華眾厚葬鬲真使歸者不得至化者不

得變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聞之精神者天之有

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

鬼之為言歸也其尸塊然獨處豈有知哉裹幣帛

鬲棺槨支體絡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為枯臘

千載之后棺槨朽腐乃得歸土就其真宅繇是言之

焉用久客昔帝堯之葬也窾木為囗葛藟為緘其穿

下不亂泉上不泄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

功于亡用不損財于亡謂今費財厚葬留歸鬲至死

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謂重惑于戲吾不為也祁侯曰

善遂臝葬

韓延壽傳延壽字長公燕人也徙杜陵少為郡文學

父義為燕郎中剌王之謀逆也義諫而死燕人閔之

是時昭帝富于春秋大將軍霍光持政征郡國賢良

文學問以得失時魏相以文學對策以為賞罰所以

勸善禁惡政之本也日者燕王為無道韓義出身強

諫為王所殺義無比干之親而蹈比干之節宜顯賞

其子示天下明為人臣之義光納其言因擢延壽

為諫大夫

酈食其傳漢十二年高祖舉功臣思食其食其子疥

數將兵上以其父故封疥為高梁候

史丹傳元帝即位傅昭儀子定陶共王有材藝母子

俱愛幸建昭之間元帝被疾不親政事留好音樂或

置鼙鼓殿下天子自臨軒檻上隤銅丸以擿鼓聲中

嚴鼓之節后宮及左右習知音者莫能為而定陶王

亦能之上數稱其材

元帝詔丹護太子家太子頗有酒色之失母王皇后

無寵中山哀王薨太子前吊哀王者帝之少弟與大

子游學相長大上望見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

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奉

宗廟為民父母者乎上以責謂丹丹免冠謝上曰臣

誠見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損向者太子當進見

臣竊戒屬無涕泣感傷陛下罪乃在臣當死上以為

然意乃解

翟方進傳方進少子義為弘農太守遷河南太守青

州牧所居著名有父風烈

江都易王非傳非子建為太子時邯鄲人梁蚡持女

欲獻之易王建聞其美私呼之因留不出蚡宣言曰

子乃與其公爭妻建使人殺蚡

景帝紀三年冬十二月詔曰襄平侯嘉子恢說不孝

謀反欲以殺嘉大逆無道其赦嘉為襄平侯及妻子

當坐者復故爵論恢說及妻子如法

孟喜傳喜父號孟卿善為禮春秋以禮經多春秋煩

雜乃使喜從田王孫受易

歐陽生傳生字和伯千乘人也曾孫高為博士高孫

地余元帝即位地余侍中貴幸至少府戒其子曰我

死官屬即送汝財物慎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孫以廉

潔著可以自成及地余死少府官屬共送數百萬其

子不受天子聞而嘉之賜錢百萬

朱邑傳邑少時為舒桐鄉嗇夫廉平不苛以愛利為

行未嘗笞辱人存問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

愛敬焉神爵元年病且死屬其子曰我故為桐鄉吏

其民愛我必葬我桐鄉后世子孫奉嘗我不如桐鄉

民及死其子葬之桐鄉西郭外民果然共為邑起冢

立祠歲時祠祭至今不絕

樓護傳護字君卿父世醫也護少隨父為醫長安出

入貴戚家護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長者咸愛

重之共謂曰以君卿之材何不宦學乎由是辭其父

學經傳

石顯傳左將軍馮奉世父子為公卿著名女又為昭

