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 瑜伽師地論略纂
- (唐)窺基
- 4943字
- 2015-12-26 19:37:14
論解得中三種成就。如此決擇第二卷。及雜集第二卷抄會。虛空為得得不非擇滅亦爾。此得有義如俱舍第四卷末說
此中無想定。云先于此起后于色界者。謂先要由欲界起故。后生色界后起。以隔色界一生故。言欲界所入定。是后報業。若色界更不入定。但于余地。一生而更受報。欲界之定。可成后報。于色界中。更復入定。明知此人。先于欲界已是退人。若不退者。何故于色界異地而起定。故知以色界等。更起定而生受報。及欲界不退人。此定當知。唯是生報 若爾欲界退人。先得之定思業在身。此業中不受報耶。答曰若不受報。即應一千劫受彼果。以色界入定比。定是生報。感五百劫。劫滿已前。欲界業熟。應后受受果。更五百劫。即應一千劫。而受彼果熟。若即色界之定。感彼生報生時。欲界業等一時受別報者。此欲界業便。成生報。今時不受此果。此業便于生未熟。以羸劣故 若爾便應是不定業報。此事為非。大乘中生報。以后受者。皆名為后。雖已曾經百千生。而方于彼受報。亦名后報 若爾后欲生彼時。要方得定。若得定此定感生。彼即為生報。前業何時受報耶。義曰即于彼別報故名后報。若爾即前于色界生。入定時受報。亦名后報業耶。法師若退人后色界起者。先欲界業。即是時定報不定攝。又此文云。先于此起。謂入定后于色界者。謂長讀下文。謂后生色界受彼報。非后于色界入定也。二說故 滅定中。后于色界起者。重說先文。此定中先滅定中后于色界者。如對法第一卷抄會之
論云無想異熟后于生已。是諸有情便從彼沒。此中隨順理門。大乘彼果初生。及命終皆無心。何以得知。即下文云。一期無心唯有色者。謂無想天生。故知唯有色無心也。有文初生有心。此文后時無心。西方皆以定業感時。感無心果。不感有心故。彼無心此如對法抄廣解。后應長讀。此文云。謂若生色便彼沒已。處中有中。名想生已。其中有便從彼沒。即大乘宗非小乘義。二解如前。能引發無相定思者。謂定體時思。能感別報
論云依業所引異熟住時決定分位建立命根此復三種等。乃至歲劫數等所安立故者。此中初文云。異熟住時決定等言。顯命根似唯總報。下言三種中復有定不定故。愛不愛故。即知亦通前別報。又如顯揚文云。異熟住時決定等。即亦兼總別報。此如對法抄。乃不唯于第八識上而建立故。若不爾如俊師云。如法爾種。雖云無始法爾。六處殊勝。意唯取第六處。此亦如是。雖云六處。在第六處。即唯總報。于第八上假立。如彼抄詳敘。眾同等亦同。此命根中。云定不定故者。謂有中夭。無中夭。定壽不定壽也。愛不愛。善趣惡趣果也
歲劫數等所安立故者。即約壽量分齊。或一劫等也
眾同分中。云此復三種所謂種類同分。即如婆羅門等種類也 自性同分。謂種諸法自體性。如利中根等 工巧業處養命同分。即以工巧業。為養命也。唯有情數上建立。非非有情。何以故。趣非趣異故。此唯于有情趣建立
生等四相。如五十二卷文。廣有五種等
住中立制住者。即制律儀。經多時住。名立制住等
論解名身等中。云此復三種謂假設名身等。可知。隨文有立名等。亦依香味等上立故。非心非色。以名等是非色非心故者。若爾香等可不是者也。即名通善性。此未轉今此土所立故下
例句文中。云謂標句釋句音所攝字所攝者。句有二種。謂總標別釋。句字有二種。謂本音十四音。即[褒-保+可]阿等。字謂四十四字。即迦佉伽等。此二皆依彼言說分位句身等。故言亦爾。又音所攝。即闡陀論。有男女等二種音。各有七轉聲。成音文字所攝。即謂言音字
論云依未生起一切出世圣法分位建立異生性者。如俱舍第四卷末說。及對法抄云云。此有諍。如小乘。唯有覆無記性。修道斷。大乘不可爾。以無別非得生故。舊雜心云。凡夫性一切非得。無處收。以凡夫性局故。俱舍別立非得。即異生性。在非得中。非得即寬。收一切非得盡。小乘得有法前法后法俱得。非得唯有法前法后非得。無法俱非得。以法現在時。必成就名得。即有成就得。無現成就法名法俱非得。縱更非得在現在。必有法俱得。以成就故。若過未即有非得。今大乘唯有法俱得。以于有依建立得故。無有法前后得非得。既唯于過未建立。即非得總無。以不于無法上建立故。若有法前后得。可有非得。以于過未建立故。故大乘無非得。別立異生性。此性即于見所斷煩惱上建立。以不得見道等諸圣法故。若得見道。即于一切圣道上不得建立。若得一分。余是此種類故。見道不名異生性通三界。若離彼地染。亦名離一分。亦可義說依種有法。亦是有覆無記性。不得一切法想。義在三乘見道。若不得修道。名異生性。即見道應名此性。亦可說在世第一法。舍見道時斷此。如前五十二法廣立。彼文大精
