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安陽侯沮渠京聲。即河西王蒙遜從弟。為人強志疏通敏朗。少有智鑒。涉獵書記善于談論。幼稟五戒銳意內典。所讀眾經即能諷誦。常以為。務學多聞。大士之盛業也。少時嘗度流沙到于填國。于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師佛陀斯那(涼言覺將)安陽從之咨問道義。斯那本學大乘。天才秀出。誦半億偈明了禪法。故西方諸國號為人中師子。安陽從受禪法諸秘要術。口誦梵本東歸于涼。以茂虔承和年中。譯禪法要解一部 阿毗曇毗婆沙論六十卷(或加八揵度字初出與唐譯大毗婆沙論同本或分成八十四卷或一百九卷佛后六百余年五百應真造見僧祐寶唱二錄)

右一部六十卷其本見在

沙門浮陀跋摩。或云佛陀跋摩。涼言覺鎧。西域人也。幼而履操明直聰悟出群。習學三藏偏善毗婆沙。常誦持此論以為心要。承和年中達于姑臧。先有沙門道泰。志用強果。少游蔥右遍歷諸國。得毗婆沙梵本十有萬偈。還至姑臧。側席虛襟企待明匠。聞跋摩游心此論。請為翻譯。時蒙遜已薨。子茂虔襲位。以虔承和五年丁丑四月中旬。于涼州城內閑豫宮寺。請跋摩譯焉。泰即筆受。沙門慧嵩道朗與義學僧三百余人考正文義。至七年己卯七月方訖。凡一百卷。沙門道挻為之制序。有頃魏太武帝西伐姑臧。涼土崩亂經書什物皆被焚蕩。遂失四十卷。今唯有六十存焉。跋摩避亂西反。莫知所終(序云乙丑歲出即蒙遜玄始十四年也丁卯歲訖即玄始十六年也與錄不同未詳何以) 般泥洹經二十卷(見道慧宋齊錄反僧祐錄第六譯與無讖大般涅槃經等同本)

右一部二十卷本闕

沙門釋智猛。京兆新豐人。稟性端明厲行清白。少襲法服修業專至諷誦之聲以夜續晝。每見外國道人說釋迦遺跡。又聞方等眾經布在西域。常慨然有感馳心遐外。以為萬里咫尺千載可追也。遂以姚秦弘始六年甲辰之歲。招結同志十有五人。發跡長安。渡河跨谷三十六所。至涼州城。既而西出陽關入于流沙。二千余里。地無水草路絕行人。冬則嚴厲夏則瘴炎。人死聚骨以標行路。驝駝負糧理極辛阻。遂歷鄯鄯龜茲于填諸國。備觀風俗。從于填西南行二千里。始登蔥嶺。而同侶九人退還。猛與余伴進行千七百余里。至波淪國。同旅竺道嵩又復無常。將欲阇毗忽失尸所在。猛悲嘆驚異。于是自力而前。與余四人三度雪山。冰崖皓然百千余仞。飛緪為橋乘虛而過。窺不見底仰不見天。寒氣慘酷影戰魂栗。復南行千里至罽賓國。再渡辛頭河。雪山壁立轉甚于前。下多瘴氣惡鬼斷路。行者多死。猛誠心冥徹履險能濟。既至罽賓城。恒有五百羅漢住此國中。而常往反阿耨達池。有大德羅漢。見猛至止歡喜贊嘆。猛咨問方土。為說四天子事。具在猛傳。猛先于奇沙國見佛文石唾壺。又于此國見佛缽。光色紫紺四際盡然。猛香華供養頂戴發愿。缽若有應。能輕能重。既而轉重力遂不堪。及下案時復不覺重。其道心所應如此。復西南行千三百里。至迦維羅衛國見佛發佛牙及肉髻骨。佛影佛跡炳然具存。又睹泥洹堅固之林降魔菩提之樹。猛喜心內充設供一日。兼以寶蓋大衣覆降魔像。其所游踐究觀靈變。天梯龍池之事不可勝數。后至華氏城。是阿育王舊都。有大智婆羅門名羅閱宗舉族弘法王所欽重。造純銀塔高三丈。沙門法顯先于其家。已得六卷泥洹。及見猛至問云。秦地有大乘學不。答曰悉大乘學。羅閱驚嘆曰。希有希有。將非菩薩往化耶。猛就其家得泥洹梵本一部。又尋得摩訶僧祇律梵本一部及余經梵本。誓愿流通。于是便反。以甲子歲發天竺。同行四僧于路無常。唯猛與曇纂俱還涼州。以虔承和年中譯出泥洹成二十卷。猛以宋元嘉末卒。升歷尋游方沙門記列道路時或不同。佛缽頂骨處亦乖爽。將知游往天竺非止一路。頂缽靈遷時屆異土。故傳述見聞難以例也 大丈夫論二卷(提波羅菩薩造見翻經圖) 入大乘論二卷(堅意菩薩造見唐舊錄亦見內典錄及翻經圖)

