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 傷寒大白
  • 高世栻
  • 4946字
  • 2015-12-26 23:41:45

上章多汗亡津,腸中干結,內熱譫語,未必燥屎,故用小承氣湯。此章汗出譫語,且有燥屎在腸胃之中,乃是陽明風熱,消津結硬,蒸其胃汁,外騰陰血陽津有立盡之勢,則須下之。以表虛無邪,里實有熱,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然立大下之法,又恐后人下早,故先戒曰:過經表散,乃可下之。若下之太早,則表邪內攻,語言必亂而死矣。前四句,立大下法門;中三句,關防下早變癥;末三句,繳前應下方法。失下恐津液立盡,早下恐變癥不測。仲景豈以未過經而下早,變出內亂神明危惡之癥,反輕言下之則愈,復立大承氣大下危法于后。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言陽明病,則無太陽少陽表癥。言汗多,則陽明表邪盡解。仍發熱,乃是里熱,蒸汗盡出,故用急下。前條言 蒸蒸汗出,初入陽明里癥,用調胃承氣,清胃熱;中條言汗多,津液竭,大便硬,可用小承氣微下;后條言譫語,有燥屎,當用大承氣大下;此條總結上文,發熱汗多,表解譫語,大便硬,有燥屎,已過經下癥,當用急下、大下之法。

太陽病,項背強KT KT ,反汗出惡風者,桂枝葛根湯。

太陽病項,背強KT KT ,無汗惡寒,當用麻黃湯。太陽病,項背強KT KT ,反汗出惡風,當用桂枝湯。今用桂枝葛根湯,必汗出惡風,又兼見陽明癥。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三陽合病,脈浮,大表脈也。上關上,少陽也。肝膽主目,合目則汗,盜汗也。雖不立方、然宜用小柴胡癥。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屎。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前條三陽合病,發明脈浮大,上關上,目合則汗,以示少陽和解主治。此條三陽合病,發明腹滿身重,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屎之里癥,以示陽明清里主治。非表癥,故發汗則譫語。非下癥,故下之則額生汗。因手足冷,復戒之曰:自汗出者,可用白虎湯。

桂枝湯 見惡寒。

羌活防風湯 見項強。

涼膈散 見發狂。

三黃石膏湯黃連 黃芩 黃柏 石膏上焦肺胃有熱,蒸汗外出,用前方涼膈散。若二焦皆熱,則用此方,兼治三焦。

導赤各半湯 見腹滿痛。

敗毒散 見發狂。

羌活沖和湯 見發熱。

升麻干葛湯 干葛石膏湯 俱見寒熱。

柴胡防風湯柴胡 防風 荊芥 前胡少陽自汗,亦有表里二條。若少陽表癥多,宜散少陽表邪,當用此方。

小柴胡湯 見寒熱頭眩。

少陽表里皆熱而自汗,不可單解表,宜用此方,以柴胡散少陽之表,黃芩清少陽之里。

知母石膏湯知母 石膏 麥門冬 粳米陽明純表邪癥,則用升麻干葛湯。表有邪,里有熱,則用干葛石膏湯。若表邪已解,里熱自汗,則以此方單清里熱。

三黃解毒湯 見發狂。

三乙承氣湯 見便結。

葛根黃連黃芩湯葛根 黃連 黃芩 甘草陽明里有燥熱而自汗,用干葛石膏湯。陽明里有溫熱而自汗下利,則用葛根黃連湯。陽明受熱,肺受火制,則用干葛芩連湯,兼清肺胃。然又有熱在氣分而多汗,則用干葛知母石膏湯。熱在血分而多汗,又用升麻清胃湯。

十棗湯 見結胸。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麻黃 杏仁 甘草 石膏汗出而喘,身無大熱,且見于汗下后,乃是肺家內有積熱,外冒寒邪。內有積熱,外攻皮毛,故汗出;外有表邪,故發喘。此方妙在杏仁利肺氣,借麻黃以散外寒,借石膏以清內熱,從越婢湯中化出辛溫變辛涼之法,并開后人雙解肺經表里之法也。