上官皇后傳安以后父封桑樂侯日以驕淫子病死

仰而罵天

王莽傳莽子宇非莽隔絕衛氏恐帝長大后見怨即

私遣人與寶等通書教令帝母上書求入莽不聽宇

與師吳章及婦兄呂寬議其故章以為莽不可諫而

好鬼神可為變怪以驚懼之章因推類說令歸政于

衛氏宇即使寬夜持血灑莽第門吏發覺之莽執宇

送獄飲藥死宇妻焉懷子須產子已殺之

蕭望之傳望之八子至大官者育咸由育字次君少

以父任為太子庶子元帝即位為郎病免后為御史

大將軍王鳳以育名父子著材能除為功曹遷謁者

后至丞相咸至大司農由為中散大夫

宣元六王傳淮陽憲王欽好經書法律聰達有材帝

甚愛之太子寬仁喜儒術上數嗟嘆憲王曰真我子

也常有意欲立憲王然用太子起于微細上少依倚

許氏及即位而許后以殺死太子蚤失母故弗忍也

久之上以故丞相韋賢子元成陽狂讓侯兄經明行

高稱于朝廷乃召拜元成為淮陽中尉欲感諭憲王

輔以推讓之臣由是太子遂安

劉向孝子傳董傳者少偏孤與父居乃肆力田畝鹿

車載父自隨父終自賣于富公以供喪事道逢一女

呼與語愿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女為誰答曰

永妻欲助償債公曰汝織三百匹遣汝一旬乃畢女

出門謂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償人債耳語畢

忽然不知所在

法言石奮石建父子之美也無是父無是子無是子

無是父

西京雜記王鳳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欲不舉曰俗諺

舉五日子長及戶則自害不則害其父母其叔父曰

昔田文以此日生其父嬰敕其母曰勿舉其母竊舉

之后為孟嘗君號其母為薛公大家以古事推之非

不祥也遂舉之

衛將軍青生子或有獻騧馬者乃命其子曰騧子叔

馬其后改為登字叔升

小名錄揚雄之子小字童烏九歲與子云論元

后漢書光武帝紀建武二年六月戊戌立貴人郭氏

為皇后子強為皇太子大赦天下十五年夏四月戊

申封皇子輔為右翊公英為楚公陽為東海公康為

濟南公蒼為東平公延為淮陽公荊為山陽公衡為

臨淮公焉為左翊公京為瑯邪公十七年夏六月癸

巳臨淮公衡薨冬十月辛巳廢皇后郭氏為中山太

后立貴人陰氏為皇后進右翊公輔為中山王王食

常山郡其余九國公皆即舊封進爵為王十九年夏

六月戊申詔曰春秋之義立子以貴東海王陽皇后

之子宜承大統皇太子強崇立謙退愿備藩國父子

之情重久違之其以強為東海王立陽為皇太子改

名莊

顯宗孝明帝紀帝光武第四子也帝生而豐下十歲

能通春秋光武奇之

永平二年十二月少府陰就子豐殺其妻酈邑公主

就坐自殺

王霸傳霸字元伯潁川潁陽人也世好文法父為郡

決曹掾霸亦少為獄吏常慷慨不樂吏職其父奇之

遣西學長安漢兵起光武過潁陽霸率賓客上謁遂

從擊破王尋王邑于昆陽還休鄉里及光武為司隸

校尉道過潁陽霸請其父愿從父曰吾老矣不任軍

旅汝往勉之

耿弇傳建武四年詔弇進攻漁陽弇以父據上谷本

與彭寵同功又兄弟無在京師者自疑不敢獨進上

書求詣洛陽詔報曰將軍出身舉宗為國所向陷敵

功效尤著何嫌何疑而欲求征且與王常共屯涿郡

勉思方略況聞弇求征亦不自安遣舒弟國入侍帝

善之進封況為隃麋侯乃命弇與建義大將軍朱佑

漢忠將軍王常等擊望都故安西山賊十余營皆破

之十二年況疾病乘輿自臨幸復以國弟廣舉并為

中郎將弇兄弟六人皆垂青紫省侍醫藥當代以為

袁閎傳閎字夏甫少勵操行苦身修節父賀為彭城

相閎往省謁變名姓徒行無旅既至府門連日吏不

為通會阿母出見閎驚入白夫人乃密呼見既而辭

去賀遣車送之閎稱眩疾不肯乘反郡界無知者及

賀卒郡閎兄弟迎喪不受賻赗缞绖扶柩冒犯寒露

體貌枯毀手足流血見者莫不傷之

種拂傳拂字穎伯李傕郭汜之亂拂揮劍而出曰為

國大臣不能止戈除暴致使兇賊兵刃向宮遂戰而

死子劭出為益涼二州刺史會父拂戰死竟不之職

