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3章

  • 開元釋教錄
  • (唐)智升
  • 4999字
  • 2015-12-26 23:44:31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四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兩譯須摩提經及流志先譯妙慧童女經同本異譯。當第九十八卷。從初至半(其先譯妙慧經本在東都尋之未獲) 第三十一恒河上優婆夷會(與前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當第九十八卷。從半至末 第三十二無畏德菩薩會一卷

元魏三藏佛陀扇多譯(第五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阿阇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等同本異譯。當第九十九卷 第三十三無垢施菩薩應辯會一卷

西晉居士聶道真譯(第二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離垢施女經及得無垢女經同本異譯。當第一百卷(經本題為竺法護譯者誤也其離垢施女經是竺法護譯如后所顯) 第三十四功德寶華敷菩薩會兼后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當第一百一卷。從初至半 第三十五善德天子會(與前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流志先譯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同本異譯。當第一百一卷。從半至末 第三十六善住意天子會四卷

隋三藏達摩笈多譯(出內典錄第七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如幻三昧經及圣善住意經等同本異譯。從第一百二卷至第一百五 第三十七阿阇世王子會(兼后三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太子刷護太子和休二經同本異譯。當第一百六卷。從初至半 第三十八大乘方便會(兼前三卷)

東晉天竺居士竺難提譯(第三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等同本異譯。從第一百六卷半至一百八卷盡(經本題云西晉者誤) 第三十九賢護長者會二卷

隋三藏阇那崛多譯(第一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本名移識經。新改名賢護長者會(本移識經無證信序今寶積中者新加之)與顯識經同本異譯。當第一百九卷及一百一十 第四十凈信童女會(兼后三會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當第一百一十一卷初 第四十一彌勒菩薩問八法會

元魏三藏菩提留支譯(第三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本名彌勒菩薩所問經。與大乘方等要慧經同本異譯。當第一百一十一卷中(此八法會有釋論五卷其要慧經文少略耳) 第四十二彌勒菩薩所問會(兼前三會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彌勒菩薩所問本愿經等同本異譯。當第一百一十一卷末(經本題為西晉竺法護譯者錯也其舊本愿經是竺法護譯如后所顯) 第四十三普明菩薩會一卷

失譯(今附秦錄勘同編入第三譯)

右舊譯重本。是舊單卷大寶積經。新改名普明菩薩會。與摩訶衍寶嚴佛遺日摩尼寶二經同本異譯。當第一百一十二卷(此舊寶積經有釋論四卷) 第四十四寶梁聚會二卷

北涼沙門釋道龔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單本。當第一百一十三卷及一百一十四 第四十五無盡慧菩薩會(兼后二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

右新譯單本。當第一百一十五卷初 第四十六文殊說般若會(兼前二卷)

梁三藏曼陀羅仙譯(第一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與大般若曼殊室利分及眾鎧所譯文殊般若同本異譯。從第一百一十五卷中至一百一十六卷末(經本題為僧伽婆羅譯者誤也) 第四十七寶髻菩薩會二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別品第二譯勘同編入)

右舊譯重本。亦名菩薩凈行經。與大集寶髻品及康僧會所出菩薩凈行經同本異譯。當第一百一十七卷及一百一十八(此寶髻會有釋論一卷) 第四十八勝鬘夫人會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三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等同本異譯。當第一百一十九卷 第四十九廣博仙人會一卷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新譯(第二譯)

右新譯重本。與舊毗耶娑問經同本異譯。當第一百二十卷(其新譯本比于舊經后文不足向少一紙或有將舊經續入者欲使意珠圓滿故也) 大方廣三戒經三卷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出法上錄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一三律儀會同本異譯 無量清凈平等覺經二卷(亦直云無量清凈經第二譯)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阿彌陀經二卷(內題云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字恭明譯(第三譯) 無量壽經二卷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第四譯)

右三經。與寶積第五無量壽會同本異譯(此第五會新舊十一譯七譯闕本天親菩薩依經義造論一卷)

上四經九卷同帙 阿閦佛國經二卷(一名阿閦佛剎諸菩薩學成品經)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三譯一闕)

右一經。與寶積第六不動如來會同本異譯 大乘十法經一卷(初云佛住王舍城)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拾遺編入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九大乘十法會同本異譯 普門品經一卷(亦云普門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十文殊師利普門會同本異譯(周錄將為法華支派者誤之甚也新舊三譯一譯闕本) 胞胎經一卷(一名胞胎受身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十三佛為阿難說處胎會同本異譯(此胞胎經準舊錄中編為小乘單本今以類相從附之于此) 文殊師利佛土嚴凈經二卷(或直云嚴凈佛土經亦直云佛土嚴凈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三譯一闕)

