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1章

從奘法師后至輸波迦羅。前紀未載今故續之 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十五卷(天后天冊萬歲元年乙未敕東都佛授記寺沙門明佺等撰定) 大小乘經律論及賢圣集傳(合三千六百一十六部八千六百四十一卷其見定入藏流行部卷不在此數) 大乘單譯經目卷第一(二百八十三部五百二十八卷) 大乘重譯經目之一卷第二(一百七十八部一千三百九十四卷) 大乘重譯經目之二卷第三(一百六十八部三百三十八卷) 大乘重譯經目之三卷第四(一百八十部四百二十一卷) 大乘重譯經目之四卷第五(一百六十八部三百六十五卷) 大乘律大乘論目卷第六(一百六十二部七百一十六卷) 小乘單譯經目卷第七(一百二十八部三百一十卷) 小乘重譯經目之一卷第八(三百七十一部八百四十二卷) 小乘重譯經目之二卷第九(二百七十九部三百八十一卷) 小乘律論賢圣集傳目卷第十(一百九十四部一千三百四十一卷) 大小乘失譯經目卷第十一(三百七十七部五百八十卷) 大小乘闕本經目卷第十二(四百七十八部六百六十七卷) 見定入藏流行目上卷第十三 見定入藏流行目下卷第十四 合大小乘三藏及賢圣集傳等。八百七十四部。四千二百五十三卷(上卷入藏大乘經律論五百六十三部二千五百三十二卷下卷小乘經律論及集傳二百九十九部一千六百二十卷) 大乘經(四百六十二部一千九百六十三卷一百九十六帙) 大乘律(二十三部四十九卷五帙) 大乘論(八十八部五百二十卷五十一帙)

已上為入藏錄上卷 小乘經(二百七部四百四十三卷四十四帙) 小乘律(三十五部二百六十卷二十八帙) 小乘論(三十六部七百四十四卷七十三帙) 賢圣集傳(二十一部四十一卷四帙)

已上為入藏錄下卷(細算都部卷數與卷中數并悉差互不同未見定本) 偽經目錄一卷(二百二十八部四百一十九卷)

右兼偽錄總一十五卷(撰錄者曰當刊定此錄法匠如林德重名高未能親覽但指撝未學令緝撰成之中間乖失幾將太半此乃委不得人過在于能使也且如第十二卷闕本經數總四百七十八部六百七十七卷前十一卷中以合有訖今通計此數總成三千六百一十六部八千六百四十一卷者此不然也妄增部卷推實即無諸余交雜難可備記刪繁錄中已述多少更欲細委恐繁故止) 大唐開元釋教錄二十卷(庚午歲西崇福寺沙門智升撰)

右此中所撰總分上下兩錄具件如左 總括群經錄上(從漢至唐所出經教區別人代具顯此中目錄始終續于后列) 后漢傳譯緇素一十二人。所出經律并新舊集失譯諸經。總二百九十二部。合三百九十五卷(九十七部一百三十一卷見在一百九十五部二百六十四卷本闕) 曹魏傳譯沙門五人所出經戒羯磨。總一十二部。合一十八卷(四部五卷見在八部一十三卷本闕)

右為第一卷 吳代傳譯緇素五人。所出經等并及失譯。總一百八十九部。合四百一十七卷(六十一部九十二卷見在一百二十八部三百二十五卷本闕) 西晉傳譯緇素一十二人。所出經戒等并新舊集失譯諸經。總三百三十三部。合五百九十卷(一百五十六部三百二十一卷見在一百七十七部二百六十九卷本闕)

右為第二卷 東晉傳譯緇素一十六人。所出經律論并新舊集失譯諸經。總一百六十八部。合四百六十八卷(八十五部三百三十六卷見在八十三部一百三十二卷本闕) 符秦傳譯沙門六人。所出經律論等。總一十五部。合一百九十七卷(七部六十五卷見在八部一百三十二卷本闕)

右為第三卷 姚秦傳譯沙門五人。所出經律論等。總九十四部。合六百二十四卷(六十六部五百二十八卷見在二十八部九十六卷本闕) 乞伏秦傳譯沙門一人。所出經并三秦代新舊失譯經律論等。總五十六部。合一百一十卷(三十二部七十九卷見在二十四部三十一卷本闕) 前涼傳譯外國優婆塞一人。所出經總四部。合六卷(一部一卷見在三部五卷本闕) 北涼傳譯緇素九人。所出經律論等并新舊集失譯諸經。總八十二部。合三百一十一卷(二十五部二百九卷見在五十七部一百二卷本闕)

右為第四卷 宋代傳譯緇素二十二人。所出經律論等并新集失譯諸經。總四百六十五部。合七百一十七卷(九十三部二百四十三卷見在三百七十二部四百七十四卷本闕)

