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云云何非律不律謂除如先所說律不律所有善不善等身語意業是者。準前律儀有一不持得。此據上品。發無無作。若中下雖今不行十惡業道。乃至善業道中下品為之發者。無表皆是此體性。又一人若律儀誓一分持一。是余不持者。是處中。若誓作一分惡業者。不名不律儀。但是處中。今唯律儀不律儀依一分。亦是但以誓期善。離上品故。即是不律儀攝。于中亦有三品
論云全分半擇一分半擇損害半擇。如對法第八。有五種。謂生便半月嫉妒灌灑除去。此中唯無灌灑。以此中開嫉妒為二。謂逼己見他故。彼令一合灌灑。是嫉妒類。得他精血方起勢故。扇摑迦此云無根勢用。半擇迦此云樂欲。樂他于己為過故。如生便名全分者。無根。樂他于己為過故。名半擇迦。以無根勢用故。名扇摑迦。即一生不起男勢故。第二樂于己為過。名半擇迦。有持執非扇摑體有根執。根勢時起故。除去之中有二人。此人不同生便。必無男根除去。曾有男根。雖除去無根。性仍未斷。若不樂他為過故。非半擇迦。無根勢故名扇摑迦。若樂已為過名半擇。無根故。亦扇摑別異住者。前意樂損故明住。今自法損故。異住雖后先意。不損后時別性故
論云他所得者。謂小時父母失等。與他得收養。雖非父母。亦是他得。此等戒有是遮難。受戒不得戒有。但得罪非不得戒 守園者。謂守寺門人 比丘五緣舍戒中。法師云。準菩薩地犯罪舍。要上品心犯方失。此亦如是。此不成釋。如菩薩上品心無慚愧故。此聲聞戒中。但犯即失。不論上中下心。皆越教故。皆犯性罪故。若五戒無犯重。以不名非梵行故。悔亦還凈。二形生仍成近事性故。近住戒無斷善。日夜俱故。不獲斷善。要先加行方能故。亦無犯重。非畢竟離。非梵行故。此中唯日出舍。法師云。準上百行中。有一日乃至一年。故知近住戒亦得多時。期心廣故。若爾如比丘戒。期心至多生。豈即相續期限。勢分不至多故。若經一日等。但是處中善律儀。非是律儀。百行之中何妨。攝處中善。又五戒誓。唯一日豈成律儀戒。但是處中故
無想定。如對法第二。此中無退文。后色界起決定生報。曾得未曾得。如對法抄。此得定人根性非唯上品。以有三品等故。故前卷隨轉中。唯言此北州。不言無想。以中夭故。此地有九品。如滅定。此定得離九品受報。要唯依九品并盡生。無想天中故 問心種防于心。定體非色。心色種防于色。戒體非心色。答曰色種防于色。種體是色。即非非色。心種防于心。種體非心。即名非心色 問曰以色防于色。色種還名色。以心防于心。心種即非非心色。答曰色種所防色種體即色收。若爾心種所防心。心種應心攝。答色種防非善色起。依種立戒。即是色厭心種子。亦防心。無別心起故。是非心色 問色種說防非色種。名為善色起。心種防心慮慮種。復續說心生。答心體本緣慮慮種。無緣故非心思。從所防說為色。思種有防故色攝
論云復次若由此因此執所有生得心心法滅是名無想者。法師云。初生有心。此心通善無記性。任運起故。名為生得。此滅已于阿賴耶識上。建立無想異熟。雋師云。初生有報意識。此識滅故名生得心心法滅。太師云。其無想天受生。及舍壽時。并無意識。言生得心心法滅者。即中有末。染污心任運起故。名為生得。此心心法滅已復受生有。名生得心心法滅。建立無想。然無想是別報。于第八識上。有防心不起功能。是別報體。即無想定思。思體感總報。于上有防心功能感別報 問曰第八現行心心法。如何名厭心功能。名無想別報。又定位心心所不行上建立。何故即一思。亦通感總別報耶。又無心業。如何感有心第八識報。今解不然。若定前思為總報業。感第八總報。若厭心種子功能。是別報業。感第六意識生得心心法滅。及色蘊等別報。若前加行不厭心時。生得報異熟舍受可生。由前加行厭心故。今生得報心不生。于此種子防心不起功能。建立無想。即別報業感別報法體。不離有心無心二說。如對法抄引文證等。此中不言一期有心。故知設余處言有心。此隨順理門。又離增上慢苾芻等可知。此中生二蘊。為一業感別業感。答若總報同一業。若別報別業感故。中有有心。生有無心。何爽。亦當前思感。或思體感中。有別報思上功能厭心者。感生有滅盡定。是無漏不感報。然有未離第四禪。貪人等得。今此據斷惑者。不論伏惑者。然舊論說。有十三種人得。謂具縛。及八解脫道。阿羅漢。獨覺。如來。今大乘入地菩薩亦得。雖第四伏惑人得。何妨仍是具縛攝。如對法抄 無想定。非學無學所入。以無慧現行故。太師云。得無想報時無慧現行。景師云。入無想定時。方便無無漏心。故名無慧現行
