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大成禮拜雜志》(之四)(3)
- 段正元文集
- 段正元
- 4881字
- 2015-12-26 23:41:31
問、中者、本也。庸者、中之見於人道也。吾儒以人道為主。故孔子之道。至平至常中。即至神至妙。以中固含性道天道也。
答、中庸之為道也。即三教合源也。故君子之道。費而隱。
問、逆來順受。即是行道。紅塵逆境。君子知之。而順受之。坦蕩蕩。而無憂懼。素貧賤、行貧賤。貧而樂。素患難、行患難。無入而不自得。
答、不知天無以知人也。知人則為君子矣。君子盡人合天。天人合一。樂在其中。(芻談錄)
第九十七禮拜人而無信新義
民國三年三月初三日記
問、信為八德之一。近世人情狡詐。之喻。恐亦未必然也。
答、(白話解)信者所以維持人類國家於不敝。不可須臾離也。人茍無信。與禽獸何分。無、是無轅轍。無、是失了車心。其何以行之哉。如何能走。即如而今電車輪船。無機器焉能行也。人無信雖生如死。不但朋友不能相信。國家不能相信。即是自家妻孥。亦不相信。再就粗淺者言之。如家常所喂的犬。你失了信。下次就呼之不來。大車無囗。小車無囗。雖屬棄材。尚可另作別用。惟人無信。不如死人。民無信不立也。夫人之信。在先天言之曰天命。所謂天生蒸民。有物有則。為人身中之至寶。古來為賢為圣。皆從信中得來。信之用豈不大哉。
(官話解)人而無信。信即天良。天良一失。便無信也。不知其可也。即不可行之意。大車無。大車、牛車也。、轅端持衡。小車、四馬車也。、轅端上曲鉤。失卻二者。車不可行。無信者亦然也。其何以行之哉。萬不可行也。
(文話解)人而無信。雖生猶死。蓋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無信奸偽百出。欺己欺人。其害不可勝言矣。信者一言既定。終身不渝。推行盡利也。如其無之。譬如大小車之無。不能推行也。故相鼠則說無禮。大車則說無信。詩言已有明徵矣。推之忠。可行蠻貊。不忠信、即州里亦難行也。此夫子特為無信者戒之。(問談錄)
問、天下大本之謂中。見於人道之謂庸。
答、中庸者、全體大用也。自由大用而大順。而大同。而大化。而神化矣。
問、蓋有聞焉。道開五千年。大成之君十。前二五造文明。后二五造大同。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交於釋者末之君。開於始者一之師。撥亂反正。開萬世太平者。一之君也。
答、吾聞之矣。萬二零七十三者。星之正也。成之數(shù)也。壹始於大德焉。故曰大德受命也。問、修齊者、私也。治平者、公也。平者、大公也。大公無私、曰大同。治國小公、曰文明。答、有公而后有私也。故天下國家為身家之保障。由私而后乃公也。故身家為天下國家之根本。君子修其身而天下平。一以貫之也。
問、中則正。中則平。中則通。中則變。中則和。中則備。故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圣圣薪傳。允執(zhí)厥中。
答、中者道之所從出也。故上帝以之為用。君子以之為法。
問、道德會行禮拜。所以行道歟。
答、禮不廢。道亦不廢也。
問、釋道之小乘大乘。儒氏之小康大同。釋道之上乘。儒氏之中和。釋道之中乘。儒氏之忠恕。釋道之下乘。儒氏之忠信。
答、子比而同之。亦知三教之真歟。
問、據(jù)亂之世。道在個人。主忠信所持以撥亂反正者。曰夫婦。曰父子。曰昆弟。升平之世。道在人人重忠恕。所賴以文明者。曰朋友。曰君臣。太平之世。道在天地人物。致中和、所賴以大同者。曰師弟。
答、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極軌於師弟。師弟者、大道之行也。
問、自上言下。以道為主。則紅塵為逆。自下言上。以情為主。則修道為逆。要之逆來能順受。即是行道。
答、君子遵道而行。何順之有。
問、佛學不明、則心難正。道學不明、則意難誠。三教不合源、則大道不明。誠哉是言也。答、大道之行也。須三教合源。其所由來久矣。
問、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一思曰智。再斯合仁。合仁則行。行即勇也。再斯而行者。智仁勇并用。君子之道也。初思不智。則萬思。萬思不獲。必也再斯。若再斯不合乎仁。亦不可謂之再斯。故再斯非泛然二思也。果是說也。則再斯焉。有不可行者哉。答、其知此章之義乎。思之思之。執(zhí)兩用中也。
問、天下事皆難矣。至難之中有至善。惟皆難。故臨事懼。惟有至善。故好謀可成。臨事懼。人心惟危也。好謀者。惟精惟一也。可成者。允執(zhí)厥中也。