服終征為少府大鴻臚皆辭不受曰昔我先父以身

徇國吾為臣子不能除殘復怨何面目朝覲明主哉

遂與馬騰韓遂及左中郎劉范諫議大夫馬宇共攻

李傕郭汜以報其讎與汜戰于長平觀下軍敗劭等

皆死騰遂還涼州

何颙傳太學友人虞偉高有父讎未報而篤病將終

颙往候之偉高泣而訴颙感其義為復讎以頭醊其

馬援傳援常有疾梁松來候之獨拜囗下援不答松

去后諸子問曰梁伯孫帝婿貴重朝廷公卿以下莫

不憚之大人柰何獨不為禮援曰我乃松父友也雖

貴何得失其序乎松由是恨之援四子廖防光客卿

客卿幼而岐嶷年六歲能應接諸公專對賓客常有

死罪亡命者來過客卿逃匿不令人知外若訥而內

沈敏援甚奇之以為將相器故以客卿字焉援卒后

客卿亦夭沒

李業傳犍為任永好學博古公孫述連征命待以高

位托青盲以避世難見子入井忍而不救

彭修傳修字子陽會稽毗陵人也年十年時父為郡

吏得休與修俱歸道為盜所劫修困迫乃拔佩刀前

持盜帥曰父辱子死卿不顧死邪盜相謂曰此童子

義士也不宜逼之遂辭謝而去鄉黨稱其名

鮑昱傳昱字文泉少傳父學客授于東平建武初太

行山中有劇賊太守戴涉聞昱鮑永子有智略乃就

謁請署守高都長昱應之遂討擊群賊誅其渠帥道

路開通由是知名后為泚陽長政化仁愛境內清凈

荊州刺史表上之再遷中元元年拜司隸校尉詔昱

詣尚書使封胡降檄光武遣小黃門問昱有所怪不

對曰臣聞故事通官文書不著姓又當司徒露布怪

使司隸下書而著姓也帝報曰吾固欲令天下知忠

臣之子復為司隸也昱在職奉法守正有父風

張酺傳酺雖在公位而父常居田里酺每有遷職輒

一詣京師嘗來候酺適會歲節公卿罷朝俱詣酺府

奉酒上壽極歡卒日眾人皆慶羨之及父卒既葬詔

遣使赍牛酒為釋服

范滂傳建寧二年大誅黨人詔下急捕滂等滂聞詣

獄顧謂其子曰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

善則我不為惡行路聞之莫不流涕

譙元傳元字君黃公孫述僭號于蜀連聘不詣述乃

遣使者備禮征之若元不肯起便賜以毒藥太守乃

自赍璽書至元廬曰君高節已著朝廷垂意誠不宜

復辭自招兇禍元仰天嘆曰唐堯大圣許由恥仕周

武至德伯夷守餓彼獨何人我亦何人保志全高死

亦奚恨遂受毒藥元子瑛泣血頭于太守曰方今

國家東有嚴敵兵師四出國用軍資或不常充足愿

奉家錢千萬以贖父死太守為請述聽許之元遂隱

藏田野終述之世時兵戈累年莫能修尚學業元獨

訓諸子勤習經書建武十一年卒明年天下平定元

弟慶以狀詣闕自陳光武美之策詔本郡祠以中牢

敕所在還元家錢

楊厚傳厚字仲桓廣漢新都人也祖父春卿善圖讖

學臨命戒子統曰吾綈囗中有先祖所傳秘記為漢

家用爾其修之統感父遺言服闋辭家從犍為周循

學習先法又就同郡鄭伯山受河洛書及天文推步

之術建初中為彭城令一州大旱統推陰陽消伏縣

界蒙澤太守宗湛使統為郡求雨亦即降澍自是朝

廷災異多以訪之統生厚厚少學統業精力思述初

安帝永初二年太白入北斗洛陽大水時統為侍中

厚隨在京師朝廷以問統統對年老耳目不明子厚

曉讀圖書粗識其意鄧太后使中常侍承制問之厚

對以為諸王子多在京師容有非常宜亟發遣各還

本國太后從之星尋滅不見又囗水退期日皆如所

言除為中郎

蘇章傳章孫不韋字公先父謙初為郡督郵時魏

郡李皓為美陽令與中常侍貝瑗交通貪暴為民患

前后監司畏其勢援莫敢糾問及謙至部案得其臧

論輸左校謙累遷至金城太守去郡歸鄉里漢法免

罷守令自非詔征不得妄到京師而謙后私至洛陽

時皓為司隸校尉收謙詰掠死獄中皓又因刑其尸

以報昔怨不韋時年十八征詣公車會謙見殺不韋

載喪歸鄉里瘞而不葬仰天嘆曰伍子胥獨何人也

乃藏母于武都山中遂變名姓盡以家財募劍客邀

皓于諸陵間不囗會皓遷大司農時右校芻廥在寺

北垣下不韋與親從兄弟潛入廥中夜則鑿地晝則

逃伏如此經月遂得傍達皓之寢室出其囗下值暠

在廁因殺其妾并及小兒留書而去皓大驚懼乃布

棘于室以板籍地一夕九徙雖家人莫知其處每出

輒劍戟隨身壯士自衛不韋知皓有備乃日夜飛馳