右一經。與寶積第十五文殊授記會同本異譯 法鏡經二卷(或一卷)

后漢安息優婆塞安玄共沙門嚴佛調譯(第一譯)

上六經九卷同帙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一卷(或云郁伽長者經或二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四譯六譯三闕)

右二經。與寶積第十九郁伽長者會同本異譯 幻士仁賢經一卷(或云仁賢幻士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二十一授幻師記會同本異譯 決定毗尼經一卷(一名破壞一切心識)

群錄皆云燉煌譯竟不顯人名年代(今附東晉錄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二十四優波離會同本異譯 發覺凈心經二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二十五發勝志樂會同本異譯 優填王經一卷

西晉沙門釋法炬譯(拾遺編入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二十九優陀延王會同本異譯 須摩提經一卷(亦直云須摩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須摩提菩薩經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拾遺編入第二譯新舊四譯一闕)

右二經。與寶積第三十妙慧童女會同本異譯 阿阇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一卷(亦云阿阇貰女經亦直云阿述達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五譯二闕)

右一經。與寶積第三十二無畏德會同本異譯 離垢施女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

上九經十卷同帙 得無垢女經一卷(或云無垢女經一名論義辯才法門)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第三譯)

右二經。與寶積第三十三無垢施會同本異譯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二卷

大唐天后代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出大周錄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三十五善德天子會同本異譯 如幻三昧經二卷(或三卷或四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 圣善住意天子所問經三卷(或四卷)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第五譯七譯四闕)

右二經。與寶積第三十六善住意會同本異譯 太子刷護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出法上錄第一譯) 太子和休經一卷(或作私休)

僧祐錄云安公錄中失譯經(今附西晉錄第三譯)

右二經。與寶積第三十七阿阇貰王子會同本異譯

上六經十卷同帙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或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二譯五譯三闕)

右一經。與寶積第三十八大乘方便會同本異譯 大乘顯識經二卷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出大周錄第二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三十九賢護長者會同本異譯 大乘方等要慧經一卷

后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四十一彌勒問八法會。同本異譯 彌勒菩薩所問本愿經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一譯三譯一闕)

右一經。與寶積第四十二彌勒所問會同本異譯 佛遺日摩尼寶經一卷(亦名古品曰遺日說般若經)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 摩訶衍寶嚴經一卷(一名大迦葉品)

晉代譯失三藏名(舊在后漢錄今且依舊第二譯)

右二經。與寶積第四十三普明菩薩會同本異譯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一卷(亦直云勝鬘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第二譯三譯一闕)

右一經與寶積第四十八勝鬘夫人會同本異譯 毗耶娑問經二卷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出序記第一譯)

右一經。與寶積第四十九廣博仙人會同本異譯(其序記云魏興和四年歲次壬戌月建在申朔次乙丑婆羅門客瞿曇流支沙門曇林尚書令儀同高公第譯建初辛巳甲午畢功凡有一萬四千四百五十七字諸錄皆云勒那摩提譯或云菩提留支譯者二總誤也今依序記為正此毗耶娑經舊錄為小乘單本今勘為大乘重譯)

上八經十一卷同帙

大集部(但是大集流類皆編于此)

總二十四部一百四十二卷一十四帙 大方等大集經三十卷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于姑臧譯(第三譯三譯二闕)