右二部四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道泰。才敏自天沖氣疏朗。博聞奇趣遠參異言。往以漢土方等既備。幽宗粗暢。其所未練唯三藏九部。故杖策冒崄爰至蔥西。綜覽梵文義承高旨。并獲婆沙梵本十萬余偈及諸經論。東歸于涼。遂遇浮陀跋摩。共翻毗婆沙論。泰后自譯大丈夫論等二部(又長房內典二錄云于其涼代復有沙門曇覺于高昌國譯賢愚經一部即當宋元嘉二十二年也今謂不然元嘉十六年己卯涼國已絕如何二十二年乙酉仍有譯經故知二錄誤也今依靖邁經圖編在元魏之代魏宋雖并宋居建業魏都恒安以地而論合屬魏錄) 菩薩投身餓虎起塔因緣經一卷(僧祐錄云以身施餓虎經見經后記)

右一部一卷其本見在

沙門釋法盛。高昌人也。亦于涼代譯投身餓虎經一卷。故前高僧曇無讖傳末云。于時有高昌沙門法盛。亦經往外國有傳四卷。其投身餓虎經后記云。爾時國王聞佛說已。即于是處起立大塔。名為菩薩投身餓虎塔。今見在塔。東面山下有僧房講堂精舍。常有五千眾僧四事供養。法盛爾時見諸國中。有人癩病及癲狂聾盲手腳躄跛。及種種疾病悉來就此塔。燒香燃燈香泥涂地。修治掃灑并叩頂懺悔。百病皆愈。前來差者便去后來。輒爾常有百余人。不問貴賤皆爾。終無絕時。今詳僧傳之文及閱經記之說。法盛游于西域此事不虛。復云親睹靈龕故應非謬。若非盛之自譯何得著彼經。終既能自往西方。豈有不傳經教。考核終始事乃分明。今為盛翻編載斯錄 不退轉法輪經四卷(一名不退轉經第二出與竺法護阿惟越致遮經等同本) 金剛三昧經二卷(或一卷) 大忍辱經十卷 金輪王經一卷 賢劫五百佛名一卷

右五部一十八卷(前二部六卷見在后三部一十二卷闕本)

長房等錄并云。是沙門僧祐新集。釋道安涼土異經。今還附入涼世目錄為失譯源。庶知時代顯譯有無卷部多少出之處所

已下新附此錄 優婆夷凈行法門經二卷(或無經字亦直云凈行經) 長者法志妻經一卷 大愛道比丘尼經二卷(亦云大愛道受戒經舊錄云大愛道經) 三慧經一卷 菩薩等行經一卷(此已下闕) 四無畏經一卷 權變經一卷(舊錄云文殊師利權變三昧經或直云權變三昧經) 十漚和經一卷 七言禪利經一卷(舊錄云漚和七言禪利經) 菩薩十漚和經一卷(今疑與前十漚和同) 瓶沙王經一卷 有無經一卷 五百偈經一卷 須耶越國貧人經一卷(舊錄云須耶越國貧人賃剔頭經) 浮木經一卷 坯喻經一卷 妖怪經一卷 阿般計泥洹經一卷(一本作陶射計泥洹經) 四非常經一卷 五失蓋經一卷 要真經一卷 本無經一卷 勸德經一卷 十五德經一卷 父母因緣經一卷(今疑與父子因緣經同) 慧行經一卷 未生王經一卷(今疑是未生怨經) 內外無為經一卷 道凈經一卷 七事本末經一卷(舊錄云七事本行經) 百寶三昧經一卷 三乘經一卷 耆域術經一卷(舊錄云耆域四術經) 五蓋離疑經一卷(今疑是五蓋疑結失行經) 太子智止經一卷 道德章經一卷 苦相經一卷 須佛得度經一卷 由經一卷 分然洹國迦羅越經一卷 五陰事經一卷 義決法事經一卷 十思惟經一卷 分別六情經一卷 三失蓋經一卷 佛寶三昧經一卷 法志女經一卷

右四十七部四十九卷(唯初四部六卷有本余者并闕)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長房等錄闕而不載。今還附入涼錄。以為失譯祐載安公涼土異經總五十九部。于中五部房錄已載。今更出四十七部。通前五十二部。余有七部一十四卷。謹按長房等錄。皆有所憑。即非失譯。是故此錄刪之不存。今具條件列之如左 須菩提品經七卷(般若鈔經異名前秦曇摩蜱譯) 文殊師利示現寶藏經二卷(西晉竺法護譯) 七知經一卷(或作七智吳安謙譯) 難龍王經一卷(或云難龍經亦云龍王兄弟經異名吳支謙譯) 阿陀三昧經一卷(即阿多三昧經異名安公關中異經已載) 大五濁經一卷(舊錄云大五濁世經群錄云偽今亦編之) 首至問十四章經一卷(舊錄云首至問佛十四意經或云首至問十四事經亦云后漢支曜譯今為抄經載別生錄) 大方廣十輪經八卷(初出與唐譯地藏十輪經同本是大集第十三分似涼代譯群錄不載今附此涼末庶免遺漏耳) 通新及舊總五十三部。合七十五卷。并為北涼失源云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山县| 新昌县| 文成县| 湖南省| 繁峙县| 龙江县| 微山县| 开平市| 定西市| 满城县| 集安市| 土默特左旗| 西宁市| 高陵县| 石棉县| 乌什县| 麟游县| 荣昌县| 宣城市| 河北省| 衡山县| 大安市| 罗甸县| 泰顺县| 精河县| 犍为县| 西乌珠穆沁旗| 峡江县| 邮箱| 邓州市| 大城县| 蕲春县| 莫力| 安福县| 志丹县| 措美县| 封丘县| 定结县| 嘉义市| 富锦市| 泰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