大柴胡湯 見潮熱。

甘草附子湯 見身痛。

甘草干姜湯 見煩躁。

芍藥甘草湯 見煩躁。

桂枝葛根湯桂枝 葛根 白芍藥 甘草 大棗太陽發熱,項背強KT KT ,反汗出惡風者,當用桂枝湯。今加入干葛者,以項強自汗兼見陽明耳。

頭汗

外感發熱,必得遍身汗出,方得邪氣外解。然所以致其汗出者。皆賴胃陽敷布,而能升降陰陽發越毛竅者也。故凡中焦無病,則上下通達,遍身汗出而解。若中焦痞塞,則熱結、水結,寒結、痰結、氣滯、夾食、蓄血,皆能壅滯經絡,但頭有汗,遍身無汗,邪氣不能外解。是以頭汗非輕癥也,然亦有各條分別。外邪傳入少陽,結于胸脅,上薰于頭,則心煩懊而頭汗,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陽明煩渴多飲,溫熱不得發越,上沖頭角,而發黃頭汗者,神術干葛湯。若見背強身痛,不能轉側,惡寒而頭汗者,當治太陽,用羌活勝濕湯。水飲蓄結中焦,怔忡上攻,但結胸無發熱,但頭微汗無表癥者,半夏茯苓湯,甚者陷胸湯。若瘀血在上,紅花桃仁湯。若瘀血在下,小便利,大便黑,小腹硬而頭汗者,桃仁承氣湯。若熱入血室,迫血妄行,下血譫語而頭汗者,歸芍柴胡湯。甚則刺期門,以瀉血室之熱。中焦痞結,子和每用吐法。痰飲食積,凝結中焦,但頭有汗,遍身無汗,家秘用干葛、柴胡、防風三味煎湯,調保和散,頻服神效。若有燥火,沖葡萄汁、竹瀝。若里熱火閉無汗,用山梔、豆豉、蔥頭、滑石。夫柴胡、干葛、羌活、防風,但能發在表無汗,不能發在里火閉無汗。梔子、豆豉、滑石、蔥白,但能發在里火閉無汗,不能發在表無汗。麻黃、桂枝,但能發寒邪外束,內無積熱無汗,不能發風熱外閉,內有積熱之無汗。涼膈瀉心湯,但能發熱結腸胃無汗,不能發在表風寒閉郁之無汗。是以外有表邪,內有積熱,妙在雙解表里。胸前凝塞,胃陽不能敷布而無汗者,妙在開發胸前,升揚胃氣。是以治頭汗之癥,必要互參無汗條。

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大柴胡湯。若但結胸無大熱者,此水結胸脅也。但頭微汗,大陷胸湯。詳注結胸條。

傷寒五六日,頭汗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與夫傷寒五六日,已汗復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未解也,宜柴胡桂桂干姜湯。

此申明頭汗癥之未解者。頭汗微惡寒,手足冷,表癥也。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里癥也。表里兩見之癥,若脈數大,可以雙解。今脈細則未能解,又傷寒五六日,已汗復下,反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遍身無汗,又寒熱心煩,少陽太陽表癥未解也,故宜此湯。

太陽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弱,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而喘,口燥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可治。

太陽中風,陽邪也,以火劫之,血氣沸騰,灼其身發黃。火傷陽分,上沖作衄;火傷陰分,小便遂難。陰陽俱傷,身枯燥,但頭汗。火傷脾肺,則腹滿而喘,口干咽爛,大便不行。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擾亂。此時惟賴小便利者,津液尚存,尚可救。

太陽病,脈浮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 ,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此條詳注結胸。

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為淤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湯主之。又云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必發黃。

此二條反復明頭汗身無汗,濕熱不得內外分消,必發黃而小便不利。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者,不結胸,心中懊 ,饑不能食,但頭汗出,梔子豉湯。

此言陽明病下后,外有熱,手足溫,則表邪尚未內陷,當解表。今因心中懊 ,但頭汗,故用梔子,去煩滌熱,豆豉宣散,胃陽敷布,作汗外解。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泄之, 然汗出而愈。

陽明有熱,深入藏血藏魂之所,火擾神明,則下血譫語,如見鬼狀。熱邪閉而不宣,故但頭汗。刺期門,則營衛得通,遍身汗出而愈。可見小柴胡湯,治熱入血室,不從少陽起見,乃清解厥陰邪熱。小柴胡湯治往來寒熱,不從厥陰起見,清解少陽邪熱也。

小柴胡湯 見惡寒頭眩。

梔子豆豉湯 見懊 。

干葛神術湯干葛 蒼術 防風 石膏陽明濕熱,閉郁中焦,胃陽不能敷布,但頭汗周身無汗,故以此方宣發胃氣。

羌活勝濕湯 見身重。

陽明頭汗,用前干葛神術湯。太陽頭汗,當用此方。

半夏茯苓湯熟半夏 白茯苓中焦閉塞,則周身不能敷布,但頭有汗,逐胃家水飲,則胃氣清和,而 汗出。

紅花桃仁湯血瘀上焦,常有發黃頭汗者,此方瘀血散則汗出而邪散。

桃仁承氣湯 見蓄血。

血瘀上部,前方紅花桃仁湯。若血瘀下部,頭汗而臍腹硬滿者,當用此方。

歸芍柴胡湯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當歸 白芍藥 牡丹皮 地骨皮熱入血室,但頭汗出,仲景以小柴胡湯治之。家秘重加當歸、白芍藥,則功力愈專;加二皮,則身熱易退。