竟到魏郡掘其父阜冢斷取阜頭以祭父墳又標之

于市曰李君遷父頭皓匿不敢言而自上退位歸鄉

里私掩塞冢槨捕求不韋歷歲不能得憤恚感傷發

病嘔血死不韋后遇赦還家乃始改葬行喪士大夫

多譏其發掘冢墓歸罪枯骨不合古義唯任城何休

方之伍員太原郭林宗聞而論之曰子胥雖云逃命

而見用強吳憑闔廬之威因輕悍之眾雪怨舊郢曾

不終朝而但鞭墓戮尸以舒其憤竟無手刃后主之

報豈如蘇子單特孑立靡因靡資強仇豪援據位九

卿城闕天阻宮府幽絕埃塵所不能過霧露所不能

沾不韋毀身憔慮出于百死冒觸嚴禁陷族禍門雖

不獲逞為報已深況復分骸斷首以毒生者使皓懷

忿結不得其命猶假手神靈以斃之也力唯匹夫功

隆千乘比之于員不以優乎議者于是貴之后太傅

陳蕃辟不應為郡五官掾初弘農張奐睦于蘇氏而

武威段颎與皓素善后奐颎有隙及颎為司隸以禮

辟不韋不韋懼之稱病不詣颎既積憤于奐因發怒

乃追咎不韋前報皓事以為向表治謙事被報見誅

君命天也而不韋仇之又令長安男子告不韋多將

賓客奪舅財物遂使從事張賢等就家殺之乃先以

鴆與賢父曰若賢不得不韋便同飲此賢到扶風郡

守使不韋奉謁迎賢即時收執并其一門六十余人

盡誅滅之諸蘇以是衰破又段颎為楊球所誅天下

以為蘇氏之報焉

樊宏傳宏父重好貨殖年八十余終其素所假貸人

間數百萬遺令焚削文契債家聞者皆慚爭往償之

諸子從敕竟不肯受

第五倫傳或問倫曰公有私乎對曰吾兄子嘗病一

夜十往退而安寢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

崔骃傳骃中子瑗字子玉早孤銳志好學盡能傳其

父業

張純傳純子奮字通純臨終敕家丞曰司空無功

于時猥蒙爵土身死之后勿議傳國奮兄根少被病

光武詔奮嗣爵奮稱純遺敕固不肯受帝以奮違詔

敕收下獄奮惶怖乃襲封永平四年隨例歸國

鄭康成傳康成少為鄉嗇夫得休歸常詣學官不樂

為吏父數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學受業

賈逵傳逵父徽從劉歆受左氏春秋兼習國語周官

又受古文尚書于涂憚學毛詩于謝曼卿作左氏條

例二十一篇逵悉傳父業

桓榮傳榮子郁字仲恩少以父任為郎敦厚篤學傳

父業以尚書教授門徒常數百人榮卒郁當襲爵上

書讓于兄子泛顯宗不許不得已受封悉以租入與

之帝以郁先師子有禮讓甚見親厚

馮緄傳緄父煥安帝時為幽州刺史疾忌奸惡數致

其罪時元菟大守姚光亦失人和建光元年怨者乃

詐作璽書譴責煥光賜以歐刀又下遼東都尉龐奮

使速行刑奮即斬光收煥煥欲自殺緄疑詔文有異

止煥曰大人在州志欲去惡實無它故必是兇人妄

詐規肆奸毒愿以事白上甘罪無晚煥從其言上書

自訟果詐者所為征奮抵罪會煥病死獄中帝愍之

賜煥光錢各十萬以子為郎中緄由是知名

陳寵傳寵曾祖父咸成哀間以律令為尚書及莽誅

何武等咸乃嘆曰易稱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吾

可以逝矣即乞骸骨去職及莽篡位召咸以為掌寇

大夫謝病不肯應時三子參豐欽皆在位乃悉令解

官父子相與歸鄉里閉門不出入猶用漢家祖臘人

問其故咸曰我先人豈知王氏臘乎

吳佑傳佑字秀英陳留長垣人也父恢為南海太守

佑年十二隨從到官恢欲殺青簡以寫經書佑諫曰

今大人逾越五嶺遠在海濱其俗誠陋然舊多珍怪

上為國家所疑下為權戚所望此書若成則載之兼

兩昔馬援以薏苡興謗王陽以衣囊僥名嫌疑之間

誠先賢所慎也恢乃止撫其首曰吳氏世不乏季子

矣及年二十喪父居無擔石而不受贍遺常牧豕于

長垣澤中行吟經書遇父故人謂曰卿二千石子而

自業賤事縱子無恥柰先君何佑辭謝而已守志如

佑官酒泉太守嗇夫孫性私賦民錢市衣以進其父

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歸伏罪性慚懼

詣合持衣自首佑屏左右問其故性具談父言佑曰