論解定異中。相定異。謂四果中體相等
相應中。云方便相應。謂加行智。為一切根本事名方便也 稱可道理。謂智與理相應
論解時中。西方三說。一約唯識道理。如緣過未。有相當心似過未相。此唯心中有過未功能。今正緣時。與彼相似。約唯識理得名。過未其唯現在。二法相道理。謂現在法。當滅名過去。未滅名未來。正生名現在。即現在法上法相立三世。三神通說三世。即諸佛等通力法爾。有若干相現故。謂現在法。既曾功能名過去。當起有功能名未來。即現在法上。亦有爾所時功能義。說三世也
前說集會和合。謂僧眾等。一義和合。謂同依一所作事。圓滿和合。謂得究竟時
三種微細。如五十四卷釋。此中粗大義。即于色蘊中。一分色處粗大者。非彼微細。非是色蘊。唯粗大是
論解有漏義中。有四過失。一不寂靜。下云纏現行所作。即如論文。現行煩惱體是。法師云。由煩惱現行故。惱亂根等。名不寂靜。二內外變異。下文諸煩惱事。隨逐煩惱所作。即諸煩惱所作事。由起如是貪嗔等故。令內外變異根塵異也。根塵名事三發起惡行。下云煩惱因緣所作。由煩惱為因緣故。發起惡行。惡行是煩惱所作。四攝受因。下文云。引發后有。如文可知
論解有諍愛味等。如顯揚論廣明。及對法第一抄解。法師云。有諍唯謂嗔。體通一切有漏愛味。唯緣內身耽嗜。唯緣外色起。準此文即在欲界
論解三世中。云已受用因果名過去未受用因果名未來已受用因未受用果名現在者。未來過去皆約同時因果說。及果已用者等語。現在據等流因果異時者語。是過去果。在現在非也。同時因果。現在無果也。故知據別義故。與第三卷本地分相違等。勘之
論解遠近中。云處所去來時方隔越義等者。如小乘四道。謂處時性相。如此中廣明。引成三界系中欲界。言三時現行者。謂此間生。未得對治。一即五蘊皆是此通一切五蘊。二或得者。即身在欲界。得色界定入時。意識是色界。余欲界系。唯有多少。三已出者。即入彼定已出。余下應知。準此為三。然已上諸門。與對法同者。其中多少大不同。勘尋之知。煩不具錄。復有差別
輕安俱三摩地者。簡散三摩地。此非系。輕安俱眷屬。謂同時心心法彼果法者。即定道俱戒。乃定境界色。如前卷等解者。是此并色界等系。余者欲界系。若復差別中。謂離過失及過失功等者。此中有三。一離過失。二過失對治。三功德隨順。是善學見斷等。如對法第四。一一勘之。應有差別
論破無心所唯心實中。此破經部師。唯有心王一法。受想行心。非別有體。今破之曰。且說五蘊不成。無別想受行故。違經失也。設計有一心前后分位。別有受想等。非一剎那中有受想等。今破若有無皆失有生者。由此心相異故。便應同時得有實教。何故初剎那唯名識。第二念名受。三念名想。一心得有想異。故知由俱時心所法故。所以如此。應如緣可緣境。初念等即應名受。心知所緣故。如第二念心無者。有分別位別。虛勞其功。計有別位量。汝言第二念心。應不名受。作用無別故。如初念心。若計如六識非俱時分位別有六。彼不同此。所依等別故。此心心所法。一處俱起故不為例。若言轉變等者。如文可知又心因緣無心因緣無差別等者。前計云。心分位立受想行心者。其心分位別因緣不可得。如起心緣。一可愛境。初念即應起貪。乃至一切時。未離此境已來應爾。何故初念名識。第二名受。第三名想。差別因緣無故。若無心所法。于一剎那心。無差別因緣言。若汝復謂。以識為先亦不應理等者。外救云。何謂計貪與心俱。如緣可愛境時。初念名識。第二名貪。后貪染初念心何妨。今破云。差別因緣不可得故。緣一可愛故 燈明喻者。燈明及炷。喻同時心心所法貪等染心也
