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膽】

靈蘭秘典論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注 膽秉剛果之氣,故為中正之官。有膽量則有果斷,故決斷出焉。】

六節臟象論

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

【注 五臟六腑,共為十一臟。膽主甲子,為五運六氣之首,膽氣升則十一臟腑之氣皆升,故取決于膽也。所謂求其至也,皆歸始春。】

氣厥論

胃移熱于膽,亦曰食(亻亦)。

【注 五臟六腑之生氣,皆取決于膽。膽氣燥熱則生陽不升,故身體懈惰。胃氣熱則消谷善饑,故亦曰食(亻亦)。瘧論曰: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亻亦)。今胃移熱于少陽,故亦名曰食(亻亦)也。】

靈樞經

本輸篇

膽出于竅陰,竅陰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俠溪,俠溪,足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注于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俞。過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行于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入于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足少陽也。

【注 五臟合五行,六腑而應六氣。六氣之中有二火,故多火之原而原附于經也。五臟之俞出于井水者,五臟合地之五行,以應生長化收藏之氣。故從木火土金水而順行。六腑之俞出于井金者,六腑應天之六氣,六氣生于陰而初于地,故從秋冬而春夏。此陰陽逆順之氣也。】

經脈篇

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抵于(出頁),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脅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注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少陽之氣不升也。少陽主初陽生氣,故膽氣升,十一臟腑之氣皆升。經云: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平脈篇曰:陽氣長則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發長。少陽之動氣為病則厥逆而不升,故甚則面有微塵,體無膏澤。少陽相火主氣,足下反熱者,火逆于下也。是為陽氣厥逆之所致也。少陽屬膽,故主骨所生病者,為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腋下、胸脅、髀膝、脛踝皆痛。乃足少陽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血脈留滯,則為馬刀俠癭。陽加于陰,則為汗出;陽逆于下,則為振寒。少陽主骨,故諸節皆痛也。】

膽經諸穴歌 足少陽兮四十三,瞳子髎近聽會間。客主人在頷厭集,懸顱懸厘曲鬢前。率谷天沖浮白見,竅陰完骨本神連。陽白臨泣目窻近,正營承靈腦空焉。風池肩井兮淵液,輒筋日月京門聯。帶脈五樞而下,維道居髎相沿。環跳風市抵中瀆,陽關之下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穴,陽輔懸鍾穴可瞻。丘墟臨泣地五會,俠溪竅陰膽經全。

分寸歌 足少陽,四十三,頭上廿穴分三折,起自瞳子至風池,積數陳之次序說。瞳子髎近眥五分,耳前陷中聽會穴。客主人名上關同,耳前起骨開口空。頷厭懸顱之二穴,腦空下厘曲角中。懸厘之穴異于茲,腦空下廉曲角上。曲鬢耳上發際隅,率谷耳上寸半安。天沖耳后入發二,浮白入發一寸間。竅陰即是枕骨穴,完骨之上有空連。完骨耳后入發際,量得四分須用記。本神神庭旁二寸,入發一寸耳上系。陽白眉上方一寸,發上五分臨泣是。發上一寸當陽穴,發上寸半目窻至。正營發上二寸半,承靈發上四寸諦。腦空發上五寸半,風池耳后發陷寄。肩井肩上陷中求,大骨之前一寸半。淵液腋下方三寸,輒筋期下五分判。期門卻是肝經穴,相去中庭四寸半。日月期門下五分,京門監骨下腰絆。帶脈章門下寸八,五樞章下寸八貫。維道章下五寸三,居髎章下八寸三。章門緣是肝經穴,下脘之旁九寸含。環跳髀樞宛宛中,屈上伸下取穴同。風市垂手中指盡,膝上五寸中瀆逢。陽關陽陵上三寸,陽陵膝下一寸從。陽交外踝上七寸,外丘踝上六寸容。踝上五寸光明穴,踝上四寸陽輔通。踝上三寸懸鍾在,丘墟踝前之陷中。此去俠溪四寸五,卻是膽經原穴功。臨泣俠溪后寸半,五會去溪一寸窮。俠溪在指歧骨內,竅陰四五二指中。