掾以親故受污穢之名所謂觀過斯知仁矣使歸謝

其父還以衣遺之

孔融傳融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初女年七

歲男年九歲以其幼弱得全寄他舍二子方奕棋融

被收而不動左右曰父執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

毀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遺肉汁男渴而飲之女曰今

日之禍豈得久活何賴知肉味乎兄號泣而止或言

于曹操遂盡殺之及收至謂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見

父母豈非至愿乃延頸就刑顏色不變莫不傷之

樂恢傳恢字伯奇京兆長陵人也父親為縣吏得罪

于令收將殺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門晝夜號泣令

聞而矜之即解出親

橋元傳元字公祖光和元年遷太尉數月復以疾罷

拜太中大夫就醫里舍元少子十歲獨游門次卒有

三人持杖劫執之入舍登樓就元求貨元不與有頃

司隸校尉陽球率河南尹洛陽令圍守元家球等恐

并殺其子未欲迫之元瞋目呼曰奸人無狀元豈以

一子之命而縱國賊乎促令兵進于是攻之元子亦

死元乃詣闕謝罪乞天下凡有劫質皆并殺之不得

贖以財寶開張奸路詔書下其章初自安帝以后法

禁稍弛京師劫質不避豪貴自是遂絕

朱穆傳穆字公叔年五歲便有孝稱父母有病輒不

飲食差乃復常及壯耽學銳意講誦或時思至不自

知亡失衣冠顛隊坑岸其父常以為專愚幾不知數

馬足穆愈更精篤

王丹傳時大司徒侯霸欲與交友及丹被征遣子昱

候于道昱迎拜車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與君結

交何為見拜丹曰君房有是言丹未之許也

丹子有同門生喪親家在中山白丹欲往奔慰結侶

將行丹怒而撻之令寄縑以祠焉或問其故丹曰交

道之難未易言也世稱管鮑次則王貢張陳兇其終

蕭朱隙其永故知全之者鮮矣時人服其言

袁安傳安父沒母使安訪求葬地道逢三書生問安

何之安為言其故生乃指一處云葬此地當世為上

公須臾不見安異之于是遂葬其所占之地故累世

隆盛焉

安子京敞最知名京字仲譽習孟氏易作難記三十

萬言子彭字伯楚少傳父業

敞字叔平元初三年代劉愷為司空明年坐子與尚

書郎張俊交通漏泄省中語策免

陳實傳實除太丘長有六子紀諶最賢紀字元方亦

以至德稱兄弟孝養及遭父憂每哀至輒嘔血絕氣

雖衰服已除而積毀消瘠殆將滅性建安初紀拜大

鴻臚子群為魏司空天下以為公慚卿卿慚長弟諶

字季方與紀齊德同行父子并著高名時號三君每

宰府辟召常同時旌命羔雁成群當世靡不榮之

李固傳固字子堅漢中南鄭人司徒合之子也合在

數術傳固貌狀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龜文少好學

常步行尋師不遠千里遂究覽墳籍結交英賢四方

有志之士多慕其風而來學京師咸嘆曰是復為李

公矣

言繼其父為三公也謝承書曰固改易姓名

杖策驅驢負笈追師三輔學五經積十余年博覽古

今明于風角星筭河圖讖緯仰察俯占窮神知變每

到大學密入公府定省父母不令同業諸生知是合

沖帝崩冀立質帝冀忌帝聰慧遂鴆帝因議立嗣固

以清河王蒜明德著聞又屬最尊親宜立為嗣先是

蠡吾侯志常取冀妹時在京師冀欲立之獨固堅守

本議冀乃策免固立桓帝因誣固下獄誅之子燮靈

帝時拜安平相先是安平王續為張角賊所掠國家

贖王得還朝廷議復其國燮上奏曰續在國無政為

妖賊所虜守藩不稱損辱圣朝不宜復國時議者不

同而續竟歸藩燮以謗毀宗室輸作左校未滿歲王

果坐不道被誅乃拜燮為議郎京師語曰父不肯立

帝子不肯立王