大柴胡湯 見潮熱。

大陷胸湯 見結胸。

茵陳湯 見發黃。

發黃頭汗癥,皆系濕熱,治分發表清里二條。前方干葛神術湯發表之法,此方清里之法也。

盜汗

盜汗者,睡中乃出,醒則止矣。雜癥門,責之血虛有火,故用當歸六黃湯等補血涼血。外感盜汗,是邪熱在半表半里之間,故用小柴胡湯。然不獨少陽一經,有盜汗,三陽三陰,皆有盜汗也。三陽盜汗,皆邪熱未盡;三陰盜汗,皆熱伏血分。故盜汗之癥,有熱無寒者也。治太陽盜汗,羌活沖和湯。陽明盜汗,干葛石膏湯。少陽盜汗,小柴胡湯。三陰盜汗,當歸六黃湯。在厥陰,倍生地、白芍藥;在少陰者,倍生地、黃柏、黃連;在太陰者,倍當歸、黃芩。仲景論中,但有三陽盜汗,無三陰盜汗,以盜汗皆表癥耳。今見熱邪傳入三陰,亦有盜汗者。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 ,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詳注結胸宜參看。

陽明病,脈浮而緊,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前條申明太陽脈浮動數,盜汗癥,表邪未解,誤下而變結胸發黃。此條申明陽明脈浮而緊,潮熱發作有時癥,表邪未散,亦不可下。即脈之但浮不緊,亦必見盜汗之表癥。詳注潮熱。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合目則汗。

脈浮,太陽也。脈大,陽明也。上關上,少陽也。欲眠睡,合目則盜汗,此熱在膽也,用小柴胡湯、瀉心湯。今余推展清膽湯,重加柴胡、黃芩,互注合病,互參看。

羌活沖和湯 見發熱。

仲景治盜汗,惟以小柴胡湯主治。盜汗尚見太陽表癥者,家秘用此湯治之。

干葛石膏湯 見寒熱。

盜汗而見太陽表癥,用羌活沖和湯;盜汗而見陽明表癥,化立此方。太陽不用敗毒散,用沖和湯;陽明不用干葛湯,用此方,以盜汗表里癥,宜和解耳。

小柴胡湯 見寒熱頭眩。

當歸六黃湯當歸 地黃 黃 黃連 黃芩 黃柏此治血中伏火,內傷盜汗。家秘去黃 。加柴胡、白芍藥,治外感盜汗。再加牡丹皮,其方更專。

大陷胸湯 見結胸。

盜汗本非此方治者,因下后,心下直至小腹硬痛,故以此方治結胸為急。

清膽湯柴胡 黃芩 竹茹 濃樸 廣皮 甘草合目則汗,膽經火旺,故用此方。若左寸脈大,是膽涎沃心,家秘加陳膽星、川黃連;兼小便不利,合導赤各半湯;左關數大,合龍膽瀉肝湯,加歸、芍、山梔、牡丹皮。

《傷寒論》言懊 ,惟太陽陽明發汗吐下后有此癥,則知是三陽經陽邪內陷,郁結心胸,而為半表半里之癥,非三陰癥。故仲景雖立大陷胸湯、人參白虎湯、豬苓湯等,然于懊 條歸重于梔子豆豉湯。今余分各經見癥施治,如太陽表邪,用羌活湯合梔子豆豉湯。陽明表癥,用葛根湯合梔子豆豉湯。少陽見癥,以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不見表癥,而有熱邪內結,則以清里藥合梔子豆豉湯。若食滯中焦,梔子豆豉湯加陳枳實,兼有痰凝,小陷胸湯合梔子豆豉湯。此余推展之法也。

太陽病,脈浮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 ,陽氣內陷,心內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此條因結胸癥兼懊 ,故治結胸。詳注結胸、頭汗、發黃門。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病欲解也,梔子豆豉湯主之。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豆豉湯主之。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 者;梔子豆豉湯治之。

首條言傷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熱尚在,心中結痛,病未解也,故用梔子豆豉湯。第二條言若發汗,又下之,胸中煩熱窒塞者,允宜梔子豆豉湯。第三條言發汗又吐又下后,其人虛煩,直至不得眠。若更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 。較之前兩條雖甚,然不脫梔子豆豉湯者,以懊 惟此為正法耳。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燥,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舌上白苔者,梔子豆豉湯。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人參白虎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昌县| 松溪县| 武安市| 曲麻莱县| 广东省| 桓仁| 辽宁省| 淮安市| 靖远县| 札达县| 新郑市| 苗栗县| 全南县| 米林县| 白水县| 三河市| 黄山市| 黑山县| 砀山县| 邢台县| 玉龙| 屏东市| 项城市| 龙海市| 大丰市| 靖边县| 新兴县| 彰武县| 临夏县| 苍溪县| 泰来县| 三原县| 乐平市| 广汉市| 建宁县| 离岛区| 开封市| 伊金霍洛旗| 繁峙县| 榆林市| 五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