經水篇

足少陽外合于渭水,內屬于膽。

【注 渭水出于雍州,合涇、汭、漆、沮、沔水,而渭水獨清,諸陽皆濁,而膽為中精之腑獨清,故內屬于膽。】

淫邪發夢篇

厥氣客于膽,則夢鬬訟自刳。

【注 厥氣者,虛氣厥逆于臟腑之間。客者,薄于臟腑之外也。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故厥氣客于膽,則夢鬬訟自剖。】

扁鵲難經

膽腑形象

四十二難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三合。

膽腑形象之圖

見圖

中藏經 【漢 華佗】

論膽虛實寒熱生死脈證之法

膽者,中清之腑也,號曰將軍,決斷出于此焉,能喜怒剛柔,與肝為表里也,足少陽是其經也。虛則傷寒,寒則恐畏頭眩,不能獨臥;實則傷熱,熱則驚怖,精神不守,臥起不寧。又元水發其根在膽。又肝厥不已,傳邪入膽,嘔清汁。又膽有水則從頭腫至足也。又膽病則口苦太息,嘔宿汁,心中淡淡,恐人將捕之,咽中介介然,數唾。又膽脹則口苦,舌下痛,太息。邪氣客于膽,則夢鬬訟。其脈診在左關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膽實則熱,精神不守,膽熱多睡,膽冷則無眠。又關上脈陽微者膽虛,陽數者膽實,陽虛者膽絕也。

千金方 【唐 孫思邈】

膽腑脈論

膽腑者,主肝也。肝合氣于膽。膽者,中清之腑也。號將軍,決曹吏,重三兩三銖,長三寸三分。在肝短葉間,下貯水精汁二合,能怒能喜,能剛能柔,目下果大,其膽乃橫。凡膽、腦、髓、骨、脈、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腑。若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膽實熱

左手關上脈陽實者,足少陽經也。病苦腹中氣滿,飲食不下,咽干頭痛,灑灑惡寒,脅痛,名曰膽實熱也。

膽虛寒

左手關上脈陽虛者,足少陽經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搖,臂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目巟)(目巟),名曰膽虛寒也。

河間六書 【金 劉完素】

膽癉證

謀慮不決,膽虛,氣上沖口中,上溢則口苦。是清凈之腑,濁擾之氣上溢,益膽湯主之。

醫學入門 【明 李梴】

膽腑

異哉膽也!無出入竅而附于肝之葉間,水色金精,名清凈腑,而避乎胃之私污。

【膽者金之精,水之色,其色元,其形如懸瓠,其神為龜蛇,無入水竅,附肝之短葉間,不同六腑傳化,而為清凈之腑。】

藏精汁三合,而驗五爪青紅。

【肝雖應爪而膽合于肝。經云: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急。】

行榮衛二氣,而重三兩零數。

【榮衛雖主于肺,而其流行又主于膽,故膽氣始于子。云膽重三兩三銖,三銖,今之一錢二分半也。】

氣痛心脅,膊項不便,或發燥、體枯、面塵。

【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于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里,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陽于外眥,故氣病如是。不便者,肝循陰器上貫膈絡布脅肋,故兩胠滿不得小便也。發燥者,膽有怒火也。膽合膀胱,上榮毛發,風氣盛則焦燥,汁竭則身體枯。面色蒙塵者,氣滯則榮衛道濇也。】

風攻頭眉,耳目多傾,或癲癎吐沫口苦。

【少陽脈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項,風邪上攻,則頭痛眉傾,耳暴聾,目銳眥腫赤。風甚則瘈瘲癲癎,輕則常吐黃水,口為之苦。】

熱壅鼻淵,咽腫食亦,痿躄難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兴县| 武冈市| 罗定市| 甘肃省| 志丹县| 营山县| 武隆县| 古丈县| 香河县| 西乡县| 贡山| 梨树县| 平顶山市| 西贡区| 沙河市| 建阳市| 眉山市| 三明市| 东阳市| 江都市| 泽州县| 奉贤区| 宣武区| 启东市| 奉新县| 四会市| 泸定县| 庆城县| 阳朔县| 鲁山县| 泰顺县| 来凤县| 宾川县| 葫芦岛市| 乌拉特前旗| 岐山县| 淮北市| 滦南县| 奇台县| 连南| 青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