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地之中。大文分二。上以五門。辨意地體。下以十門。釋意地義。文分為三。初牒前五門三處所攝。標起論端。次今當先說色聚諸法下。別釋十門。后總以頌結
除假法者。無別種生。又無別體。故今除之。非意地下。此地中辨四相故
言十門者。下頌云。色聚相應品。世相及與緣。善等差別門。巧便事為后。其善等中有三門。一三性。二十二處增數。三釋十二處名義。色中有二。初標。后釋。釋分為七。初明大種五因造色。二明極微有無差別。三明大造二不相離。四明色聚諸事多少。五明諸色相續間斷。六明三類色聚差別。七明色聚依六處轉
大種造色能為五因。一生因。二依因。三立因。四持因。五養因。如文配屬 依因中。由造色生已不離大種處而轉者。此說即質造同聚造。實造非假造。由諸日光。孤行香等。離大種故。生無色界定道戒色。無四大故。勢依彼有。皆有依因 持因中。由隨大種等量不壞者。亦依同聚四所造義。擊質發聲大質故。或五境附質。皆等質量。疏遠已去。方大于質 養因中。對法第一說。謂由大種養彼造色。令增長故。彼說一切大種。皆養造色義。今此論中。唯說長養。四大資四緣生。能養造色。然所造色。大種親養。大種要藉四緣資長。方養造色。今說外緣。大方能養。非外四緣。是此養因。相依而有。是造義故。生等五因。皆增上攝。或有五義。或不具五。非謂定具。如上可知。若依實義。親所造義。必同性造非異性。必同類造非異類。有漏無漏。必類同故。必同界造。非異界。定散必同。非異法造。若假說造。疏相依造。隨應無遮異熟長養等流三類。或各親造。或綺互造。理亦不遮。種種義門。如別章說
于色聚中曾無極微生等者。此顯頓變。非漸積義。不同薩婆多聚中有極微
又非極微集成色聚者。極微無體。不同經部種成大義。合前一種。不同勝論粗細俱實。如唯識第一疏解
極微亦有方分者。方謂諸方。分謂細分。雖有諸方。而無細分極微。乃是粗色所有。自更無他。唯識第一云。極微無方分。方即是分。非諸方義。二文雖別。亦不相違
二不相離中。文分為二。初略解二種。又此遍滿下。重解二種 同處不相離者。隨無根處。諸無根色。隨有根處。諸有根色。自類大造。皆同一處相涉入義。非是極微各別住義 和雜不相離者。謂自類大種。與余類大種。更相涉入。俱一處義。故論下云。前是共大種聚。后是不共大種聚。此解和雜中。亦云。即此大種極微。與余聚集。能所造色處俱。故不同薩婆多極微各別。同聚體異。俱舍頌云。欲微聚無聲。無根有八事。有身根九事。十事有余根。今者大乘。同異類。一切大造。無別極微。隨所有聚。皆相涉入。名不相離 又同處不相離者。隨有根無根。一切大極微中即有。隨應一切所造色極微。更相涉入。合成一物。無別極微二處而住 和雜不相離者。即此一大種極微。與余一切大種所造極微。雖同一處。非成一體。性各別故。用各異故。知非一性。諸根于中遍受用故。不相礙故。知同一處。名同處不相離。性各別故。用各異故名雜。同一處故名和。處所無二。俱依一所。體仍各別。故名處俱。其不相雜義意可知 又此遍滿色聚下。因文便故。先解和雜不相離 又一切所造色下。方解同處不相離。胡麻等聚。體類別居。大造極微。不同于彼。但如諸物石磨為末。以水和合。處所難分。其性各別。是和雜不相離義 又一切所造色下。乃至大種所據處所。其即質造 諸所造色還即據此。大種造色。同依一處。不同他宗。類各別住。是不相離義 上來所釋后之二文。順前解二處中后復次義。若依初復次義。同類異類大造相望。義準應悉。此義如決擇五十四。六十五等。對法第五疏解
色聚諸事多少中分二。初總明事多少。后又約相攝下。別顯攝義。事者體也。物也。總諸色聚。有十四物。除勝定之果。非定有故。此說實體。除一切假
一切色聚有色諸根所攝者者。五十四云。如眼若據相攝唯一。謂眼清凈色若相離攝有七。謂眼身地色香味觸。若界攝有十。加水火風。耳鼻舌亦爾。若身根除眼等四。獨可得故。唯可有九。界者因義。順經部宗。色能持種說有。彼界。或彼聚中。可有能生彼色等用。增上緣中。立為界稱。或界者性也。即彼體事。如欲界有眼等四定有身根。有師于此起妄計云。若得天眼。亦得彼地身根。不相離故。其義不然。雜心云。極微在四根。十種應當知。身根九余八。謂在有香地。若以在四根有十種故定有身者。有香地言如何通。俱舍亦通云。欲微聚故。迦延亦言。頗有成就彼地眼。不成就彼地身根耶。曰有。謂身在欲界。起天眼通。故知彼說非理 相攝者。約體攝也。各自以體自攝故。如有色。自有故 界攝者。以體對用也。不相離攝者。體用不相離也