答、故經(jīng)者所以行也。文章云乎哉。君子曰、不能無文也。故行有馀力。則以學文。而后知其為經(jīng)也。
問、至順之中有至逆。故臨事當懼也。至逆之中有至順。故好謀可成也。好謀者排天地之障氣也。至順者。天地之浮陽。前因也。
答、后天主宰於先天。固當盡人合天也。(芻談錄)
第九十八禮拜因革損益新義
民國三年三月初十日記
問、殷因夏。周因殷。時代非遙。自損益可考。孔子何以遽云百世可知耶。
答、(白話解)此章書含有先天大道在內(nèi)。孔子不言先天大道。而言后天人情。曰殷因於夏禮。其損益可知。損益者。斟酌變更。擇善而從。不善而改。殷之於夏。周之於殷。其或繼周者。其理一也。凡事由此推之。豈但十世、百世。千世亦可知。當海禁未開。知我中國之禮如是。外國之禮。不知如何。今各國交通。以各國之歷史考之。各國的風土人情政事。大同小異。亦不外是禮。如此看來。凡事以天理人情推之。古今如是。中外亦如是也。故孔子敢言百世可知。此其故何哉。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但說這個天地如是。萬萬個天地。莫不如是。孔子云。溫故而知新。凡事有什么新舊。叫什么古往今來。時中之道。損益可知。此章書暗藏大道。蓋三教合源之理。萬教歸儒之法。至誠君子。知之稔矣。
(官話解)因者。依也。禮所損益。當減當增者。可得而知也。其或繼周而不變者。三綱五常之經(jīng)。人事之至理。夫子言百世可知。其所損益者。不過禮文制度耳。一言可定百世者。至誠如神之妙用也。不惟百世可知。即千萬世亦可知也。蓋早將先天之大道。明透極矣。道雖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即百世之王。平定天下。不外內(nèi)圣外王之道。日用倫常之理也。天地經(jīng)義。萬世不變。此真圣而不可知之謂神也。蓋宇宙之中。無奇事。人心合天心。無極生太極。綱常名教。萬世皆然。以至理推之。實有至道存焉者矣。
(文話解)孔子至誠如神。刪書定禮。不惟百世可知。即萬萬世亦可知。知有天地。即知有人物。知有人物。即知有制度。知有制度。即知有損益。無可損益者。三綱五常。道之日用。失卻綱常。即無日用。天地之大。古今之遙。以及中外治亂。朝代升降。了如指掌。不惟知殷因夏。周因殷。由此而推。百世猶旦暮。由一世二世。以至萬萬世。傳之無窮。蓋可知矣。大哉圣人。其至誠前知。由明明德之學而來。所以聲名洋溢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以及天覆地載。日月霜露所照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至今祀以郊天之禮。不亦宜乎。
(問談錄)
問、孔子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短命者。必得其壽之幾也。簞瓢陋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之幾也。三月不違仁者。天下歸仁之幾也。回之為言復也。復禮也。復回也。所以復國家之元氣。天下之正陽。上帝之元命。易曰不違復。無悔。元吉。顏氏之子。其庶幾乎。當今之世。顏子其復生乎。復生亦回也。克己復禮。當不遠矣。
答、大道之行也。選賢焉。孔子曰。賢哉回也。天果欲開大同之局。尊德行而道問學也。德行之首曰顏淵。必如顏淵而后曰賢也。選賢當知所準矣。
問、人有言曰。顏子名回字子淵。回者、復也。所以為仁也。淵者、淵淵其淵。惟肫肫其仁。而后淵淵其淵。惟淵淵其淵。而后浩浩其天。非聰明圣智達天德者。其孰能知顏子哉。
答、有若無。實若虛。子淵之象也。犯而不校。仁者之量。此顏子之所以名回也。
問、小懲大戒。小人之福歟。
答、小懲大戒。君子之福也。今不如古矣。
問、太極者。位天地也。乾者、育萬物也。位天地曰師。育萬物曰王。王乃天之子。故曰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王又仁者也。當仁不讓於師。
答、君子無所爭。弟子服其勞。人爵之煩冗。何若天爵之尊清。君子知命。順受其正而已矣。問、復舊制。保秩序。能新生。入人心。
答、政之本在德。德而時出之以政。德惟善政。復舊云乎哉。新生云乎哉。
問、性道不明。則心難正。天道不明。則意難誠。人道不明。則身不修。故曰三教不明。則大道不行。大道之行。萬教歸儒也。
答、明明德於天下。即明三教之說天下也。三教之說明。則萬教歸儒矣。