釋六界經云。唯欲顯說色動心所最勝所依者。六界中四大色所依空。是動往來。所依識是心所。所依唯識所依。若言六界。無心所。心所無別體六界。不說于造色。色于無體。乳酪生蘇三譬喻者。法師云。經云經中說此三譬喻。離此三外是無喻也。六界外豈無余心所也。備師云。此喻喻羯剌藍等。初三位太師云。乳喻欲界四大為我。酪喻色界有色應生。生蘇喻無色界空想生。轉增勝故。所以三喻。然豈三外色界等。無心等耶
假實門中或十七或十二者。十七者。除意界。下文云六為一故為六識。無間滅為一意。十二者。下文云。一為六故。謂意界。開六識總為意界。謂初通小乘等世俗道理。若大乘自有七八。以為意界體。并實有。若爾觸界既假。何故不論。今取能所。不說又除觸界。此是假有。下文云。一為六等者。釋十二所以
眼界四句中。如對法第二卷二兩諍釋。種與現行皆名界故。所以會釋。此文勝軍師以為證。種生現不同時文。今以現行眼為界。勝故無過。二應外塵中。作得眼不得色等四句。謂眼不變為色時。是得眼不得色。無眼者唯有第八相色故。得色不得眼。二俱成熟。二不成等
同分彼同分。正取五根。義取六識亦得。然大乘中。第七識與意識亦應分別。如五根其法界中。心所約一一自實塵。如何名同分。今取共依一根。取一本識塵。為同分等言
今能取中。如對法抄第四意。唯不合。能取此中。通合不合者。此中以五根為門故。通合不合。彼以自塵為門。故唯不合。無相違也。法界應言一分。合能取此法界一分。故略不論。大乘七八非合不合取
問幾唯欲界系答十一者。即五根三識三塵也。以香味及識唯欲界執受。非受門中。若大乘真理。唯第八名能執受。若隨順理門通六識。今看下文勢云。以離于彼余能執受不可得故。即隨順理門。其聲界不離根。常有名為執受。聲處有不恒故。所以不論。今取其界。有云第八不緣聲等者。如余處對法抄等
分別本性界熏習界中。勝軍護月護法。分別三義
問眼耳識耳中眾緣生故剎那滅故無作用故者。初非自然生故。見非次常故。得見無作用法非法。吠世師等作用故。不能實見
論云或有識流非眼等根者缺不缺俱可得者。謂根種彼損。不能生現行。識種不被損。其識種一切時流。而根或缺不缺。故知若有根種。必生現有識種生識。自有識種根種。根種未必生根。又云流者流類。如識俱三種成就。根若缺者。有種子成就其識流類。根缺不缺俱可得。故知有根識生。不由識有根有。又流者相續義。謂識有余。無根從相續流。有根起無根俱流。其根有缺不缺。故知根勝唯等見。即見非別有義也
次第中。三種次第云。所依境界。及俱能依故三次第六種差別中。喜樂者。情所喜樂。立此次第。又情多喜樂。眼見諸色等故此次第安繕那者。藥名。其藥是石作青黑色。此未堪染眼。染眼合青黑。不令眼白
色界有鼻舌界。云又色界中于此二種未離欲者。謂外愛斷故無香味。香味無故。二識亦無。若有識必緣境生。此二緣外愛生。內愛未斷故二界有
言答由尋伺諸識種隨逐無尋伺定故出定已后現前者。此中有意識俱尋伺。心為能引引生五識。非如小乘五識。自有尋伺方生。由彼以對治道。或厭離已除尋伺欲。故名性離欲。故名無尋伺。有種尚行故。亦無有失。此中應難云。尋伺初禪系。二禪離欲。由生苦根離脫二禪。二禪之中。由起苦苦種逼迫不善果。二禪無苦根。尋伺發三識。所以上地有尋伺
眼識依根一二中。云為依二分者。根也 當言一二者。諸法識也。準此下文。識非色故不可言。由方所故成二者。說體也。依根二義。識隨根亦二。如識方等。體非方也
問答眼與識是因果如何俱有中。云何何故眼與識非正生因。唯建立因。勝軍論師此文證知。種子現行時別時生。如非正生因故。根非同時生識。是建立因。得同時生。故知正生因異時生。今解云。此文據正生非正生。正生者。是種生芽之因明同時。不言正生即異時。此中言建立因是增上緣。非正生因緣。增上緣因果。何妨同時生。故下文。雖有自種。無此依故。識不應生。其正生因。即不定種生種異時故。前本地第五。若同類異念生。非即此剎那生現異類。故同時生。彼勝軍釋此七義種子文。及俱有子文。如四相中辨。此中經部正生因果時生。俱舍論廣敘彼難如三救
界事善巧例蘊善巧頌等等者。此謂蘊善巧中末后頌。攝上文者。處如界者亦爾
眼非處四句中。初句云。謂若眼已得不舍。然是無間斷滅之法。謂阿羅漢最后眼。無間即斷滅。不能生識故。以處是生長門義。此不能生長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