包咸傳咸習魯詩論語太守黃讜署戶曹史欲召咸

入授其子咸曰禮有來學而無往教讜遂遣子師之

薛漢傳漢字公子淮陽人也世習韓詩父子以章句

著名漢少傳父業

高詡傳詡字季回平原般人也曾祖父嘉以魯詩授

元帝仕至上谷太守父容少傳嘉學哀平間為光祿

大夫詡以父任為郎中世傳魯詩以信行清操知名

王莽篡位父子稱盲囗不仕

崔實傳實從兄烈有重名于北州歷位郡守九卿靈

帝時開鴻都門榜賣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黃綬各有

差其富者則先入錢貧者到官而后倍輸或因常侍

阿保別自通達是時段颎樊陵張溫等雖有功勤名

譽然皆先輸貨財而后登公位烈時因傳母入錢五

百萬得為司徒及拜日天子臨軒百僚畢會帝顧謂

親幸者曰悔不小靳可至千萬程夫人于傍應曰崔

公冀州名士豈肯買官賴我得是反不知姝邪烈于

是聲譽衰減久之不自安從容問其子鈞曰吾居三

公于議者何如鈞曰大人少有英稱歷位卿守論者

不謂不當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烈曰何為

然也鈞曰論者嫌其銅臭烈怒舉杖擊之鈞時為虎

賁中郎將服武弁戴鹖尾狼狽而走烈罵曰死卒父

撾而走孝乎鈞曰舜之事父小杖則受大杖則走非

不孝也烈慚而止

班彪傳彪子固字孟堅能屬文彪卒歸鄉里以彪所

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思就其業

劉表傳表二子琦琮表初以琦貌類于己甚愛之后

為琮娶其后妻蔡氏之侄蔡氏遂愛琮而惡琦毀譽

之言日聞于表表寵耽后妻每信受焉又妻弟蔡瑁

及外甥張允并得幸于表又睦于琮而琦不自寧嘗

與瑯邪人諸葛亮謀自安之術亮初不對后乃共升

高樓因令去梯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

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亮曰君不見申生在內

而危重耳居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陰規出計會表將

江夏太守黃祖為孫權所殺琦遂求代其任及表病

甚琦歸省疾素慈孝允等恐其見表而父母相感更

有托后之意乃謂琦曰將軍命君撫臨江夏其任至

重今釋眾擅來必見譴怒傷親之歡重增其疾非孝

敬之道也遂遏于戶外使不得見琦流涕而去眾聞

而傷焉遂以琮為嗣琮以侯印授琦琦怒投之地

楊彪傳彪見漢祚將終遂稱腳攣不復行積十年后

子修為曹操所殺操見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

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操為改容

馮勤傳勤曾祖父揚宣帝時為弘農太守有八子皆

為二千石趙魏間榮之號曰萬石君焉

禰衡傳衡侮慢于表表恥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黃祖

性急故送衡與之祖亦善待焉祖長子射為章陵太

守尤善于衡后祖大會賓客而衡言不孫祖遂殺之

射徒跣來救不及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斂

廖扶傳扶字文起汝南平輿人也習韓詩歐陽尚書

教授常數百人父為北地太守永初中坐羌沒郡下

獄死扶感父以法喪身憚為吏及服終而嘆曰老子

有言名與身孰親吾豈為名乎遂絕志世外專精經

典尤明天文讖緯風角推步之術

王霸妻傳王霸與同郡令狐子伯為友后子伯為楚

相而其子為郡功曹子伯乃令子奉書于霸車馬服

從雍容如也霸子時方耕于野聞賓至投耒而歸見

令狐子沮怍不能仰視霸目之有愧容客去而久臥

不起妻怪問其故始不肯告妻請罪而后言曰吾與