問、中庸之道。惟圣者能之。賢者之道。忠信忠恕而已矣。其何以知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答、中庸者。非大化其何足語於此。
問、故曰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歟。
答、然。此即內(nèi)外合一。而后天人合一也。
問、治世不難進化世界難。是以萬教當歸儒。
答、歸則大。大則化。唯天下至一乃能歸。唯天下至大乃能化。
問、仁為修道之主。祖德功善次之。孔子曰。修道以仁。
答、仁者道之種也。(芻談錄)
第九十九禮拜見義不為新義
民國三年三月十七日記
問、祭非其鬼。見義不為。何以并列一章耶。
答、(白話解)鬼神者。陰陽之靈氣。合而言之道也。非者、非道之事。即而今邀福求壽之人。不知富貴貧賤。皆是鬼神的賞罰。有因方有果。如影隨形。鬼神的賞判。豈有無因而來。邀求而得。故祭之則為諂媚。譬如國家刑賞。果能干功立業(yè)。即不邀求富貴。國家自有報酬。若無才無德。行為不端。慢道你去求富貴。國家還要責罰於爾。況所作所為。皆是損人利己。毫無公道。怨天尤人。又來要求鬼神。所禱告者。皆是損人利己之事。不祭鬼神。其罪猶小。邀求鬼神。助爾為惡。冒瀆鬼神。其罪大矣。人必要以鬼神為德。鬼神為靈。知鬼神之公道。所作所為。與鬼神合德。就不邀求鬼神。不祭鬼神。鬼神亦要保護。夫子非教人不祭鬼神也。要以鬼神為德。能以鬼神之心為心。正直無私。普濟黎庶。雖非其鬼。祭之亦不為諂。義者宜也。當作之事也。此章書不重上節(jié)。所重者見義不為。人果有敬鬼神之心。其人良知良能未壞。仁心還在。孔子恐人失勇心。故言見義不為無勇。易其祭鬼神之勇心。而為義事。即所以祭鬼神也。由此章書推之。見得夫子重鬼神。又教不要迷信於鬼神。要知、鬼神之所以為鬼神者。在此義事。在此勇心。見義即為。則與鬼神之氣相感通。不祭之祭甚於祭。即為我之鬼神。即為其鬼。祭其鬼不過敬心之表示。禮也。無義事勇心而言祭。即為諂鬼。即為非其鬼。夫子教人之心。亦深且切矣。
(官話解)神魄曰鬼。除祖宗及有功之人外。祭之則為諂媚鬼神。非其鬼者。不是分所當祭之神也。鬼者、陰之靈。故陰神曰鬼。無明明之德。徒祭鬼以求福。如緣木求魚。不惟不得。且恐反生災異也。義者、作事得宜也。見義不為。明知有益而不為。即失勇心矣。古之人、天地山川。土社壇圩。禮所當祭者祭之。非諂可知。忠孝廉節(jié)。名教綱常。義所當為者為之。有勇可知。所祭非以邀福。所為非以矜功。反是則諂與無勇可知矣。
(文話解)世有諂媚鬼神。妖言惑眾。只以神鬼為奇。不以神鬼為德。由是外有虛文。內(nèi)無誠敬。所祭皆虛假。盡屬牛鬼蛇神。或言天神下降。或言地護持。所以神降於莘。石言於晉。一唱百和。以期享國日永也。降及后世。喜巫蠱。信方士。金馬、碧雞。神雀等名詞。其諂事鬼神者。又烏知務民之義耶。又烏知敬鬼神而遠之耶。蓋鬼神陰陽造化之司。屈信往來之用。知興廢。定吉兇。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鬼神之所憑者義也。子臣弟友之經(jīng)。忠孝節(jié)義之事。鬼神之厲毒所不能傷者。亦即鬼神之昭鑒所不能外。可知義所在。即為所在。為所在。即勇所在。有此勇。復有此見。有此見。安得不為。得所為。安得不勇。勇自足以配義。今日習染為污。不合義者多矣。泰山之旅。雍詩之歌。非其鬼而祭。諂也。非義也。奧灶之媚。神之禱。非其鬼而祭。諂也。非義也。非義則不可為。何貴乎見。何貴乎勇。勇者、乃明德之功。大人之學也。誠意正心以養(yǎng)之。致知格物以求之。見義矣。鬼神不敢淆其見。為勇矣。鬼神不敢阻其為。然亦非瀆慢鬼神也。鬼神之所以為鬼神者。亦在此。矧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庶人祭其先。各盡其職。庶不殞越。以貽羞矣。何得言諂。何得言非義。何得言不為。何得言不勇。(問談錄)
問、十五志學。大學也。即志於道也。三十而立。有諸己之謂信。主忠信也。據(jù)於德也。四十而不惑。誠則明也。內(nèi)外合一也。忠恕也。誠幾也。明明德也。五十而知天命。天人合一也。中和也。天命之謂性。修道之謂教也。內(nèi)圣外王。親民也。六十而耳順。不思而得也。知止也。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勉而中也。圣人也。止至善也。大學中庸為性與天道。真不可得而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