諸色相續間斷中有六。一聲。二風。三明闇色。四大小無間生。五釋經。六顯有法界聲。界者造聲因四大也。恒行風者。持世界日輪等風。恒續闇色。謂世界中闇。不說空劫。故知彼無。或義不然。說為迥故。不與闇名。堅即彼界者。謂地界。堅攝。謂余相。非執受種子者。謂無漏種子。雖依于識。識不緣故。名非執受
色聚有三種流轉者。業果名異熟。現在四緣之所資長名長養。非前二種。但自類相生名等流。不同小乘別立剎那。大乘即是定長養攝。或是等流。有漏得引無漏法故。現行從彼種子生故。況初道色體是假邪 處寬遍者。謂體增寬。遍滿處所。相增盛者。處所仍舊相狀轉增 變異等流者。謂變舊相。如青變黃。清變濁等 自性等流者。謂住舊位。相續生滅 初異熟生。謂引業果。后異熟生。謂滿業果 諸法有二。一有為。二無為。無為無此三。無差別故。有為有之。有為為二。一有漏。二無漏。有漏具三。無漏唯二。無業果故。且無漏中。諸根唯一。無等流。內余色有二。若執受。唯長養。非執受者通等流。外五塵色。亦通二種。上說有長養及等流者。各具二種。長養等流勝定果色。諸心心所有二。等流唯一。長養除處寬遍。此說法處諸假色法定果實色。或通處寬遍。上說無漏已。有漏蘊中。內五根。唯長養異熟。無等流。具二長養。無初異熟。內諸余色。具有三種。若外諸色。唯除異熟。法處攝色。假唯一長養。除處寬遍。通二等流。諸心心所。一切皆具。唯無處寬遍一種長養。若于八識。法處五色。后應分別。恐繁且止 五十四中。總聚為文。若五根色。有長養異熟。無等流。非根諸色。具三種流。諸心心所。有等流異熟。第二長養所長養流法處攝色。無異熟生。余如心心所。雖作此說。亦不相違。復有三界差別。長養有殊。問答分別。皆如五十四。若說異熟。初生剎那。及后相續。分之為二。說與前殊。后應思準
六依處中。建立者。風金輪等。相依持法。覆藏者。屋宇等
第二段明相應蘊中。文分為五。初標心及五十三心所法。次四一切。辨五位心所差別。合煩惱隨煩惱為一故。三辨由根境等諸識生。四又識能分別事之總相下。明心心所行相。五作意云下。明遍行別境。二位心所。體業差別 一切處者。唯識第五解云。謂三性處
一切地者。有二義。一云。有尋等三地。二云。色四無色四。并欲界一。合為九地 一切時者。心生必有 一切耶者。隨其自位。起一必俱。遍行具四。別境非后二。善十一中。通一切地。非一切處者。唯善性故。非一切時者。非心生時即皆起故。非一切耶者。輕安不遍諸善心故。一切地者。有義通九地。以定加行亦名定地。彼亦微有調暢義故。由斯欲界亦有輕安。有義不然。論說欲界由闕輕安。名不定地。通一切地者。有尋伺等三地皆有故。如唯識第六說。煩惱隨煩惱。合名染位。四種皆無。不定唯有一切性處。唯識第五云。五中遍行具四一切。別境唯有初二一切。善唯有一。染四皆無。不定唯一。謂一切性。如下第八。及五十五。五十八。五十九。唯識第五六。對法第一等廣解
辨由根境等諸識生中。又非五識身有二剎那下。解識乃得生
根二因不壞。一不滅壞故。非全無。二不羸劣故。非劣弱。五十四中。釋滅壞羸劣。及由四緣。諸根變異。翻彼即是此中二義。此說色根。其意根不壞者。彼說由四緣意根壞。翻彼即是彼意根第六。是不同五根。不說七八根不壞義。思準可知
境界現前中有六故。謂所依處故等者。五十四云。問如本地分說。六種所行性。此何差別也。即隨次第。釋此中六故。應尋彼文 所依處者。內身所依。器世間是。諸有情所依處故顯了不顯了者。彼云。謂取實不實差別。謂各于自境中。取實有體者。顯了可知得。取不實者。名不顯了 全分及一分故者。彼云。謂取一分事。及遍滿事。謂于一聚境中。總遍緣名全分。緣一分事名一分
四種障中。覆弊障者。屋宇等 隱沒障者。謂神通藥草等。隱令不見 映奪障者。謂勝力映奪。即日光等。影眾星火光等 幻惑障者。謂由鬼魅等。及咒術等。諸幻惑障