謹按。梁沙門僧祐大集記云。有十二段說共成一經。第一瓔珞品。第二陀羅尼自在王品。第三寶女品。第四不眴品。第五海慧品。第六無言品。七不可說品。八虛空藏品。九寶幢分。十虛空目分。十一寶髻品。十二無盡意品。今檢經本與祐記不同。第一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亦有經本分為瓔珞品者不然此是一段不合分二后大哀經即是此品)第二寶女品。第三不眴菩薩品。第四海慧菩薩品。第五虛空藏菩薩品。第六無言菩薩品。第七不可說菩薩品。第八寶幢分。第九虛空目分。第十寶髻菩薩品。第十一日密分(尋檢群錄此大集經卷無定準或云二十九或云三十或三十一或三十二或四十卷今時大集多分三十其日密分文不具足合少一卷其三十一卷者文應備具今尋求未獲)然僧祐記中。無日密分有無盡意品者不然。今以無盡意經雖是大集別分非無讖譯。又非次第不合入中。其虛空藏品祐在不可說后未詳所以。今從陀羅尼自在王品至日密分總十一分。其日藏經與日密分同本異譯。亦是第十一分(日密日藏初俱云說虛空目安那般那甘露門已次說此經又日密分既于虛空目后說準義不合隔寶髻品今經本中有此品隔未詳所以又日密日藏雖是同本其日密分文極撮略后文復闕可少卷余)月藏經是第十二分(或有經本題云大乘大集經月藏分第十二經初又云化諸龍眾說日藏經已次說此經)十輪經是第十三分(初云說月藏經已次說此經此十輪后第十四分本在西方未流于此)須彌藏經是第十五分(經初題云大乘大集經須彌藏分第十五)第十六分合是虛空朵經(初云授功德天記別法已次說此經然須彌藏經因功德天問如來方說故知此經合居其次)其日藏經初在迦蘭陀竹園說。次升須彌頂。后因龍請往佉羅帝耶山。月藏等四經并在佉羅帝耶山說。次第如是。其念佛三昧賢護譬喻王無盡意經等。雖是大集別分。既不知次第難可編記。然隋朝僧就合大集經。乃將明度五十校計經題為十方菩薩品。編月藏后。及無盡意經成五十八卷者非也。既無憑準故不依彼(其合大集經亦有六十卷成者三十一二兩卷重有寶髻品足成六十其寶髻品在日密前二十六七卷是此復重編未詳何意又日密日藏梵本不殊重重編載誤之甚矣)若欲合者。前大集中除日密分有二十七卷。以日藏分替處續次(日密日藏梵本雖同日密分中文略闕少故以日藏替之)次月藏。次地藏十輪(唐譯十卷成者)次須彌藏。次虛空孕。后之四經雖不知說次。以意合之亦將無失。虛空孕后次念佛三昧(以宋朝譯六卷者充其隋譯十卷者后闕二品)次賢護。次譬喻王。末無盡意總成八十卷。亦將契矣(其無盡意經初首題云大集經中無盡意菩薩說不可盡義品第三十二品即分也是第三十二分然僧祐記中在寶髻品后及僧就所合大集編之于末者是非明矣又有善住意天子所問經詳其文義合是大集別分今已編入大寶積中不可雙載故此闕也) 大方等大集日藏經十卷(或十五卷一帙第十一分)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與日密同當第四譯)

右一經與前大集經末日密分同本異譯(日密文略此中稍廣) 大集月藏經十卷(或十五卷一帙第十二分)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擇(單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第十三分一帙)

大唐三藏玄奘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大方廣十輪經八卷

失譯(今附北涼錄第一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舊十輪經大周錄云曇無讖譯出長房錄檢長房入藏錄中乃云失譯周錄誤也) 大集須彌藏經二卷(第十五分)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共法智譯(單本)上二經十卷同帙 虛空藏菩薩經一卷(或無菩薩字)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歸罽賓譯寄來秦國第一譯)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一卷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第三譯) 虛空孕菩薩經二卷(合是第十六分)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四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后四譯一譯闕本) 觀虛空藏菩薩經一卷(亦名虛空藏觀經或無觀字)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單本) 菩薩念佛三昧經六卷(或無菩薩字)

宋天竺沙門功德直共玄暢譯(第一譯)

上五經十一卷同帙 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十卷(一帙)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出內典錄第二譯)

右二經同本異譯(其隋譯本比于前經后闕一品文不足矣) 般舟三昧經三卷(或加大字或二卷)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第一譯) 拔陂菩薩經一卷(一名拔波)

僧祐錄云安公古典經(是般舟經初四品異譯第五出今附漢錄)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五卷(亦直云賢護經或六卷)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譯(第七譯)

右三經同本異譯(前后七譯四譯本闕)

上三經九卷同帙 阿差末經七卷(晉曰無盡意或四卷或五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第三譯) 無盡意菩薩經六卷(亦云阿差末經出大集經)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荃湾区| 西乡县| 吴桥县| 八宿县| 西吉县| 延庆县| 延庆县| 崇信县| 顺义区| 庄浪县| 图们市| 福安市| 湘潭县| 忻城县| 横山县| 甘南县| 枣阳市| 武定县| 阳新县| 遂溪县| 民乐县| 英吉沙县| 交口县| 上虞市| 包头市| 蓬莱市| 汝南县| 岳阳县| 蒙山县| 汉源县| 台湾省| 金乡县| 安溪县| 宜宾市| 贵州省| 会理县| 襄樊市| 利川市| 东海县| 卓尼县| 麻栗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