右為第五卷 蕭齊傳譯沙門七人。所出經律。總一十二部。合三十三卷(七部二十八卷見在五部五卷本闕) 梁代傳譯緇素八人。所出經論及諸傳記并新集失譯經律集等。總四十六部。合二百一卷(四十部一百九十一卷見在六部十卷本闕) 元魏傳譯緇素一十二人。所出經論。總八十三部。合二百七十四卷(七十三部二百五十五卷見在一十部一十九卷本闕) 高齊傳譯緇素二人。所出經論總八部。合五十二卷(并在無闕)

右為第六卷 周朝傳譯沙門四人。所出經論等。總一十四部。合二十九卷(六部一十一卷見在八部一十八卷本闕) 陳代傳譯緇素三人。所出經律論及集傳等。總四十部。合一百三十三卷(二十六部八十九卷見在一十四部四十四卷本闕) 隋朝傳譯緇素九人。所出經論傳錄等。總六十四部。合三百一卷(六十二部二百八十七卷見在二部一十四卷本闕)

右為第七卷 皇朝傳譯緇素已有三十七人。所出經律論及傳錄等。總三百一部。合二千一百七十卷(二百八十一部二千一百四十三卷見在二十部二十七卷訪本未獲) 都計一十九代。傳譯道俗總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乘經律論及賢圣集傳。總二千二百七十八部。都合七千四十六卷(一千一百三十部五千六十六卷見在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本闕)

右為第八第九卷

合從古錄至開元釋教。新錄取續補舊闕。總有四十一家。具如前列

右為第十卷 別分乘藏錄下(上錄所辯總顯出經而大小未分三藏混雜此錄之內具件科條闕本等經續附于后)

就別錄中曲分為七 有譯有本錄第一(一千一百二十四部五千四十八卷)

復就此錄更開為三 菩薩三藏錄第一(六百八十六部二千七百四十五卷) 菩薩契經藏(五百六十三部二千一百七十三卷) 大乘經單重合譯(總四百三十二部一千八百八十卷) 般若經新舊譯(二十一部七百三十六卷) 寶積經新舊譯(八十二部一百六十九卷) 大集經新舊譯(二十四部一百四十二卷) 華嚴經新舊譯(二十六部一百八十七卷) 涅槃經新舊譯(六部五十八卷) 五大部外諸重譯經(二百七十二部五百八十八卷) 大乘經單譯(總一百三十一部二百九十三卷) 菩薩調伏藏(二十六部五十四卷) 菩薩對法藏(九十七部五百一十八卷) 大乘釋經論(三十一部一百五十五卷) 大乘集義論(七十六部三百六十三卷)

右為第十一十二卷 聲聞三藏錄第二(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 聲聞契經藏(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 小乘經單重合譯(總一百五十三部三百九十四卷) 根本四阿含經(五部二百三卷) 長阿含中別譯經(一十三部四十二卷) 中阿含中別譯經(五十三部五十三卷) 增壹阿含中別譯經(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雜阿含中別譯經(一十六部一十六卷) 四含外諸重譯經(四十二部五十六卷) 小乘經單譯(總八十七部二百二十四卷) 聲聞調伏藏(五十四部四百四十六卷) 正調伏藏(四十一部三百五十八卷) 調伏藏眷屬(一十三部八十八卷) 聲聞對法藏(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 有部根本身足論(八部一百三十一卷) 有部及余支泒論(二十八部五百六十七卷) 圣賢傳記錄第三(一百八部五百四十一卷) 梵本翻譯集傳(六十八部一百七十三卷) 此方撰述集傳(四十部三百六十八卷)

右為第十三卷 有譯無本錄第二(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 大乘經闕本(四百八部八百一卷) 大乘經重譯闕本(總二百部四百八十四卷) 般若部中闕本(一十部二十七卷) 寶積部中闕本(三十部五十四卷) 大集部中闕本(一十三部九十七卷) 華嚴部中闕本(一十二部二十七卷) 涅槃部中闕本(四部二十六卷) 諸重譯經闕本(一百三十一部一百五十三卷) 大乘經單譯闕本(總二百八部三百一十七卷) 大乘律闕本(二十二部二十五卷) 大乘論闕本(二十部四十八卷) 大乘釋經論闕本(四部一十一卷) 大乘集義論闕本(一十六部三十七卷)

右為第十四卷 小乘經闕本(六百五部八百一十五卷) 小乘經重譯闕本(總一百二十五部二百六十五卷) 根本四阿含闕本(二部一百九卷) 長阿含部分闕本(一十四部二十八卷) 中阿含部分闕本(一十四部一十四卷) 增壹阿含部分闕本(七部八卷) 雜阿含部分闕本(四十五部四十五卷) 諸重譯經闕本(四十二部六十一卷) 小乘經單譯闕本(總四百八十部五百五十卷) 小乘律闕本(三十七部四十二卷) 小乘論闕本(九部六十五卷) 賢圣集傳闕本(四十七部一百八十四卷)