處所極遠者。謂諸方住處各遠故 損減極遠者。謂先成粗色。雖近現前。損減至細。名損減遠。即磨麥成面等。五十四云。非極細遠。名現前故。別說諸根境現前義。皆如彼說
作意四力。初時三種。如其次第。緣未來過去現在境界。第四一力。通緣三世 若異此者應于一所緣境唯一作意一切時生者。若異前說。四力生作意者。應于一境。一作意恒生。由此故知。必由四力
又非五識有二剎那下。明識乃得生中。文分為四。一明五識剎那。二明五心差別。三釋經一心言。四明五心緣境之世。五識剎那中。唯識第四有二說。一云。五識唯一剎那。自類前后。定無二剎那。相隨而生。亦非五識展轉無間。更互而生。以此文為證。決擇等言。若此六識。為彼六識等無間緣者。言總說六。意說五識前后定唯有意識。意識便通生故 二云。此依未自在位。多分率爾心唯一剎那。非等流心。及自在位。廣引理教皆如彼說。彼開導依。第三正義。雖各自類。不說五識相續剎那。同前同后。皆不違理。然取后義。多順諸文
又一剎那五識生已從此無間必意識生等者。此說五識率爾心后。定有尋求。尋求之后。若時散亂。生即不定。若不散亂時。決定心生。染凈心生。由分別及先所引二因故。起分別者。曾未得境。今分別故 先所引者。前已得境諸悉故生。意由二因。五唯由一。此說五識等流。意等流亦爾。此中唯說尋求后不定。不說決定后。及染凈后不定。理皆通故。然今不說率爾后。生尋求不定。故知率爾后。定起尋求。決擇亦言。在定耳識率爾聞聲。若有希望。后時方出。希望即是。尋求心故。余義如五心章說
一心剎那者。意說。于一境中專一性心。雖多念仍名一心。又以前后性類相似名一心
又意識任運散亂緣不串習境下。明五心緣境之世。此有二說。一云。意識非強分別。而任運生。不在定中。而散亂生。若緣不串習境。不與別境欲等俱生。爾時意識。創緣于境。名率爾墮心。無希望故。不名緣未來。雖緣現在。但是曾得境種類故。唯名緣過去境。此說獨生意識。初率爾心所起行相。緣于過去境種類故。名緣過去。若強分別。及在定心。緣串習境。與欲等俱。此意識率爾心。緣世不定。其五識率爾墮心無間。所生意識。謂尋求決定。唯應說緣現在境。剎那論之。實緣過去。依分位三世。及依親所緣相。唯應說緣現在 設有難云。尋求決定。并緣前念五識境生。緣過去世。云何今言緣現在 故論通言。若此即緣彼境生。謂若此二心。即緣彼前念五識所緣之境。應名緣過去。但以相似相續。在現在世。為此尋求決定二心之所緣。取應名緣現在。非于本質。不名緣過去。此意影顯五識率爾。唯緣現在。意識率爾之尋求決定。亦緣過去二解名率爾墮心已前。釋意識率爾墮心。前來未釋意識率爾故。若強分別。及定心。并串習境。有欲等生。爾時意識。不名率爾墮心。若任運等。乃至無欲等生。方名率爾故。前來未說意率爾心。故今說也
唯緣過去境五識無間下。此釋五識后尋求決定。意識取前念五識本質境故。唯緣過去境。由此意識所緣前率爾境之影像。相似相續。在尋求決定二心上現故。唯應說緣現在境。即從本質。唯緣過去。若從影唯緣現在。其意識率爾心。緣現在境。其理何疑。總說緣過去。便招妨難。故應長讀。唯緣過去下文。攝屬尋求決定二心。其緣現在。亦屬二心。義道便遠。亦無妨難。若此緣現在境心。即緣彼過去境生。故通二世。本質影像。有差別故。染凈等流。必隨前轉。故知二心。亦緣現在。余世五心。復亦不定
又識能了別事之總相等者。成唯識云。心于所緣。唯取總相。心所于彼。亦取別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畫師資作摸填彩。心王不能取境別相。但取總境。心所非但取境總相。亦取境上隨應別相。故此說言即此所未了別等。唯識解云。此言表心所。亦取境總相。此總境上。所未了別。境之別相
所了境相其能了別者。說名作意。即顯作意取諸心所所取別相。皆如彼說。此中但說心起必俱故。唯說遍行心所行相。由此兼顯遍行別境。通三性心。行相增強。偏說體業。余略不論。并如唯識。境之分齊。是言說因。想能取之。境上順理違理之相。是三業行因。由思能取。雖諸心所皆能通取。就偏增說。亦不相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