寂靜住及生者。謂滅定。為住無色四處為生
虛空無為。法師云。于光明色上建立。如對法第二顯揚第一說。云虛空無為者。由心所緣境相。相似故立為常。非緣彼心。緣彼境界。有時變易故 非擇滅亦爾。如對法抄
言無形二形等生者。此等取初果七生外余一切生 若愛若愿者。愛有二種。一發業。二潤生。潤生之愛。圣人由有。今此所無。謂發業者。大師云。愛有二種。一語想分別。二潤生。潤生者。由有語想分別者。即無愿者。即是愛類。愛煩惱攝。準文唯除未無余。永害無明。種子愿即愛也。或愿者愿生天等。皆生死因故。圣人不起
不相應。言假想者名也。為起言說。如前思慧中云。為依六事而起言說。即屬至言論等體。非有色等二種但有假名。顯揚第一云。當知復有如是種類。略不建立。即非得等相。中有相無相。皆與對法第一別勘會。是易而不論。如顯揚第十四
有惟立七善巧。所以行蘊中五種類
令心造作者。此皆思功能一為境
隨與者。景師云。謂于和合乖違等境。思隨此境。與識俱轉。備師云。謂思能發心令境隨心轉。為之言作。作境隨與心也。太師云。謂思令心于所緣境。隨與領納和合乖違。今解由思令心于所緣境。隨與與領納。不須言和合等。此第一是總句。若言和合等。與第二等何異
論云何以故由彼勝定于一切色皆得自在等者。如后卷末。當說此文
即香味亦變十六種觸。第七增語觸者。謂意識增長語能發語故。名增語觸。太師云。五識等得緣實相。稱自相說名有對觸。意識有分別。緣名以為境。望五識以名為緣故。名增語觸。又名句文是語。此語于境中增故名增語。意緣此增語為境。名增語觸 明觸。謂無漏 無明。謂不善無記 非明非無明。謂有漏善觸 八種觀者。如菩薩地菩提分法品。菩提志行中觀善。知世間八種觀行說
論云受有幾種者即現在苦諦受集者。現在苦因。即集諦也。受滅者。即苦諦滅也。正是滅諦。受集趣行。謂集諦。即未來受因也。受滅趣行者。道諦也。今準下文云。觀彼滅即是滅諦。勘菩薩地不同。亦可釋同彼地。此言滅者。即滅法名滅受愛味者。修道中集諦過患者。即苦諦觀。今準下文云。彼二轉因觀。即次前集諦現法轉因重觀故。言彼二因。復云彼二轉滅因觀。即現過患是道諦。以觀苦為過患。是道諦行故。若不爾即下諸文。彼二轉是愛味過患。二諦下出離中。通攝道滅二諦。如前過患。是道諦即滅因。是為勝。勘菩薩地。出離苦根本。釋粗重可知
論云想蘊差別中。顛倒差別者。謂諸愚夫無所知曉。乃至是名想倒等者。無明者。如第八云。此倒根本。此中準想是想數。然通若內外道。所起倒通名想倒于中對分心倒見倒。若外道出家。起三見全一見小分。與想俱者。是見倒。亦想倒若在家于境起貪。與想倒俱。亦想倒亦是心倒。然前第一袟第八云。貪通二種。謂不凈凈倒。于苦樂倒。但以外道持邪戒。執邪見以為戒。見取求生天等。此貪勝故。偏名此二。為貪心倒。余計常見等。一切有情共通。義隱所以不說。若準此文。外異生起常我倒。亦是心倒。則心倒通在家出家二眾起。然今此文。在家于欲境起倒想名心倒。貪增勝故。外道名見倒。見用增故。然見倒不可說言在家眾起故。此與前第八文別。又解在家品如此。文于常我實起心倒。然外道等。亦計常我以計共故。前文唯說樂凈為心倒。在家品起常我見倒。通在家出家品起故。不別說于樂凈。在家人起貪義增。說名心倒。即同此文。在家起心倒。出家起見倒。前解為勝。然據理論之。在家所作可不起見倒。出家不起貪倒邪貪。戒見二取為生天解脫因故。若作此釋。想倒通見修斷。以為心見二倒依故。見倒唯見道。出家外道起故。故若心倒通在家出家品起故。通見修斷。又唯見斷。分別而生故