右為第十五卷 支泒別行錄第三(六百八十二部八百一十二卷) 大乘別生經(二百九部三百二十八卷) 般若部中別生(一十部一百一十九卷) 寶積部中別生(一十三部一十五卷) 大集部中別生(五十一部五十八卷) 華嚴部中別生(一十部一十一卷) 諸大乘經別生(一百二十五部一百二十五卷) 大乘律別生(七部七卷) 大乘論別生(七部一十一卷) 小乘別生經(二百八十三部二百八十三卷) 長阿含部分別生(一十四部一十四卷) 中阿含部分別生(二十四部二十四卷) 增一阿含部分別生(二十六部二十六卷) 雜阿含部分別生(一百三十六部一百三十六卷) 諸小乘經別生(八十三部八十三卷) 小乘律別生(小乘論無別生四十二部四十九卷) 賢圣集傳別生(一百三十四部一百三十四卷)

右為第十六卷 刪略繁重錄第四(一百四十七部四百八卷) 新括出別生經(六十七部一百八十五卷) 新括出名異文同經(二十部五十二卷) 新括出重上錄經(八部三十卷) 新括出合入大部經(五十二部一百四十一卷) 補闕拾遺錄第五(三百六部一千一百一十一卷) 大乘經舊譯(五十九部六十九卷) 大乘律舊譯(二部二卷) 大乘論舊譯(三部四卷) 小乘經舊譯(五十九部六十八卷) 小乘經舊譯(五部五卷) 賢圣集傳舊譯(三十六部五十七卷)

右已上一百六十四部。二百五卷。并是舊譯。今見有本。大周入藏中無。今拾遺編入 新譯大乘經(六十一部三百三十六卷) 新譯大乘律(一部一卷) 新譯大乘論(一十三部一十九卷) 新譯小乘經(八部八卷) 新譯小乘律(一十一部一百五十九卷) 新譯賢圣集傳(三部五卷)

右已上九十六部。五百二十八卷。并是大周刊定錄后新譯。所以前錄未載。今補闕編入 又小乘律戒羯磨(六部一十卷然并撰述有據時代盛行補闕編入) 又此方所撰集傳(四十部三百六十八卷然皆裨助正教故并補闕編入見錄)

右為第十七卷 疑惑再詳錄第六(一十四部一十九卷) 偽妄亂真錄第七(三百九十二部一千五十五卷) 開元釋教錄新編偽經(三十七部五十四卷) 符秦釋道安錄中偽經(一十五部二十八卷) 梁釋僧祐錄中偽經(二十四部二十六卷) 蕭齊釋道備偽撰經(五部五卷見長房錄) 蕭齊僧法尼誦出經(二十一部三十五卷僧祐等錄并編入偽) 元魏孫敬德夢授經(一部一卷見內典錄) 梁沙門妙光偽造經(一部一卷見僧祐錄) 隋開皇眾經錄中偽經(八十六部一百四十一卷) 隋仁壽眾經錄中偽經(一十一部四十一卷) 大唐內典錄中偽經(二十二部八十七卷) 大周刊定錄中偽經(八十部一百一卷) 隋沙門信行三階集錄(三十五部四十四卷周錄雖載收之不盡) 諸雜抄經增減圣說(五十四部五百一卷)

右為第十八卷 大乘入藏錄上(大乘經律論總六百三十八部二千七百四十五卷二百五十八帙此直述經名及標紙數余如廣錄) 大乘經(五百一十五部二千一百七十三卷二百三帙) 大乘律(二十六部五十四卷五帙) 大乘論(九十七部五百一十八卷五十帙)

右為第十九卷 小乘入藏錄下(小乘經律論總二百三十部一千七百六十二卷一百六十五帙集傳錄附此末此直述經名及標紙數余如廣錄) 小乘經(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四十八帙) 小乘律(五十四部四百四十六卷四十五帙) 小乘論(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七十二帙) 賢圣集(一百八部五百四十一卷五十七帙)

都計大小乘經律論及賢圣傳見入藏者。總一千七十六部。合五千四十八卷。四百八十帙(此入藏中大乘經部數與前廣錄部數不同者前以大寶積經諸部合成故存本數為四十九部上錄此中合為一部故欠四十八不同)

右為第二十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陵县| 遂川县| 马龙县| 盘锦市| 洛南县| 新安县| 香港 | 钟祥市| 清河县| 宁河县| 昆山市| 沁水县| 连南| 常山县| 正镶白旗| 阿拉善左旗| 五台县| 汉阴县| 怀柔区| 甘洛县| 南丹县| 武夷山市| 玉田县| 井冈山市| 博乐市| 深圳市| 莲花县| 广河县| 磐安县| 永仁县| 吉林市| 荆州市| 河西区| 连南| 土默特左旗| 卢氏县| 五家渠市| 泉州市| 宁津县| 东阿县| 大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