子伯素不相若向見其子容服甚光舉措有適而我

兒曹蓬發歷齒未知禮則見客而有慚色父子恩深

不覺自失耳妻曰君少修清節不顧榮祿今子伯之

貴孰與君之高柰何忘宿志而慚兒女子乎霸屈起

而笑曰有是哉遂共終身隱遁

三輔決錄注法真年未弱冠父在南郡步往候父已

欲去父留之待正旦使觀朝吏會會者數百人真于

中窺其與父語畢問真孰賢真曰曹掾胡廣有公

卿之量其后廣果歷九卿三公之位

風俗通魏郡龐儉因亂失父時儉三四歲母襁抱轉

客廬中鑿井得錢數萬遂致富因買一蒼頭主家干

一日堂上作樂老蒼頭在廚中竊言曰堂上老母我

婦也問其故奴曰我婦姓艾字阿宏足下有黑子腋

下有痣母曰我翁也遂為夫婦時人為之語曰廬里

龐公鑿井得銅買奴得翁

汝南先賢傳薛勤仕郡為功曹陳蕃年十五為父赍

書詣勤勤顧而察之明日造焉蕃父出迓勤勤曰足

下有不凡子吾來候之不從卿也言議盡日

李宣之子名表宋公令寇端召表為主簿表不樂為

吏于寺門中焚燒衣幘端怒收表欲殺之陳仲舉聞

之至宋公欲請表先過宣宣問何故來曰欲見寇令

請足下兒宣曰吾子犯罪罪當死如有白君豈妄殺

人宜此還端追問仲舉仲舉具以語之端乃嘆曰李

宣烈士也即原之

世說新語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

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

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卞

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

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陳太丘詣荀朗陵無仆役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后

從長文尚小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

酒余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

潁太守髡陳仲弓客有問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

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何有

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昔高宗放孝

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苻起惟

此三君高明之君惟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慚而退

商蕓小說有客詣太丘談鋒甚敵太丘令二子炊飯

延客二子委甑竊聽飯落釜成糜客去太丘責之二

子言其故且誦客語無遺太丘曰但糜自可何必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坛市| 民和| 疏勒县| 恩平市| 淳化县| 昌吉市| 大姚县| 大同县| 呼图壁县| 喀喇| 兴业县| 平阳县| 阿瓦提县| 阳原县| 四子王旗| 江阴市| 深水埗区| 吴桥县| 北碚区| 隆尧县| 丘北县| 梁平县| 清苑县| 三原县| 民权县| 庆阳市| 广丰县| 昌江| 津市市| 萍乡市| 涞源县| 珠海市| 金阳县| 彰武县| 泰来县| 全椒县| 平南县| 武功县| 合作市| 乌拉特后旗| 炎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